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本草問答》~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卷上二

問曰:若得火味,其入心清火泄血,理可知矣。惟辛味之品是得肺金之味者,乃亦能入血分。如肉桂、桂枝、紫蘇、荊芥,此又何說?

答曰:,凡藥得酸味者,皆得金收之性,得辛味者,皆得木溫之性,此乃五行相反相成之理。心火生血尤賴肝木生火,此是虛則補其母之義,故溫肝即是溫心。肉桂大辛,則大溫,雖得金味,而實成為木火之性,故主人心肝血分,以助血之化源。桂皮尤能上行,張仲景復脈湯用桂枝,取其入心助火以化血也。遠志之性亦同桂枝,但桂枝四達,遠志則系根體,又極細,但主內入心經以散心中滯血而已。不獨草木本火味者入血分,有如馬為火畜,故馬通亦能降火以行血。棗仁秉火之赤色,故亦入心養血,總見血生於心。大凡得地火之性味者,皆入血分也。

問曰:,生地質潤,中含水液,阿膠濟水煎成,性本水陰。二藥皆能生血,何也?

答曰:,離卦中之陰爻即坎水也,阿膠、生地以水濟火,正是以坎填離,有此陰汁,而後得心火化赤,即為血矣!正《內經》中焦取汁,奉心火變赤為血之理,知血之生化,凡入血分之藥從可知矣。

問曰:,南北地有不同,所生之藥,既有水火血氣之分,先生已言之矣。至於東西中央,豈無異致?何以不論及耶?

答曰:,南北水火,其顯分者也,況陰陽摩蕩,南未嘗不得北氣,北未嘗不得南氣。至於東西循環,中央四達,其氣錯行,故可不分。然亦有可分別者,如青礞石、化紅皮荔枝核,皆秉東方木氣者也。或能平肝以行痰,或能散肝以解鬱。皆以東方產者,為得木氣之全,故此等藥廣東產者為佳。川貝母、生石膏、桑白皮,皆秉西方金氣而生,或利肺降痰,或清金去熱,皆以西方產者,為得金氣之清,故此等藥以川西產者為佳。至於李用東行根、石榴,用東向者皆取得木氣也;側柏葉皆西指,取用必取西枝,只是取其得金氣耳。至於中央備東南西北之四氣,而亦有獨得中央之氣者,如河南居天下之中,則產地黃。人見地黃黑色,不知其未經蒸曬,其色本黃。河南平原土厚水深,故地黃得中央濕土之氣而生,內含潤澤土之濕也。人徒見地黃蒸成色黑,為能滋腎之陰,而不知其實滋脾陰。《內經》云:脾為陰中之至陰,地黃以濕歸脾,脾陰足則肝腎自受其灌溉。山藥亦以河南產者為佳,味甘有液,是得土濕之氣,功能補脾,亦補脾之陰也。惟山藥色白,則得土中之金氣,故補脾而兼益肺。地黃能變黑色,實得土中之水氣。故潤脾而兼滋腎。雖同產一地,而有種類形色之不同,故功亦略異。

白話文:

[卷上二]

問: 如果藥物有火的性質,它進入心臟能清心火、洩血熱,這個道理可以理解。但是,像肉桂、桂枝、紫蘇、荊芥這些辛味的藥材,它們性質屬於肺金,為什麼也能進入血液?這是怎麼回事呢?

答: 凡是藥材具有酸味的,都具有金收斂的特性;凡是藥材具有辛味的,都具有木溫散的特性。這是五行相反而又相成的道理。心火產生血液,特別需要肝木的生助,這就是「虛則補其母」的道理,所以溫養肝臟就等於溫養心臟。肉桂藥性大辛,所以大溫,雖然屬於金性,但實際上是木火的性質,因此能作用於心肝的血液,幫助血液的生成。桂皮的藥性尤其能向上行,張仲景的復脈湯使用桂枝,就是取其能入心幫助心火來化生血液。遠志的藥性與桂枝相似,但桂枝能四處通達,遠志的根部則很細,只專注於進入心經,散開心中的瘀血。不僅是草木中具有火性的藥材能入血分,像馬這種屬於火性的動物,馬通(馬的糞便)也能夠降火來運行血液。棗仁因為具有火的紅色,所以也能入心養血。總的來說,血液是從心臟產生的,凡是具有地火性質的藥材,都能進入血液。

問: 生地質地潤澤,含有水分,阿膠是用水熬製而成,本性屬於水陰。這兩種藥物都能夠生血,這是為什麼呢?

答: 離卦中的陰爻,其實就是坎水。阿膠和生地用水來幫助火,正是用坎水來填補離火,有了這些陰液,心火才能化生為紅色,這就是血的來源!這正是《內經》中「中焦取汁,奉心火變赤為血」的道理。明白了血的產生過程,那麼所有能進入血分的藥物,自然就能理解了。

問: 南方和北方的地理位置不同,所產生的藥材,有水、火、血、氣的區別,您已經講過了。那麼東方、西方和中央,難道沒有差異嗎?為什麼沒有提到呢?

答: 南方和北方的水火屬性,區別很明顯,而且陰陽相互影響,南方也會有北方的氣息,北方也會有南方的氣息。至於東方和西方的循環,以及中央向四方通達,它們的氣是交錯運行的,所以可以不用區分。但也有可以區分的地方,像青礞石和化紅皮荔枝核,都具有東方木氣的性質。有的能平肝來化痰,有的能散肝來解鬱。因為產於東方,所以能完全獲得木氣,所以這些藥材以廣東產的為佳。川貝母、生石膏、桑白皮,都具有西方金氣的特性,有的能潤肺化痰,有的能清金瀉熱。它們以產於西方的為佳,因為能得到金氣的清純。至於李樹用向東的根,石榴用向東的枝條,都是取得木氣;側柏葉都朝西生長,取用時必須取西邊的枝條,只是為了獲得金氣而已。至於中央,則包含東南西北四方的氣息,但也有獨自獲得中央之氣的,像河南位於天下的中央,就產生了地黃。人們看到地黃是黑色的,卻不知道它未經蒸曬之前,顏色本來是黃色的。河南平原土壤肥沃深厚,所以地黃能獲得中央濕土的氣息而生長,內含潤澤的土濕之氣。人們只看到地黃蒸製後變成黑色,就認為它能滋腎陰,卻不知道它實際上是滋養脾陰。《內經》說:脾是陰中至陰,地黃通過濕氣歸於脾,脾陰充足,肝腎自然能得到滋養。山藥也以河南產的為佳,味道甘甜且含有汁液,是獲得土濕之氣,能補脾,也能補脾的陰液。只是山藥顏色是白色的,就獲得了土中的金氣,所以補脾的同時也能益肺。地黃能夠變成黑色,實際上是獲得了土中的水氣,所以潤脾的同時也能滋腎。即使是同一個地方產的藥材,也會因為種類和形狀顏色的不同,而導致功效略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