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問答》~ 卷下 (11)
卷下 (11)
1. 卷下四
問曰:,經云狀火食氣,少火生氣,此又何說?
答曰:,氣者,水所化而復還為水,上出口鼻為津,外出皮毛為汗,下出二便為液。設火太甚傷其津液,則失其沖和。則氣虛而喘,五味、麥冬以潤之,氣泄而盜汗,生地、丹皮、浮麥、地骨皮、龍骨以清斂之;氣滯便澀,肉蓯蓉、當歸、火麻仁、杏仁以滑之。且如腎陽有餘,陰氣不能蓄之,則喘咳虛勞之證作,非大滋其陰不可。故用熟地、龜板、元參等以水配火,不使狀火食氣,斯氣納矣。凡入飲水入胃,滲入三焦膜中,而下入膀胱。命門之真火,所從胞室,蒸動膀胱之水,而氣於是乎出。此真火隨氣上行,其路道即在焦膜之中,遇水所過,火即蒸之,皆化為氣,以充周身,故年少氣盛者,其小便少水皆化而為氣故也。此真火不寒不烈,故稱少火,乃人身生氣之源,觀仲景八味丸獨以腎氣名之。蓋有桂附又有萸地,陰中之陽誠為少火生氣之方。桂枝化氣,亦是此理。故只溫而不烈,色黑入腎,正能生氣,桂附性烈,須濟以陰藥。然使其人本有陰寒,則又須桂附純陽之品,乃能化之也。又凡氣上脫者,則喘促,屬陰虛,宜滋陰以斂真火。氣下脫者,則汗泄大小便不禁,屬陽虛,宜補火,以收元氣。然無論陰陽,皆當利水,水化則氣生,火交於水,則氣化。知乎此者,可以探造化之微。
白話文:
問:《黃帝內經》說「火盛會消耗氣,少許的火反而能產生氣」,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答:**氣這種東西,是由水轉化而來的,最終也會回到水的狀態。氣向上從口鼻出來變成津液,往外從皮膚毛孔出來變成汗,向下從大小便出來變成液體。如果火太旺盛,就會損傷津液,導致身體失去平衡,就會氣虛而喘。這時要用五味子、麥冬等來滋潤;氣外洩導致盜汗,要用生地、丹皮、浮小麥、地骨皮、龍骨等來清熱收斂;氣滯導致大便乾澀,要用肉蓯蓉、當歸、火麻仁、杏仁等來潤滑。如果腎陽過盛,陰氣無法儲藏,就會出現喘咳虛勞等症狀,必須大補陰液。所以要用熟地、龜板、元參等藥物來調和水火,避免火盛耗氣,這樣氣才能被收納。我們喝水進到胃裡後,會滲入到三焦的膜中,然後往下進入膀胱。位於命門的真火,從胞室開始,蒸動膀胱中的水,氣就從這裡產生。這個真火隨著氣向上運行,它的路徑就在三焦膜中,遇到水就蒸發它,使之都化為氣,來充養全身。所以年輕力壯的人,小便量少,就是因為水都轉化為氣了。這個真火不寒也不過於猛烈,所以叫做「少火」,是人體產生氣的根源。你看張仲景的八味丸,獨獨用「腎氣」來命名,就是因為它既有桂附,又有山茱萸、熟地黃,陰中生陽,實在是「少火生氣」的典範。桂枝也能化氣,也是這個道理。它只是溫和不猛烈,顏色黑,能入腎,正好能生氣。桂附藥性猛烈,必須用滋陰藥物來輔助。但如果那個人本身就陰寒,那又要用純陽的桂附來化解。如果氣向上脫散,就會喘促,這是屬於陰虛,應該滋陰來收斂真火。如果氣向下脫散,就會導致汗出、大小便失禁,這是屬於陽虛,應該補火來收斂元氣。但無論是陰虛還是陽虛,都應該利水,水化成氣,火和水交融,才能產生氣。明白這個道理,就能洞察天地造化的奧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