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5)

1. 便血論治(共十條)

便血之與腸澼,本非同類。蓋便血者,大便多實而血自下也;腸澼者,因瀉痢而見膿血,即痢疾也。觀《內經》曰: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此可見腸澼之因飧泄,自與便血不同,而治亦有異。且便血有夙疾,而腸澼惟新邪,尤為易辨。

今諸書以此類言者,皆誤也。茲列便血證治於此,而腸澼之義則在痢疾門。故凡臨此證者,必須詳察大便之燥泄何如,庶不致疑似誤認之謬。然多酒之人,必多溏泄,亦多便血,是又不可因泄而作腸澼也。

一、大便下血,多由腸胃之火。蓋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也。但血在便前者,其來近,近者,或在廣腸,或在肛門;血在便後者,其來遠。遠者,或在小腸,或在於胃。雖血之妄行,由火者多,然未必盡由於火也。故於火證之處,則有脾胃陽虛而不能統血者,有氣陷而血亦陷者,有病久滑泄而血因以動者,有風邪結於陰分而為便血者。大都有火者多因血熱。

無火者多因虛滑。故治血者,但當知虛實之要。

一、下血因火者,宜清熱為主,惟約營煎最佳,次以地榆散、槐花散、黃連丸、槐角丸之類主之。若熱在脾胃小腸之間,而火之甚者,宜抽薪飲、黃連解毒湯之類主之。若素以腸臟多火,而遠年近日臟毒下血久不能愈者,宜臟連丸、豬臟丸主之。若大腸風熱而血不止者,宜防風黃芩丸主之。

一、酒毒濕熱結蓄大腸下血者,宜約營煎、聚金丸,或槐角丸之類主之。若但以寒濕而無火下血者,宜二術煎,或四君子湯主之,或葛花解酲湯亦佳。

一、脾胃氣虛而大便下血者,其血不甚鮮紅,或紫色,或黑色,此陽敗而然,故多無熱證。而或見噁心嘔吐。蓋脾統血,脾氣虛則不能收攝,脾化血,脾氣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速宜溫補脾胃,以壽脾煎、理中湯、養中煎、歸脾湯,或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一、氣陷不舉而血不止者,宜補中益氣湯,或壽脾煎、歸脾湯主之。若微陷而兼火者,宜東垣加減四物湯主之。若氣大虛而大陷者,宜舉元煎主之。

一、血滑不止者,或因病久而滑,或因年衰而滑,或因氣虛而滑,或因誤用攻擊,以致氣陷而滑。凡動血之初,多由於火。及火邪既衰而仍有不能止者,非虛即滑也。凡此之類,皆當以固澀為主,宜勝金丸、香梅丸之類主之。然血滑不止者,多由氣虛,宜以人參湯送之尤妙。

或以補中益氣湯、歸脾湯、舉元煎、理中湯加烏梅、文蛤、五味子之類主之。若滑甚不能止者,惟玉關丸最佳。

一、結陰便血者,以風寒之邪結於陰分而然,此非傷寒之比,蓋邪在五臟留而不去,是謂之結陰。邪內結不得外行,則病歸血分,故為便血。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正此之謂。此宜外灸中脘、氣海、三里以散風邪,內以平胃地榆湯溫散之劑主之。

一、怒氣傷肝,血因氣逆而下者,宜化肝煎、枳殼湯之類主之。若逆氣散而微有火者,宜黃芩芍藥湯主之。若肝邪乘胃,以致脾虛失血者,自無煩熱氣逆等證,宜從前脾胃氣虛證治,不得平肝以再傷脾氣也。

一、凡因勞倦,七情,內傷不足,而致大便動血者,非傷心脾,即傷肝腎。此其中氣受傷,故有為嘔惡痞滿者,有為疼痛泄瀉者,有為寒熱往來,飲食不進者。時醫不能察本,但見此證,非雲氣滯,即云痰火,而肆用寒涼,妄加攻擊,傷而又傷,必致延綿日困。及其既甚,則多有大便下紫黑敗血者,此胃氣大損,脾元脫竭,血無所統。

故注泄下行。陽敗於陰,故色為灰黑。此危劇證也,即速用回陽等劑猶恐不及,而若輩猶云:今既見血,安可再用溫藥,必致其斃。籲!受害者殊為可憫,害人者殊為可恨。

白話文:

便血的辨證論治(共十條)

便血和腸澼(痢疾)本質上是不同的。便血是指大便正常,但有血從肛門排出;而腸澼是指因為腹瀉或痢疾導致的大便中帶有膿血,也就是現在說的痢疾。《內經》說:「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會損傷身體的陰氣。陰氣受損後會影響五臟功能,導致胸腹脹滿閉塞,向下則會造成消化不良的腹瀉,久而久之就會變成腸澼。」這說明腸澼是因腹瀉而起,和便血不同,治療方法也有差異。而且便血可能是舊疾,而腸澼通常是新發的疾病,比較容易區分。

現在很多醫書將兩者混為一談,是錯誤的。我將便血的證治條列如下,而腸澼的相關內容則放在痢疾的章節。所以,凡是遇到便血的病人,一定要仔細觀察大便的乾燥或稀溏程度,以免混淆而誤診。但經常喝酒的人,容易腹瀉,也容易出現便血,這時又不能把便血當成腸澼來處理。

一、大便帶血,多數是由於腸胃有火。因為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如果血在便前排出,表示出血部位比較近,可能在直腸或肛門;如果血在便後排出,表示出血部位比較遠,可能在小腸或胃。雖然血的異常流動多是因為火氣旺盛,但並非所有便血都由火引起。所以,在有火的症狀中,也可能有因為脾胃陽氣虛弱而無法統攝血液的情況,有因為中氣下陷導致血也跟著下陷的情況,有因為久病滑泄而導致血隨之妄動的情況,也有因為風邪結聚在陰分而導致便血的情況。總的來說,有火的情況多半是由於血熱。沒有火的情況多半是由於虛弱滑脫。所以,治療便血,要知道虛實的關鍵。

二、因為火熱引起的便血,應該以清熱為主,首選約營煎,其次可以用地榆散、槐花散、黃連丸、槐角丸等藥方。如果熱在脾胃和小腸之間,而且火氣很旺盛,應該用抽薪飲、黃連解毒湯等藥方。如果患者平時腸胃火氣就很大,而且長期因為臟毒導致下血,久治不癒,應該用臟連丸、豬臟丸等藥方。如果因為大腸風熱導致血流不止,應該用防風黃芩丸。

三、如果因為酒毒濕熱積蓄在大腸導致下血,應該用約營煎、聚金丸,或槐角丸等藥方。如果只是因為寒濕而沒有火熱導致下血,應該用二術煎,或四君子湯等藥方,葛花解酲湯也是不錯的選擇。

四、如果因為脾胃氣虛導致大便下血,血的顏色不會很鮮紅,可能是紫色或黑色,這是因為陽氣衰敗的緣故,所以多數沒有發熱的症狀,或者會出現噁心嘔吐。因為脾負責統攝血液,脾氣虛弱就無法收攝血液;脾還負責運化血液,脾氣虛弱就無法運化血液,這樣血就失去了控制,脫離正常軌道而妄動,這時應該盡快溫補脾胃,可以用壽脾煎、理中湯、養中煎、歸脾湯,或十全大補湯等藥方。

五、如果因為中氣下陷無法升提導致血流不止,應該用補中益氣湯,或壽脾煎、歸脾湯。如果只是輕微下陷而且兼有火氣,應該用東垣加減四物湯。如果氣虛嚴重而且下陷明顯,應該用舉元煎。

六、如果血流不止而且滑脫,可能是因為久病,可能是因為年老體衰,可能是因為氣虛,也可能是因為誤用攻伐藥物,導致氣陷而滑脫。剛開始出血多數是火熱引起的。等到火熱減退,卻仍然不能止血,那麼多數是虛弱或滑脫引起的。這種情況,應該以固澀為主,可以用勝金丸、香梅丸等藥方。但血滑不止多是因為氣虛,所以用人參湯送服這些藥丸效果更好。也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舉元煎、理中湯等藥方,加上烏梅、文蛤、五味子等藥物。如果滑脫嚴重無法止住,玉關丸是最好的選擇。

七、如果因為風寒邪氣結聚在陰分導致便血,這種情況並非傷寒,而是邪氣停留在五臟無法散去,叫做結陰。邪氣在內結聚無法向外發散,就會影響到血分,導致便血。《經》說:結陰導致便血,第一次出血一升,第二次兩升,第三次三升,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這種情況應該用艾灸的方式,灸中脘穴、氣海穴、足三里穴,以散去風邪。同時內服平胃地榆湯等溫散的藥劑。

八、如果因為發怒傷肝,導致氣逆而血下行,應該用化肝煎、枳殼湯等藥方。如果逆氣散去而略有火氣,可以用黃芩芍藥湯。如果肝邪侵犯到胃,導致脾虛失血,這時不會有煩躁發熱、氣逆等症狀,應該按照之前脾胃氣虛的證治方法,不要用平肝的藥物,以免再次損傷脾氣。

九、凡是因為勞累、情緒波動、內傷不足等原因導致大便帶血,多半是損傷了心脾,或者是損傷了肝腎。這是因為中氣受損,所以會出現噁心嘔吐、腹脹痞滿、疼痛腹瀉、忽冷忽熱、食慾不振等症狀。現在的醫生不能辨別病因,看到這種情況,不是說氣滯,就是說痰火,於是濫用寒涼藥物,隨意攻伐,導致病情加重。久而久之,多半會出現大便排出紫黑色的敗血,這是因為胃氣大傷,脾元衰竭,血液失去統攝,只能向下流泄。陽氣衰敗,所以血色灰黑。這是非常危險的狀況,應該立即使用回陽等藥物,但往往來不及。有些醫生還說,既然已經出血,怎麼能再用溫藥?這樣會加速死亡。唉!受害的病人實在可憐,害人的醫生實在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