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6)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6)
1. 經義
《六元正紀大論》帝曰:夫子言用寒遠寒,用熱遠熱,願聞何謂遠?岐伯曰: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從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遠之,所謂時興六位也。帝曰:余欲不遠寒,不遠熱,奈何?曰: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帝曰: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何如?曰:寒熱內賊,其病益甚。
帝曰:願聞無病者何如?曰:無者生之,有者甚之。帝曰:生者何如?曰: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否腹滿,痛急下痢之病生矣。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郁,注下,瞤瘈,腫脹,嘔,鼽衄,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秘之病生矣。帝曰:治之奈何?曰:時必順之,犯者,治以勝也。
《師傳篇》:岐伯曰:夫治民與自治,未有逆而能治之者也。夫惟順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帝曰:順之奈何?曰: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帝曰:便病人奈何?曰: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
臍以下皮寒,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
《至真要大論》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帝曰:何謂逆從?岐伯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帝曰: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八正神明論》曰: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溢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
《骨空論》曰: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束骨下灸之。
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顛上一灸之。犬所齧之處灸之三壯。凡當灸二十九處。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白話文:
經義
黃帝問道:先生您說要用寒涼藥物來遠離寒邪,用溫熱藥物來遠離熱邪,請問這「遠」是什麼意思?岐伯回答:熱病不要再用熱藥,寒病不要再用寒藥,順應病情的就調和,違逆病情的就會加重,所以必須要敬畏並遠離錯誤的用藥方法,這就是說要順應時節和六氣的變化。黃帝又問:我不想用寒涼藥來遠離寒邪,也不想用溫熱藥來遠離熱邪,該怎麼辦?岐伯說:如果發散外邪就不要怕用溫熱藥,如果攻下裡邪就不要怕用寒涼藥。黃帝問:如果沒有發散或攻下,卻又犯了寒邪或熱邪會怎樣?岐伯說:寒邪和熱邪在體內互相攻伐,病情會更加嚴重。
黃帝問:請問沒有生病的人是怎樣的?岐伯說:沒有生病的人是順應自然而生的,有病的人病情會更加嚴重。黃帝問:順應自然是怎樣?岐伯說:不遠離熱邪,熱邪就會侵入;不遠離寒邪,寒邪就會侵入。寒邪侵入就會造成腹部堅硬不通、脹滿,並且會出現疼痛急迫、腹瀉不止等疾病。熱邪侵入就會導致身體發熱、嘔吐、腹瀉、霍亂、癰腫瘡瘍、意識模糊、下痢、抽搐、腫脹、噁心、鼻塞流鼻涕、頭痛、關節變形、肌肉疼痛、出血、血便、小便不暢或頻數等疾病。黃帝問:該如何治療?岐伯說:必須順應時節的變化,如果違背了,就要用能克制它的方法來治療。
師傳篇
岐伯說:治理百姓和自我管理,從來沒有違背規律而能治理好的。只有順應規律才能治理好。百姓都希望順從自己的意願。黃帝問:要如何順應?岐伯說:到了別的國家要詢問當地風俗,到了別人家要詢問忌諱的事情,進了廳堂要詢問禮節,看病人的時候要詢問他覺得什麼舒服。黃帝問:如何讓病人感覺舒服?岐伯說:如果體內有熱病而導致消渴,就用寒涼藥物讓他感到舒服;如果體內有寒病,就用溫熱藥物讓他感到舒服。如果胃裡有熱,就會消化很快,讓人總是覺得很餓。如果肚臍以上的皮膚發熱,腸子裡有熱,就會拉出像粥一樣的黃色稀便。
如果肚臍以下的皮膚發冷,胃裡有寒,就會腹脹;如果腸子裡有寒,就會腸鳴腹瀉。如果胃裡有寒,腸子裡有熱,就會既脹又瀉。如果胃裡有熱,腸子裡有寒,就會容易餓,而且小腹脹痛。
至真要大論
這篇說:寒證要用熱藥來治療,熱證要用寒藥來治療,病情輕微的要用相反的藥來治,病情嚴重的要用順應病情的方法來治療。黃帝問:什麼是逆治,什麼是順治?岐伯回答:逆治就是用與病情相反的方法來治療,順治就是用與病情相同的方法來治療。順應病情少的就用少量,順應病情多的就用大量,要觀察實際情況來決定。黃帝問:有的人得了熱病,用寒藥反而更熱;有的人得了寒病,用熱藥反而更寒,兩種情況同時出現,新病又起,要如何治療?岐伯說:對於用寒藥反而更熱的,要從陰的角度來治療;對於用熱藥反而更寒的,要從陽的角度來治療。這就是說要找到疾病的根本屬性。
八正神明論
這篇說:天氣溫暖、陽光明媚的時候,人的血液會變得容易流動,衛氣會浮於體表,所以血液容易流出來,氣也容易運行。天氣寒冷、陰暗的時候,人的血液會凝滯,衛氣會沉潛。因此,天氣寒冷的時候不宜針刺,天氣溫暖的時候不宜用凝澀藥物,新月的時候不宜瀉血,滿月的時候不宜補益,月亮虧缺的時候不宜治療,這就是說要順應時機來調養。
骨空論
這篇說:用艾灸治療寒熱的方法,首先要灸項部的大椎穴,根據年齡來決定艾灸的次數。接著灸尾椎骨,也是根據年齡來決定艾灸的次數。再看背部有凹陷的地方就灸它。舉起手臂,肩膀上有凹陷的地方也灸它。兩側肋骨之間的部位也灸它。外踝骨上方的部位也灸它。腳小趾和次趾之間的部位也灸它。小腿肚下方凹陷的脈搏部位也灸它。外踝骨後方也灸它。鎖骨上方的堅硬疼痛的地方也灸它。胸部中間凹陷的骨頭之間也灸它。手掌內側骨頭下方的部位也灸它。
肚臍下方三寸的關元穴也灸它。陰毛邊緣的動脈處也灸它。膝蓋下方三寸分開的部位也灸它。腳背上的動脈部位也灸它。頭頂也灸一下。被狗咬到的地方灸三次。總共要灸二十九處。如果因為飲食不當而生病,可以灸這些穴位,如果沒好,一定要看經絡是否陽氣過盛,就刺那些穴位,然後用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