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1)
1. 論證(共四條)
凡虛損之由,具道如前,無非酒色、勞倦、七情、飲食所致。故或先傷其氣,氣傷必及於精;或先傷其精,精傷必及於氣。但精氣在人,無非謂之陰分。蓋陰為天一之根,形質之祖,故凡損在形質者,總曰陰虛,此大目也。
若分而言之,則有陰中之陰虛者,其病為發熱躁煩,頭紅面赤,唇乾舌燥,咽痛口瘡,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大便燥結,小水痛澀等證;有陰中之陽虛者,其病為怯寒憔悴,氣短神疲,頭運目眩,嘔惡食少,腹痛飧泄,二便不禁等證,甚至咳嗽吐痰,遺精盜汗,氣喘聲喑,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盡削,夢與鬼交,婦人月閉等證,則無論陰陽,凡病至極,皆所必至,總由真陰之敗耳。
然真陰所居,惟腎為主。蓋腎為精血之海,而人之生氣,即同天地之陽氣,無非自下而上,所以腎為五臟之本。故腎水虧,則肝失所滋而血燥生;腎水虧,則水不歸源而脾痰起;腎水虧,則心腎不交而神色敗;腎水虧,則盜傷肺氣而喘嗽頻;腎水虧,則孤陽無主而虛火熾。凡勞傷等證,使非傷入根本,何以危篤至此?故凡病甚於上者,必其竭甚於下也。
余故曰:虛邪之至,害必歸陰;五臟之傷,窮必及腎,窮而至此,吾末如之何也矣。夫所貴乎君子者,亦貴其知微而已。
一、凡損傷元氣者,本皆虛證,而古方以虛損勞瘵各分門類,則病若有異,亦所宜辨。蓋虛損之謂,或有發見於一證,或有困憊於暫時,凡在經在臟,但傷元氣,則無非虛損病也。至若勞瘵之有不同者,則或以骨蒸,或以干嗽,甚至吐血吐痰,營衛俱敗,尫羸日甚,此其積漸有日,本末俱竭而然。
但虛損之虛,有在陰分,有在陽分,然病在未深,多宜溫補;若勞瘵之虛,深在陰中之陰分,多有不宜溫補者。然凡治虛證,宜溫補者,病多易治,不宜溫補者,病多難治。此虛勞若乎有異,而不知勞瘵之損,即損之深而虛之甚者耳。凡虛損不愈,則日甚成勞矣,有不可不慎也。
一、虛損兩顴紅赤或唇紅者,陰虛於下,逼陽於上也。仲景曰:其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虛而多渴者,腎水不足,引水自救也。喑唾聲不出者,由腎氣之竭。蓋聲出於喉,而根於腎。經曰: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虛而喘急者,陰虛肺格,氣無所歸也。喉乾嚥痛者,真水下虧,虛火上浮也。
不眠恍惚者,血不養心,神不能藏也。時多煩躁者,陽中無陰,柔不濟剛也。易生嗔怒,或筋急痠痛者,水虧木燥,肝失所資也。飲食不甘,肌肉漸削者,脾元失守,化機日敗也。心下跳動,怔忡不寧者,氣不歸精也。經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盜汗不止者,有火則陰不能守,無火則陽不能固也。虛而多痰,或如清水,或多白沫者,此水泛為痰,脾虛不能制水也。骨痛如折者,腎主骨,真陰敗竭也。腰脅痛者,肝腎虛也。膝以下冷者,命門衰絕,火不歸源也。小水黃澀淋瀝者,真陰虧竭,氣不化水也。足心如烙者,虛火爍陰,湧泉涸竭也。
白話文:
人體虛弱損傷的原因,就像前面所說的,不外乎是酒色過度、過度勞累、情緒波動、飲食不當所導致。因此,可能是先傷到氣,氣受傷了就會影響到精;也可能是先傷到精,精受傷了就會影響到氣。但精氣在人體內,都屬於陰的範疇。陰是生命之根本、形體之源,所以凡是形體上的損傷,都稱之為陰虛,這是總的來說。
如果要細分,有陰中之陰虛,這種病症會出現發熱煩躁、頭臉發紅、嘴唇乾燥、舌頭乾裂、咽喉疼痛、口腔潰瘍、吐血、流鼻血、便血、尿血、大便乾燥、小便澀痛等症狀;還有陰中之陽虛,這種病症會出現畏寒、憔悴、氣短、精神疲憊、頭暈眼花、噁心想吐、食慾不振、腹痛腹瀉、大小便失禁等症狀,甚至會咳嗽咳痰、遺精盜汗、氣喘聲音嘶啞、筋骨疼痛、精神恍惚、肌肉消瘦、做夢時感覺與鬼交合,婦女會出現月經停止等症狀,這些不論陰虛還是陽虛,凡是病到極點都可能出現,總之都是因為真陰衰敗所致。
然而,真陰的所在,以腎為主。腎是精血的海洋,而人的生氣,就像天地間的陽氣一樣,都是由下往上,所以腎是五臟的根本。因此,腎水虧損,肝就失去滋養而血燥;腎水虧損,水就不能回歸源頭而產生脾痰;腎水虧損,心腎不能相交而精神氣色變差;腎水虧損,就會損害肺氣而頻繁咳嗽;腎水虧損,就會導致虛陽上亢而虛火旺盛。凡是勞損等病症,如果不是傷及根本,怎麼會危急到這種程度?所以凡是病在上部很嚴重的,一定是其下部耗竭得更嚴重。
所以我說:虛邪來襲,一定會傷害陰;五臟的損傷,最終一定會累及腎,到了這種程度,我也束手無策了。君子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為他能察覺細微的變化。
第一條:凡是損傷元氣的,本質上都是虛證,而古時候的醫方會把虛損、勞瘵等分門別類,似乎這些病有不同,這也是需要分辨的。所謂虛損,有時候只表現出一種症狀,有時候會短暫地感到疲憊,凡是發生在經絡或臟腑,只要是損傷了元氣,都屬於虛損病。至於勞瘵之所以不同,有的是因為骨蒸(感覺骨頭發熱),有的是因為乾咳,甚至會出現吐血、咳痰,導致營衛之氣都衰敗,身體一天天消瘦,這是因為日積月累,由根本到末梢都衰竭了。
但是虛損的虛,有在陰分的,有在陽分的,如果病情不深,大多適合用溫補的方法;如果勞瘵的虛,已經深入到陰中的陰分,很多情況下不適合用溫補的方法。一般來說,凡是治療虛證,適合溫補的,病情大多容易治好;不適合溫補的,病情大多難以治癒。這似乎說明虛損和勞瘵有所不同,但其實勞瘵的損傷,就是損傷得很深、虛損得很嚴重。凡是虛損不能治癒,就會日漸加重,最終發展成勞瘵,這點必須謹慎。
第二條:虛損導致兩頰紅赤或嘴唇紅,這是因為下陰虛弱,導致陽氣上浮。張仲景說:臉上出現像戴著陽氣一樣的紅暈,是因為下焦虛弱。虛弱又口渴,是因為腎水不足,需要引水自救。聲音嘶啞,說不出話,是因為腎氣衰竭。聲音雖然從喉嚨發出,但根源在腎。經書上說:體內陰氣被奪走而發生厥逆,就會導致聲音嘶啞,這就是腎虛。虛弱又氣喘,是因為陰虛導致肺氣上逆,氣沒有歸宿。喉嚨乾燥疼痛,是因為真水下虧,虛火上浮。
失眠恍惚,是因為血不養心,神無法安藏。時常煩躁,是因為陽中沒有陰,不能用陰的柔和來調濟陽的剛烈。容易生氣發怒,或是筋脈緊張痠痛,是因為水虧導致肝燥,肝失去了滋養。食慾不佳,肌肉逐漸消瘦,是因為脾氣虛弱,消化功能日益衰退。心臟跳動,心神不安,是因為氣沒有歸於精。經書上說:胃的大絡,叫做虛里,在左乳下方,搏動時衣服都能跟著動,這表示宗氣外泄。
盜汗不止,有火時是因為陰不能守住陽,沒火時是因為陽不能固住陰。虛弱而多痰,有時像清水一樣,有時像白色泡沫一樣,這是水液積聚成痰,脾虛不能控制水液的運行。骨頭疼痛像要斷裂一樣,是因為腎主骨,真陰衰敗竭盡。腰脅疼痛,是因為肝腎虛弱。膝蓋以下冰冷,是因為命門火衰,火力不能回到源頭。小便黃澀,淋漓不盡,是因為真陰虧竭,氣不能化生水液。腳心像被烙鐵燙一樣,是因為虛火灼傷陰液,導致湧泉穴乾涸。
第三條:凡是陽虛的人,都是因為氣虛。陽氣虛弱,就無法打噴嚏。張仲景說: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這是因為肚子裡有寒氣。所以凡是出現陽虛的症狀,如果忽然開始打噴嚏,就是病情好轉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