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4)

1. 衄血新按

一、衄血有格陽證者,以陰虧於下,而陽浮於上,但察其六脈細微,全無熱證,或脈見浮虛豁大,上熱下寒而血衄不止,皆其證也。治宜益火之源,古有八味地黃湯,乃其對證之劑,余復有鎮陰煎之制,其效尤捷。蓋此證不惟內傷者有之,即傷寒者亦有之,然必其素多斫喪,損及真陰者,乃見此證。

余嘗治一多欲少年,以傷寒七日之後,忽爾鼻衄,以為將解之兆,及自辰至申,所衄者一斗余,鼻息脈息俱已將脫,身涼如冰,目視俱直,而猶涓涓不絕,呼吸垂危。其父母號呼求救,余急投鎮陰煎一劑,衄乃止,身乃溫。次加調理而愈。自後凡治此證,無不響應,亦神矣哉。

白話文:

一、流鼻血有屬於「格陽證」的情況,是因為身體下部的陰液虧損,導致陽氣浮越於上。只要觀察到患者六脈細微,完全沒有發熱的跡象,或者脈象呈現浮虛、寬大,上熱下寒而鼻血卻止不住,這些都是屬於這種證型的表現。治療上應該補益腎陽,古方有八味地黃湯,是針對這種情況的藥方,我另外還有自製的鎮陰煎,效果更加快速。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內傷的人身上,就算傷寒的人也會出現,但必須是平常就過度耗損,損傷到腎陰的人,才會出現這種證狀。

我曾經治療過一個性慾過多的年輕人,在傷寒七天後,忽然流鼻血,以為是病情要好轉的徵兆。結果從早上到下午,流出的鼻血竟然有一斗多,鼻息和脈搏都已經快要停止,身體冰冷如冰,眼睛直視,鼻血卻還涓涓流出,呼吸也快要停止。他的父母哭喊著求救,我趕緊給他服用一劑鎮陰煎,鼻血就止住了,身體也跟著溫暖起來。接著再調理身體,就痊癒了。之後,我凡是治療這種證型,沒有不見效的,真是神奇啊!

2. 齒衄舌血論治(共五條)

一、血從齒縫牙齦中出者,名為齒衄。此手足陽明二經及足少陰腎家之病。蓋手陽明入下齒中,足陽明入上齒中。又腎主骨,齒者骨之所終也。此雖皆能為齒病,然血出於經,則惟陽明為最。故凡陽明火盛,則為口臭,為牙根腐爛腫痛,或血出如湧而齒不動搖。必其人素好肥甘辛熱之物,或善飲胃強者,多有陽明實熱之證,宜內服抽薪飲、清胃散等劑,外以冰玉散敷之。

一、陽明實熱之甚,大便閉結不通,而齒衄不止者,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一、腎水不足,口不臭,牙不痛,但齒搖不堅,或微痛不甚,而牙縫時多出血者,此腎陰不固,虛火偶動而然。但宜壯腎,以六味地黃丸、左歸丸之類主之。或其陽虛於下而虛火上浮者,宜八味丸、小安腎丸之類主之。

一、陰虛有火而病為齒衄者,其證或多燥渴,或見消瘦,或神氣困倦,或小水短澀而熱,或六脈浮大而豁。此雖陽明有餘,而亦少陰不足,宜玉女煎主之。凡屬陰虛有火者,則惟此煎為最妙,然必大便多實者,乃可用之。若大便滑泄,或脈細惡寒,下元無火等證,則亦有格陽而然者,當以前吐血條中格陽法治之。

舌上無故出血如縷者,以心脾腎之脈皆及於舌。若此諸經有火,則皆能令舌出血。用蒲黃炒焦為末敷之。或炒槐花為末摻之。或冰玉散敷之亦可。若火之甚者,仍須用湯飲等劑,以清三陰之火。

白話文:

一、牙齦或牙縫出血,叫做齒衄。這主要是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以及足少陰腎經的問題。手陽明經脈連到下排牙齒,足陽明經脈連到上排牙齒。腎臟主骨骼,牙齒是骨骼的末端。這些經脈都可能導致牙齒疾病,但出血的問題,主要還是陽明經脈。所以,陽明經火氣旺盛時,會出現口臭、牙根腐爛腫痛,或出血量大且牙齒不鬆動。這類人通常喜歡吃肥膩、甘甜、辛辣、燥熱的食物,或者很會喝酒、腸胃功能強大,多半是陽明經有實熱的症狀。這種情況適合服用抽薪飲、清胃散等藥方來清熱,外部則用冰玉散敷在患處。

二、如果陽明經的實熱非常嚴重,導致大便不通暢,而且牙齦出血不止,就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瀉熱通便。

三、如果是腎水不足,沒有口臭,牙齒也不痛,只是牙齒鬆動不牢固,或輕微疼痛,而且牙縫時常出血,這是腎陰不足,導致虛火偶爾上炎的緣故。這種情況適合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藥方來滋養腎陰。如果是由於腎陽虛衰,導致虛火上浮,則適合用八味丸、小安腎丸等藥方來溫補腎陽。

四、如果是陰虛有火導致牙齦出血,可能會有口乾舌燥、身體消瘦、精神疲倦、小便短少且顏色深黃發熱、脈象浮大而空虛等症狀。這雖然有陽明經的實熱,但也是少陰腎經的陰液不足所致。這種情況適合用玉女煎來滋陰清熱。凡是屬於陰虛有火的,這個藥方效果最好,但必須是大便較為乾燥的情況才適合使用。如果大便滑泄、脈象細弱且怕冷,下半身沒有熱象等症狀,這可能是虛陽外越的假象,應該按照之前提到吐血的篇章中治療虛陽外越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舌頭無緣無故出血,像細絲一樣,是因為心經、脾經和腎經的經脈都連到舌頭。如果這些經脈有火,都可能導致舌頭出血。可以用炒焦的蒲黃磨成粉末敷在患處,也可以用炒過的槐花磨成粉末敷上,或者用冰玉散敷也行。如果火氣很旺盛,還需要服用湯劑來清除三陰經的火。

3. 咯唾痰涎血論治(共三條)

一、咯血唾血,古皆云出於腎;痰涎之血,云出於於脾。此亦未必然也。凡咯血者,於喉中微咯即出,非若咳血、嗽血之費力而甚也。大都咳嗽而出者出於臟,出於臟者其來遠;一咯而出者出於喉,出於喉者其來近,其來遠者,內傷已甚,其來近者,不過在經絡之間,所以凡見咯血、唾血及痰涎中帶血者,多無咳嗽發熱,氣喘骨蒸等證,此其輕重為可知矣。

治此之法,凡因火者,亦不過微清脾肺之火;或因勞倦而致者,但為養營補陰,則自無不愈。

一、勞損之漸者,必初因酒色勞傷過度,以致痰中或見血絲,此則本於肝脾腎經。當於未咳未嗽之先,速為調理,宜生地、熟地、天冬、麥冬、棗仁、茯神、茜根、貝母、甘草之屬主之。或有火者,宜加黃柏、知母,仍須加意謹慎,庶無後患,否則必漸甚也。

一、清晨初起時,每於痰中有淡紫凝血,或塊或片,常見數口者,此多以操心動火,或多思郁,或由過飲,但無咳嗽發熱等證,即不足慮,此不過致動絡血而然,惟天王補心丹,或二陰煎之類最所宜也。

白話文:

一、關於咯血和唾血,古代都認為是腎臟的問題;而痰涎中的血,則認為是脾臟的問題。但這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凡是咯血,是指從喉嚨稍微用力就咳出血,不像咳血或嗽血那樣費力且嚴重。一般來說,咳嗽時咳出來的血,通常是臟腑的問題,從臟腑來的表示病程較久;而一咳就出來的血,則是喉嚨的問題,從喉嚨來的表示病程較近。病程久遠的,表示內傷已經很嚴重;病程近的,則不過是經絡間的問題。所以,凡是看到咯血、唾血,或者痰涎中帶血的,通常都沒有咳嗽發熱、氣喘、骨蒸等症狀,這樣就能知道病情的輕重了。

治療這種情況,如果是因為火氣引起的,也只是稍微清瀉脾肺的火;如果是因為勞累過度引起的,只要調養氣血、滋陰補虛,自然就會痊癒。

二、因為勞損而逐漸出現問題的,最初一定是因酒色過度、勞累過度,導致痰中出現血絲,這多半是肝脾腎三經的問題。應該在還沒有咳嗽之前,就趕快調養治療,適合使用生地、熟地、天冬、麥冬、酸棗仁、茯神、茜草根、貝母、甘草等藥材為主。如果體內有火氣,可以加入黃柏、知母,但仍須加倍謹慎,這樣才不會留下後患,否則病情一定會逐漸加重。

三、早晨剛起床的時候,常常在痰中有淡紫色的凝血,可能是一塊或一片,而且常常出現好幾口。這種情況多半是因思慮過多、心情煩悶、或者飲酒過量所引起,但如果沒有咳嗽發熱等症狀,就不必太過擔心,這只是因為血脈被擾動所造成的。這種情況最適合服用天王補心丹,或者二陰煎之類的藥方。

4. 咯血述古

薛立齋曰:若脾經氣滯而痰中有血者,宜加味歸脾湯。若肝經血熱而痰中有血,宜加味逍遙散。若肝腎陰虛而痰中有血,宜六味地黃丸。若過服寒涼而唾痰有血者,宜四君子類。

白話文:

薛立齋說:如果是因為脾經氣機運行不順暢,導致痰中帶血的,應該用加味的歸脾湯來治療。如果是因為肝經血熱,導致痰中帶血的,應該用加味的逍遙散來治療。如果是因為肝腎陰虛,導致痰中帶血的,應該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如果是因為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吐痰帶血的,應該用四君子湯這類的藥方來治療。

5. 溺血論治(共五條)

凡溺血證,其所出之由有三,蓋從溺孔出者二,從精孔出者一也。

一、溺孔之血,其來近者,出自膀胱。其證溺時必孔道澀痛,小水紅赤不利,此多以酒色欲念致動下焦之火而然。常見相火妄動,逆而不通者,微則淋濁,甚則見血。經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癃而溺血,即此證也。治宜清利膀胱之火,以生地、芍藥、牛膝、山梔、黃柏、知母、龍膽草、瞿麥、木通、澤瀉等劑,或七正散、大分清飲、五淋散之屬,皆所宜也。

一、溺孔之血,其來遠者,出自小腸。其證則溺孔不痛而血隨溺出,或痛隱於臍腹,或熱見於臟腑。蓋小腸與心為表裡,此丙火氣化之源,清濁所由以分也。故無論焦心勞力,或厚味酒漿,而上中二焦五志口腹之火,凡從清道以降者,必皆由小腸以達膀胱也。治須隨證察因,以清臟腑致火之源,宜於寒陣中擇方用之。

一、精道之血,必自精宮血海而出於命門。蓋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凡勞傷五臟,或五志之火致令衝任動血者,多從精道而出。然何以辨之?但病在小腸者,必從溺出;病在命門者,必從精出。凡於小腹下精泄處覺有痠痛而出者,即是命門之病,而治之之法亦與水道者不同。

蓋水道之血宜利,精道之血不宜利;澀痛不通者亦宜利,血滑不痛者不宜利也。若果三焦火盛者,惟宜清火涼血為主,以生地、芍藥、丹皮、地骨、茜根、梔子、槐花及芩、連、知、柏之類主之,或約陰丸、約陰煎俱可用。若腎陰不足而精血不固者,宜養陰養血為主,以左歸飲,或人參固本丸之類主之。

若腎虛不禁,或病久精血滑泄者,宜固澀為主,以秘元煎、苓朮菟絲丸、金櫻膏、玉鎖丹、金鎖思仙丹之類主之。或續斷烏梅之屬,亦所宜用。若心氣不定,精神外馳,以致水火相殘,精血失守者,宜養心安神為主,以人參丸、天王補心丹、王荊公妙香散之類主之。若脾肺氣虛下陷,不能攝血而下者,宜歸脾湯、人參養營湯、補中益氣湯、舉元煎之類主之。

一、血從精道出者,是即血淋之屬,多因房勞以致陰虛火動,營血妄行而然。凡血出命門而澀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溺血。好色者,必屬虛也。

白話文:

關於小便出血的病症,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三種:一種是從尿道口出來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從精液出口出來的。

第一種,從尿道口出來的血,如果出血位置較近,是來自膀胱。這種情況通常小便時會感到尿道口澀痛,小便顏色紅赤且不暢通,多是因為酒色慾望過度,導致下焦之火旺盛。常見的現象是相火妄動,氣血逆行不通暢,輕微的會出現小便混濁,嚴重的就會出現血尿。古醫書上說:「膀胱受到熱邪侵擾,會導致小便不暢而出現血尿」,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治療上應該清瀉膀胱的火氣,可以使用生地、芍藥、牛膝、山梔、黃柏、知母、龍膽草、瞿麥、木通、澤瀉等藥材,或者使用七正散、大分清飲、五淋散等方劑,都是適合的。

第一種,從尿道口出來的血,如果出血位置較遠,是來自小腸。這種情況通常小便時尿道口不會疼痛,而是血隨著小便一起排出,或是肚臍腹部有隱隱作痛,或是臟腑有發熱的感覺。因為小腸與心臟互為表裡,小腸是丙火氣化的源頭,也是區分清濁的地方。所以無論是過度勞累、或是食用過多肥膩厚味的食物和酒,導致上中二焦以及五臟六腑的火氣,凡是從清道向下走的,必定都經過小腸到達膀胱。治療上需要根據病症判斷原因,清理引起臟腑發熱的根源,適合在寒性藥方中選擇使用。

第一種,從精液出口出來的血,必然是從精宮血海流出,並經過命門。因為腎臟主導水液代謝,儲藏五臟六腑的精華,所以凡是勞累損傷五臟,或是五志之火導致衝脈和任脈氣血妄動的,多半會從精液通道排出。如何分辨呢?如果病在小腸,血一定從尿道排出;如果病在命門,血一定從精液通道排出。凡是在小腹下方精液排出處感覺到痠痛而出血的,就是命門的疾病,治療方法也與尿道出血不同。

一般來說,尿道出血宜用疏通利尿的方法,而精液通道出血則不宜使用利尿的方法;小便澀痛不通暢的適合利尿,而出血量大且不痛的則不宜利尿。如果確實是三焦火氣旺盛,就應該以清熱涼血為主,可以使用生地、芍藥、丹皮、地骨、茜根、梔子、槐花以及黃芩、黃連、知母、黃柏等藥材,或者使用約陰丸、約陰煎等方劑。如果腎陰不足,精血不固,就應該以滋養陰血為主,可以使用左歸飲或是人參固本丸等方劑。

如果腎虛不能固攝精氣,或是久病導致精血滑脫,就應該以固澀為主,可以使用秘元煎、苓朮菟絲丸、金櫻膏、玉鎖丹、金鎖思仙丹等方劑,或者續斷、烏梅等藥材。如果心氣不定,精神散亂,導致水火失調,精血流失,就應該以養心安神為主,可以使用人參丸、天王補心丹、王荊公妙香散等方劑。如果脾肺氣虛下陷,不能攝血,就應該使用歸脾湯、人參養營湯、補中益氣湯、舉元煎等方劑。

第一種,從精液通道出血的情況,屬於血淋的範疇,多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陰虛火旺,營血妄動所致。凡是從命門出血且有澀痛感的屬於血淋,沒有疼痛感的則屬於溺血。好色之人,多半屬於虛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