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1)

1. 經義

《六節藏象論》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終始篇》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

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以上俱有刺法,詳載《類經·針刺類》。

《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必審按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寸口四倍者,名曰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臟腑之病。

《脈度篇》曰: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甚,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白話文:

《六節藏象論》說:

摸人迎脈,如果脈搏跳動比正常強一倍,代表疾病在少陽經;強兩倍,代表疾病在太陽經;強三倍,代表疾病在陽明經;強四倍以上,就屬於陽氣過盛的「格陽」病症。摸寸口脈,如果脈搏跳動比正常強一倍,代表疾病在厥陰經;強兩倍,代表疾病在少陰經;強三倍,代表疾病在太陰經;強四倍以上,就屬於陰氣閉塞的「關陰」病症。如果人迎脈和寸口脈都比正常強四倍以上,就稱為「關格」病症。「關格」的脈象虛弱,無法從天地吸取精氣,就會死亡。

《終始篇》說:

摸人迎脈,如果脈搏跳動比正常強一倍,代表疾病在足少陽經;如果強一倍且出現煩躁不安,代表疾病在手少陽經。摸人迎脈,如果脈搏跳動比正常強兩倍,代表疾病在足太陽經;如果強兩倍且出現煩躁不安,代表疾病在手太陽經。摸人迎脈,如果脈搏跳動比正常強三倍,代表疾病在足陽明經;如果強三倍且出現煩躁不安,代表疾病在手陽明經。摸人迎脈,如果脈搏跳動比正常強四倍,而且脈象又大又快,稱為「溢陽」,「溢陽」屬於「外格」病症。摸寸口脈,如果脈搏跳動比正常強一倍,代表疾病在足厥陰經;如果強一倍且出現煩躁不安,代表疾病在手心包經。摸寸口脈,如果脈搏跳動比正常強兩倍,代表疾病在足少陰經;如果強兩倍且出現煩躁不安,代表疾病在手少陰經。摸寸口脈,如果脈搏跳動比正常強三倍,代表疾病在足太陰經;如果強三倍且出現煩躁不安,代表疾病在手太陰經。摸寸口脈,如果脈搏跳動比正常強四倍,而且脈象又大又快,稱為「溢陰」,「溢陰」屬於「內關」病症,如果「內關」不通暢,就會死亡,無法醫治。如果人迎脈和太陰寸口脈都比正常強四倍以上,稱為「關格」,罹患「關格」的人,壽命不長。以上這些情況都有相對應的針刺治療方法,詳細記載在《類經·針刺類》中。

《禁服篇》說:

寸口脈主要反映體內的狀況,人迎脈主要反映體外的狀況,兩者應該相互呼應,一起來一起回,像拉繩子一樣大小均等。春夏季節人迎脈稍微強一點,秋冬季節寸口脈稍微強一點,這樣屬於正常人的脈象。如果人迎脈比正常強四倍,而且脈象又大又快,稱為「溢陽」,「溢陽」屬於「外格」病症,無法醫治。必須仔細診察其寒熱情況,來判斷是哪個臟腑的疾病。如果寸口脈比正常強四倍,稱為「內關」,「內關」的脈象也呈現又大又快,無法醫治。必須仔細觀察病情的起始和末尾的寒熱變化,來判斷是哪個臟腑的疾病。

《脈度篇》說:

如果五臟不協調,七竅就會不通暢;如果六腑不協調,就會導致瘀積結聚形成癰腫。所以邪氣在腑,陽脈就會不協調,陽脈不協調,氣就會滯留,氣滯留就會導致陽氣過盛。陽氣太過旺盛,就會導致陰氣運行不利,陰脈不利,血就會滯留,血滯留就會導致陰氣過盛。陰氣太過旺盛,陽氣就無法滋養,這就稱為「關」。陽氣太過旺盛,陰氣也無法滋養,這就稱為「格」。陰陽兩氣都過於旺盛,無法相互滋養,這就稱為「關格」。「關格」這種情況,無法活到預期的壽命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