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問答》~ 卷上 (3)
卷上 (3)
1. 卷上三
問曰:,甘草入脾,何以生於甘肅?白朮正補脾土,何以不生於河南,而生於浙江?
白話文:
問題:藥物主要通過其味道來治療疾病,那些味道甜的藥物則主要作用於脾的經絡,因此甜味的藥物很多。有的直接作用於脾胃,有的則同時作用於四個臟器,這怎麼區分呢?
回答說:這正是對五行道理的正確理解,不能截然分開。況且土在四季都很旺盛,所以四方都有土色。白朮生長在江浙地區,必定是那裡有豐富的土脈,所以生長的白朮裡面含有甘潤的油質,可以滋潤脾陰,外面散發辛香的溫性,可以通達脾陽。要取溫潤的,就用浙產的,因為它的油脂豐厚;要取溫燥的,就用福建產的,因為它的藥性比較烈。甘草味正甘,入脾胃,守而不走,補中氣,和諸藥。
雖然不生長在河南中州,而生長在極西的甘肅,也是因為甘肅的土地敦厚,所以生長甘草。甘草根深者可達四五尺,與黃耆沒有什麼不同,但黃耆中空屬於氣分,這是土中水氣得來的,甘草中實純得土氣之厚,所以根深且實。雖然生長在西方,但實際上得到了中土之氣。總之,五行道理,分開來說,各別屬於不同的方位,綜合來說,則屬於同一個太極。
問曰:,藥有以天時名者,如夏枯草、款冬花,得無以時為治乎?
白話文:
有人問,中藥中有以時令命名,如夏枯草、款冬花,難道是根據時令來治病嗎?
答曰:,然天時者,五行之流運,陰陽之分見,故凡論藥,又當論其生之時,與成之候。雖不盡拘於時,而亦有以時為治者。夏枯草生於冬末,長於三春,是正得水木之氣。遇夏則枯者,木當火令則氣其退謝,故用以退肝膽經之火。款冬花生於冬月冰雪之中,而花又在根下,乃坎中含陽之象,故能引肺中陽氣下行,而為利痰止咳之藥。二物皆以時名,皆得其時之妙用也。又如冬蟲夏草,《本草》不載,今考其物真為靈品,此物冬至生蟲,自春及夏,蟲長寸余粗如小指,當夏至前一時猶然蟲也。及夏至時,蟲忽不見,皆入於土,頭上生苗,漸長到秋分後,則苗長三寸,居然草也。此物生於西蕃草地,遍地皆草,莫可辨識。秋分後即微雪,採蟲草者,看雪中有數寸無雪處,一鋤掘起,而蟲草即在其中。觀其能化雪,則氣性純陽,蓋蟲為動物,自是陽性,生於冬至,盛陽氣也。夏至入土,陽入陰也,其生苗者,則是陽入陰出之象,至靈之品也。故欲補下焦之陽,則單用根,若益上焦之陰,則兼用苗。總顯其冬夏二令之氣化而已。麥冬、天冬、忍冬、冬青,皆凌冬不凋,感水津之氣,故二冬能清肺,金忍冬能清風熱,冬青子滋腎,其分別處又以根白者入肝。藤蔓草走經絡,冬青子色黑,則入腎滋陰。至於半夏,雖生當夏之半,而其根成於秋時,得燥金辛烈之氣味,故主降利水飲,為陽明之藥。此又不可循半夏之名,而失其實也。故論藥者,或以地論,或以時論,或但以氣味論,各就其偏重者,以為主,而藥之真性自明。
問曰:,藥多以味為治,味之甘者則歸脾經,乃甘味之藥多矣。或正入脾胃,或兼入四臟,此又何以別之?
白話文:
中醫回答道:天時是由五行流轉、陰陽分見所決定的,因此在討論藥物時,也應考慮其生長時期和生長結果。雖然不必完全拘泥於時令,但也有以時令作為治療依據的情況。夏枯草生於冬末,長於春季,正得水木之氣。到了夏季就會枯萎,這是因為木屬木,在火令時氣勢就會退卻,所以用它來退肝膽經之火。款冬花生長在冬月冰雪之中,花朵又在根部,是坎中含陽的象徵,所以能夠引導肺中的陽氣下行,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這兩種藥材都以其生長期來命名,充分體現了時令的微妙作用。
再如冬蟲夏草,《本草》中沒有記載,現在考證其藥物確實是靈藥。這種藥物在冬至時生蟲,從春天到夏天,蟲子長到一寸多長,粗如小指,在夏至前還是一隻蟲子。到了夏至時,蟲子突然不見了,都鑽入土中,頭上長出嫩苗,逐漸生長,到秋分後,嫩苗長到三寸,儼然成為了草。這種藥物生長在西蕃草原上,遍地都是草,無法辨識。秋分後會有小雪,採集蟲草的人會在雪地中尋找有幾寸地方沒有積雪的地方,用鋤頭挖起來,蟲草就在其中。觀察到它能融化積雪,說明它具有純陽的特性。蟲子是動物,本身就具有陽性,生於冬至,盛陽氣。夏至入土,是陽入陰,它長出嫩苗,是陽入陰出的象徵,是非常靈驗的藥物。因此,如果想補充下焦之陽,可以用單獨使用根部;如果想滋養上焦之陰,可以用根和苗一起使用。總之,這都是體現了冬夏二令的氣候變化。
麥冬、天冬、忍冬、冬青,這些藥物在冬季也不會凋謝,它們感應了水津之氣,所以麥冬和天冬能夠清肺,忍冬能清風熱,冬青子滋腎,其區別還在於根部白色入肝。藤蔓草走經絡,冬青子顏色黑色,則入腎滋陰。至於半夏,雖然生在夏季的中段,但其根部在秋季成熟,具有燥金辛辣的氣味,因此主治降利水飲,是陽明之藥。不能因為半夏的名字,而忽略了它的實際功效。所以,在討論藥物時,有的以地域論,有的以時令論,有的則以氣味論,各自以其偏重者為主,而藥物的真正特性自然就能明瞭。
問道:藥物大多以味道作為治療的主要依據,味甘的藥物歸屬於脾經,甘味藥物種類繁多。有些藥物直接歸於脾胃,有些藥物同時歸屬於其他四臟,這些藥物應該如何區分呢?
答曰:,得甘之正味者,正入脾經,若兼苦兼酸兼咸兼辛,則皆甘之間味也,故兼入四臟。甘草純甘,能補脾之陰,能益胃之陽,或生用,或熟用,或以和百藥,固無不宜。黃精甘而多汁,正補脾土之濕。山藥色白帶酸,故補脾而兼入肝肺。白朮甘而苦溫,故補脾溫土,和肝氣以伸脾氣也。蒼朮甘而苦燥,故燥胃去濕。黃耆味甘而氣盛,故補氣。薺苨味甘而有汁,故生津。蓮米味甘帶澀,其氣清香,得水土之氣,故補土,以澀精止利。黃實甘味少而澀性多,是得土澤之味少,而得金收之性多,且生水中,是屬腎之果也,故用以收澀腎經,及止瀉利。苡仁亦生水中,而味極淡,則不補又不澀,則純於滲利。茯苓亦然,皆以其淡,且不澀也。赤石脂黏澀又味甘,則能填補止瀉利。禹餘糧是石谷中之土質,甘而微咸,甘能補正以止利,咸能入腎以澀精,皆取其甘,亦用其澀。如不澀而純甘,如龍眼,則歸脾又產炎州,得夏令火氣而生,以火生土,故補心兼補脾。使君子仁甘能補脾,而又能殺疳蟲者,因氣兼香臭,有溫烈之性,故服此忌食熱茶,犯之即泄,與巴豆之飲熱則瀉,其意略同。以畜物論,黃牛肉甘溫,大補脾胃。羊肉雖甘而有膻氣,得木之溫,故補脾兼補肝。豬肉雖甘而兼鹹味,得水土之寒性矣,故滋脾潤腎。人乳味甘本飲食之汁,得肺胃之氣化而成,故能潤養胃滋生血液,補脾之陰無逾於此。甘松味甘而香烈,故主理脾之氣。木香之理氣,以其香氣歸脾而味兼微辛,又得木氣之溫,力能疏土,且木香,莖五枝五葉五節五皆合脾土之數,故能理脾也。以諸果論大棗,皮紅肉黃,皮辛肉甘,得以火生土之性,故純於補脾胃。梨味甘而含水津,故潤脾肺。荔枝生東南,味甘酸,故歸脾,與肝而溫補。總之味甘皆入脾,又審其所兼之味,以兼入別臟,則主治可得而詳矣。
問曰:,苦者,火之味也。而味之苦者,均不補火,反能瀉火,何也?
白話文:
問題:藥物主要通過它的味道來治病,那些味道是甜的藥物,主要是針對脾的經絡,所以甜味的藥物很多。有些直接作用在脾胃上,有些則能同時作用在四個臟器上,我們怎麼分辨它們呢?
答:甘甜是五味中的正味,它能直接進入脾經。如果甘味中兼有苦、酸、鹹、辛等其他味道,就屬於甘味之間雜其他味道了。因此,這種甘味會同時進入四臟。甘草純粹甘甜,能補脾之陰,能益胃之陽,生用或熟用都可以,或者用來調和各種藥物,都是非常適合的。黃精甘甜多汁,正可以補脾土之濕。
山藥呈白色帶酸味,因此補脾時可以同時進入肝肺。白朮甘甜而微苦溫,因此可以補脾溫土,通過調和肝氣來增強脾氣。蒼朮甘甜而苦燥,因此可以燥胃去濕。黃耆味甘而氣味濃鬱,因此可以補氣。薺苨味甘而多汁,因此可以生津。蓮米的口感甘甜兼帶澀味。它具有清香味,得天地水土之氣,因此補土,用它的澀味止精止瀉。黃實的甘味少而澀性多,這是因為它得山川澤水之味少,而得金收之性多,且生在水中,所以屬於腎之果實,因此用它來收斂腎經,及止瀉利。苡仁也生在水中,但味道非常淡,因此既不補也不澀,純粹是滲利。茯苓也是如此,都是因為它淡而且不澀。赤石脂粘澀又味甘,可以填補止瀉利。禹餘糧是石谷中的土質,甘甜微鹹,甘味能補正以止利,鹹味能入腎以澀精,都是取它的甘味,也用它的澀味。
那些既非澀味也非純甘味,比如龍眼,能歸入脾又產於炎州,得夏令火氣而生,以火生土,因此補心兼補脾。使君子仁甘能補脾,又能殺疳蟲,這是因為它的氣味辛香濃烈,具有溫烈之性,因此服用它忌吃熱茶,犯之即泄,與巴豆之飲熱則瀉,意思略同。若從畜物來論,黃牛肉甘溫,大補脾胃。羊肉雖甘卻有羶味,得木之溫,所以補脾兼補肝。豬肉雖甘卻兼有鹹味,得出於水土之寒性,所以滋脾潤腎。人乳味甘,本飲食之汁,得肺胃之氣化而成,所以能潤養胃滋生血液,補脾之陰無逾於此。甘松味甘而香烈,所以主要作用是理氣脾之氣。木香的理氣作用,是源於它的香氣歸入脾,而味道兼有微辛,又得木氣之溫,功效能疏土,且木香,莖五枝五葉五節五皆合脾土之數,所以能理脾。若從諸果來論,大棗,皮紅肉黃,皮辛肉甘,得以火生土之性,所以純於補脾胃。梨味甘而含水津,所以潤脾肺。荔枝生東南,味甘酸,故歸脾,與肝而溫補。總之,甘味皆入脾,還要審察它兼有的其他味道,以便同時進入其他臟腑,這樣就能詳盡地得出它的主治功效了。
問道:苦味的食材,屬於火性嗎?但有苦味的食材,卻不能補火,反而能瀉火,這是什麼道理?
答曰:,物極則復陽極陰生,以卦體論,離火之中爻陰也,是離火中含坎水之象。凡藥得火味者,亦即中含水性而能降火,此正水火互根之至理。黃連之味正苦,故正入心經以瀉火。梔子味苦象心包,故瀉心包絡之火。連翹亦象心包,而質輕揚,味微苦,則輕清上達,清心與上焦頭目之火。蓮子象心,而蓮心又在其中,味又極苦,有似離中陰爻,用以清心中之火,最為相合。黃芩味苦,中多虛空有孔道,人身惟三焦是行水氣之孔道,主相火。黃芩中空有孔,入三焦而味又苦,故主清相火。膽草、胡黃連,味苦而堅澀,兼水木之性,故皆瀉肝膽之木火。惟膽草根多而深細,故瀉火併兼降利。胡黃連則守而不走,是宜細別。大黃味苦,形大而氣烈,故走脾胃,下火更速。
白話文:
問題:苦味被認為是與火相關的味道。但是,苦味的藥物並不是用來補充火的元素,反而能夠消除火氣,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物極必反,陽極而陰生。以卦象來論,離火的中間爻是陰,所以離火中含有坎水的象徵。凡是藥物裡面帶有火味的,也同時具有水性,因而能夠降火。這正是水火互根的至理。黃連的味道是苦的,所以它能直入心經以瀉火。梔子的味道苦,它像心包,所以它可以瀉心包絡之火。連翹也像心包,但質地輕盈,味道微苦,所以它可以輕清上達,清心與上焦頭目之火。
蓮子像心,而蓮心又在其中,味道非常苦,就像離中陰爻,它可以用來清心中之火,最為相合。黃芩的味道苦,中間有很多虛空有孔道,人身中只有三焦是行水氣的孔道,主相火。黃芩中空有孔,入三焦而味道又苦,所以它主治清相火。膽草、胡黃連,味道苦而堅澀,兼有水木的性質,所以都瀉肝膽之木火。但膽草的根多而細,所以瀉火同時兼具降利。胡黃連則守而不走,這一點需要仔細分別。大黃味道苦,形狀大而氣味強烈,所以它走脾胃,下火更快。
問曰:,瀉火之苦藥,其色多黃,又何故也?
白話文:
**質問:**瀉火的苦藥,它們的顏色大多是黃色的,這是為什麼?
回答:
- 蓮子形狀像心臟,而蓮子心在其中,味道非常苦,就像離卦中陰爻,能清心火,與心最為相配。
- 黃芩味道苦,中間有很多空孔,人體中只有三焦是通行水氣的孔道,主管相火。黃芩中空有孔,進入三焦,味道又苦,所以主治清相火。
- 膽草和胡黃連,味道苦而微澀,兼具水木的特性,都能瀉肝膽的木火。但膽草根系多而細,瀉火同時也有降利作用。而胡黃連則守而不走,這一點需要仔細分辨。
- 大黃味道苦,體型大而氣味強烈,所以能通達脾胃,瀉火速度較快。
答曰:,黃者土之色,五行之理,成功者退,火之色紅而生土之黃色。是黃者,火之退氣所生也。故黃苦之藥,皆主退火。若苦味而色不黃,則又有兼性矣。故花粉色白,味苦而有液,則瀉火之功輕,而入胃生津之力重。元參色黑味苦而有液,則瀉火之功少,而滋腎之功多。丹皮色紅味苦,則清心火而行血。青黛色青味苦,則清肝火而熄風。總之得火苦味者,皆得水之寒性。《通觀本草》自無不明,吾蜀近醫多言苦為者,皆得火之燥性,火證反以為忌,不知苦化燥之說,必其兼燥藥。如蒼朮、乾薑與黃連同用則燥,生地、白芍與黃連同用,豈能燥哉?況人身六氣,熱與火各不同。熱是氣分之熱,故清熱者,以石膏、花粉為主,以其入氣分也。火是血分,故瀉火者,必以黃連、黃芩為主,以其入血分也。但知用甘寒而廢苦寒,則能清熱,不能退火。辨藥者,當知此理。
白話文:
問題:那些能消除火氣的苦味藥物,它們的顏色多半是黃色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黃色是土的顏色,五行之理,事物成功後就會衰退,火是紅色的,而紅色會生黃色,所以黃色是火性質衰退時所生成的。因此黃而苦的藥物,都有退火的作用。如果苦味而顏色不黃,那就還有其他的性質了。因此,花粉是粉紅色的,味道苦而有液體,所以瀉火的作用較弱,而潤胃生津的作用較強。元參是黑色的,味道苦而有液體,所以瀉火的作用較弱,而滋腎的作用較強。丹皮是紅色的,味道苦,就能清心火而活血。青黛是青色的,味道苦,就能清肝火而熄風。總之,得到火苦味的藥物,都得到水的寒性。
《通觀本草》沒有不明確的,我們四川最近的醫生多半說苦味藥物都是因為得到火的燥性,火的證狀反而認為應該忌用,不知道苦味化解燥性的說法,一定是加上燥性的藥物。例如,蒼朮、乾薑與黃連一起用就會燥,生地、白芍與黃連一起用,怎麼會燥呢?況且人體六氣,熱與火各有不同。熱是氣分的熱,所以清熱的藥物,以石膏、花粉為主,因為它們進入氣分。火是血分,所以瀉火的藥物,一定以黃連、黃芩為主,因為它們進入血分。只知道用甘寒而廢除苦寒,那麼就能清熱,不能退火。辨別藥物的人,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
問曰:,得苦之火味者,皆得水之寒性,能清火矣,何以艾葉、故紙、巴戟、遠志,其味皆苦,而皆能補火,何哉?
白話文:
有人問:得到苦味辛火的人,都會得到水寒的性質,能清火。為什麼艾葉、舊紙、巴戟、遠志,這些味道都是苦的,卻都能補火呢?
答曰:,苦之極者,反得水之性。若微苦者,則猶存火之本性,故能補火。且微苦之中必帶辛溫,不純苦也。艾葉味苦而氣溫,其茸又能發火,是以能溫肝補火。故紙、巴戟苦兼辛溫,故紙色黑而子堅,則溫腎。巴戟色紫而根實,則溫肝。遠志形極細,故入心,味帶苦,亦入心然兼辛溫,故補心火。蓋有間味者即有間氣,不得以純於苦者論矣!
白話文:
回答說:苦味到極點的,反而會具有水的屬性。如果是微苦的,則仍然保留了火的基本屬性,所以能夠補火。而且微苦之中必定帶有辛溫的特性,並不是純粹的苦味。艾葉味道苦而氣味溫,它的嫩葉又能生火,所以能夠溫肝補火。所以紙張、巴戟苦味中兼有辛溫的特性,紙張顏色黑而種子堅硬,則溫腎。巴戟顏色紫而根部結實,則溫肝。遠志形狀極細,所以能夠進入心臟,味道帶點苦,也能進入心臟,而且兼有辛溫的特性,所以能夠補心火。因為有間雜的味,則就有間雜的氣,不能夠以純粹的苦味來論斷了!
問曰:,辛者,金之味也,金性主收,今考辛味之藥,皆主散而不主收,其故何也?答曰:凡藥氣味有體有用,相反而實相成,故得金之味者,皆得木之氣,木氣上達,所以辛味不主收而主散,木之氣溫,能去寒木之氣,散能去閉。薄荷辛而質輕,氣極輕揚,輕則氣浮而走皮毛,以散風寒,揚則氣升而上頭目,去風寒。辛夷花在樹梢,其性極升,而味辛氣散,故能散腦與鼻間之風寒。荊芥性似薄荷,故能散皮毛,而質味比薄荷略沉,故能入血分,散肌肉。羌活、獨活根極深長,得黃泉之水氣,而上升生苗,象人身太陽經,秉水中之陽以發於經脈也,味辛氣烈故入太陽經,散頭頂之風寒。獨活尤有黑色,故兼入少陰以達太陽,能散背脊之風寒。細辛形細色黑,故入少陰經,味大辛能溫散少陰經之風寒,少陰為寒水之臟,寒則水氣上泛,細辛散少陰之寒,故能逐水飲。防風辛而味甘,故入脾,散肌肉之風寒。紫蘇色紫入血分,味辛氣香能散血分之風寒。蘇枝四達,則散四肢。蘇梗中空有白膜,則散腹中之氣。蘇子堅實,則下行而降肺氣,以行痰。同一辛味,而有根枝子葉之不同,總視其輕重升降之性,以別其治也。桂枝能散四肢色味同於蘇枝,而桂枝較堅實,故桂枝兼能走筋骨。蘇枝則但能走肌肉耳,肉桂比枝味更厚,氣更凝聚,乃木性之極致大辛則大溫,能益心火為以木生火之專藥。其實是溫肝之品,肝為心之母,虛則補其母也。心肝皆司血分,故肉桂又為溫血之要藥。仲景腎氣丸用之,是接引心肝之火,使歸於腎,亦因有附子、熟地、茯苓,使肉桂之性從之入腎,乃善用肉桂之妙,非桂自能入腎也。肉桂、桂枝同是一物,而用不同,是又在分別其厚薄,以為升降。夫得辛味者,皆具木之溫性。桂正是木,而恰得溫性,故為溫肝正藥。吳萸、小茴皆得辛溫木之氣,臺烏是草根,自歸下焦。小茴香是草子,凡子之性皆主下降,故二藥皆能溫下焦胞宮與膀胱。吳萸辛而帶苦子,性又主下降,故主降水飲行滯氣。故紙、韭子皆色黑而溫黑,為腎水之色,子又主沉降,故二物皆能溫腎。附子生於根下,與枝葉皮核不同,故不入中上焦,其色純黑而味辛烈,秉坎中一陽之氣所生,單從下焦扶補陽氣,極陽極陰,皆有毒。附子之烈,正以其純是坎陽之性,可以大毒。附子與肉桂之性不同,肉桂是補火,秉於地二之火氣者也;附子是助熱,熱生於水中,是得天水之陽。故附子純入氣分以助陽,為腎與膀胱之藥,火鍛則無毒,水中之陽毒遇火則散,亦陰陽相引之義。今用鹽醃以去毒,使附子之性不全非法也。凡溫藥,皆秉木氣,惟附子是秉水中之陽,為溫腎達陽之正藥。蓋秉木火者,為得地二之火,秉水中之陽,是得天一之陽。
白話文:
有人問:辛味是金的滋味,金的特性是收斂,但是考察辛味藥物,卻都以宣散為主,不以收斂為主,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說:所有藥物的氣味都有其特性和功用,看似相反其實相互成就,所以得到金滋味的藥物,同時也得到木的氣,木氣向上升發,所以辛味藥物不以收斂為主,而以宣散為主,木氣溫暖,能驅除寒冷,木氣的宣散,能解除閉塞。薄荷辛辣而質地輕,氣極其輕揚,輕則氣浮,走於皮毛,用來散風寒,揚則氣升,上升到頭目,去風寒。辛夷花在樹梢,其性極其上升,而味辛氣散,所以能散腦與鼻間之風寒。荊芥性質相似於薄荷,所以也能散皮毛,而質味比薄荷略沉,所以能入血分,散肌肉。羌活、獨活的根極其深長,得黃泉之水氣,而上升生苗,象徵人身太陽經,秉承水中之陽,發於經脈,味辛氣烈,所以入太陽經,散頭頂風寒。
獨活尤其有黑色,所以兼入少陰以達太陽,能散背脊之風寒。細辛形細色黑,所以入少陰經,味大辛能溫散少陰經之風寒,少陰為寒水之臟,寒則水氣上泛,細辛散少陰之寒,所以能逐水飲。防風辛而味甘,所以入脾,散肌肉之風寒。紫蘇色紫入血分,味辛氣香能散血分之風寒。蘇枝四達,則散四肢。蘇梗中空有白膜,則散腹中之氣。蘇子堅實,則下行而降肺氣,以行痰。同一辛味,而有根枝子葉之不同,總視其輕重升降之性,以別其治也。桂枝能散四肢,色味同於蘇枝,而桂枝較堅實,所以桂枝兼能走筋骨。
蘇枝則但能走肌肉耳,肉桂比枝味更厚,氣更凝聚,乃木性之極致,大辛則大溫,能益心火,為以木生火之專藥。其實是溫肝之品,肝為心之母,虛則補其母也。心肝皆司血分,故肉桂又為溫血之要藥。仲景腎氣丸用之,是接引心肝之火,使歸於腎,亦因有附子、熟地、茯苓,使肉桂之性從之入腎,乃善用肉桂之妙,非桂自能入腎也。肉桂、桂枝同是一物,而用不同,是又在分別其厚薄,以為升降。夫得辛味者,皆具木之溫性。桂正是木,而恰得溫性,故為溫肝正藥。吳萸、小茴皆得辛溫木之氣,臺烏是草根,自歸下焦。小茴香是草子,凡子之性皆主下降,故二藥皆能溫下焦胞宮與膀胱。吳萸辛而帶苦子,性又主下降,故主降水飲行滯氣。故紙、韭子皆色黑而溫黑,為腎水之色,子又主沉降,故二物皆能溫腎。
附子生於根下,與枝葉皮核不同,故不入中上焦,其色純黑而味辛烈,秉坎中一陽之氣所生,單從下焦扶補陽氣,極陽極陰,皆有毒。附子之烈,正以其純是坎陽之性,可以大毒。附子與肉桂之性不同,肉桂是補火,秉於地二之火氣者也;附子是助熱,熱生於水中,是得天水之陽。故附子純入氣分以助陽,為腎與膀胱之藥,火鍛則無毒,水中之陽毒遇火則散,亦陰陽相引之義。今用鹽醃以去毒,使附子之性不全非法也。凡溫藥,皆秉木氣,惟附子是秉水中之陽,為溫腎達陽之正藥。蓋秉木火者,為得地二之火,秉水中之陽,是得天一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