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賓

《景岳全書》~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3)

1. 經義

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帝曰: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長刺節論》曰: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痹。

《壽夭剛柔篇》曰: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五邪篇》曰: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五臟生成篇》曰: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脈要精微論》曰: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九針論》曰: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也。故為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邪遠痹。

《四時氣篇》曰: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玉機真藏論》曰: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弗治,病人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五臟生成論》曰: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逆調論》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病名曰骨痹。(詳寒熱門)

白話文:

疼痛從下方往上發展的,要先針刺上方來引導氣血通過,再針刺下方來解除疼痛。黃帝問:這種疼痛是如何產生的?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說:這是風、寒、濕等邪氣侵入體表肌肉之間,互相擠壓而產生像泡沫一樣的東西,這些泡沫遇到寒冷就會聚集,聚集後就會擠壓肌肉使其分裂。肌肉分裂就會疼痛,疼痛時神氣就會聚集到患處。神氣聚集到患處就會發熱,發熱後疼痛會緩解,疼痛緩解後可能會出現麻木,麻木後可能引發其他痺症。痺症就是這樣發生的,它不是發生在內臟,也沒有發在皮膚表面,而是單獨停留在肌肉之間,導致真氣無法順暢運行,所以稱之為「周痹」。

《長刺節論》中說:病在筋的,會出現筋脈拘攣、關節疼痛,導致無法行走,這稱為「筋痹」。病在肌肉皮膚的,會出現全身肌肉皮膚疼痛,這稱為「肌痹」,通常是因感受寒濕引起的。病在骨頭的,會感到骨頭沉重舉不起來,骨髓痠痛,寒氣侵入時會更嚴重,這稱為「骨痹」。

《壽夭剛柔篇》中說:病在陽的,稱為「風」;病在陰的,稱為「痹」;陰陽同時生病的,稱為「風痹」。有形卻不痛的,屬於陽的病症;無形卻疼痛的,屬於陰的病症。無形卻疼痛的,是因為陽氣充足而陰氣受損;應該趕快治療陰氣,不要攻伐陽氣。有形卻不痛的,是因為陰氣充足而陽氣受損;應該趕快治療陽氣,不要攻伐陰氣。如果陰陽同時妄動,時而有形,時而無形,又加上心煩,稱為「陰氣勝過陽氣」,這種情況不屬於表證也不屬於裡證,病情不會持續太久。

《五邪篇》中說:邪氣侵入腎臟,就會導致骨頭疼痛,出現陰痹。陰痹的症狀是:按壓時沒有感覺,腹脹、腰痛、大便困難、肩背頸項疼痛,時常頭暈。可以針刺湧泉穴、崑崙穴,觀察是否有血色,如果有血色就盡量刺血。

《五臟生成篇》中說:睡醒時被風吹到,血液凝結在皮膚的,會形成「痹」;凝結在脈絡的,會形成「泣」;凝結在腳部的,會形成「厥」。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血液運行不暢,無法回到原本的空隙,所以會形成痺症和厥症。

《脈要精微論》中說:按壓到骨頭時,如果感覺脈氣虛弱的,就會出現腰背疼痛,身體有痹症。

《九針論》中說:八方來風侵襲人體,會停留在骨節、腰脊關節、皮膚紋理之間,形成深層的痺症。所以治療時使用的針必須要夠長,針尖要夠銳利,才能夠取出深層的邪氣和遠處的痺症。

《四時氣篇》中說:痺症持續不去,寒邪久久不退,可以馬上針刺足三里穴。

《玉機真藏論》中說:風寒侵入人體,會使人汗毛豎立,皮膚閉塞而發熱。這個時候,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沒有治療,邪氣會進入肺,稱為「肺痹」,會出現咳嗽、氣喘。如果沒有治療,邪氣會從肺傳到肝,病名為「肝痹」,又稱為「厥」,會出現脅肋疼痛、噁心嘔吐。這時候,可以按壓或針刺患處。

《五臟生成論》中說:如果出現紅色的脈象,脈象急促而有力,表示體內有積氣,會影響食慾,這稱為「心痹」。是因為外感疾病,加上思慮過多導致心氣虛弱,所以邪氣乘虛而入。如果出現白色的脈象,脈象喘息而浮,上虛下實,容易受到驚嚇,胸中有積氣,喘息且虛弱,這稱為「肺痹」,會出現忽冷忽熱,通常是喝酒後讓體內受寒造成的。如果出現青色的脈象,脈象細長且左右彈動,表示心下部位和脅肋有積氣,這稱為「肝痹」,通常是因感受寒濕引起,症狀和疝氣相似,會出現腰痛、足部發冷、頭痛。如果出現黃色的脈象,脈象大而虛弱,表示腹中有積氣,有厥逆之氣,這稱為「厥疝」,女性的症狀和男性相似,通常是因為勞累過度、大汗淋漓後吹風造成的。如果出現黑色的脈象,脈象上部堅硬且大,表示小腹和陰部有積氣,這稱為「腎痹」,通常是因為洗完冷水澡後直接睡覺造成的。

《逆調論》中,黃帝問:人身體並不是穿得不夠暖,也不是體內有寒氣,那為什麼體內會產生寒氣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這個人體內痹氣太多,陽氣不足,陰氣過多,所以身體會感覺像從水中出來一樣的寒冷。一個水不能勝過兩個火,所以不會感覺到寒冷顫抖,這種病稱為「骨痹」。(詳見寒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