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5)

1. 經義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里。

《五癃津液別篇》曰: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通評虛實論》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脈要精微論》曰: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論疾診尺篇》曰: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

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憂愁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帝曰:病之六變奈何?岐伯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大者多氣少血,小者血氣皆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

《平人氣象論》曰:寸口脈沉而弱,沉而喘,曰寒熱,緩而滑曰熱中。尺寒脈細,謂之後泄。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

《經絡論》曰: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

《皮部論》曰: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邪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䐃破,毛直而敗。

《五色篇》曰:五色奈何?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為五官。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經脈篇》曰: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白話文:

經義

如果邪氣侵犯脾胃,就會導致肌肉疼痛。體內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就會感到發熱且容易飢餓;反之,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就會感到腹部寒冷、腸鳴腹痛。如果陰陽都過盛或都不足,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這些情況都可以通過按摩或針灸足三里穴來調理。

《五癃津液別篇》說:天氣炎熱,穿著厚衣服,毛孔就會張開,所以會流汗。寒氣停留在肌肉之間,積聚成塊就會產生疼痛。天氣寒冷,毛孔閉合,濕氣無法排出,水分滯留在膀胱,就會形成小便和水腫。

《通評虛實論》中,黃帝問:正在哺乳的婦女如果發熱,脈象細小且像懸掛著一樣,情況如何?岐伯回答:如果手腳溫暖,就表示還有生機,如果手腳冰冷,就表示情況危險。黃帝又問:哺乳婦女如果得了風熱,出現喘息、肩部聳動的症狀,脈象如何?岐伯回答:出現喘息、肩部聳動,脈象應該是洪大有力的。脈象緩和就表示還有生機,脈象急促就表示情況危險。

《脈要精微論》說:脈象粗大,表示陰氣不足,陽氣過盛,體內有熱。脈象沉細、數而散亂,表示體內有寒熱。各種浮脈但不躁動的,都屬於陽,表示體內有熱。如果脈象躁動的,則表現在手上。各種細而沉的脈象,都屬於陰,表示骨骼疼痛。如果脈象靜止的,則表現在足部。陽氣過盛,會導致身體發熱但不出汗。陰氣過盛,會導致多汗且身體發冷。如果陰陽都過盛,就會不出汗且感到寒冷。如果把脈的感覺向外推,沒有向內,表示內臟有積塊。如果把脈的感覺向內推,沒有向外,表示身體有發熱的情況。

《論疾診尺篇》說:尺部皮膚發熱嚴重,脈象洪盛且躁動,表示得了溫病。如果脈象洪盛且滑利,表示病快要痊癒。尺部皮膚寒冷,脈象細小,表示腹瀉、氣短。尺部皮膚發熱,先熱後冷,表示有寒熱病。尺部皮膚先冷,過一會兒變熱,也是表示有寒熱病。手肘單獨發熱,表示腰部以上發熱。手掌單獨發熱,表示腰部以下發熱。手肘前面單獨發熱,表示胸前發熱,手肘後面單獨發熱,表示肩背發熱。手臂中部單獨發熱,表示腰腹發熱。手肘後下方三四寸處發熱,表示腸道內有寄生蟲。手掌中心發熱,表示腹部發熱。手掌中心發冷,表示腹部發冷。大魚際的白色肉處有青色血脈,表示胃部有寒氣。尺部發熱嚴重,人迎脈洪大,表示要出血。尺部脈象堅硬洪大,但脈搏微弱,氣短,如果昏迷加重,就表示快要死亡。診斷寒熱病,如果看到紅色的血脈從上下延伸到瞳孔,見一條脈,就表示將在一年後死亡;見一條半,表示一年半後死亡;見兩條,表示兩年後死亡;見兩條半,表示兩年半後死亡;見三條,表示三年後死亡。

《邪氣臟腑病形篇》說:憂愁恐懼會傷害心臟。形體受寒、飲用冷飲會傷害肺,因為內外都受到寒邪侵襲,所以氣機會逆行向上。黃帝問:疾病的六種變化是什麼?岐伯回答:各種症狀急促的,多屬寒;症狀緩慢的,多屬熱。脈象大的,多是氣盛血少;脈象小的,多是氣血都少。脈象滑利的,多是陽氣盛,略有熱;脈象澀的,多是血多氣少,略有寒。

《平人氣象論》說:寸口脈沉而弱,又沉又喘的,表示有寒熱;脈象緩和且滑利的,表示體內有熱。尺部脈象寒冷且細微,表示腹瀉。尺部脈象粗大且經常發熱,表示體內有熱。

《經絡論》說:寒邪過多就會導致氣血凝結,凝結後就會呈現青黑色。熱邪過多就會導致氣血濕潤,濕潤後就會呈現黃紅色。

《皮部論》說:皮膚顏色多青色,表示疼痛;多黑色,表示麻木;黃紅色,表示熱邪過多;白色,表示寒邪過多。如果五種顏色都出現,表示有寒熱病。邪氣停留在筋骨之間,寒邪過多,會導致筋脈攣縮、骨骼疼痛;熱邪過多,會導致筋脈鬆弛、骨骼消瘦、肌肉潰爛、毛髮枯萎。

《五色篇》說:五種顏色代表什麼?回答:青黑色代表疼痛,黃紅色代表熱,白色代表寒,這就是五官所反映的狀況。人迎脈洪大且堅硬,表示受到寒邪侵襲。氣口脈洪大且堅硬,表示飲食過量。

《經脈篇》說:診察絡脈,脈色青色,表示寒冷且疼痛;脈色紅色,表示有熱。胃部有寒氣,手部魚際的絡脈會呈現青色。胃部有熱,魚際絡脈呈現紅色。突然出現黑色,表示寒邪久留導致麻木。如果出現紅、黑、青色,表示體內有寒熱之氣。如果青色脈絡短小,表示氣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