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6)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6)
1. 衄血新按
一、衄血有格陽證者,以陰虧於下,而陽浮於上,但察其六脈細微,全無熱證,或脈見浮虛豁大,上熱下寒而血衄不止,皆其證也。治宜益火之源,古有八味地黃湯,乃其對證之劑,余復有鎮陰煎之制,其效尤捷。蓋此證不惟內傷者有之,即傷寒者亦有之,然必其素多斫喪,損及真陰者,乃見此證。
余嘗治一多欲少年,以傷寒七日之後,忽爾鼻衄,以為將解之兆,及自辰至申,所衄者一斗余,鼻息脈息俱已將脫,身涼如冰,目視俱直,而猶涓涓不絕,呼吸垂危。其父母號呼求救,余急投鎮陰煎一劑,衄乃止,身乃溫。次加調理而愈。自後凡治此證,無不響應,亦神矣哉。
白話文:
一、如果出血是因為陽氣過盛,那麼這通常是因為陰液在下部不足,而陽氣在上部浮動。只要觀察脈象細微,全無熱症,或者脈象浮虛豁大,上部熱,下部寒,且血漿不斷,就是這種情況。治療方式應該是補充火源,古代有「八味地黃湯」是對應的藥方,我還有一個「鎮陰煎」的配方,效果更佳。這種情況不僅內傷會出現,甚至傷寒也可能會出現,但必須是原本就損失了真正的陰液,才會出現這種症狀。
我曾經治療過一個性慾旺盛的青少年,他在傷寒發病七天後突然鼻出血,以為這是病情開始緩解的徵兆,但從辰時到申時,出血量達一鬥多,鼻息和脈息都快停止,身體冰冷如冰,雙眼直視,卻仍然不斷出血,呼吸瀕臨危險。他的父母呼喊求救,我立即投下「鎮陰煎」一劑,出血終於停止,身體也變得溫暖。接著進行調理,他很快就痊癒了。從那以後,我每次治療這種症狀,都得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真是神奇啊。
2. 齒衄舌血論治(共五條)
一、血從齒縫牙齦中出者,名為齒衄。此手足陽明二經及足少陰腎家之病。蓋手陽明入下齒中,足陽明入上齒中。又腎主骨,齒者骨之所終也。此雖皆能為齒病,然血出於經,則惟陽明為最。故凡陽明火盛,則為口臭,為牙根腐爛腫痛,或血出如湧而齒不動搖。必其人素好肥甘辛熱之物,或善飲胃強者,多有陽明實熱之證,宜內服抽薪飲、清胃散等劑,外以冰玉散敷之。
一、陽明實熱之甚,大便閉結不通,而齒衄不止者,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牙齦出血叫做齒衄,是手足陽明經和足少陰腎經的病症。因為手陽明經通入下齒,足陽明經通入上齒,而腎臟主骨,牙齒是骨頭的末端。雖然這些經絡都能導致牙齒病變,但出血主要還是陽明經的問題。陽明火盛會導致口臭、牙根腐爛腫痛,甚至大量出血,但牙齒不搖晃。如果平時愛吃肥膩辛辣的食物,或酒量好、胃口強的人,多半是陽明實熱,應該服用抽薪飲、清胃散等藥物,並外敷冰玉散。
如果陽明實熱嚴重,導致便秘,牙齒出血不止,就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瀉下。
一、腎水不足,口不臭,牙不痛,但齒搖不堅,或微痛不甚,而牙縫時多出血者,此腎陰不固,虛火偶動而然。但宜壯腎,以六味地黃丸、左歸丸之類主之。或其陽虛於下而虛火上浮者,宜八味丸、小安腎丸之類主之。
一、陰虛有火而病為齒衄者,其證或多燥渴,或見消瘦,或神氣困倦,或小水短澀而熱,或六脈浮大而豁。此雖陽明有餘,而亦少陰不足,宜玉女煎主之。凡屬陰虛有火者,則惟此煎為最妙,然必大便多實者,乃可用之。若大便滑泄,或脈細惡寒,下元無火等證,則亦有格陽而然者,當以前吐血條中格陽法治之。
白話文:
腎臟精氣不足,嘴巴不會臭,牙齒也不痛,但牙齿鬆動不稳固,或者稍微有點痛,牙縫經常流血,這是腎陰虛弱,虛火偶爾上浮引起的。应该補腎,可以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藥物治療。如果肾阳虚弱,虚火上浮,可以用八味丸、小安腎丸等藥物治療。
阴虚火旺导致牙龈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口干舌燥、消瘦、精神疲乏、小便短少灼热、脉象浮大等症状。虽然阳明气盛,但少阴虚弱,可以用玉女煎治疗。凡是阴虚火旺的患者,玉女煎都是最好的选择,但前提是大便干燥。如果大便稀溏,或者脉象细弱怕冷,下元虛寒等症状,可能是阳气被抑制,可以用治疗吐血的格阳方法治疗。
舌上無故出血如縷者,以心脾腎之脈皆及於舌。若此諸經有火,則皆能令舌出血。用蒲黃炒焦為末敷之。或炒槐花為末摻之。或冰玉散敷之亦可。若火之甚者,仍須用湯飲等劑,以清三陰之火。
白話文:
如果舌頭上無緣無故出現像線一樣的出血,這是因為心、脾、腎三條經脈都連接到舌頭。如果這三條經脈有熱火,都會導致舌頭出血。可以將蒲黃炒焦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也可以將槐花炒熟研磨成粉末撒在患處,或是用冰玉散敷在患處也可以。如果火氣很盛,還需要用湯藥等藥物來清熱降火,以清除心、脾、腎三條經脈的火氣。
3. 咯唾痰涎血論治(共三條)
一、咯血唾血,古皆云出於腎;痰涎之血,云出於於脾。此亦未必然也。凡咯血者,於喉中微咯即出,非若咳血、嗽血之費力而甚也。大都咳嗽而出者出於臟,出於臟者其來遠;一咯而出者出於喉,出於喉者其來近,其來遠者,內傷已甚,其來近者,不過在經絡之間,所以凡見咯血、唾血及痰涎中帶血者,多無咳嗽發熱,氣喘骨蒸等證,此其輕重為可知矣。
治此之法,凡因火者,亦不過微清脾肺之火;或因勞倦而致者,但為養營補陰,則自無不愈。
一、勞損之漸者,必初因酒色勞傷過度,以致痰中或見血絲,此則本於肝脾腎經。當於未咳未嗽之先,速為調理,宜生地、熟地、天冬、麥冬、棗仁、茯神、茜根、貝母、甘草之屬主之。或有火者,宜加黃柏、知母,仍須加意謹慎,庶無後患,否則必漸甚也。
白話文:
咯血唾血與痰涎中帶血的辨證與治療
古人認為咯血唾血皆源於腎,痰涎中的血則源於脾,但這並不一定正確。凡是咯血,僅需輕微咳出,不像咳血、嗽血需要用力才能吐出。通常咳嗽而出的血來自臟腑,來自臟腑的血源頭較遠;而一咯即出的血來自喉嚨,源頭較近。源頭較遠者,內傷已深;源頭較近者,僅在經絡之間,所以咯血、唾血或痰涎中帶血者,大多沒有咳嗽、發熱、氣喘、骨蒸等症狀,由此可知其病症輕重。
治療咯血、唾血及痰涎中帶血,凡因火者,僅需略微清解脾肺之火;若因勞倦所致,只需養護營氣,補益陰虛,自然能痊癒。
勞損逐漸加重者,必是因酒色過度、勞傷過度,導致痰中出現血絲,這就屬於肝脾腎經受損。應在尚未咳嗽之前,就迅速調理,宜用生地、熟地、天冬、麥冬、棗仁、茯神、茜根、貝母、甘草等藥物治療。若有火者,可加入黃柏、知母,仍需謹慎用藥,以免後患,否則病情必將加重。
一、清晨初起時,每於痰中有淡紫凝血,或塊或片,常見數口者,此多以操心動火,或多思郁,或由過飲,但無咳嗽發熱等證,即不足慮,此不過致動絡血而然,惟天王補心丹,或二陰煎之類最所宜也。
白話文:
早上起床時,如果痰中帶有淡紫色凝塊或片狀血塊,且出現幾口痰都有,這多半是操心上火、思慮過度,或過度飲酒造成的。但只要沒有咳嗽發燒等症狀,就不用過於擔心,這只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血液瘀積而已。建議服用天王補心丹或二陰煎等藥物,效果最佳。
4. 咯血述古
薛立齋曰:若脾經氣滯而痰中有血者,宜加味歸脾湯。若肝經血熱而痰中有血,宜加味逍遙散。若肝腎陰虛而痰中有血,宜六味地黃丸。若過服寒涼而唾痰有血者,宜四君子類。
白話文:
薛立齋說:如果脾經氣滯導致痰中帶血,應該服用加味歸脾湯。如果肝經血熱導致痰中帶血,應該服用加味逍遙散。如果肝腎陰虛導致痰中帶血,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如果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唾液帶血,應該服用四君子湯類藥物。
5. 溺血論治(共五條)
凡溺血證,其所出之由有三,蓋從溺孔出者二,從精孔出者一也。
一、溺孔之血,其來近者,出自膀胱。其證溺時必孔道澀痛,小水紅赤不利,此多以酒色欲念致動下焦之火而然。常見相火妄動,逆而不通者,微則淋濁,甚則見血。經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癃而溺血,即此證也。治宜清利膀胱之火,以生地、芍藥、牛膝、山梔、黃柏、知母、龍膽草、瞿麥、木通、澤瀉等劑,或七正散、大分清飲、五淋散之屬,皆所宜也。
白話文:
凡溺血證,其所出之由有三,蓋從溺孔出者二,從精孔出者一也。
凡是溺血症,其出血的原因有三種,其中兩種是從尿道(溺孔)流出,另外一種是從生殖器(精孔)流出。
一、溺孔之血,其來近者,出自膀胱。其證溺時必孔道澀痛,小水紅赤不利,此多以酒色欲念致動下焦之火而然。常見相火妄動,逆而不通者,微則淋濁,甚則見血。經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癃而溺血,即此證也。治宜清利膀胱之火,以生地、芍藥、牛膝、山梔、黃柏、知母、龍膽草、瞿麥、木通、澤瀉等劑,或七正散、大分清飲、五淋散之屬,皆所宜也。
第一種溺血,其血源來自膀胱。症狀是排尿時尿道澀痛,尿液顏色紅赤,排尿不暢。這多半是因為縱慾過度,導致下焦(指人體下半身)火氣旺盛所致。常見的情況是相火(指腎中精氣的陽火)妄動,逆行不通,輕則出現尿液混濁,嚴重則會出現血尿。醫書記載:「胞(指子宮)移熱於膀胱,則癃(指小便不利)而溺血」,這就是這種症狀的病理。治療應以清熱利膀胱之火為主,常用生地、芍藥、牛膝、山梔、黃柏、知母、龍膽草、瞿麥、木通、澤瀉等藥物,或七正散、大分清飲、五淋散等方劑,這些藥物和方劑都是適宜的。
一、溺孔之血,其來遠者,出自小腸。其證則溺孔不痛而血隨溺出,或痛隱於臍腹,或熱見於臟腑。蓋小腸與心為表裡,此丙火氣化之源,清濁所由以分也。故無論焦心勞力,或厚味酒漿,而上中二焦五志口腹之火,凡從清道以降者,必皆由小腸以達膀胱也。治須隨證察因,以清臟腑致火之源,宜於寒陣中擇方用之。
一、精道之血,必自精宮血海而出於命門。蓋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凡勞傷五臟,或五志之火致令衝任動血者,多從精道而出。然何以辨之?但病在小腸者,必從溺出;病在命門者,必從精出。凡於小腹下精泄處覺有痠痛而出者,即是命門之病,而治之之法亦與水道者不同。
白話文:
尿道出血,若血源來自較遠處,則多半出自小腸。症狀表現為尿道不痛,但血隨尿液排出,或者臍腹隱痛,或者臟腑發熱。這是因為小腸與心臟互為表裡,是小腸經氣化之源,清濁之分也由此而來。因此,無論是心神勞累,還是過度食用肥甘厚味和酒漿,導致上焦、中焦和五志、口腹的火氣,只要從清道下降,最終都會經過小腸到達膀胱。治療需根據具體情況觀察病因,以清熱瀉火,宜於寒涼藥物中選方治療。
精道出血,必定是從精宮血海經命門而出。腎臟主水,接受五臟六腑的精氣而貯藏,因此,凡是勞傷五臟,或因五志之火導致衝任血脈動盪者,多半會從精道流出。如何辨別呢?小腸病變會從尿道排出,命門病變則會從精道排出。若在小腹下精液流出處感覺痠痛,則屬於命門病變,治療方法也與水道病不同。
蓋水道之血宜利,精道之血不宜利;澀痛不通者亦宜利,血滑不痛者不宜利也。若果三焦火盛者,惟宜清火涼血為主,以生地、芍藥、丹皮、地骨、茜根、梔子、槐花及芩、連、知、柏之類主之,或約陰丸、約陰煎俱可用。若腎陰不足而精血不固者,宜養陰養血為主,以左歸飲,或人參固本丸之類主之。
若腎虛不禁,或病久精血滑泄者,宜固澀為主,以秘元煎、苓朮菟絲丸、金櫻膏、玉鎖丹、金鎖思仙丹之類主之。或續斷烏梅之屬,亦所宜用。若心氣不定,精神外馳,以致水火相殘,精血失守者,宜養心安神為主,以人參丸、天王補心丹、王荊公妙香散之類主之。若脾肺氣虛下陷,不能攝血而下者,宜歸脾湯、人參養營湯、補中益氣湯、舉元煎之類主之。
白話文:
水道里的血应该畅通,精道里的血则不宜畅通;疼痛不通的地方也应该畅通,血滑不痛的地方则不宜畅通。如果三焦火盛,应该以清热凉血为主,用生地、芍药、丹皮、地骨、茜根、栀子、槐花以及黄芩、黄连、知母、柏树皮等药材,或用约阴丸、约阴煎等方剂。如果肾阴不足,精血不固,应该以滋阴养血为主,用左归饮或人参固本丸等方剂。
如果肾虚不禁,或病久精血滑泄,应该以固涩为主,用秘元煎、苓朮菟丝丸、金櫻膏、玉锁丹、金锁思仙丹等方剂,或用续断、乌梅等药材。如果心气不定,精神外驰,导致水火相残,精血失守,应该以养心安神为主,用人参丸、天王补心丹、王荆公妙香散等方剂。如果脾肺气虚下陷,不能摄血而下,应该用归脾汤、人参养营汤、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等方剂。
一、血從精道出者,是即血淋之屬,多因房勞以致陰虛火動,營血妄行而然。凡血出命門而澀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溺血。好色者,必屬虛也。
白話文:
一、當血液從精道排出時,這類情況通常被稱為血淋。它往往是由於房事過度導致陰虛火旺,使得營養血液異常流動所引起。血液出自命門且伴有刺痛的,我們稱之為血淋;如果沒有疼痛感的,則稱為溺血。喜愛房事的人,大多數都是因為身體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