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二十七必集·雜證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七必集·雜證謨 (4)

1. 針灸法

睛明、風池、太陽、神庭、上星、囟會、百會、前頂、攢竹、絲竹空、承泣、目窗、客主人、承光。

以上諸穴,皆可用針,或以三稜針出血。凡近目之穴,皆禁灸。

大骨空(穴在手大指第二節尖。灸九壯,以口吹火滅)

小骨空(穴在手小指第二節尖。灸七壯,以口吹火滅)

上二穴能治迎風冷淚,風眼爛弦等證。

合谷(治陽明熱鬱,赤腫翳障,或迎風流淚。灸七壯。大抵目疾多宜灸此,永不再發也,亦可針)

翳風(灸七壯。治赤白翳膜,目不明)

肝俞(灸七壯。治肝風客熱,迎風流淚、雀目)、足三里(灸之可令火氣下降)

明目二間(灸)

命門(灸)

水溝(可針可灸。治目睛直視)

手三里(灸,右取左,左取右)

八關大刺(治眼痛欲出,不可忍者。須刺十指縫中出血愈)

2. 眼目論列方

抽薪飲(新寒三),大補元煎(新補一),明目羊肝丸(因二七),徙薪飲(新寒四),黃連飲子(因二一),黃連羊肝丸(因二八),瀉白散(寒四二),十全大補湯(補二十),補中益氣湯(補三十),芎辛散(因十七),人參養營湯(補二一),神效黃耆湯(補四八),左歸丸(新補四),固本還精丸(因十三),《濟陰》地黃丸(因五),右歸飲(新補三),八味還睛散(因十一),滋陰地黃丸(因九),蟬花散(因二五),加減一陰煎(新補九),益陰腎氣丸(因四),金露散(新因四四),助陽和血湯(因十六),明目地黃丸(因七),丹砂散(因三七),當歸龍膽湯(因二三),明目細辛湯(因十八),黃連膏(因三三、三六),芍藥清肝散(寒六一),洗爛眼赤眼方(因四四),黃連天花粉丸(因二七),黃芩蘇連湯(因二二),雞子黃連膏(新因四三)

3. 論外備用方

逍遙散(補九二,目暗),羌活勝風湯(散六一,風熱),定志丸(補百十六,不能近視),上清散(散六九,搐鼻),諸眼目方(共五十二方,俱在因陣)

4. 經義

《陰陽應象大論》曰:北方生寒,在臟為腎,在竅為耳。

《五閱五使篇》曰:耳者,腎之官也。

《金匱真言論》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

《生氣通天論》曰: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玉機真藏論》曰: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脈度篇》曰: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口問篇》: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決氣篇》曰:精脫者耳聾,液脫者耳數鳴。

《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師傳篇》曰:腎者主為外,使之遠聽,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癲狂篇》曰: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

《臟氣法時論》曰:肝病者,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肺病者,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

《通評虛實論》曰: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五臟生成篇》曰:狥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經脈篇》曰:小腸手太陽也,是主液所生病,耳聾目黃頰腫。手陽明實則齲聾。三焦手少陽也,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

《脈解篇》曰:太陽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熱論篇》曰: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兩感者,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本藏篇》曰:黑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耳偏高者腎偏傾也。

《氣交變大論》曰:歲火太過,耳聾中熱。歲金太過,目赤痛,耳無所聞。

《至真要大論》曰:歲太陰在泉,民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少陰司天,客勝則耳聾目冥。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少陽司天,客勝則嗌腫耳聾。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陽所至,為喉痹耳鳴。木鬱之發,為耳鳴眩轉,目不識人。

《診要經終論》曰: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

《衛氣篇》曰:足少陽之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

《寒熱病篇》曰: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雜病篇》曰:聾而不痛者,取足少陽;聾而痛者,取手陽明。

《繆刺論》曰: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者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

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厥病篇》曰:耳聾無聞,取耳中。(聽宮也,手太陽穴。)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膿,若有干盯聹,耳無聞也。耳聾,取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先取手,後取足。耳鳴,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後取足。

《刺熱篇》曰: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好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熱病篇》曰: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治。

《論疾診尺篇》曰:嬰兒病,耳間青脈起者,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