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問答》~ 卷上 (6)
卷上 (6)
1. 卷上三
問曰:,甘草入脾,何以生於甘肅?白朮正補脾土,何以不生於河南,而生於浙江?
答曰:,此正見五行之理,不得截然分界。況土旺於四季,是四方皆有土色。白朮之生於江浙,必其地饒有土脈,故生白朮內含甘潤之油質,可以滋脾之陰,外發辛香之溫性,可以達脾之陽。取溫潤則用浙產者,以其油厚也,取溫燥則用⿰翕頁產者,以其較烈也。甘草味正甘入脾胃,守而不走,補中氣,和諸藥。雖不生於河南中州,而生於極西之甘肅,亦由甘肅地土敦厚,故生甘草。根深者至四五尺,與黃耆無異,但黃耆中空屬氣分,是得土中水氣,甘草中實純得土氣之厚,故深長且實也。雖生於西,而實得中土之氣。總之五行之理,分言則各別方隅,合論則同一太極。
問曰:,藥有以天時名者,如夏枯草、款冬花,得無以時為治乎?
答曰:,然天時者,五行之流運,陰陽之分見,故凡論藥,又當論其生之時,與成之候。雖不盡拘於時,而亦有以時為治者。夏枯草生於冬末,長於三春,是正得水木之氣。遇夏則枯者,木當火令則氣其退謝,故用以退肝膽經之火。款冬花生於冬月冰雪之中,而花又在根下,乃坎中含陽之象,故能引肺中陽氣下行,而為利痰止咳之藥。二物皆以時名,皆得其時之妙用也。又如冬蟲夏草,《本草》不載,今考其物真為靈品,此物冬至生蟲,自春及夏,蟲長寸余粗如小指,當夏至前一時猶然蟲也。及夏至時,蟲忽不見,皆入於土,頭上生苗,漸長到秋分後,則苗長三寸,居然草也。此物生於西蕃草地,遍地皆草,莫可辨識。秋分後即微雪,採蟲草者,看雪中有數寸無雪處,一鋤掘起,而蟲草即在其中。觀其能化雪,則氣性純陽,蓋蟲為動物,自是陽性,生於冬至,盛陽氣也。夏至入土,陽入陰也,其生苗者,則是陽入陰出之象,至靈之品也。故欲補下焦之陽,則單用根,若益上焦之陰,則兼用苗。總顯其冬夏二令之氣化而已。麥冬、天冬、忍冬、冬青,皆凌冬不凋,感水津之氣,故二冬能清肺,金忍冬能清風熱,冬青子滋腎,其分別處又以根白者入肝。藤蔓草走經絡,冬青子色黑,則入腎滋陰。至於半夏,雖生當夏之半,而其根成於秋時,得燥金辛烈之氣味,故主降利水飲,為陽明之藥。此又不可循半夏之名,而失其實也。故論藥者,或以地論,或以時論,或但以氣味論,各就其偏重者,以為主,而藥之真性自明。
問曰:,藥多以味為治,味之甘者則歸脾經,乃甘味之藥多矣。或正入脾胃,或兼入四臟,此又何以別之?
答曰:,得甘之正味者,正入脾經,若兼苦兼酸兼咸兼辛,則皆甘之間味也,故兼入四臟。甘草純甘,能補脾之陰,能益胃之陽,或生用,或熟用,或以和百藥,固無不宜。黃精甘而多汁,正補脾土之濕。山藥色白帶酸,故補脾而兼入肝肺。白朮甘而苦溫,故補脾溫土,和肝氣以伸脾氣也。蒼朮甘而苦燥,故燥胃去濕。黃耆味甘而氣盛,故補氣。薺苨味甘而有汁,故生津。蓮米味甘帶澀,其氣清香,得水土之氣,故補土,以澀精止利。黃實甘味少而澀性多,是得土澤之味少,而得金收之性多,且生水中,是屬腎之果也,故用以收澀腎經,及止瀉利。苡仁亦生水中,而味極淡,則不補又不澀,則純於滲利。茯苓亦然,皆以其淡,且不澀也。赤石脂黏澀又味甘,則能填補止瀉利。禹餘糧是石谷中之土質,甘而微咸,甘能補正以止利,咸能入腎以澀精,皆取其甘,亦用其澀。如不澀而純甘,如龍眼,則歸脾又產炎州,得夏令火氣而生,以火生土,故補心兼補脾。使君子仁甘能補脾,而又能殺疳蟲者,因氣兼香臭,有溫烈之性,故服此忌食熱茶,犯之即泄,與巴豆之飲熱則瀉,其意略同。以畜物論,黃牛肉甘溫,大補脾胃。羊肉雖甘而有膻氣,得木之溫,故補脾兼補肝。豬肉雖甘而兼鹹味,得水土之寒性矣,故滋脾潤腎。人乳味甘本飲食之汁,得肺胃之氣化而成,故能潤養胃滋生血液,補脾之陰無逾於此。甘松味甘而香烈,故主理脾之氣。木香之理氣,以其香氣歸脾而味兼微辛,又得木氣之溫,力能疏土,且木香,莖五枝五葉五節五皆合脾土之數,故能理脾也。以諸果論大棗,皮紅肉黃,皮辛肉甘,得以火生土之性,故純於補脾胃。梨味甘而含水津,故潤脾肺。荔枝生東南,味甘酸,故歸脾,與肝而溫補。總之味甘皆入脾,又審其所兼之味,以兼入別臟,則主治可得而詳矣。
白話文:
[卷上三]
問:甘草入脾,為何生長在甘肅?白朮能補脾土,為何不生長在河南,卻生長在浙江?
答:這正顯示了五行之理,不能截然劃分界限。況且土氣在四季都旺盛,四方都有土的顏色。白朮生長在江浙,是因為那裡的土質肥沃,所以生長的 白朮內含甘潤的油質,可以滋養脾的陰,外發辛香溫熱的性質,可以溫通脾的陽。若要溫潤的,則用浙江產的,因為它的油脂豐富;若要溫燥的,則用徽州產的,因為它較為辛烈。甘草味甘入脾胃,性平和,能補益中氣,調和諸藥。雖然不生長在河南中州,卻生長在極西的甘肅,也是因為甘肅的土地肥沃,所以生長甘草。根深的可達四五尺,與黃耆相似,但黃耆中空屬氣分,是吸收了土中的水氣,甘草內實,純粹吸收了土氣的厚重,所以根深且實。雖然生長在西方,卻實際上吸收了中土的氣息。總而言之,五行之理,個別論述則各有其產地,綜合論述則歸於同一太極。
問:有些藥物以季節命名,例如夏枯草、款冬花,是否能根據季節來治療疾病?
答:是的,季節代表五行之運轉,陰陽之變化,所以論述藥物,也要考慮它的生長季節和成熟時節。雖然不能完全拘泥於季節,但也有一些藥物可以根據季節來治療疾病。夏枯草生長於冬末,長於春季,正得水木之氣。到了夏天就枯萎了,因為木遇到火則氣息衰退,所以用它來清退肝膽經的火氣。款冬花生長在冬月冰雪之中,花朵在根部下方,是坎中含陽的象徵,所以能引導肺部的陽氣下行,治療痰咳。這兩種藥物都以季節命名,都很好地體現了季節的妙用。又如冬蟲夏草,《本草綱目》未記載,今考究其物確為靈品,此物冬至生蟲,從春季到夏季,蟲長約一寸多,粗如小指,到夏至前一刻還像蟲子一樣。到了夏至,蟲子突然不見了,都鑽進土裡,頭上長出菌苗,漸漸長到秋分後,菌苗長約三寸,居然成了草。此物生長在西蕃草地,遍地都是草,很難辨認。秋分後略有降雪,採集蟲草的人,會在雪地中尋找幾寸沒有雪的地方,用鋤頭掘起,蟲草就在其中。它能融化積雪,說明其氣性純陽,蟲是動物,本性就屬陽,生於冬至,是陽氣盛極的時期。夏至入土,陽氣入陰,它長出菌苗,則是陽入陰而出的象徵,是靈物。所以,想補益下焦陽氣,就單用蟲體;想益補上焦陰氣,就兼用菌苗。總體來說,體現了冬夏二令的氣化變化。麥冬、天冬、忍冬、冬青,都能在冬天不凋謝,吸收水氣,所以二冬能清肺,忍冬能清熱解毒,冬青子滋養腎臟,區分它們的方法是根白色入肝。藤蔓草走經絡,冬青子顏色黑,則入腎滋陰。至於半夏,雖然生長在夏季的後半段,但它的根莖在秋季成熟,獲得燥金辛烈的氣味,所以能降逆利水,是陽明經的藥物。這又說明不能單純依賴藥物的名稱,而忽略其實際性質。所以論述藥物,可以從產地、季節或氣味來論述,各有側重,藥物的真實性質自然就明瞭了。
問:很多藥物以味道來治療疾病,味道甘甜的藥物歸脾經,甘味藥物很多,有的直接入脾胃,有的兼入四臟,這又是怎麼區分的呢?
答:具有純正甘味的藥物,直接入脾經;如果兼有苦、酸、鹹、辛味,則是甘味的兼味,所以兼入四臟。甘草純甘,能補脾之陰,能益胃之陽,可以生用,也可以熟用,可以調和百藥,沒有什麼不適宜的。黃精甘甜多汁,能補脾土的濕氣。山藥色白帶酸,所以能補脾,又兼入肝肺。白朮甘苦溫,所以能補脾溫土,調和肝氣,以舒暢脾氣。蒼朮甘苦燥,所以能燥濕健脾。黃耆味甘氣盛,所以能補氣。薺菜味甘多汁,所以能生津。蓮子味甘帶澀,氣味清香,吸收水土之氣,所以能補脾土,澀精止瀉。芡實味甘少而澀性多,是吸收了土澤之氣少,而吸收了金氣收斂之性多,而且生長在水中,屬腎之果實,所以用來收斂腎經,止瀉利尿。薏苡仁也生長在水中,味道極淡,既不補也不澀,所以純粹具有滲利作用。茯苓也是這樣,都是因為它們味道淡,而且不澀。赤石脂黏澀又味甘,所以能填補止瀉利尿。禹餘糧是石谷中的土質,味甘微鹹,甘能補正以止瀉,鹹能入腎以澀精,都取其甘,也用其澀。如果不澀而純甘,如龍眼,則歸脾,又產於炎州,吸收了夏令火氣而生長,以火生土,所以能補心兼補脾。使君子仁味甘能補脾,又能殺蟲,是因為其氣味兼香臭,有溫烈之性,所以服用它忌食熱茶,違背了就會腹瀉,與巴豆的飲熱則瀉,意思差不多。以畜類來說,黃牛肉甘溫,大補脾胃。羊肉雖然甘甜,但有膻味,有木的溫性,所以能補脾兼補肝。豬肉雖然甘甜,但兼有鹹味,有水土的寒性,所以能滋養脾胃,潤養腎臟。人奶味甘,是飲食的精華,吸收了肺胃之氣化而成,所以能潤養胃,滋生血液,補益脾之陰,沒有什麼能超過它。甘松味甘而香烈,所以能理氣健脾。木香理氣,因為它的香味歸脾,味道又略帶辛味,又吸收了木氣的溫性,能疏通脾土,而且木香,莖五枝五葉五節五皆合脾土之數,所以能理氣健脾。以水果來說,大棗皮紅肉黃,皮辛肉甘,能以火生土,所以純粹能補脾胃。梨味甘而含水分,所以能潤脾肺。荔枝生長在東南,味甘酸,所以歸脾,與肝,溫補脾肝。總之,味甘都入脾,還要仔細審察其兼有的味道,以判斷其兼入其他臟腑,這樣才能詳細了解其主治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