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問答》~ 卷上 (8)
卷上 (8)
1. 卷上四
問曰:,木之性散,何以味反酸而主收哉?
答曰:,此亦相反相成,金木交合之理,得木之味者,皆得金之性,所以酸味皆主收斂。五味子主咳逆上氣,蓋氣出於臍下胞室氣海之中,循衝脈而上入肺,胞室乃肝所司。或肝寒,則胞宮衝脈之氣,挾水飲而上衝於肺,以為咳喘,或肝熱,則胞宮衝脈之氣挾本火而上衝於肺,以為咳喘。五味酸斂肝木,使木氣戢而不逆上,則水火二者皆免衝上為病,是酸味入肝,而得金收之性,故有是效。五味子亦微酸而質潤,囊大而空,有肺中空虛之象,生於葉間,其性輕浮,故功專斂肺生津。五味子是斂肝以斂肺,以其性味更沉也。五倍子則專主斂肺,以其性味略浮也。罌粟殼亦斂肺,能止咳止瀉利,以其酸味不甚,其囊中空有格,象肺與膜膈,故其收澀之性,不遍於入肝,而能入肺以收斂逆氣,收止瀉利也。白芍為春花之殿,而根微酸,故主能斂肝木,降火行血。山茱萸酸而質潤,故專入肝滋養陰血。烏梅極酸,能斂肝木,能化蛔蟲,能去胬肉,皆是以木剋土以酸收之之義。觀山楂之酸能化肉積,則知烏梅之酸能化蛔蟲胬肉,其理一也。
問曰:,凡酸味皆能生津,此又何說?
答曰:,津生於腎而散於肝,木能泄水,子發母氣也。酸味引動肝氣,故津散出。
問曰:,酸主收斂,而酸之極者又能發吐,何也?
答曰:,辛主升散,而辛之極者,則主溫降;酸主收斂,而酸之極者,則主湧吐。物上極則反下,物下極則反上也。觀仲景大小柴胡湯治肝火之吐逆,吳茱萸湯治肝寒之吐逆,知凡吐者,必挾肝木上達之氣,乃能發吐。則知導之使吐,亦必引其肝氣上行乃能吐也。二礬極酸,變為澀味,酸則收而引津,澀則遏而不流。肝氣過急,反而上逆,故發吐也。且膽礬生銅中,有酸木之味,而正得銅中金收之性,金性緩則能平木氣而下行,金性急則能遏木氣而上吐,金木常變之理可以細參。故吾曰:得木之味者,皆得金之性,陰陽互換惟土之性不換,辨味辨藥當詳究之。
問曰:,如上所論以求之,則鹹得水味,當得火之性矣。何以旋覆花咸而潤降痰火,澤瀉咸而潤利濕熱,昆布、海藻咸而清肝火,芒硝、寒水石咸而瀉脾火,皆得咸之味,具水之本性,未嘗反得火性也?
答曰:,味之平者,不離其本性,味之極者,必變其本性。譬如,微苦者有溫心火之藥,而大苦則反寒,故微咸者,皆秉寒水之氣,而大咸則變熱。離中有陰,坎中有陽,皆屬一定之理。今所問旋覆花,味微咸,花黃色,滴露而生,得金之氣多,得水之氣少,故潤利肺金,不得作純咸論也。昆布、海藻生於水中,味微咸而具草之質,是秉水木二氣之物,故能清火潤肝木。寒水石得石之性多,味雖咸而不甚,且此石之山即能生水,流而為泉,是此石純具水性,故能清熱。芒硝鹹味雖重,而未至於極,故猶是寒水之性,能大下其火,尚屬鹹水之本性,而非咸極變化之性也。若乎火硝,則鹹味更甚,反而為火之性,故能焚燒,是水中之火也。食鹽太多,立時發渴,亦是走血生熱之一驗。西洋人煉鹽名曰鹽精,又煉咸名曰咸精,二物貯於一處,中間隔以玻璃,但將玻璃觸破,則暴發為火。西洋作水雷,其法如此,夫鹽精能發火,則知鹽味之咸,內有火熱之性。然水中之火乃命門之火也,微咸者,則能引火下行,以上諸藥是已大咸者,則能助火升發。火硝鹽精是已蜀中養雄豬者,必飼以鹽,乃能多御牝豕,亦即助發命門之火,以助其陽之驗。藥中肉蓯蓉初為馬精滴地所生。後乃傳苗,又象人陰,且味鹹入腎,故溫腎而強陰,以其助腎中之陽,而能益命火也。至於煎作秋石以為滋陰,能治陰痿,而不知其味大咸,只能助發命門之火以舉其陽莖,與雄豬飼鹽無異。是壯其陽非能滋其陰也,故服秋石者往往陰枯而成瘵疾,皆未知大咸助火之義也。雖童便本能滋陰,而煎作秋石則煅煉已甚,不得仍作童便之性論。蓋得水之味具火之性,亦只完其坎中有陽之義而已。
白話文:
卷上四
問:木的特性是散,為何其味道卻是酸的,且能收斂呢?
答:這是相反相成的道理,是金木交合的原理。凡是具有木之味的,都具有金的特性,所以酸味都具有收斂的作用。五味子能治療咳嗽、氣逆上衝,因為氣從臍下胞室(氣海)產生,沿著衝脈向上進入肺部,而胞室是肝臟所管轄的。如果肝寒,則胞宮衝脈之氣會挾帶水飲向上衝擊肺部,造成咳嗽喘息;如果肝熱,則胞宮衝脈之氣會挾帶內火向上衝擊肺部,同樣造成咳嗽喘息。五味子的酸味能斂收肝木,使肝氣收斂而不逆向上衝,這樣水火二者都能避免上衝而致病。所以酸味入肝,而獲得金的收斂特性,因此具有此種功效。五味子也微酸而質地潤澤,果實大而空,有肺部空虛的形態,生長在葉子之間,其性輕浮,所以功效專門在斂肺生津。五味子是斂肝以斂肺,因為其性味較沉;五倍子則專門收斂肺氣,因為其性味較輕浮;罌粟殼也能斂肺,能止咳止瀉利,因為其酸味不甚明顯,其果實內部空虛有格,形似肺和膈膜,所以其收斂的特性不遍及肝臟,而能進入肺部收斂逆氣,止咳止瀉利。白芍是春季盛開的花朵,其根微酸,所以能收斂肝木,降火行血。山茱萸酸而質地潤澤,所以專門進入肝臟滋養陰血。烏梅極酸,能收斂肝木,能化蛔蟲,能去胬肉,都是因為木剋土,以酸味收斂的道理。觀察山楂的酸味能化解肉積,就能明白烏梅的酸味能化解蛔蟲和胬肉,其道理相同。
問:凡是酸味都能生津,這是什麼道理?
答:津液產生於腎臟,而散佈於肝臟,木能洩水,子發母氣。酸味能引動肝氣,所以津液散出。
問:酸味主收斂,但酸味極度者又能引起嘔吐,這是為什麼?
答:辛味主升散,但辛味極度者則主溫降;酸味主收斂,但酸味極度者則主湧吐。事物到了極點就會反向,事物到了最低點也會反向。觀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大小柴胡湯治療肝火引起的嘔吐,吳茱萸湯治療肝寒引起的嘔吐,可知凡是嘔吐,都必然伴隨著肝木之氣上達,才能引起嘔吐。所以知道引導嘔吐,也必須引導肝氣上行才能嘔吐。二礬極酸,會變成澀味,酸味則收斂並引導津液,澀味則遏制而不流動。肝氣過於急促,反而上逆,所以引起嘔吐。而且膽礬生於銅中,具有酸木的味道,而正符合銅中金的收斂特性,金的特性緩和則能平息肝木之氣而下降,金的特性急促則能遏制肝木之氣而向上嘔吐,金木常常變化,其道理可以細細推敲。所以說:具有木之味的,都具有金的特性,陰陽互換只有土的特性不變,辨別味道和藥物應當仔細研究。
問:根據上述論述,鹹味得水味,應當得到火的特性。為何旋覆花鹹而潤降痰火,澤瀉鹹而潤利濕熱,昆布、海藻鹹而清肝火,芒硝、寒水石鹹而瀉脾火,這些都具有鹹味,具有水的本性,卻從未反過來得到火的特性呢?
答:味道平和的,不會脫離其本性;味道極端的,必然改變其本性。例如,微苦的有溫補心火的藥物,而大苦則反寒;所以微鹹的,都秉持寒水的氣息,而大鹹則變熱。離中有陰,坎中有陽,都屬於一定的道理。現在所問的旋覆花,味道微鹹,花是黃色的,從露水中生長,得到金的氣息較多,得到水的氣息較少,所以潤利肺金,不能單純地作為純鹹論。昆布、海藻生長在水中,味道微鹹而具有草的質地,是秉持水木二氣的物質,所以能清火潤肝木。寒水石得到石的特性較多,味道雖然鹹但不甚明顯,而且這種石頭的山就能生水,流淌成為泉水,所以這種石頭純粹具有水的特性,所以能清熱。芒硝鹹味雖然重,但還未達到極點,所以還是寒水的特性,能大量下降其火,仍然屬於鹹水的本性,而不是鹹味極端變化後的特性。至於火硝,則鹹味更甚,反而成為火的特性,所以能燃燒,這是水中的火。食鹽過多,立刻口渴,也是走血生熱的一個證明。西方人煉製鹽,稱為鹽精,又煉製鹹味,稱為鹹精,這兩種東西儲存在一起,中間用玻璃隔開,只要將玻璃弄破,就會暴發成火。西方製造水雷,方法就是這樣,鹽精能發火,就知道鹽味的鹹,內部具有火熱的特性。然而水中的火是命門之火,微鹹的,就能引導火下降,以上這些藥物是大鹹的,就能幫助火上升。火硝鹽精是這樣。蜀地養殖雄豬的人,一定餵食鹽,才能多交配母豬,也是幫助發動命門之火,以幫助其陽氣的證明。藥物中肉蓯蓉最初是馬的精液滴到地上而生長,後來就傳播種子,又像人的陰莖,而且味道鹹入腎,所以溫腎而強陰,因為它幫助腎臟中的陽氣,而能益補命門之火。至於將童便煎熬製成秋石作為滋陰藥,能治療陽痿,卻不知道它味道大鹹,只能幫助發動命門之火以勃起陽莖,與雄豬餵食鹽沒有區別。這是壯大了陽氣,並不是真正滋陰,所以服用秋石的人往往陰精枯竭而患上瘵疾,都是不知道大鹹助火的意思。雖然童尿本來能滋陰,但是煎熬製成秋石後已經煅煉得很厲害,不能仍然當作童尿的特性來看待。蓋因為得到水的味道而具有火的特性,也只是完成坎中有陽的道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