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七天集·雜證謨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七天集·雜證謨 (1)

1. 壽夭(一)

《上古天真論》:黃帝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熱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天年篇》帝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卒死、或病久,願聞其道。岐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久長。

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臟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牆,薄脈少血,其肉不石,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

《五閱五使篇》曰:脈出於氣口,色見於明堂。(詳面病門)

《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中百歲。(詳面病門)

《壽夭剛柔篇》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形充而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氣衰則危矣。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矣。形充而大肉䐃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

牆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滿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滿二十而死。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

《五常政大論》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帝曰: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勢使然也。崇高則陰氣治之,汙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後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帝曰:其有壽夭乎?曰: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

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後,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

2. 神氣死證(二)

《五常政大論》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

《移精變氣論》帝曰: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營衛生會篇》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疏五過論》曰: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

《湯液髎體論》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營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神弛壞,營澀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病成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

《逆調論》曰:人生與志不相有,曰死。

3. 陰陽死證(三)

《四氣調神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陰陽應象大論》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壽夭剛柔篇》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通天篇》曰: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陰陽二十五人篇》曰:火形之人,似於赤帝,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水形之人,似於黑帝,善欺紿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

《至真要大論》帝曰:六氣之復何如?岐伯曰:厥陰之復,甚則入脾。衝陽絕,死不治。少陰之復,甚則入肺,咳而鼻淵。天府絕,死不治。太陰之復,甚則入腎,竅瀉無度。太谿絕,死不治。少陽之復,甚則入肺,咳而血泄。尺澤絕,死不治。陽明之復,甚則入肝,驚駭筋攣。

太衝絕,死不治。太陽之復,甚則入心,善忘善悲。神門絕,死不治。陽明司天,清復內余,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乘年之虛,則邪甚也。失時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亦邪甚也。重感於邪,則病危矣。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反者死。

《五運行大論》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不當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