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4)

1. 經義

《風論》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

《舉痛論》曰: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

《氣穴論》曰:營衛稽留,衛散營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瀉無怠,以通營衛,見則瀉之,無問所會。邪溢氣壅,脈熱肉敗,營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腠,必將為敗。積寒留舍,營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也。

《脈解篇》曰;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經筋篇》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

《大惑論》曰: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故善飢;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逆調論》帝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岐伯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而止耳。

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也。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骨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評熱病篇》曰:邪氣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

《奇病論》曰: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論痛篇》帝曰:人之病,或同時而傷,或易已,或難已,其故何如?少俞曰: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五邪篇》曰: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節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白話文:

**《風論》**說:風邪侵襲人體,可能會引起發冷發熱,或身體內熱,或身體內寒,或癩風,或半身不遂,或者只是單純的風邪。如果風邪引起身體寒冷,就會導致食慾下降;如果引起身體發熱,就會導致肌肉消瘦。所以,風邪會使人忽冷忽熱,身體發抖,並且吃不下飯,這種情況就叫做「寒熱」。風邪如果和陽明經的氣一起進入胃部,然後沿著經脈上行到眼內角,如果這個人比較肥胖,風邪就無法向外散發,就會變成身體內熱而眼睛發黃。如果這個人比較瘦弱,風邪就可以向外散發而使身體發冷,就會變成身體內寒而流淚。

**《舉痛論》**說:寒冷會導致皮膚毛孔閉合,氣血運行不暢,所以氣會被收斂。熱會導致皮膚毛孔打開,營衛之氣暢通,汗液大量排出,所以氣會被洩散。

**《氣穴論》**說:營衛之氣運行遲緩,衛氣散失而營氣外溢,導致氣血衰竭淤滯,從外表看會發熱,從內在看會感到氣短。這種情況要趕快用瀉法,不要耽誤,以疏通營衛之氣,只要看到這種情況就用瀉法,不必考慮穴位。邪氣過盛導致氣血壅塞,脈象熱,肌肉腐敗,營衛之氣運行不暢,就會形成膿腫,內則侵蝕骨髓,外則在大腿彎處破潰,如果停留在關節縫隙處,最終一定會壞死。寒邪長期積留在體內,導致營衛之氣無法停留,肌肉蜷縮、筋脈緊縮,胸脅和手肘都不能伸直,內則會形成骨痹,外則會感覺麻木不仁,這種情況叫做「不足」,是大寒積留在經脈的溪谷部位造成的。

**《脈解篇》**說:陽明病所說的「發冷發抖」的現象,是因為陽明經對應中午,是五月盛陽中的陰氣,當陽氣旺盛時,陰氣又加入其中,所以才會發冷發抖。

**《經筋篇》**說:經筋的病症,如果是寒邪引起的,就會導致筋脈彎曲收縮;如果是熱邪引起的,就會導致筋脈鬆弛無力,陰莖萎縮而不能勃起。陽經的筋脈拘急會導致身體向後彎曲,陰經的筋脈拘急會導致身體向前俯臥而不能伸直。用淬刺法,是用來治療寒邪引起的筋脈拘急。熱邪引起的筋脈鬆弛無力,不能用燒針的方法治療。

**《大惑論》**說:有些人容易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岐伯說:精氣都聚集在脾,熱氣停留在胃,胃有熱,就能很快地消化食物,所以容易感到飢餓;如果胃氣上逆,就會導致胃部寒冷,所以不想吃東西。

《逆調論》:黃帝問道:人體並非一直保持恆溫,也沒有持續發熱的狀態,為什麼會出現發熱而煩躁不安的情況呢?岐伯說:這是因為陰氣不足而陽氣過盛,所以會感到發熱而煩躁不安。黃帝又問:人體並非一直穿著寒冷的衣服,也不是身體內有寒氣,為什麼寒冷會從體內產生呢?岐伯說:這是因為這個人體內多有痹氣,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所以身體會像從水裡出來一樣感到寒冷。黃帝又問:有些人四肢發熱,卻一吹到風寒就像被火烤一樣,是什麼原因呢?岐伯說:這是因為這個人陰氣虛弱,陽氣過盛,四肢屬於陽,兩陽相合,而陰氣又虛少,微弱的水不能撲滅旺盛的火,導致陽氣獨自亢盛。陽氣獨自亢盛,就不能產生生長的力量,只是獨自旺盛而停止。吹風會感覺像被火烤一樣,這種人應該會肌肉消瘦。黃帝又問:有些人身體寒冷,用熱水或火焰都無法使身體變暖,穿上厚衣服也不能感到溫暖,卻沒有發抖的感覺,這是什麼病呢?岐伯說:這個人原本腎氣就比較旺盛,以水的功能為主,太陽之氣衰弱,腎臟的脂肪枯竭而不能生長,一分水無法克制兩份火。腎臟屬水,但生長在骨骼中,骨骼不生長,髓就無法充滿,所以寒冷會深入到骨頭裡。之所以沒有發抖的感覺,是因為肝屬一陽,心屬二陽,腎是孤臟,一分水無法克制兩份火,所以沒有發抖的感覺,這種病叫做骨痹,這種人應該會出現關節攣縮的情況。

**《評熱病篇》**說:邪氣聚集的地方,一定是正氣虛弱的。陰氣虛弱,陽氣就會趁虛而入,所以會出現氣短、發熱、出汗的症狀。小便發黃,表示少腹中有熱。

**《奇病論》**說:肥胖的人體內容易產生熱,喜歡吃甜食的人腹部容易脹滿,因此導致氣上逆,轉變成消渴病,可以用蘭草來治療,清除體內陳舊的濁氣。

《論痛篇》:黃帝問道:人得病,有時候同時受傷,有的容易好,有的難以痊癒,是什麼原因呢?少俞說:同時受傷的人,如果體內陽氣旺盛,就容易好;如果體內陰寒較重,就難以痊癒。

**《五邪篇》**說:邪氣侵犯肺,就會引起皮膚疼痛、發冷發熱、呼吸急促、出汗、咳嗽時牽動肩背等症狀。可以取胸前外側的腧穴,以及背部第三和第五節脊椎兩旁,用手快速按壓,如果感覺舒適,就可以針刺,同時在缺盆穴引導邪氣向外。邪氣侵犯肝,就會引起兩脅疼痛、寒冷,體內有瘀血,筋脈容易抽掣,有時候腳會腫。可以針刺行間穴來引導脅下的邪氣,補益足三里穴來溫養胃部,取血脈來散瘀血,取耳朵上的青色脈絡來去除抽掣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