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7)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7)
1. 便血論治(共十條)
便血之與腸澼,本非同類。蓋便血者,大便多實而血自下也;腸澼者,因瀉痢而見膿血,即痢疾也。觀《內經》曰: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此可見腸澼之因飧泄,自與便血不同,而治亦有異。且便血有夙疾,而腸澼惟新邪,尤為易辨。
今諸書以此類言者,皆誤也。茲列便血證治於此,而腸澼之義則在痢疾門。故凡臨此證者,必須詳察大便之燥泄何如,庶不致疑似誤認之謬。然多酒之人,必多溏泄,亦多便血,是又不可因泄而作腸澼也。
一、大便下血,多由腸胃之火。蓋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也。但血在便前者,其來近,近者,或在廣腸,或在肛門;血在便後者,其來遠。遠者,或在小腸,或在於胃。雖血之妄行,由火者多,然未必盡由於火也。故於火證之處,則有脾胃陽虛而不能統血者,有氣陷而血亦陷者,有病久滑泄而血因以動者,有風邪結於陰分而為便血者。大都有火者多因血熱。
白話文:
便血與腸澼,本非同類
便血和腸澼,本質上是不同的。便血是指大便偏硬,但卻帶有血,血從肛門流出;而腸澼則是因瀉痢導致膿血出現,也就是痢疾。
《內經》中記載:「飲食不節,作息不規律,會導致陰氣受損。陰氣受損則會侵入五臟,使五臟壅塞,向下則會導致消化不良,久而久之則會引發腸澼。」由此可見,腸澼是由於消化不良引起的,與便血的成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應該有所差異。
此外,便血可能是宿疾,而腸澼大多是新發疾病,容易辨別。
現在很多書籍將便血與腸澼混為一談,都是錯誤的。本文將詳細介紹便血的證狀和治療方法,而腸澼的相關內容則屬於痢疾的範疇。
因此,遇到類似症狀時,必須仔細觀察大便的性狀,是偏硬還是偏稀,才能避免誤診。然而,常飲酒的人容易腹瀉,也容易便血,不能單憑腹瀉就判斷為腸澼。
便血的成因
大便帶血,多半是由於腸胃火熱引起的。因為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的範疇。若血在便前出現,說明出血部位比較靠近肛門,可能是直腸或肛門出血;若血在便後出現,說明出血部位比較遠,可能是小腸或胃出血。
雖然便血多由火熱引起,但也並非完全如此。除了火證外,還有可能是脾胃陽虛,導致血不能正常運行;也可能是氣虛下陷,導致血也下陷;亦或是久病滑泄,導致血隨之流動;甚至可能是風邪入侵陰分,導致便血。其中,火證多是因血熱所致。
無火者多因虛滑。故治血者,但當知虛實之要。
一、下血因火者,宜清熱為主,惟約營煎最佳,次以地榆散、槐花散、黃連丸、槐角丸之類主之。若熱在脾胃小腸之間,而火之甚者,宜抽薪飲、黃連解毒湯之類主之。若素以腸臟多火,而遠年近日臟毒下血久不能愈者,宜臟連丸、豬臟丸主之。若大腸風熱而血不止者,宜防風黃芩丸主之。
白話文:
沒有發熱症狀的出血,多半是因身體虛弱導致的。所以治療出血,一定要先了解虛實狀況。
如果是因為熱症引起的出血,就應該以清熱為主,最好用約營煎,其次可以用地榆散、槐花散、黃連丸、槐角丸等藥物。如果熱症在脾胃和小腸之間,且熱症很嚴重,就應該用抽薪飲、黃連解毒湯等藥物。如果平時腸胃就容易上火,而長期以來臟腑毒素導致出血,久治不愈,就應該用臟連丸、豬臟丸。如果大腸有風熱導致出血不止,就應該用防風黃芩丸。
一、酒毒濕熱結蓄大腸下血者,宜約營煎、聚金丸,或槐角丸之類主之。若但以寒濕而無火下血者,宜二術煎,或四君子湯主之,或葛花解酲湯亦佳。
一、脾胃氣虛而大便下血者,其血不甚鮮紅,或紫色,或黑色,此陽敗而然,故多無熱證。而或見噁心嘔吐。蓋脾統血,脾氣虛則不能收攝,脾化血,脾氣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速宜溫補脾胃,以壽脾煎、理中湯、養中煎、歸脾湯,或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白話文:
酒毒濕熱導致大腸積熱下血的,可用約營煎、聚金丸,或是槐角丸等藥方治療。如果只是寒濕引起的下血,沒有發熱症狀,可以用二術煎,或四君子湯治療,葛花解酲湯效果也不錯。
脾胃虛弱導致大便下血的,血色不鮮紅,可能是紫色或黑色,這是陽氣衰敗所致,通常沒有發熱症狀,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因為脾臟負責統血,脾氣虛弱就無法收攝血液,脾臟也負責化血,脾氣虛弱就無法運化血液,導致血液無所依歸而脫落妄行。因此需要溫補脾胃,可以用壽脾煎、理中湯、養中煎、歸脾湯,或是十全大補湯等藥方治療。
一、氣陷不舉而血不止者,宜補中益氣湯,或壽脾煎、歸脾湯主之。若微陷而兼火者,宜東垣加減四物湯主之。若氣大虛而大陷者,宜舉元煎主之。
一、血滑不止者,或因病久而滑,或因年衰而滑,或因氣虛而滑,或因誤用攻擊,以致氣陷而滑。凡動血之初,多由於火。及火邪既衰而仍有不能止者,非虛即滑也。凡此之類,皆當以固澀為主,宜勝金丸、香梅丸之類主之。然血滑不止者,多由氣虛,宜以人參湯送之尤妙。
白話文:
氣血下陷導致出血不止,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壽脾煎或歸脾湯治療。如果輕微下陷且伴有內熱,可以用加減四物湯。如果氣虛嚴重且嚴重下陷,可以用舉元煎。
出血不止,可能是由於疾病纏綿、年老體衰、氣虛或誤用藥物導致氣血下陷。出血初期多半是由於火邪所致,火邪減退後仍無法止血,就是氣虛或血滑所致。這類情況應以固澀止血為原則,可用勝金丸或香梅丸治療。然而,出血不止大多是由於氣虛,用人參湯送服藥物效果更佳。
或以補中益氣湯、歸脾湯、舉元煎、理中湯加烏梅、文蛤、五味子之類主之。若滑甚不能止者,惟玉關丸最佳。
一、結陰便血者,以風寒之邪結於陰分而然,此非傷寒之比,蓋邪在五臟留而不去,是謂之結陰。邪內結不得外行,則病歸血分,故為便血。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正此之謂。此宜外灸中脘、氣海、三里以散風邪,內以平胃地榆湯溫散之劑主之。
白話文:
如果患者屬於脾胃虛弱型,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舉元煎、理中湯,並加入烏梅、文蛤、五味子等藥材來調理。如果便血非常嚴重,止不住,那麼服用玉關丸效果最好。
對於陰血凝滯導致的便血,可能是風寒之邪侵襲了陰分所致。這種情況與一般的傷寒不同,因為邪氣停留於五臟而不散去,這就是所謂的「結陰」。邪氣內結無法外散,就會轉入血分,導致便血。經書中記載:「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就是指這種情況。治療方法是外灸中脘、氣海、三里等穴位以散寒邪,內服平胃地榆湯等溫散之劑來調理。
一、怒氣傷肝,血因氣逆而下者,宜化肝煎、枳殼湯之類主之。若逆氣散而微有火者,宜黃芩芍藥湯主之。若肝邪乘胃,以致脾虛失血者,自無煩熱氣逆等證,宜從前脾胃氣虛證治,不得平肝以再傷脾氣也。
一、凡因勞倦,七情,內傷不足,而致大便動血者,非傷心脾,即傷肝腎。此其中氣受傷,故有為嘔惡痞滿者,有為疼痛泄瀉者,有為寒熱往來,飲食不進者。時醫不能察本,但見此證,非雲氣滯,即云痰火,而肆用寒涼,妄加攻擊,傷而又傷,必致延綿日困。及其既甚,則多有大便下紫黑敗血者,此胃氣大損,脾元脫竭,血無所統。
白話文:
生氣會傷肝,如果因為肝氣逆流而導致出血,可以使用化肝煎、枳殼湯等藥物治療。如果逆氣消散但伴有輕微熱症,則可以用黃芩芍藥湯治療。如果肝邪侵入胃部,導致脾虛失血,則不會出現煩熱氣逆等症狀,應該按照脾胃氣虛的症狀進行治療,不能單純平肝而再次傷害脾氣。
凡是因勞累、情緒波動、內傷不足導致大便出血的,可能是傷了心脾,也可能是傷了肝腎。因為中氣受損,所以有些人會出現嘔吐、惡心、腹脹,有些人會出現疼痛、腹瀉,有些人會出現寒熱交替、飲食不進。一些醫生無法察覺根本原因,只看到這些症狀,就認為是氣滯或痰火,隨意使用寒涼藥物攻擊,導致病情加重,拖延時間。病情嚴重時,患者會排出紫黑色的敗血,這是因為胃氣嚴重受損,脾元耗竭,血液失去統攝。
故注泄下行。陽敗於陰,故色為灰黑。此危劇證也,即速用回陽等劑猶恐不及,而若輩猶云:今既見血,安可再用溫藥,必致其斃。籲!受害者殊為可憫,害人者殊為可恨。
白話文:
因此,排泄物向下流動。陽氣在陰氣中衰敗,所以面色為灰色或黑色。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症狀,即使迅速使用回陽等藥物也可能來不及,但這些人仍然認為:既然現在已經出血,怎麼可能再次使用溫熱藥物呢?這樣做必定會導致死亡。唉!受這種病痛折磨的人非常令人心疼,造成這種痛苦的人則令人感到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