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本草問答》~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卷上二

問曰:,入氣分入血分,其理未易明也,請再言之。

答曰:,秉於天水而生者入氣分,秉於地火而生者入血分。氣本於天,味本於地,氣厚者入氣分,味厚者入血分。入氣分者走清竅,入血分者走濁竅。有如大蒜,氣之厚者也,故入氣分走清竅,上為目瞀而下為溺臭。海椒味之厚者也,故入血分走濁竅,上為口舌糜爛而下為大便辣痛。觀此二物,即知入氣分入血分之辨矣!蓋得天水之氣而生者,入氣分,人參、黃耆最顯者也。外如澤瀉、苡仁生於水而利水,二物同而不同。苡仁生於莖上,則化氣下行,引肺陽以達於下。澤瀉生於根下,則化氣上行,引腎陰以達於上。百合花覆如天之下垂,旋覆花滴露而生,本天之清氣,故皆入氣分,以斂肺降氣。鐘乳石下垂,象天石又金之體也,故主鎮降肺氣。蛤蚧生石中,得金水之氣,故滋肺金,功專利水,其能定喘者,則以水行則氣化,無痰飲以阻之故喘自定。麥冬、天冬秉水陰者,皆能滋肺以清氣分。龍乃水中陽物,世所用龍骨系土中石品,非水族也。然既成為龍形,則實本天一水中之陽氣而生,既成龍形,又不飛騰。假石以為質,潛藏於土中,是秉天水之陽以歸於地下,故能潛納腎氣,收斂心神,皆用其潛納陽氣之義耳。茯苓乃松之精汁流注於根而生,是得天之陽以下返其宅者也。下有茯苓,其松顛上有茯苓苗,名威喜芝。苓在土中,氣自能上應於苟,得松之精則有木性,能疏土也。凝土之質,味淡色白,功主滲利,能行水也。其氣不相連接,自上應於苗,故能化氣上行而益氣,西人以松香搓發電氣,謂松香中電氣最多。松香淪入地中,變生茯苓,內含電氣,其氣上應於苗,亦如電線之相貫而已。然西法名為電氣,中國只名為陽氣。松脂秉陽之精,淪入於地,化為茯苓,陽氣所發,遙遙貫注,是生威喜芝,非氣化之盛。惡能如是,人身之氣乃水中一陽所化,茯苓以質之滲行其水,而氣之陽助其化,所以為化氣行水之要藥。以上所論,皆得天水之陽而生,故皆入氣分。其他入血分者,則必得地火之味而生,如當歸、川芎是。蓋人身之血,是由胃中取汁得心火化赤遂為血,既化為血,乃溢於脈,轉樞於胞宮,而肝司之。故凡入血分之藥,皆得地火之氣味,而兼入肝木。當歸辛苦,是得地火之味,其氣微溫,得木之性,而質又油潤;得地之濕,故能化汁;助心生血,以行於肝。別錄本草有謂:「當歸過於辛溫,行血之功有餘,生血之功不足。」不知人身之血是中焦受氣取汁,上騰於肺部,入於心,奉心火之化乃變赤色而為血。西醫言飲食之汁上肺,至頸會管,遂為紅色,下入心房。合觀此說,總見奉心火之化,而變為血《內經》所謂心生血者,此也。當歸辛苦溫烈之氣,正所以出心火之化,以其油潤生汁,以其辛溫助心火之化。其功專生血,更無別藥可以比擬也。仲景和血之方無過於溫經湯,生血之方無過於復脈湯。溫經湯辛溫降利,與川芎同功。復脈湯辛溫滋潤,與當歸同功。知心火化液為血,則知復脈湯之生血,並知當歸為生血之藥也。川芎味更辛苦,得木火之性尤烈,質不柔潤,性專走竄,故專主行心肝之血。夫苦者,火之味也,苦而兼辛則性溫而有生血之功。若但苦而不辛,則性涼而專,主泄血。紅花色赤,自入血分;而味苦,則專能泄血。又凡花性皆主輕揚,上行外走,故紅花泄肌膚脈絡在外在上之血。丹皮色味亦類紅花,而根性下達,與花不同,故主在內及泄中下焦之血。桃花紅而仁味苦,皆得地火之性味者也,仁又有生氣,故桃仁能破血,亦能生血。茜草色赤味苦根甚長,故下行之力更重,專能降泄行血也。

白話文:

[卷上二]

有人問說:藥物進入人體,有的走氣分,有的走血分,這個道理不容易明白,請您再詳細解釋一下。

我回答說:秉承天上的水氣而生的藥物,會進入氣分;秉承地下的火氣而生的藥物,會進入血分。氣本源於天,味道本源於地,氣味濃厚的藥物會分別進入氣分和血分。進入氣分的藥物會走清竅(如眼、耳、口、鼻),進入血分的藥物會走濁竅(如下陰、肛門)。例如大蒜,氣味濃厚,所以進入氣分,走清竅,向上會使眼睛昏花,向下會使小便有臭味。辣椒味道濃厚,所以進入血分,走濁竅,向上會使口舌糜爛,向下會使大便辣痛。觀察這兩種藥物,就可以了解藥物進入氣分和血分的區別了!凡是得到天上水氣而生的藥物,就會進入氣分,人參、黃耆是最明顯的例子。另外,像澤瀉、薏仁這類生長在水邊而有利水作用的藥物,雖然都生長於水中,但作用卻有所不同。薏仁生長在莖上,其作用是化氣下行,引導肺部的陽氣到達下方;澤瀉生長在根部下方,其作用是化氣上行,引導腎臟的陰氣到達上方。百合花的花朵如同天空般向下垂落,旋覆花沾著露水而生,都是秉承天上的清氣,所以都進入氣分,具有收斂肺氣和降氣的作用。鐘乳石向下垂落,就像是天上的石頭,又屬於金屬之類,所以主要作用是鎮降肺氣。蛤蚧生長在石頭中,得到金水之氣,所以能滋養肺金,功效專注於利水,它能平定喘息,是因為水液運行正常,氣機調暢,沒有痰飲阻礙氣機的緣故。麥冬、天冬這類秉承水陰的藥物,都能夠滋養肺部,以清除氣分的熱邪。龍是水中的陽性生物,世人所用的龍骨是土中的礦石,並不是水中的生物。但是既然形成了龍的形狀,就表明它實際上是秉承天一生水中的陽氣而生,既成龍形,又沒有飛騰,而是假借石頭的形狀,潛藏於土中,這就是秉承天水的陽氣而歸於地下,所以能夠潛藏納入腎氣,收斂心神,都是取其潛納陽氣的意義。茯苓是松樹的精汁流到根部而形成的,是得到天上的陽氣而回歸其根部的。在茯苓的下方,松樹的頂端會長出茯苓的幼苗,名叫威喜芝。茯苓長在土中,其氣能夠向上呼應到幼苗,得到松樹的精華就具有木的特性,能夠疏通土壤。茯苓凝結土壤的物質,味道淡,顏色白,功效主要在於滲濕利水,能夠運行水液。茯苓的氣與幼苗的氣並不直接相連,而是從下方呼應到上方,所以能夠化氣上行而益氣。西方人用松香摩擦發電,認為松香中含有最多的電氣。松香埋入地下,變化為茯苓,內含電氣,其氣向上應於幼苗,就像電線相互貫穿一樣。但是西方的學說稱之為電氣,中國的醫學只稱之為陽氣。松脂秉承陽性的精華,埋入地底,變化為茯苓,陽氣散發,遠遠地貫注到幼苗,才產生了威喜芝,並非只是氣化的盛行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人體的陽氣也是由水中的一陽化生而來,茯苓以它的物質滲透運行水液,而陽氣幫助它的氣化,所以茯苓是化氣行水的重要藥物。以上所論述的藥物,都是得到天上的水之陽氣而生,所以都進入氣分。其他進入血分的藥物,必定是得到地下的火氣之味而生,例如當歸、川芎等。因為人體的血液,是由胃中吸收水穀精微,經心火的煉化而變成紅色,成為血液後,就會流溢到脈絡,在胞宮中運行,而肝臟掌管著血液。所以凡是進入血分的藥物,都得到地下的火氣和味道,並且兼入肝木。當歸味苦而辛,是得到地下火氣的味道,它的氣味稍微溫熱,得到木的性質,而且質地油潤,得到地下的濕潤,所以能夠化生津液,幫助心臟產生血液,並在肝臟中運行。別的本草書上說:「當歸過於辛溫,行血的功效有餘,而生血的功效不足。」其實是不知道人體的血液是由中焦吸收水穀精微,上升到肺部,進入心臟,通過心火的煉化才變成紅色成為血液。西醫說,飲食的汁液上升到肺部,到頸部會合血管,變成紅色,然後下行進入心房。綜合這些說法來看,都說明血液是依靠心火的煉化而產生。《內經》所說的「心生血」,就是這個意思。當歸苦辛溫烈的氣味,正是用來幫助心火的煉化,它具有油潤的特性,能夠產生津液,而它的辛溫又可以幫助心火的煉化。當歸的功效專注於生血,沒有其他藥物可以與之比擬。張仲景調和血液的方劑,沒有超過溫經湯的,而補養血液的方劑,沒有超過復脈湯的。溫經湯的藥性辛溫,可以降泄,和川芎的功效相同;復脈湯的藥性辛溫滋潤,和當歸的功效相同。明白了心火能夠化生津液為血液的道理,就明白了復脈湯的生血功效,也明白了當歸是補養血液的藥物。川芎的味道更苦更辛,得到木火的性質更加強烈,質地不柔潤,藥性專於走竄,所以專門用於行心肝的血。凡是苦味的藥物,都是火的味道,苦味兼有辛味,藥性就溫熱並且有生血的功效;如果只有苦味而沒有辛味,藥性就寒涼,專門用於泄血。紅花顏色紅色,自然進入血分;但是它味道苦澀,所以專門能夠泄血。而且凡是花類的藥物,都屬於輕揚之性,向上向外走動,所以紅花能泄皮膚脈絡在外在上的血液。丹皮的顏色和味道也和紅花類似,但是根的藥性是下達的,和花不一樣,所以主要作用是泄在內在以及中下焦的血液。桃花顏色紅色,而桃仁味道苦澀,都是得到地下火氣的性味。桃仁還具有生氣,所以桃仁能夠破血,也能夠生血。茜草顏色紅色,味道苦澀,根部很長,所以下行的力量更加強大,專門能夠下降泄血,行散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