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七必集·雜證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七必集·雜證謨 (4)

1. 針灸法

睛明、風池、太陽、神庭、上星、囟會、百會、前頂、攢竹、絲竹空、承泣、目窗、客主人、承光。

以上諸穴,皆可用針,或以三稜針出血。凡近目之穴,皆禁灸。

大骨空(穴在手大指第二節尖。灸九壯,以口吹火滅)

小骨空(穴在手小指第二節尖。灸七壯,以口吹火滅)

上二穴能治迎風冷淚,風眼爛弦等證。

合谷(治陽明熱鬱,赤腫翳障,或迎風流淚。灸七壯。大抵目疾多宜灸此,永不再發也,亦可針)

翳風(灸七壯。治赤白翳膜,目不明)

肝俞(灸七壯。治肝風客熱,迎風流淚、雀目)、足三里(灸之可令火氣下降)

明目二間(灸)

白話文:

睛明、風池、太陽、神庭、上星、囟會、百會、前頂、攢竹、絲竹空、承泣、目窗、客主人、承光這些穴位,都可以用針刺,或者用三稜針放血。靠近眼睛的穴位,都禁止灸治。

大骨空穴位於大拇指第二節尖端,灸九壯,用嘴吹滅火焰。

小骨空穴位於小拇指第二節尖端,灸七壯,用嘴吹滅火焰。

這兩個穴位可以治療迎風流淚、風眼爛弦等病症。

合谷穴可以治療陽明經熱氣鬱結、眼睛紅腫發炎、眼翳遮擋視力,以及迎風流淚。灸七壯,也可以針刺。基本上眼睛疾病多半適合灸這個穴位,治好後就不會再復發了。

翳風穴灸七壯,可以治療眼睛裡面的白色或紅色薄膜,視力模糊不清。

肝俞穴灸七壯,可以治療肝風內熱,迎風流淚、眼球突出等病症。足三里穴灸治可以使體內的熱氣下降。

明目二間穴可以灸治。

命門(灸)

水溝(可針可灸。治目睛直視)

手三里(灸,右取左,左取右)

八關大刺(治眼痛欲出,不可忍者。須刺十指縫中出血愈)

白話文:

命門(灸):在命門穴進行艾灸治療。

水溝(可針可灸。治目睛直視):在水溝穴可以使用針灸或艾灸療法,用於治療眼睛直視的症狀。

手三里(灸,右取左,左取右):在手三里穴進行艾灸療法,若為右邊的手三里,則灸左邊的對應穴位;反之亦然。

八關大刺(治眼痛欲出,不可忍者。須刺十指縫中出血愈):使用八關大刺法來治療眼睛疼痛到無法忍受的情況,需要在手指縫中刺破並使出血,以達到痊癒的效果。

2. 眼目論列方

抽薪飲(新寒三),大補元煎(新補一),明目羊肝丸(因二七),徙薪飲(新寒四),黃連飲子(因二一),黃連羊肝丸(因二八),瀉白散(寒四二),十全大補湯(補二十),補中益氣湯(補三十),芎辛散(因十七),人參養營湯(補二一),神效黃耆湯(補四八),左歸丸(新補四),固本還精丸(因十三),《濟陰》地黃丸(因五),右歸飲(新補三),八味還睛散(因十一),滋陰地黃丸(因九),蟬花散(因二五),加減一陰煎(新補九),益陰腎氣丸(因四),金露散(新因四四),助陽和血湯(因十六),明目地黃丸(因七),丹砂散(因三七),當歸龍膽湯(因二三),明目細辛湯(因十八),黃連膏(因三三、三六),芍藥清肝散(寒六一),洗爛眼赤眼方(因四四),黃連天花粉丸(因二七),黃芩蘇連湯(因二二),雞子黃連膏(新因四三)

白話文:

抽薪飲、大補元煎、明目羊肝丸、徙薪飲、黃連飲子、黃連羊肝丸、瀉白散、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芎辛散、人參養營湯、神效黃耆湯、左歸丸、固本還精丸、地黃丸、右歸飲、八味還睛散、滋陰地黃丸、蟬花散、加減一陰煎、益陰腎氣丸、金露散、助陽和血湯、明目地黃丸、丹砂散、當歸龍膽湯、明目細辛湯、黃連膏、芍藥清肝散、洗爛眼赤眼方、黃連天花粉丸、黃芩蘇連湯、雞子黃連膏。

3. 論外備用方

逍遙散(補九二,目暗),羌活勝風湯(散六一,風熱),定志丸(補百十六,不能近視),上清散(散六九,搐鼻),諸眼目方(共五十二方,俱在因陣)

白話文:

逍遙散可以補益肝脾,改善目暗;羌活勝風湯可以散風熱;定志丸可以補益腎氣,改善視力;上清散可以散風熱,止鼻搐。此外,還有五十二種治療眼疾的方劑,都收錄在「因陣」篇中。

4. 經義

《陰陽應象大論》曰:北方生寒,在臟為腎,在竅為耳。

《五閱五使篇》曰:耳者,腎之官也。

《金匱真言論》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

《生氣通天論》曰: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玉機真藏論》曰: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脈度篇》曰: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口問篇》: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白話文:

《陰陽應象大論》說:北方產生寒冷,在臟腑中對應腎臟,在竅穴中對應耳朵。

《五閱五使篇》說:耳朵是腎臟的官竅。

《金匱真言論》說:南方屬赤色,通往心臟,並開竅於耳朵。

《生氣通天論》說:因此聖人傳授精神,吸收天地之氣,使神明通達。如果失去這些,就會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消散。陽氣不能勝過陰氣,就會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玉機真藏論》說:脾臟功能不足,就會導致人九竅不通,稱為「重強」。

《脈度篇》說:五臟不和,就會七竅不通。腎氣通達耳朵,腎臟調和則耳朵能聽五音。

《口問篇》:黃帝問道:人耳朵裡鳴叫是哪種氣使然?岐伯回答:耳朵是宗脈匯聚的地方,所以胃中空虛就會導致宗脈虛弱,虛弱就會向下流失,脈氣有所竭盡,因此耳朵就會鳴叫。補救方法是補益客主,也就是手大拇指指甲與肉交接的地方。上氣不足,腦部就會不充實,耳朵就會感到疼痛並鳴叫,頭部就會感到昏沉,眼睛就會感到眩暈。

《決氣篇》曰:精脫者耳聾,液脫者耳數鳴。

《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師傳篇》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癲狂篇》曰: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

《臟氣法時論》曰:肝病者,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肺病者,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通評虛實論》曰: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白話文:

《決氣篇》提到,精氣耗散會導致耳聾,體液不足則耳鳴。

《海論》中記載,髓海不足,會出現腦轉耳鳴、腿酸頭昏、目眩神迷、昏昏欲睡等症狀。

《師傳篇》指出,腎臟主外,負責遠聽,觀察耳朵的喜好,就能了解人的性格。

《癲狂篇》認為,狂躁症患者,會出現幻覺、幻聽,喜歡喊叫,都是由於氣虛所致。

《臟氣法時論》中說明,肝病虛損,會導致視力模糊、聽力下降、恐懼不安,需要治療厥陰和少陽經脈。肝氣逆亂,則會頭痛、耳聾、面頰腫脹,需要放血治療。肺病虛損,會出現氣短、耳聾、口乾,需要治療太陰足太陽和厥陰經脈。

《通評虛實論》指出,突然昏厥導致耳聾,是因為氣血運行阻塞不通暢。頭痛耳鳴,是因為九竅不通,腸胃功能失調所致。

《五臟生成篇》曰:狥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經脈篇》曰:小腸手太陽也,是主液所生病,耳聾目黃頰腫。手陽明實則齲聾。三焦手少陽也,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

《脈解篇》曰:太陽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熱論篇》曰: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兩感者,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本藏篇》曰: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白話文:

《五臟生成篇》中說:如果一個人行為不端招致罪過,就會出現眼睛昏花、耳朵失聰,下半身實熱而上半身虛寒,病症位於足少陽和厥陰經脈,嚴重時會侵入肝臟。

《經脈篇》中說:小腸屬於手太陽經,主管液體,生病時會出現耳朵失聰、眼睛發黃、面頰腫脹等症狀。手陽明經脈實熱時則會出現牙齒疼痛、耳朵失聰。三焦屬於手少陽經,活動過度就會出現耳朵失聰、頭昏眼花、咽喉腫痛、喉嚨阻塞等症狀。

《脈解篇》中說:太陽經脈出現耳鳴,是因為陽氣旺盛上衝而導致的。如果脈象浮而耳朵失聰,都是氣虛引起的。

《熱論篇》中說:傷寒病發三天後,少陽經脈受損,少陽經脈主管膽臟,其經脈循行於胸脅和耳部,因此會出現胸脅疼痛和耳朵失聰。如果同時感染了兩種病氣,三天後就會導致少陽和厥陰經脈同時生病,出現耳朵失聰、臉色蒼白、四肢厥冷、口渴難飲、神志不清等症狀,六天後就會死亡。

《本藏篇》中說:耳朵顏色深黑而細小,代表腎臟小;耳朵顏色深黑而粗大,代表腎臟大。耳朵位置高,代表腎臟位置高;耳朵後邊凹陷,代表腎臟位置低。耳朵堅硬,代表腎臟堅固;耳朵薄而軟弱,代表腎臟脆弱。耳朵向前靠近牙齒,代表腎臟位置端正;耳朵偏高,代表腎臟位置傾斜。

《氣交變大論》曰:歲火太過,耳聾中熱。歲金太過,目赤痛,耳無所聞。

《至真要大論》曰:歲太陰在泉,民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少陰司天,客勝則耳聾目冥。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少陽司天,客勝則嗌腫耳聾。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陽所至,為喉痹耳鳴。木鬱之發,為耳鳴眩轉,目不識人。

《診要經終論》曰: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

《衛氣篇》曰:足少陽之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如果一年中火氣過盛,容易導致耳聾和內熱。如果金氣過盛,則可能出現眼睛紅腫疼痛、耳朵失聰的症狀。

另外,當太陰主宰一年,人體容易出現耳聾、頭昏腦脹、喉嚨腫痛等病症。如果少陰氣不足,則可能導致耳聾、眼盲。厥陰氣不足則可能出現耳鳴、頭昏眼花。少陽氣不足則可能出現喉嚨腫痛、耳聾。

少陽氣主宰的時候,容易出現喉嚨腫痛、耳鳴。木氣鬱結則可能導致耳鳴、頭昏眼花、看不清人。

少陽氣衰弱,則可能導致耳聾、全身關節鬆弛、眼睛看不清、意識模糊,最嚴重的情況下一天半就會死亡。

人體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絡脈,其氣血都向上運行到面部,並通往耳竅,耳朵的聽覺功能也因此而得。

足少陽經的表徵在耳朵,耳朵是足少陽經的窗口。

《寒熱病篇》曰: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雜病篇》曰: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

《繆刺論》曰: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者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

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白話文:

古籍記載,突然耳聾、昏蒙不清,可以針灸天牖穴。如果耳聾不痛,可以針灸足少陽經;耳聾且伴隨疼痛,則針灸手陽明經。

若因邪氣侵犯手陽明經脈導致耳聾,偶爾聽不見聲音,可以針刺拇指和食指指甲上方,距離指甲端一寸,各刺一針,立即就能聽到;如果沒有效果,就針刺中指指甲與肉交界處,同樣能立即聽到。如果持續聽不見聲音,則不宜針刺。耳中生風,也可用同樣方法針刺,左右交替。耳聾針刺手陽明經無效,則可以針刺手陽明經的通脈,也就是從耳前出來的經脈。

邪氣侵犯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經脈,這五條經脈都連接到耳中,並向上連接到左耳角。如果這五條經脈都虛弱無力,會導致全身脈搏跳動,但意識昏迷,形狀就像屍體一樣,也稱為屍厥。可以針刺足拇指內側指甲上方,距離指甲端一寸,然後針刺足心,再針刺足中指指甲上方,各刺一針;之後針刺手拇指內側,距離指甲端一寸,再針刺手心主穴,最後針刺少陰經銳骨尖端,各刺一針,即可立即恢復。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將竹管吹入雙耳,並用火燒灼左耳角頭髮一寸,喝一杯美酒,如果無法飲酒就用灌的方式,就能立即恢復。

《厥病篇》曰:耳聾無聞,取耳中。(聽宮也,手太陽穴。)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干盯聹,耳無聞也。耳聾,取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刺熱篇》曰: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熱病篇》曰: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治。

《論疾診尺篇》曰:嬰兒病,耳間青脈起者,掣痛。

白話文:

《厥病篇》記載:耳朵失聰,聽不見聲音,可以針刺耳中穴位。(這個穴位叫做聽宮,位於手太陽經穴位。)耳朵疼痛不能針刺的,是因為耳中積膿,或是耳道中有乾燥的耳屎,導致聽力喪失。耳朵失聰,可以針刺小指次指指甲與肉交界處,先針刺手部穴位,再針刺腳部穴位。耳朵發出嗡嗡聲,可以針刺中指指甲處,左側疼痛針刺右側,右側疼痛針刺左側,先針刺手部穴位,再針刺腳部穴位。

《刺熱篇》記載:熱病初期,全身沉重,骨頭疼痛,耳朵失聰,喜歡昏睡,可以針刺足少陰經穴位,病情嚴重者可以進行五十九刺療法。

《熱病篇》記載:熱病患者不知道哪裡疼痛,耳朵失聰,無法自主閉合,口乾舌燥,陽熱過盛,陰寒偏虛,熱邪侵入骨髓,屬於不治之症。

《論疾診尺篇》記載:嬰兒患病,耳旁出現青色血管凸起,伴隨抽搐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