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問答》~ 卷下 (13)
卷下 (13)
1. 卷下五
問曰:,《神農本經》藥分上、中、下三品共三百六十種,以應周天之數,歷代增入至《綱目》千有餘種,《本草從新》又有增益。此卷所論,或遺本經之藥,或取方外之談,或及西法,或採新藥,不拘一例,得毋混淆。
答曰:,此為辨藥之真性起見,凡顯然易明,確切不移,精妙無比者,一一論定,使人知此理,則真知此藥,並可以用知別藥。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古今本草已言之義,既賅舉而無遺。且兼西人格致之學,以解靈素不傳之秘,而西藥之得失,亦可舉此以訂證焉雖此卷非本草專書,而本草之精義皆具於此矣。
問曰:,本草如《綱目》、《求真》、《鉤元》、《集解》、《百種》、《三法》等書,世所尚矣。先生論藥,謂各書皆未盡善。然則各書可廢乎?
答曰:,不然,各有優劣,但當棄短取長,毋得一切廢黜。徐氏《本草百種》尤精密,然如人參、黃耆亦乏精義,但其書大純小疵,未可執此而斥其紕繆也。《三注》亦切實,然尚未到化境。《綱目》泛而無當,然考藥之形象,與所產之地亦足取焉。《求真》、《鉤元》等書敷衍舊說,可探無多,鄙意自謂,此卷論藥性極真。舉此義以較論各書,則棄取從心,自不迷眩,非欲廢各書而獨行己說也,願天下操術留心者共訂證焉。人身小天地,氣血分陰陽。內外失調攝,偏勝則為殃。軒岐大聖人,閔民恆如傷。坐朝論治理,剖悉及毫芒。五行兼六氣,肺腑暨肝腸。壽世而壽民,道如日月光。神農鞭草木,三百味親嘗,拈藥治諸病,真能起膏盲,後世增多品,苦口未居良。長沙太守起,謹遵湯液方。上採軒黃奧,入室升其堂。以下名賢輩,紛紛逮漢唐。言多而道晦,聚訟各稱強。千慮或一得,米粟雜秕糠。天彭容川子,報國以文章。杏苑探花手,余技及長桑。讀書破萬卷,靈素熟胸藏。著論滿其家,高希仲景張。新成藥問答,闡發更精詳。包羅天地氣,名言至理長。讀之開茅塞,可登斯民康。映雪高聲誦,字字發奇香。
白話文:
問:《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共三百六十種,以對應周天的度數。歷代不斷增補,到了《本草綱目》已有一千多種,而《本草從新》又有所增加。此卷所論述的內容,有些遺漏了《本經》的藥物,有些採用了方外之說,有些涉及西醫的方法,有些採納了新的藥物,沒有遵循固定的規則,這樣做難道不會造成混淆嗎?
**答:**這樣做是為了辨別藥物的真實屬性。凡是顯而易見、確鑿無疑、精妙無比的藥理,我都會一一論述,讓人了解這些道理,就能真正認識這些藥物,並可以此類推認識其他藥物。進一步延伸,觸類旁通,古代和現代本草所講述的道理,都已經涵蓋且沒有遺漏。而且,我也結合了西方的格致學問,來解釋《黃帝內經》中沒有明確記載的奧秘。西藥的優缺點,也可以用此來加以辨正。雖然此卷不是一本專門的本草書籍,但本草的精髓都包含在這裡了。
**問:**像《本草綱目》、《本草求真》、《本草鉤元》、《本草集解》、《本草百種》、《湯液本草》等書,都是世人推崇的。先生論述藥物,卻說這些書都有不完善的地方。那麼,這些書可以廢棄嗎?
**答:**不是這樣的,每本書都有優點和缺點,我們應該揚長避短,不能全部廢棄。徐靈胎的《本草百種》尤其精細,但對於人參、黃耆等藥的闡述也缺乏精義。不過,這本書整體精純,小有瑕疵,我們不能以此來否定其價值。《湯液本草》也很切合實際,但還沒有達到精深的境界。《本草綱目》雖然內容廣泛但沒有重點,但它考證藥物的形態和產地,也值得我們學習。《本草求真》、《本草鉤元》等書,只是對舊說進行闡述,沒有太多可探討之處。我認為,此卷論述藥性極為真實。用這些道理來衡量各書,就能夠自主取捨,不會迷惑。並非想要廢棄各書而獨自行事,希望天下從事醫術的人都能留心共同考證。人身是一個小天地,氣血分為陰陽。內外失調不注意調養,偏盛就會導致災禍。軒轅黃帝、岐伯等聖人,總是把百姓的病痛放在心上。他們在朝廷議論治理國事,連細微之處都剖析得清清楚楚。他們將五行和六氣、肺腑和肝腸的道理都融合在一起,既能讓自己長壽,又能讓百姓長壽,他們的道理像太陽和月亮一樣光輝。神農親自鞭打草木,嘗遍三百種藥物,用藥物來治療各種疾病,真正能救治危重病症。後世雖然增加了藥物的種類,但良藥仍是少數。長沙太守張仲景繼承了神農的理念,謹遵湯液之法。他繼承了軒轅黃帝和岐伯的精髓,登堂入室。後來的賢人們,從漢唐開始,紛紛著書立說。但言辭越多,道理就越不明確,眾說紛紜,各執己見。即使考慮再周全,也難免有疏漏,就像米和糠混雜在一起。我天彭容川子,要用文章來報效國家。我既是杏林探花的能手,也是精通醫術的長桑君。我讀書破萬卷,對《黃帝內經》非常熟悉。我寫了很多論述,可以和張仲景媲美。我新寫成的這本《藥問答》,闡述得更加精詳。它包羅了天地之氣,蘊含著至高無上的真理。讀了這本書,能讓人茅塞頓開,可以讓百姓走向健康。我高聲朗讀,字字都散發出神奇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