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本草問答》~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卷上三

問曰:,苦者,火之味也。而味之苦者,均不補火,反能瀉火,何也?

答曰:,物極則復陽極陰生,以卦體論,離火之中爻陰也,是離火中含坎水之象。凡藥得火味者,亦即中含水性而能降火,此正水火互根之至理。黃連之味正苦,故正入心經以瀉火。梔子味苦象心包,故瀉心包絡之火。連翹亦象心包,而質輕揚,味微苦,則輕清上達,清心與上焦頭目之火。蓮子象心,而蓮心又在其中,味又極苦,有似離中陰爻,用以清心中之火,最為相合。黃芩味苦,中多虛空有孔道,人身惟三焦是行水氣之孔道,主相火。黃芩中空有孔,入三焦而味又苦,故主清相火。膽草、胡黃連,味苦而堅澀,兼水木之性,故皆瀉肝膽之木火。惟膽草根多而深細,故瀉火併兼降利。胡黃連則守而不走,是宜細別。大黃味苦,形大而氣烈,故走脾胃,下火更速。

問曰:,瀉火之苦藥,其色多黃,又何故也?

答曰:,黃者土之色,五行之理,成功者退,火之色紅而生土之黃色。是黃者,火之退氣所生也。故黃苦之藥,皆主退火。若苦味而色不黃,則又有兼性矣。故花粉色白,味苦而有液,則瀉火之功輕,而入胃生津之力重。元參色黑味苦而有液,則瀉火之功少,而滋腎之功多。丹皮色紅味苦,則清心火而行血。青黛色青味苦,則清肝火而熄風。總之得火苦味者,皆得水之寒性。《通觀本草》自無不明,吾蜀近醫多言苦為者,皆得火之燥性,火證反以為忌,不知苦化燥之說,必其兼燥藥。如蒼朮、乾薑與黃連同用則燥,生地、白芍與黃連同用,豈能燥哉?況人身六氣,熱與火各不同。熱是氣分之熱,故清熱者,以石膏、花粉為主,以其入氣分也。火是血分,故瀉火者,必以黃連、黃芩為主,以其入血分也。但知用甘寒而廢苦寒,則能清熱,不能退火。辨藥者,當知此理。

問曰:,得苦之火味者,皆得水之寒性,能清火矣,何以艾葉、故紙、巴戟、遠志,其味皆苦,而皆能補火,何哉?

答曰:,苦之極者,反得水之性。若微苦者,則猶存火之本性,故能補火。且微苦之中必帶辛溫,不純苦也。艾葉味苦而氣溫,其茸又能發火,是以能溫肝補火。故紙、巴戟苦兼辛溫,故紙色黑而子堅,則溫腎。巴戟色紫而根實,則溫肝。遠志形極細,故入心,味帶苦,亦入心然兼辛溫,故補心火。蓋有間味者即有間氣,不得以純於苦者論矣!

問曰:,辛者,金之味也,金性主收,今考辛味之藥,皆主散而不主收,其故何也?答曰:凡藥氣味有體有用,相反而實相成,故得金之味者,皆得木之氣,木氣上達,所以辛味不主收而主散,木之氣溫,能去寒木之氣,散能去閉。薄荷辛而質輕,氣極輕揚,輕則氣浮而走皮毛,以散風寒,揚則氣升而上頭目,去風寒。辛夷花在樹梢,其性極升,而味辛氣散,故能散腦與鼻間之風寒。荊芥性似薄荷,故能散皮毛,而質味比薄荷略沉,故能入血分,散肌肉。羌活、獨活根極深長,得黃泉之水氣,而上升生苗,象人身太陽經,秉水中之陽以發於經脈也,味辛氣烈故入太陽經,散頭頂之風寒。獨活尤有黑色,故兼入少陰以達太陽,能散背脊之風寒。細辛形細色黑,故入少陰經,味大辛能溫散少陰經之風寒,少陰為寒水之臟,寒則水氣上泛,細辛散少陰之寒,故能逐水飲。防風辛而味甘,故入脾,散肌肉之風寒。紫蘇色紫入血分,味辛氣香能散血分之風寒。蘇枝四達,則散四肢。蘇梗中空有白膜,則散腹中之氣。蘇子堅實,則下行而降肺氣,以行痰。同一辛味,而有根枝子葉之不同,總視其輕重升降之性,以別其治也。桂枝能散四肢色味同於蘇枝,而桂枝較堅實,故桂枝兼能走筋骨。蘇枝則但能走肌肉耳,肉桂比枝味更厚,氣更凝聚,乃木性之極致大辛則大溫,能益心火為以木生火之專藥。其實是溫肝之品,肝為心之母,虛則補其母也。心肝皆司血分,故肉桂又為溫血之要藥。仲景腎氣丸用之,是接引心肝之火,使歸於腎,亦因有附子、熟地、茯苓,使肉桂之性從之入腎,乃善用肉桂之妙,非桂自能入腎也。肉桂、桂枝同是一物,而用不同,是又在分別其厚薄,以為升降。夫得辛味者,皆具木之溫性。桂正是木,而恰得溫性,故為溫肝正藥。吳萸、小茴皆得辛溫木之氣,臺烏是草根,自歸下焦。小茴香是草子,凡子之性皆主下降,故二藥皆能溫下焦胞宮與膀胱。吳萸辛而帶苦子,性又主下降,故主降水飲行滯氣。故紙、韭子皆色黑而溫黑,為腎水之色,子又主沉降,故二物皆能溫腎。附子生於根下,與枝葉皮核不同,故不入中上焦,其色純黑而味辛烈,秉坎中一陽之氣所生,單從下焦扶補陽氣,極陽極陰,皆有毒。附子之烈,正以其純是坎陽之性,可以大毒。附子與肉桂之性不同,肉桂是補火,秉於地二之火氣者也;附子是助熱,熱生於水中,是得天水之陽。故附子純入氣分以助陽,為腎與膀胱之藥,火鍛則無毒,水中之陽毒遇火則散,亦陰陽相引之義。今用鹽醃以去毒,使附子之性不全非法也。凡溫藥,皆秉木氣,惟附子是秉水中之陽,為溫腎達陽之正藥。蓋秉木火者,為得地二之火,秉水中之陽,是得天一之陽。

白話文:

卷上三

問: 苦味是火的味道,但為什麼嚐起來苦的東西,不但不能補火,反而能瀉火呢?

答: 這是因為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反轉。陽氣達到極點就會產生陰氣。從卦象來看,離卦(代表火)中間那爻是陰爻,這表示離火中含有坎水(代表水)的形象。凡是藥物有火味的,也代表其中含有水的屬性,所以能降火,這正是水火互根的道理。黃連的味道非常苦,所以能直接進入心經來瀉火。梔子味道苦,它的形象類似心包,所以能瀉心包絡的火。連翹的形象也類似心包,而且質地輕,能向上飄,味道微苦,所以能向上到達頭部,清除心和上焦頭部的火。蓮子像心臟,而蓮心又在蓮子之中,味道極苦,很像離卦中間的陰爻,所以用來清除心中的火,最為合適。黃芩味道苦,中間有很多空洞孔道,人體只有三焦是運行水氣的通道,主宰相火。黃芩中間有孔洞,能進入三焦,味道又苦,所以能清除相火。龍膽草、胡黃連,味道苦而堅硬澀口,兼具水和木的屬性,所以都能瀉肝膽的木火。只是龍膽草根系多而細長,所以瀉火的同時也能降火利尿。胡黃連則作用比較固定,不會亂跑,這點需要仔細分辨。大黃味道苦,形狀大而且藥氣強烈,所以能走脾胃,瀉火的速度更快。

問: 瀉火的苦藥,顏色大多是黃色的,這是為什麼呢?

答: 黃色是土的顏色。從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來看,事物成功之後就會退去。火的顏色是紅色,然後會產生土的黃色。所以黃色,是火退去之後產生的顏色。因此,黃色而且味道苦的藥,都主要用於退火。如果味道苦但顏色不是黃色的,那它就兼具其他屬性了。例如,花粉顏色白,味道苦而且有液體,所以它瀉火的功效比較輕,而進入胃產生津液的力量比較重。元參顏色黑,味道苦而且有液體,所以它瀉火的功效比較少,而滋補腎臟的功效比較多。丹皮顏色紅,味道苦,所以能清心火並能活血。青黛顏色青,味道苦,所以能清肝火並能熄風。總之,凡是具有苦味而且有火性的,都具有水的寒性。《通觀本草》這本書對此解釋得很清楚。我們四川一帶的醫生大多認為苦味具有燥性,反而將苦味的藥當成火證的禁忌,他們不知道苦味能化燥的說法,一定是指它和具有燥性的藥物同時使用才會出現。例如蒼朮、乾薑和黃連一起用就會燥熱;生地、白芍和黃連一起用,又怎麼會燥熱呢?況且人體有六種氣,熱和火是不同的。熱是氣分的熱,所以清熱的藥,以石膏、花粉為主,因為它們是進入氣分的。火是血分的火,所以瀉火的藥,一定要以黃連、黃芩為主,因為它們是進入血分的。如果只知道用甘寒的藥而不用苦寒的藥,那麼只能清熱,不能退火。辨別藥物的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問: 具有苦味而且有火性的藥,都能具有水的寒性,能清火了,那為什麼艾葉、補骨脂、巴戟天、遠志,它們味道都是苦的,卻都能補火呢?

答: 苦味達到極致時,反而會產生水的屬性。如果只是微苦,那麼仍然保留著火的屬性,所以能夠補火。而且微苦的藥物之中必定帶有辛溫的屬性,不是純粹的苦味。艾葉味道苦但藥氣溫熱,它的絨毛又能發火,所以能夠溫肝補火。補骨脂、巴戟天苦味兼具辛溫,補骨脂顏色黑而且種子堅硬,所以能溫腎。巴戟天顏色紫,根部堅實,所以能溫肝。遠志形狀極細,所以能進入心經,味道帶苦,也進入心經,但又兼具辛溫的屬性,所以能補心火。因為有兼具的味道,就代表有兼具的藥氣,不能用純粹苦味的藥物來論斷。

問: 辛味是金的味道,金的屬性是收斂,但是觀察辛味的藥物,大多是發散而不是收斂,這是為什麼呢?

答: 凡是藥物的氣味有體和用,相反卻又互相成就。所以得到金味道的藥物,都得到木的藥氣。木氣向上升發,所以辛味的藥不主收斂而主發散。木的藥氣溫熱,能去除寒氣。木的藥氣,散能去除閉塞。薄荷味道辛辣而且質地輕,藥氣非常輕揚,輕則藥氣浮於體表而走皮毛,用來發散風寒,揚則藥氣上升到達頭部,去除風寒。辛夷花長在樹梢,它的藥性極其上升,而且味道辛辣,藥氣發散,所以能夠發散腦和鼻之間的風寒。荊芥的藥性類似薄荷,所以能發散皮毛,但它的質地和味道比薄荷略重,所以能進入血分,發散肌肉的風寒。羌活、獨活的根很深很長,得到地底下的水氣,向上生長出苗,如同人體的太陽經,稟承水中陽氣而發於經脈,味道辛辣,藥氣強烈,所以能進入太陽經,發散頭頂的風寒。獨活尤其帶有黑色,所以兼入少陰經以到達太陽經,能發散背脊的風寒。細辛形狀細小,顏色黑,所以進入少陰經,味道大辛,能溫散少陰經的風寒。少陰經是寒水之臟,寒則水氣上泛,細辛發散少陰的寒氣,所以能去除水飲。防風辛辣而且味道甘甜,所以進入脾經,發散肌肉的風寒。紫蘇顏色紫,進入血分,味道辛辣,藥氣芳香,能發散血分的風寒。蘇枝向四面伸展,則能發散四肢的風寒。蘇梗中空有白膜,則能發散腹中的氣。蘇子堅硬,則向下走而能降肺氣,以去除痰。同樣是辛味,卻有根、枝、子、葉的不同,總要看它們的輕重升降之性,來區別它們的治療作用。桂枝能發散四肢,顏色和味道和蘇枝類似,但桂枝比較堅實,所以桂枝兼能走筋骨。蘇枝則只能走肌肉。肉桂比桂枝味道更濃,藥氣更凝聚,是木性的極致,大辛則大溫,能補益心火,是以木生火的專用藥。其實是溫肝的藥物,肝是心之母,虛則補其母。心肝都主宰血分,所以肉桂又是溫血的重要藥物。張仲景的腎氣丸用它,是為了引導心肝的火,使其回歸到腎,也是因為有附子、熟地、茯苓,讓肉桂的藥性跟著它們進入腎,這是善用肉桂的巧妙之處,並非桂枝自己就能入腎。肉桂、桂枝本是同一種植物,但用法不同,又是根據它們的厚薄,來區別升降的作用。凡是得到辛味的藥物,都具有木的溫熱之性。桂正好是木,而且具有溫熱之性,所以是溫肝的正藥。吳茱萸、小茴香都得到辛溫木的藥氣。烏藥是草根,自然歸屬於下焦。小茴香是草籽,凡是種子的藥性都主下降,所以這兩味藥都能溫下焦的胞宮和膀胱。吳茱萸辛辣而且帶有苦味,藥性又主下降,所以主要用於降水飲,運行滯積的氣。補骨脂、韭子顏色都是黑色的,而且都是溫熱的,黑色是腎水的顏色,種子又主沉降,所以這兩味藥都能溫腎。附子生長在根部下面,和枝葉皮核不同,所以不入中上焦,它的顏色純黑,味道辛烈,稟承坎卦中一陽之氣所生,單獨從下焦扶補陽氣,極陽極陰,都有毒性。附子的強烈,正因為它是純粹坎陽之性,所以可以大毒。附子的藥性與肉桂不同,肉桂是補火,稟承地二的火氣;附子是助熱,熱產生於水中,是得到天一的陽氣。所以附子純粹進入氣分來輔助陽氣,是腎和膀胱的藥。用火鍛燒就能去除毒性,水中之陽毒遇到火就會消散,也是陰陽相吸引的道理。現在用鹽醃製來去除毒性,使附子的藥性不完全,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凡是溫熱的藥物,都稟承木氣,只有附子是稟承水中之陽,是溫腎通達陽氣的正藥。因為稟承木火的藥物,是得到地二的火;稟承水中陽氣的藥物,是得到天一的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