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三貫集·雜證謨 (3)
卷之三十三貫集·雜證謨 (3)
1. 述古(共八條)
《巢氏病源》曰:諸疝者,陰氣積於內,復為寒氣所加,使營衛不調,氣血虛弱,故風冷入其腹內而成疝也。疝者,痛也。或小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繞臍痛,自汗;或冷氣逆上搶心腹,令心痛;或裡急而腹痛,此諸候非一,故云諸疝也。
許學士云:大抵此疾雖因虛得之,不可以虛而驟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必先滌所蓄之熱,然後補之。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蓋謂此也。
劉宗厚云:謹按疝證雖始為因虛而得,必邪實迫痛而未下者,故當先瀉而後補也。至有虛甚迫痛,上為嘔逆,或下有遺精者,此邪實正虛之甚矣,此欲不補可乎?但恐補之則無益,瀉之則氣轉陷,幸而獲生者,鮮矣。
白話文:
《巢氏病源》中提到,疝氣的成因是體內陰氣積聚,再加上寒氣入侵,導致營衛失調、氣血虛弱,最終風寒入侵腹內而形成疝氣。疝氣的主要表現是疼痛,例如小腹疼痛、大小便困難、手足冰冷、繞臍疼痛、自汗、冷氣上逆心痛、裡急腹痛等,症狀多樣,故稱為“諸疝”。
許學士認為,疝氣雖然是由虛弱引起,但不可急於補虛。因為經書中說,邪氣容易侵犯虛弱之處,若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導致病情加重,變成實證。因此,治療疝氣應先清除積聚的熱邪,再行補虛。很多治療疝氣的方劑都使用巴豆,正是基於這個道理。
劉宗厚則認為,疝氣雖然最初是因虛而得,但一定是邪氣實證壓迫導致疼痛,尚未消除,所以必須先瀉後補。如果虛弱嚴重,疼痛劇烈,出現嘔吐、遺精等症狀,則屬於邪實正虛的嚴重情況,此時不補不行。但補虛可能無效,瀉下又可能導致氣虛陷下,因此能倖免於難的寥寥無幾。
陳無擇曰:經云七疝、諸疝等義,更不見名狀,但有寒疝、㿗疝、狐疝而已。唯《大奇論》列五臟脈為五疝者如前。大抵血因寒泣則為瘕,氣因寒聚則為疝。但五臟脈理不同,不可不辨。且腎脈本沉,心脈本滑,受寒則急,於理乃是。肝脈本弦,肺脈本澀,並謂之沉,未為了義。
又脾不出本脈,但云急為疝,亦文義之缺也。凡云急者,緊也,緊為寒,亦可類推。且賊風入腹亦為疝,冒暑履濕皆能為疝,當隨四氣改易急字,風則浮弦,暑則洪數,濕則緩細,於理始明。要知疝雖兼臟氣,皆外所因也,寒泣、風散、暑郁、濕著、絞刺擊搏,無有定處,倉卒之際,痛不堪忍,世人稱為橫弦、豎弦、膀胱小腸氣、賊風入腹等,名義不同,證狀則一。
白話文:
陳無擇說,經書上說七疝、諸疝,但沒有具體說明它們的病症,只提到了寒疝、痛疝、狐疝。只有《大奇論》將五臟的經脈分為五種疝,如前所述。總的來說,血氣因寒而凝結,就會形成瘕,氣因寒而聚集,就會形成疝。但五臟經脈的特性不同,不可不加區分。而且腎經原本沉降,心經原本滑利,受到寒氣就會急促,這在道理上是合理的。肝經原本弦急,肺經原本澀滯,卻也稱為沉降,這不合乎道理。
另外,脾經沒有原本的經脈特性,只說急促就是疝,這也是文義上的缺漏。凡是說急促的,都是指緊縮,緊縮就是寒氣,也可以類推。而且賊風入侵腹部也會導致疝,冒暑涉濕也會引起疝,應該根據四季變化來改變「急」字的含義,風則浮弦,暑則洪數,濕則緩細,這樣道理才明瞭。要明白,雖然疝病會牽扯到臟腑之氣,但都是外在因素引起的,寒凝、風散、暑熱、濕邪、絞痛、刺痛、搏動等,沒有固定的位置,發作時疼痛難忍,世人稱之為橫弦、豎弦、膀胱小腸氣、賊風入腹等等,名稱不同,但症狀卻是一樣的。
張子和曰:《內經》曰:木鬱則達之。達謂吐也,令條達其氣也。肝之積,本當吐者,然觀其病之上下,以順為貴。仲景所謂上宜吐,下宜瀉者,此也。敢列七疝圖於下,以示後之君子,庶幾有所憑藉者焉。
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
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白話文:
張子和說,《黃帝內經》中提到:木氣鬱結就要疏通它。疏通就是指吐,讓氣機暢達。肝臟積聚的病邪,本該用吐法治療,但要根據病症的上下部位,以順應自然為貴。仲景所說「上宜吐,下宜瀉」,就是這個道理。我大膽地列舉了七種疝氣的圖像在下文,希望後世的君子們有所憑藉。
寒疝的症狀是:陰囊冰冷、堅硬如石,陽痿,或牽拉睪丸疼痛。病因是久坐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坐臥在磚石上,或在風寒處勞累過度,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久而久之會導致不育。
水疝的症狀是:腎囊腫痛,陰汗時常流出,或囊腫如水晶般透明,或囊癢抓撓後流出黃水,或按壓小腹有水聲。病因是飲水過多、醉酒,勞累過度,出汗後又遇風寒濕氣,積聚在陰囊,所以水多,容易導致急性的疝氣,應該用利水藥物來治療。有些人用針灸來治療水疝,但往往不得其法。
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久而得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
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動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腫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之而脹,怒哭號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築賓一穴灸之。
白話文:
筋疝:其症狀為陰莖腫脹,可能出現潰瘍、膿包、疼痛並伴隨內急和筋縮的情況,也可能在陰莖中部感到疼痛,嚴重時會產生瘙癢感,或者陰莖會變得挺直而不自收縮,甚至會有白色物質類似精液隨尿液排出。這種情況長期可能由房事過度或邪惡行為引起,適合使用能調降心火的藥物來治療。
血疝:其外觀類似黃瓜,位於小腹兩側,靠近生殖器周圍,俗稱為「便癰」。可能是由於夏季炎熱,勞累後身體受涼,導致血液流通受阻,滲入到生殖器的囊中,長時間積聚,形成腫塊,腫塊中血液較多。適合使用調和血液的藥物來治療。
氣疝:其症狀是上連腎臟部位,下至陰囊,可能因為哭泣、憤怒等情緒導致氣體鬱積而引起脹痛,當情緒宣洩後,氣體散去,症狀緩解。有一種治療方法是通過針灸放氣可以痊癒;但針灸有風險,應使用能疏散氣體的藥物來治療。此外,小孩也可能出現這種病症,俗稱為「偏氣」。可能是由於父親年老或年輕時身體虛弱,性功能不足,強行房事,導致子宮內有病,這種疝狀若不治療,可以灸築賓穴來治療。
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晝則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今人帶鉤鈐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
㿗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塘之處,多感此疾。宜以去濕之藥下之。女子陰戶突出,雖以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王太僕曰:陽氣下墜,陰氣上爭,上爭則寒多,下墜則筋緩,故睪垂縱緩,因作㿗疝也。
以上七疝,下去其病之後,可調則調,可補則補,各量病勢,勿拘俗法。經所謂陰盛而腹脹不通者,㿗癃疝也。不可不下。
劉宗厚曰:按子和所論,病本經絡之原,至為詳盡,但七疝名固不同,治法當異,然俱用攻下之法,愚切疑焉。雖錢仲陽亦曰:肝為相火,有瀉無補;丹溪有曰:肝只是有余,腎只是不足。夫厥陰一經受疝,宜通勿塞固宜,亦當視其淺深而行之可也。況有邪氣客於膀胱、小腸之經者;若干於少陰腎經,則宜通勿塞之法,可例用乎?
愚謂子和七疝之治,雖各有不同,然無非用下,則不能無偏。故劉宗厚、徐用誠皆疑而議之,亦謂其太過耳。非謂盡不可用也。再觀丹溪之法,則曰治疝大不宜下,是又相左之甚矣。余因考子和治按,如治蔡參軍,因坐濕地,疝痛不堪,用導水丸下之而愈。又治一人因瘧渴,過飲漿水病疝,醫進姜附,為燥熱所壅,以致陰囊重墜,大如升斗,乃先以導水丸,後用豬膚散,大下之而愈。
白話文:
劉宗厚認為,張子和對於疝氣的病因分析非常詳細,但對於七種疝氣的命名和治療方法卻都採用攻下的方式,讓他感到疑惑。雖然錢仲陽也說肝火旺盛,應以瀉法為主,丹溪也認為肝氣偏盛,腎氣偏虛,但厥陰經受疝氣,應該通而不塞,還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決定治療方法。況且,如果邪氣侵犯膀胱和小腸經,或者侵犯少陰腎經,也應該採用通而不塞的方法,可以類推使用。
劉宗厚認為,張子和治療七種疝氣的方法雖然各有不同,但都以攻下為主,難免有所偏頗。因此,劉宗厚和徐用誠都對此提出質疑,認為他的方法過於偏激。但这并不代表攻下法完全不可用。再看丹溪的治療方法,則認為治疗疝气不应该使用攻下之法,这又与张子和的方法截然相反。我仔细研究了张子和的治疗方法,例如他治疗蔡參軍的疝痛,是因为坐湿地引起的,就用导水丸攻下而治愈。他还治疗过一个人,因为疟疾口渴,喝了太多浆水而患上疝气,医生给他开了姜附,结果导致燥热壅滞,阴囊沉重下坠,像升斗一样大。后来他先用导水丸,再用猪肤散,大量攻下才治愈。
又治一夫病卒疝,赤腫大痛,數日不止,諸藥如石投水,遂以導水丸,次以通經散,大下之而愈。若此類者,豈皆不可下乎?故但宜酌其虛實緩急,如或為邪熱所閉,或以少年暴疾,或以腫硬赤痛之極者,則如導水丸、三花神祐丸、禹功散之類,皆所當用。蓋邪盛而急,勢不可當,有非行氣利水等劑所能及者,則不得不攻,此子和之法。
亦自有必不可廢者,是不可不察也。
《辨疑錄》云:治疝者,每用五苓散內加行氣之藥,獲效者多。按藥性,豬苓、澤瀉分理陰陽,以和心與小腸之氣,白朮調脾,並利臍腰間濕及死血,茯苓淡利膀胱水,桂能伐肝邪,茴香善治小腸之氣,金鈴子、橘核去膀胱之氣,檳榔下氣,少加木通以導引小腸之邪,屢用屢驗。
白話文:
以前有個病人得了疝氣,又紅又腫,疼痛難忍,好幾天都沒好轉,各種藥物都像石頭掉進水裡一樣沒效果。後來用導水丸,接著用通經散,瀉下之後就痊癒了。像這種情況,難道都不可用瀉藥嗎?所以要根據患者的虛實、病情輕重來決定。如果因為邪熱閉塞,或者年輕人急性發病,或者腫塊又硬又紅又痛,就應該用導水丸、三花神祐丸、禹功散之類的藥物。因為邪氣盛而急,勢不可擋,光靠行氣利水等藥物是達不到效果的,必須用攻邪藥物,這才是和緩的方法。
但也有一些藥物是不可或缺的,這點要特別注意。《辨疑錄》說:治療疝氣,常常在五苓散中加入行氣藥物,效果很好。根據藥物的特性,豬苓、澤瀉能分理陰陽,調和心和小腸之氣,白朮能調脾,並利濕去死血,茯苓能利膀胱水,桂枝能伐肝邪,茴香善於治療小腸之氣,金鈴子、橘核能去膀胱之氣,檳榔能下氣,再加一點木通引導小腸的邪氣,這種方法屢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