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本草問答》~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卷下四

問曰:,上言熱與火異,今言腎生之熱亦合於三焦之火,何也?

答曰:,此可分亦可合,非截然分膈也。天之陽可以助地之火,地之火亦可以助天之陽,所以少陰之熱可並於三焦肝膽,而三焦肝膽之火亦能入少陰心腎。故凡暑熱瘟疫,皆感於天之熱氣者也,其初發熱口渴,則但屬熱,用石膏等以清之,其後並於三焦膽火,入心包,則兼火,治宜牛黃、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牛黃,系牛之病多生肝膽中,或生心膈間,或生角中,能自行吐出。蓋火發於肝膽而走於膜膈,以達周身,故牛黃生無定處,皆是其膜膈中之火所生也。因火生痰結而為黃,是蓋牛之痰積也,以牛之痰積治人之痰積,為同氣相求以敵誘敵之妙劑。其黃由火而生,故成為火味而苦。火之所生者,土也,痰亦脾土所化,故結為黃,且氣香,以其成於土,故色黃氣香土成則火退,故用以退瀉人身中之火氣。香善走,故透達經絡臟腑而無所不到。其祛痰者,火降則痰順也。問曰:何以知牛黃是秉火之性而生?

答曰:,牛有黃,用火烘之,牛前置水一盆,欲飲不得,則黃自吐出,因火之逼。思水而吐出,則如黃是火所生。

問曰:,既系牛病,何以又為良藥?答曰:秉異氣得間味,故靈變在牛,為病而以之治人,又為良藥。如乳香、血竭是樹脂外注,亦樹病也,而即以為良藥。殭蠶風死,乃蟲病也,而亦為良藥,總以氣化相治,不可拘於形跡。

問曰:,六淫外感之藥,既得聞矣。而七情之病生於臟腑內者,藥當如何?

答曰:,上所論之臟腑氣化,蓋已略備,病雖發於七情,又豈離乎六經?會而通之可也。

問曰:,外感內傷古既分門,至今豈可缺。論七情內生之疾,用藥自當有別,尚求一剖示之。

答曰:,理只一貫,而病或百出,豈能屢陳。今子即請問,無已不得不舉其大略也,可遵丹溪之法分血氣痰鬱四字,以賅舉之。然血氣二者,予於卷首已詳論矣,故吾不欲再議焉。

問曰:,血氣二者,雖前文已論,然前系通外感內傷而言。今單論內傷,則不得不再詳血氣,請再為弟子申論之。

答曰:,血者,腎中之津液上於胃,與五穀所化之汁並騰於肺,以上入心,化為赤色,即成血矣。心象離卦,汁液入心,象離內之陰爻;化為赤血,象離外之陽爻。故血者,陽中之陰,木交於火即化為血也。西醫謂血有鐵氣,用鐵酒補血。余按鐵本水金之性,當屬腎經。血有鐵氣,即是腎水交於火而為血也。然或水氣交於心,而心火不能化之,則亦不能生血。故仲景復脈湯既用膠地以滋水,而又用桂枝以助心火,洵得生血之法。西藥用鐵水,必造作酒服,亦以酒屬陽,能助心火也。西醫知其當然,但未明其所以然,今為指出血所生化之理,乃知當歸正是補血藥。其味辛溫,火也;其汁油潤,水也。一物而具二者,是水交於火所化之物也。恰與血之生化相同,故主補血。川芎辛溫得火之氣味而無汁液,故但能助火以行血,而不能生血也。地黃有汁液不辛溫,故但能益水液滋血之源,而不能變化以成赤色,桂枝色赤入心助火,正是助其化赤之令。丹皮色赤味苦瀉火,即能瀉血。白芍味苦能瀉血,其色白故又能行氣分之水。紅花色能生血,而味苦又能瀉血。桃花紅屬血分,仁在覈中,又象人心,味苦有竹氣,是正入心中,能行血能生血。心中血液中含靈光,即神也。神為血亂,則癲狂亂語,以行氣者入心導之。則遠志、菖蒲麝香皆能開心竅,而丹皮、桃仁、乾漆皆能去心血。又有痰迷心神者,不在此例。血竭乃樹脂注結而成,氣香散故能散結血。乳香、沒藥亦樹脂,象人血又香散,故行血。蒲黃生於水中,其花黃色而香,是屬氣分不屬血分也,其能止血者,蓋以氣行則血行。火交於水而化氣,氣著於物還為水,氣行於血中而包乎血外,故行血賴於行氣,而行氣即是行水。白茅根利水行氣,故能行血也。凡吐血必咳痰,痰為氣分,蓋必氣逆水升,然後引出其血也。故用尖貝、杏仁降氣行痰,氣降則血降矣。氣滯血瘀、寒熱身疼,女子經閉不通,亦當行血中之氣。香附、靈脂、元胡、鬱金、川芎、乳香、降香為主,胎血下漏必先漏水,以其水氣先行而後血行氣,即水也。宜升麻、參耆以升補之。苧麻根以滋之,苧根汁本白而能轉紅色,故生血,是水交於火化血之義也。藕節亦然。藕生於水而上發花,花秉火色,是水上交於火之象。藕汁能轉紅色,又是火化為血之象。藕汁之氣化與人血之氣化相同,所以清火而化瘀血。蓋清火之藥是水交於火也,故能止血,芩連是矣。補火之藥是火能化水也,故能行血,姜艾是矣。

白話文:

[卷下四]

問:上文說熱與火不同,如今又說腎生之熱也符合三焦之火,這是為何?

答:這可以區分也可以合在一起,並非絕對分割的。天的陽氣可以助長地下的火,地下的火也可以助長天的陽氣,所以少陰的熱可以與三焦肝膽的火合在一起,而三焦肝膽的火也能進入少陰心腎。所以凡是暑熱瘟疫,都是感受了天上的熱氣,初期發熱口渴,只是屬於熱證,用石膏等藥物來清熱;後來與三焦膽火合併,入心包絡,則兼有火證,治療宜用牛黃、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等藥。牛的疾病多發生在肝膽,或心膈之間,或角中,能自行吐出。因為火氣從肝膽發起,循行於膜膈,遍及全身,所以牛黃產生的位置不定,都是膜膈中之火產生的。火生痰結而呈黃色,這是牛的痰積。用牛的痰積治療人的痰積,是同氣相求,以敵制敵的妙法。牛黃因火而生,所以味道苦而性屬火。火所生於土,痰也由脾土所化,所以結為黃色,且氣味芳香,因為它生成於土,所以顏色黃而氣味香。土氣充足則火氣退,所以用它來瀉退人體中的火氣。香氣善於通行,所以能通達經絡臟腑,無處不到。它能祛痰,是因為火降則痰順。

問:怎麼知道牛黃是秉承火性而生?

答:牛有黃膽,用火烘烤它,在牛的前面放一盆水,想喝卻喝不到,它就會把黃膽吐出來,這是因為火的逼迫,想喝水而吐出黃膽,說明黃膽是火所生的。

問:既是牛的病理產物,為何又是良藥?

答:它具有特殊的氣息和味道,所以靈效神奇,在牛身上是病,卻能用來治人,而成為良藥。例如乳香、血竭是樹木樹脂外溢,也是樹木的病理產物,卻被用作良藥;殭蠶是因風而死的蠶,是蟲病,卻也是良藥。總之,是用氣化相感而治療,不能拘泥於形狀和迹象。

問:外感六淫的藥物,已經聽說了,七情之病生於臟腑內,藥物應當如何使用?

答:前面所講的臟腑氣化,已經大致講完了,疾病雖然發於七情,又豈能離開六經?結合起來理解就可以。

問:外感和內傷古已有分,現在豈能混淆?論七情內生之疾,用藥自當有別,希望您能詳細說明。

答:道理只有一個,而疾病卻有很多,豈能反覆講述。既然你詢問了,不得不概括地說一下,可以遵循朱丹溪的辦法,用「血、氣、痰、鬱」四個字來概括。然而血氣二者,在卷首已經詳細論述,所以我不打算再說了。

問:血氣二者,雖然前文已論,但前面是通論外感內傷而言,現在單論內傷,就不能不再次詳述血氣,請您再為弟子詳細闡述。

答:血,是腎中的津液上達於胃,與五穀化生的汁液一起上升到肺,再上升到心,化為紅色,就成了血。心象離卦,汁液入心,象離卦內部的陰爻;化為紅色血液,象離卦外部的陽爻。所以血是陽中之陰,木氣交於火氣就化為血。西醫說血含有鐵質,用鐵劑補血。我認為鐵本質屬水金之性,應屬腎經。血含有鐵質,就是腎水交於火而為血。然而,如果水氣交於心,而心火不能化,則也不能生血。所以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的補陽還五湯既用阿膠以滋陰,而又用桂枝以助心陽,是真正生血的方法。西藥用鐵,必須加工製成酒劑服用,也是因為酒屬陽,能助心陽。西醫知道這樣做有效,但不明其所以然,現在我指出血液生成的道理,就知道當歸正是補血藥。它味辛溫,屬火;汁液油潤,屬水。一種藥物而兼具二者,是水交於火所化的物質,恰與血液的生成相同,所以能補血。川芎辛溫,得火之氣味而無汁液,所以只能助火以行血,而不能生血。熟地黃有汁液而不辛溫,所以只能滋養水液,滋養血液的來源,而不能變化成紅色。桂枝色紅入心助火,正是幫助血液變紅的力量。丹皮色紅味苦瀉火,能瀉血。白芍味苦能瀉血,其色白又能行氣分的水液。紅花色紅能生血,而味苦又能瀉血。桃花紅色屬血分,仁在核中,又象人心,味苦有竹葉之氣,是正入心中,能行血能生血。心中血液中含有神明之光,即神。神被血亂,則癲狂亂語,要行血中之氣入心導正它,則遠志、菖蒲、麝香都能開通心竅,而丹皮、桃仁、乾漆都能去除心血。還有痰迷心神者,不在此列。血竭是樹脂凝結而成,氣味芳香,所以能散結血。乳香、沒藥也是樹脂,象人血,又香氣能散,所以能行血。蒲黃生於水中,其花黃色而香,是屬氣分不屬血分,它能止血,是因為氣行則血行。火交於水而化氣,氣著於物還為水,氣行於血中而包乎血外,所以行血依靠行氣,而行氣就是行水。白茅根利水行氣,所以能行血。凡吐血必咳痰,痰屬氣分,是因為氣逆水升,然後引出其血。所以用貝母、杏仁降氣行痰,氣降則血降。氣滯血瘀、寒熱身疼,女子經閉不通,也當行血中之氣。香附、靈脂、元胡、鬱金、川芎、乳香、降香為主藥,胎血下漏必先漏水,因為水氣先行然後血行,氣就是水,宜用升麻、黨參、黃耆以升補,用苧麻根以滋養。苧麻根汁液本來是白色的,卻能變成紅色,所以能生血,這是水交於火化為血的道理。藕節也是這樣。藕生於水中而開花,花秉承火紅色,是水上交於火的象徵。藕汁能變成紅色,又是火化為血的象徵。藕汁的氣化與人血的氣化相同,所以能清火化瘀血。清火的藥物是水交於火,所以能止血,黃芩黃連是這樣;補火的藥物是火能化水,所以能行血,生薑艾葉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