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四條)

關格一證在《內經》本言脈體,以明陰陽離絕之危證也,如《六節藏象論》《終始篇》《禁服篇》及《脈度》《經脈》等篇言之再四,其重可知。自秦越人《三難》曰: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以尺寸言關格,已失本經之意矣。又仲景曰: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故後世自叔和、東垣以來,無不以此相傳,而竟置關格一證於烏有矣。再至丹溪,則曰此證多死,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愚謂兩寸俱盛四倍,又安得為寒在上耶?且脈大如此,則浮豁無根,其虛可知,又堪吐乎?謬而又謬,莫此甚矣。

夫《內經》云: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謂,而曰吐逆者,特隔食一證耳,曰不得小便者,特癃閉一證耳,二證自有本條,其與關格何涉?數子且然,況其他乎,又安望治此者之無謬哉!

一、關格證在《內經》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陽,寸口察五臟之陰,人迎盛至四倍以上,此陽明經孤陽獨見,水不濟火也,故曰格陽,格陽者,陰格於陽也。氣口盛至四倍以上,此太陰經元陰無主,氣不歸精也,故曰關陰,關陰者,陽關於陰也。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且大且數,此其陽氣不藏,故陰中無陽,陰氣不升,故陽中無陰,陰陽相離,故名關格也。

凡見此者,總由酒色傷腎,情欲傷精,以致陽不守舍,故脈浮氣露,亢極如此,此則真陰敗竭,元海無根,是亢龍有悔之象,最危之候也。

一、《內經》以人迎寸口並診關格,今後世診法,則但取寸口,而不察人迎,似於法有未盡,然寸口為脈之大會,而脈見於彼,未有不見於此者,所以但察氣口,則人迎之脈亦可概見。故凡見寸口弦大至極,甚至四倍以上,且大且數者,便是關格之脈,不得誤認為火證。

余嘗診此數人,察其脈則如弦如革,洪大異常,故云四倍;察其證則脈動身亦動,凡乳下之虛里,臍傍之動氣,無不舂舂然、振振然與脈俱應者;察其形氣,則上有微喘,而動作則喘甚,肢體而力,而寤寐多慌張。謂其為虛損,則本無咳嗽失血等證;謂其為痰火,則又無實邪發熱等證,此關格之所以異也。

然惟富貴之人及形體豐肥者,多有此證,求其所因,則無非耽嗜少艾,中年酒色所致,是雖與勞損證若有不同,而實即勞損之別名也。此老成之人所以當知慎也。有喘論在喘證門,互閱可也。

一、本經《脈度篇》所云: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此舉脈證而兼言之也。若以脈言則如前之四倍者是也;若以證言,則又有陰陽俱盛者,以陽病極於陽分,而陰病極於陰分也。凡陽盛於陽者,若乎當瀉,而陰分見陰,有不可瀉。

白話文:

關於關格的論證(共四條):

關格這個病症,《內經》原本是指脈象的變化,用來表明陰陽分離、危急的病症。像是《六節藏象論》、《終始篇》、《禁服篇》以及《脈度》、《經脈》等篇章都多次提及,可見其重要性。但從秦越人《三難》開始說:「上魚際脈搏跳動過於強盛,是為外關內格;尺部脈搏跳動過於強盛,是為內關外格。」這種以寸關尺來解釋關格的說法,已經偏離了《內經》的原意。接著,張仲景又說:「脈在尺部為關,在寸部為格,關則小便不通,格則嘔吐。」

因此後世從王叔和、李東垣以來,都這樣互相傳承,以至於把關格這個病症當作不存在了。直到朱丹溪才說這個病症多半會死亡,表現是寒氣在上,熱氣在下,兩寸脈搏都強盛四倍以上,治療方法應該用吐法,使橫膈的氣可以上升,不一定要把痰吐出來。我認為兩寸脈搏都強盛四倍,怎麼會是寒氣在上呢?而且脈象如此強盛,就表示是浮散而沒有根基的虛弱,怎麼可以用吐法呢?實在是錯上加錯,沒有比這更離譜的了。

《內經》說:「人迎脈搏強盛四倍,寸口脈搏強盛四倍」,並不是指寸關尺的部位,而是說「嘔吐」的現象,其實只是因為飲食隔阻而已;說「小便不通」,其實只是癃閉這個病而已,這兩種病症都有各自的病症條文,跟關格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些人都如此糊塗,更何況是其他人,又怎麼能指望治療這種病的人不會出錯呢?

一、關格這個病症,在《內經》中原本是以人迎脈診察六腑的陽氣,以寸口脈診察五臟的陰氣。如果人迎脈強盛到四倍以上,就表示陽明經的陽氣過於獨盛,水不能滋養火,所以叫做「格陽」,「格陽」的意思就是陰氣被陽氣阻隔。如果氣口脈強盛到四倍以上,就表示太陰經的元陰沒有主導,氣無法歸於精,所以叫做「關陰」,「關陰」的意思就是陽氣被陰氣阻礙。如果人迎脈和寸口脈都強盛到四倍以上,而且脈象又大又快,這就表示陽氣無法收藏,所以陰中沒有陽氣;陰氣無法上升,所以陽中沒有陰氣,陰陽分離,所以叫做關格。

凡是出現這種情況的人,通常是因為酒色傷腎,情慾傷精,以至於陽氣不能固守,所以脈象浮散,氣機外露,亢奮到這種地步。這就是真陰衰竭,元氣之海沒有了根基,是亢龍有悔的徵兆,是最危險的狀況。

二、《內經》用人迎脈和寸口脈一同診察關格,但後世的診斷方法,只取寸口脈,而不去觀察人迎脈,似乎有所不足。然而寸口脈是全身脈搏的大會合處,如果脈象在那裡顯現,沒有不在這裡也顯現的。所以只要觀察氣口脈,人迎脈的情況也大致可以了解。所以凡是看到寸口脈弦大到極點,甚至強盛四倍以上,而且又大又快,就是關格的脈象,不能誤認為是火熱的病症。

我曾經診治過幾個這種病人,觀察他們的脈象,就像弓弦或皮革一樣堅硬,非常洪大,所以說強盛四倍;觀察他們的症狀,發現脈搏跳動的時候,身體也會跟著動,像是乳下的虛里穴、肚臍旁邊的動氣,都會隨著脈搏震動;觀察他們的形體氣色,發現他們有輕微的喘氣,而且稍微一動就會喘得更厲害,肢體無力,睡覺時容易驚慌。說他們是虛損,他們又沒有咳嗽、失血等症狀;說他們是痰火,他們又沒有發熱等實邪的症狀,這就是關格跟其他病症不同的地方。

這種病症大多發生在富貴人家或體型肥胖的人身上。追究其原因,都是因為沉迷女色,中年時又嗜酒好色所導致。雖然跟勞損的病症看似不同,實際上卻是勞損的一種別名。這是老練的人應該要謹慎的地方。關於喘的論述,可以在喘證的篇章中找到,可以互相參閱。

三、《脈度篇》說:「陰氣太過旺盛,陽氣就不能得到滋養,所以叫做關;陽氣太過旺盛,陰氣就不能得到滋養,所以叫做格。陰陽之氣都太過旺盛,而不能互相滋養,所以叫做關格。得了關格的人,不能活到應有的壽命而死去。」這是把脈象和病症合併來說的。如果單就脈象而言,就像前面說的脈象強盛四倍以上;如果就病症而言,則有陰陽之氣都過於旺盛的情況,也就是陽病到了陽的極限,而陰病到了陰的極限。凡是陽氣過盛的,看似應該用瀉法,但是陰分卻又出現陰虛的現象,不能用瀉法。

陰氣過盛的,看似應該用補法,但是陽分卻又出現陽亢的現象,又不能用補法。病情如果到了這種地步,陽氣自顧陽氣而陽中沒有陰氣,陰氣自顧陰氣而陰中沒有陽氣,上下隔絕,無法兼顧,補也不是,瀉也不是,這也是關格的病症,只能等死而已。這種情況與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的病症大不相同,學習醫學的人應該要分辨清楚其中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