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九必集·雜證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九必集·雜證謨 (3)

1. 遺精論列方

小菟絲丸(固三五),家韭子丸(固三四),五君子煎(新熱六),人參丸(補百五),歸脾湯(補三二),大分清飲(新寒五),菟絲煎(新固三),壽脾煎(新熱十六),小分清飲(新和十),遠志丸(補百十三),固精丸(固三十),苓朮菟絲丸(新固五),秘元煎(新固一),秘真丹(固二五),金鎖思仙丹(固十九),固陰煎(新固二),二陰煎(新補十),金鎖正元丹(固十八),左歸丸(新補四),右歸丸(新補五),補中益氣湯(補三十),五福飲(新補六),八物湯(補十九),十全大補湯(補二十),六味丸(補百二十),八味丸(補一二一),天王補心丹(補百八),益志湯(熱一六五),《經驗》豬肚丸(固四十),逍遙散(補九二),四物湯(補八),辰砂妙香散(固十五),安神丸(寒一四二),溫膽湯(和一五三),柏子養心丸(補百十一),威喜丸(固四五),導赤散(寒一二二),清心蓮子飲(寒三二),豬苓丸(因四八),四苓散(和一八七),萆薢分清飲(熱一六四),神芎丸(攻七二)

白話文:

小菟絲丸、家韭子丸、五君子煎、人參丸、歸脾湯、大分清飲、菟絲煎、壽脾煎、小分清飲、遠志丸、固精丸、苓朮菟絲丸、秘元煎、秘真丹、金鎖思仙丹、固陰煎、二陰煎、金鎖正元丹、左歸丸、右歸丸、補中益氣湯、五福飲、八物湯、十全大補湯、六味丸、八味丸、天王補心丹、益志湯、豬肚丸、逍遙散、四物湯、妙香散、安神丸、溫膽湯、柏子養心丸、威喜丸、導赤散、清心蓮子飲、豬苓丸、四苓散、萆薢分清飲、神芎丸,這些都是中醫古方,分別具有不同的功效,比如補氣、固腎、清熱等等。

2. 論外備用方

還少丹(補一三五),心腎丸(補百十二),枸杞子丸(補一四二),金櫻膏(補百),安腎丸(熱一六六,精寒不禁),小安腎丸(熱一六七,陰虛夢遺),玉鎖丹(固二一,不禁),金鎖丹(固十七),金鎖匙丹(固二十,鬼交夢遺),固真散(固二八,暖下元),三仙丸(固四一,遺滑),金櫻丸(固二四),固真丸(固二七,久滑),九龍丸(固四二),水陸二仙丹(固二三),韭子丸(固三三,虛寒漏精),茯菟丸(固三八,思慮傷精),王荊公妙香散(固十六,安神固精)

白話文:

以下是您提供的古代中醫藥方名称及其功效的现代白话文翻译:

补益类

  • 還少丹 (补一三五):补充元气、延缓衰老
  • 心腎丸 (补百十二):滋补心肾、安神定志
  • 枸杞子丸 (补一四二):滋补肝肾、明目益精
  • 金櫻膏 (补百):滋补肝肾、止咳化痰

热证类

  • 安腎丸 (热一六六,精寒不禁):治疗肾阳虚寒、精关不固导致的腰膝酸软、遗精早泄等
  • 小安腎丸 (热一六七,阴虛夢遺):治疗肾阴虚、梦遗滑精等

固精类

  • 玉鎖丹 (固二一,不禁):治疗肾气不固、遗精滑精等
  • 金鎖丹 (固十七):治疗肾虚、遗精、梦遗等
  • 金鎖匙丹 (固二十,鬼交夢遺):治疗肾虚、梦遗滑精、夜梦交媾等
  • 固真散 (固二八,暖下元):温补肾阳、固精止遗、暖下元
  • 三仙丸 (固四一,遺滑):治疗肾虚、遗精滑精等
  • 金櫻丸 (固二四):治疗肾虚、遗精、梦遗等
  • 固真丸 (固二七,久滑):治疗肾虚、久滑遗精等
  • 九龍丸 (固四二):治疗肾虚、遗精、梦遗等
  • 水陸二仙丹 (固二三):治疗肾虚、遗精、梦遗等
  • 韭子丸 (固三三,虛寒漏精):治疗肾虚、虚寒、漏精等
  • 茯菟丸 (固三八,思慮傷精):治疗肾虚、思虑过度、伤精等
  • 王荊公妙香散 (固十六,安神固精):安神定志、固精止遗

需要注意的是:

  • 这些药方仅仅是名称和功效的概括描述,并不代表其具体成分、用法用量等信息。
  • 中药的使用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使用。
  • 以上翻译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差异。

3. 經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太陽之勝,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

《痿論》曰: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口問篇》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五癃津液別篇》曰: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氣厥論》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評熱病論》曰: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

《玉機真藏論》曰:冬脈不及,則令人少腹滿,小便變。

《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提到:各種轉變和反常的情況,以及體液混濁,都歸因於熱邪。陽明太陽之氣強盛,會導致陰部受損,造成陰部不適,並影響陰股部位。

《痿論》指出:思慮無盡,慾望得不到滿足,精神放縱在外,房事過度,導致宗筋鬆弛,會引起筋類疾病,也可能導致白帶分泌。

《口問篇》說明:中氣不足時,排尿和排便會有變化。

《五癃津液別篇》提到:若陰陽不和,則導致體液過多,從陰部流失,骨髓和體液都減少,過度流失會導致虛弱,因此會感到腰背疼痛,小腿痠痛。

《氣厥論》認為:熱邪移動到膀胱,會引起小便困難,甚至血尿。

《評熱病論》指出:小便顏色黃,表示腹部有熱。

《玉機真藏論》提到:冬季脈象若不足,則使人感到腹部滿脹,小便失常。

《經脈別論》說明:飲食進入胃後,精氣遊離,輸送到脾,脾的氣力散佈精氣,上達肺部,調節水分運輸到膀胱,水分精氣四散,五條經脈同時運作,與四季五臟的陰陽相應,通過測量和計算來建立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