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3)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3)
1. 經義
《氣厥論》曰:腎移寒於脾,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肝移寒於心,狂,隔中。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水,水之病也。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肝移熱於心,則死。
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小腸移熱於大腸,為慮瘕,為沉。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㑊。胃移熱於膽,亦曰食㑊。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
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壽夭剛柔篇》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
《咳論》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
《刺志論》曰:氣虛身熱,此謂反也。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調經論》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帝曰:寒濕之傷人奈何?岐伯曰: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營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闢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帝曰:陰之生虛奈何?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空虛,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帝曰:陽虛則外寒奈何?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泣,故中寒。
《刺節真邪論》曰: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
《陰陽別論》曰:三陽為病,發寒熱。
《脈要精微論》曰:風成為寒熱。
《太陰陽明論》曰: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白話文:
經義
《氣厥論》說:腎臟的寒氣傳到脾臟,會導致癰腫且氣短。脾臟的寒氣傳到肝臟,會導致癰腫和筋脈攣縮。肝臟的寒氣傳到心臟,會導致精神狂亂和胸膈不適。心臟的寒氣傳到肺臟,會導致肺臟虛損,肺虛損的人會出現喝一杯水卻小便兩次的狀況,這是無法治癒的。肺臟的寒氣傳到腎臟,會導致腹水。腹水的人按壓腹部會覺得鬆軟不實,水氣會停留在腸道,快速行走時會發出像裝水的袋子晃動的聲音,這是水病。脾臟的熱氣傳到肝臟,會導致驚厥和流鼻血。肝臟的熱氣傳到心臟,會導致死亡。
心臟的熱氣傳到肺臟,會轉變成消渴病。肺臟的熱氣傳到腎臟,會轉變成柔痓(一種抽搐的疾病)。腎臟的熱氣傳到脾臟,會轉變成虛弱、痢疾,且無法治癒。膀胱的熱氣傳到膀胱,會導致小便不暢和血尿。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會導致腸胃不順,上部出現口瘡。小腸的熱氣傳到大腸,會導致腹部有腫塊和腹部下墜感。大腸的熱氣傳到胃,會導致吃很多卻消瘦,這也稱為消渴病。胃的熱氣傳到膽,也稱為消渴病。膽的熱氣傳到腦,會導致鼻塞和鼻淵(鼻竇炎)。
鼻淵的症狀是鼻涕不斷流出,還會轉變成流鼻血、眼睛昏花。這些疾病都是因為氣厥所引起的。
《壽夭剛柔篇》說:風寒之邪會傷害身體,憂愁、恐懼、憤怒會傷害氣,氣傷到臟腑,臟腑就會生病。寒邪傷害身體,身體就會出現相應的症狀。風邪傷害筋脈,筋脈也會出現相應的症狀。
《咳論》說:皮毛是肺的屏障,外邪會先侵犯皮毛,再通過皮毛進入體內。寒冷的飲食進入胃,會通過肺的經脈到達肺部,導致肺部受寒。肺部受寒,內外邪氣會共同侵犯,停留在肺,就會引起咳嗽。
《刺志論》說:氣虛卻發熱,這是不正常的現象。氣盛卻發寒,是因為感受了寒邪。氣虛卻發熱,是因為感受了暑邪。氣實的人會發熱,氣虛的人會發寒。
《調經論》說:血氣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寒冷會導致血氣凝滯不暢,溫暖則能使血氣流通。黃帝問:寒濕傷害人體會怎樣?岐伯回答說:寒濕侵犯人體,會導致皮膚毛孔收縮,肌肉變得緊繃,營血凝滯,衛氣耗損,所以會感到虛弱。虛弱的人會感到肌肉跳動,氣不足,按壓時,氣會溫暖患處,所以會感到舒適而不痛。黃帝問:陰虛的原因是什麼?岐伯回答說:過度喜悅會導致氣下沉,過度悲傷會導致氣消散,氣消散則脈象空虛,如果再吃寒涼的食物,寒氣會充滿體內,導致血氣凝滯,所以會虛弱。
黃帝問:陽虛會導致體外發寒嗎?岐伯回答說:陽氣從上焦散發,溫暖皮膚和肌肉,如果體外有寒氣,會導致上焦不通暢。上焦不通暢,寒氣就會停留在體表,所以會發冷顫抖。黃帝問:陰虛會導致體內發熱嗎?岐伯回答說:如果過度勞累,形體和氣血衰弱,水穀精微不足,上焦無法順利運行,下焦不通暢,胃氣就會發熱,熱氣會往上熏蒸胸部,所以會感到內熱。黃帝問:陽盛會導致體外發熱嗎?岐伯回答說:如果上焦不通暢,皮膚會變得緻密,毛孔閉塞,導致衛氣無法順利發散,所以會感到體外發熱。
黃帝問:陰盛會導致體內發寒嗎?岐伯回答說:氣向上逆亂,寒氣積聚在胸中而無法發散,無法發散就會導致溫熱之氣消失,寒氣獨留就會使血液凝結停滯,血脈不通,脈象會呈現腫大而凝滯,所以會感到內寒。
《刺節真邪論》說:陽氣過盛會發熱,陰氣過盛會發寒。發寒是因為真氣耗損,真氣耗損會導致虛弱,虛弱則會使寒氣侵入皮膚。虛邪侵入人體會深入體內,寒氣和熱氣互相搏鬥,久留體內,如果寒氣勝過熱氣,就會導致骨痛肉枯;如果熱氣勝過寒氣,就會導致肌肉腐爛化膿,損及骨頭,導致骨蝕。如果體內有結塊,侵入肌肉,宗氣會聚集於此,邪氣會停留在體內而不消退,如果有熱,則會化膿,如果沒有熱,則會形成肉瘤。
《陰陽別論》說:三陽經脈發病,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
《脈要精微論》說:風邪會導致發冷發熱。
《太陰陽明論》說:如果感受了賊風虛邪,陽氣會受到影響。陽氣受到影響就會進入六腑,進入六腑就會導致身體發熱,無法安睡,出現氣喘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