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本草問答》~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卷下三

問曰:,水火合化為濕之說,唐宋後無此論,今雖明明指示,然猶未有物以驗之,恐終不足信世也。

白話文:

問:有種說法是水和火結合會產生濕氣,但從唐宋時期之後就沒有這樣的論述了。現在雖然有人明確地提出這個觀點,但還沒有具體的事物來證明它,所以我擔心這種說法最終可能不會被人相信。

答曰:,此不難辨,譬有鹹魚一條,天氣晴久,變而作雨,則鹹魚必先發濕,鹹魚中之鹽即水也。其發濕者,天熱逼之,則水來交於火,以濟其亢旱也。又如有干茶葉,一經火烘,即行回潤,是茶葉中原具潤汁。但火不烘則不發潤,一遇火烘即發潤,此又是火交於水,即化為濕之一驗。

白話文:

回答說:這不難辨別,比如有一條鹹魚,天氣晴朗已久,忽然轉為陰雨,那麼鹹魚必定會先變潮濕。鹹魚中的鹽分其實就是水。鹹魚變潮濕的原因,是天氣炎熱逼迫,水氣上來與火氣交合,以解決乾旱。又比如有乾茶葉,經過火烘烤後,就會變得潮濕。這是因為茶葉中本來就有潤汁。但是如果不烘烤,潤汁就不會被激發出來。一旦經過火烘烤,潤汁就會被激發出來,這又是火與水交合,即化為潮濕的一個驗證。

問曰:六氣有火熱,又有燥氣,時下的醫者往往將三者混淆而不能區分。如今請問燥與熱的區別,以及治療燥證的藥物有哪些?

問曰:,六氣有火熱,又有燥氣,時醫於三者往往混同無別。今請問燥之分別,與治燥之藥?

答曰:,三者各別,未可並論,今子所問燥與火熱回殊。蓋燥與濕對,濕為水火相交而化者也,燥者水火不交之氣也。火不蒸水則雲雨不生,水不濟火則露澤不降,而燥於是乎成矣。水不潤,則木氣不滋而草木黃落;火不蒸,則土氣不發,而膏脈枯竭。究水火之所以不交,由於金性之收,收止水火,各返本宅,故神曰蓐收。令司秋月,草木枯稿,土泉涸竭,是為燥金用事之驗也。人秉燥金之氣者,為陽明經屬胃與大腸。胃雖屬土而以燥為主,故與大腸統成燥金,金收而水火不交,是為燥,則燥者,水火消耗之氣也。腸胃所以化飲食,皆以其燥能消耗之也。燥化不足則不消水,為嘔吐、泄利,用半夏、陳皮、白朮為主。吳萸亦辛燥,熟於九月正得燥金之氣,故去水飲以燥勝濕也。蒼朮正燥胃土;鮆仁辛澀正入大腸;草果燥烈,消瓜果之濕積。然比皆燥氣不足之濕病也,若燥之正病,則皆屬燥氣有餘。蓋有津液則不燥,無津液則燥,仲景以存津液為主,正以治燥,其有火不蒸水而津液不升。如五苓散之有口渴證,宜用桂枝,理中湯之有口渴證,宜用乾薑,腎氣丸之治下消證,宜用桂附。大便寒結者,用當歸之溫潤,用巴豆之辛潤,皆是治火不蒸水之燥。西醫用蓖麻油通大腸,亦是溫潤之法,皆治寒燥者也。此證最少,惟火燥之證最多。水不濡火,則成火燥,血液不流於下,則腸中乾枯、膈食不下、糞如羊屎。宜黑豆、脂麻、肉蓯蓉、當歸、麻仁、生地、山藥生液以潤之。水津不騰於上,口乾、肺萎、痰鬱、咳逆,宜阿膠、貝母、麥冬、紫菀、瓜霜、百合、白蜜、燕窩、白木耳、蛤蚧、百藥煎、玉竹、杏仁生津以潤之。肺燥最難治,以其體甚高,又屬氣分,陽津易達而陰液難到也,麥冬、天冬、當歸、人參以治之。燥甚口渴,花粉、粉葛、鹽梅皆潤生津。火太甚有燥屎,急下之,用芒硝以潤滌,用大黃以攻利,此其攻下正是救津液,有津液則不燥矣。世人但知下火,而不知是存津液正是救燥,然下之又能亡津液,故又有戒下者。他如噤口痢,津液不升,故不納穀,西醫言是腸胃發炎,久則腐爛。按此正是水不濡火之極致,宜以黃連、生地為主,以白菊、花粉、黃芩為佐。又陰吹有燥屎,豬膏發煎,亦是潤腸之義,風能勝濕,風傷血則筋燥,玉竹、當歸為主。小便燥澀,前仁、滑石、冬葵子、蓯蓉以滑利之。婦人子臟乾燥,仲景用甘麥大棗湯,此可借用地黃湯。心中乏液則煩,輕則柏子仁、棗仁以潤之,重則雞子黃、阿膠以潤之。《內經》云腎惡燥,腎精不足宜枸杞、菟絲、熟地、龜膠、阿膠,又小便自利大便反硬者,仲景用附子、白朮,又是以火蒸水,通致津液之法。總之燥是水火不交之耗氣也,故有寒燥、有熱燥,而熱燥尤多,則以其火就燥故也。

白話文:

問:六氣之中包含了火與熱,另外還有燥氣。現代醫師經常把這三者混淆,沒有明確區分。請問燥氣的具體特徵是什麼,以及用於治療燥氣的藥物有哪些?

回答:寒、濕、燥三者是不同的,不能混為一談。現在你所問的燥與火熱完全不同。燥與濕是相對的,濕是由水火交融而形成的,燥則是水火不相交的氣。火不蒸發水分就沒辦法形成雲雨,水不能濡潤火就沒辦法降下露水,於是就形成了燥。水如果不能滋潤,則木氣得不到滋養而草木枯黃凋落;火不蒸發,則土氣無法發散,而滋養脈絡的膏液也枯竭。究其原因,水火不能交融是因為金性的收斂,收斂止住水火,各自返回本位,所以神名為蓐收。掌管秋月,草木枯萎凋零,土泉乾涸枯竭,這就是燥金起作用的驗證。

人稟承燥金之氣,就是陽明經所屬的胃和大腸。胃雖然屬土,但以乾燥為主,所以與大腸統稱為燥金,金收斂,水火不相交,這就是燥,燥是水火消耗的氣。腸胃能夠消化食物,都是因為它的燥能消耗食物。燥化不足就消化不了水,就會嘔吐、泄瀉,治療時以半夏、陳皮、白朮為主。吳茱萸也辛燥,在九月成熟,正得燥金之氣,所以能祛除水飲,以燥勝濕。蒼朮正好燥化胃土,鮆仁辛澀正好入大腸,草果燥烈,可以消化瓜果的濕積。然而,這些都是燥氣不足的濕病,如果燥的正病,則都是屬於燥氣有餘。有津液就不燥,沒有津液就燥,仲景以保存津液為主,正是為了治療燥。其中有火不蒸水而津液不升的現象。比如五苓散的口渴證,宜用桂枝,理中湯的口渴證,宜用乾薑,腎氣丸治療下消證,宜用桂附。大便寒結者,用當歸溫潤,用巴豆辛潤,都是治療火不蒸水的燥證。西醫用蓖麻油通大腸,也是溫潤的方法,都是治療寒燥證。這種證候最少,只有火燥證最多。水不濡潤火,就會形成火燥,血液不流到下部,則腸中乾枯,膈食不下,糞便如羊屎。宜用黑豆、脂麻、肉蓯蓉、當歸、麻仁、生地、山藥生液潤之。水津不上升,口乾、肺萎、痰鬱、咳逆,宜用阿膠、貝母、麥冬、紫菀、瓜霜、百合、白蜜、燕窩、白木耳、蛤蚧、百藥煎、玉竹、杏仁生津潤之。肺燥最難治,因為它位置很高,又屬氣分,陽津容易到達,而陰液很難到達,用麥冬、天冬、當歸、人參治療。燥甚口渴,花粉、葛根、鹽梅都能潤生津。火太旺有燥屎,急下之,用芒硝潤腸滌,用大黃攻利,此其攻下正是救津液,有津液就不燥了。世人只知道下火,而不知道保存津液正是救燥,但下之又能亡津液,所以又有戒下者。

像噤口痢,津液不升,所以不納穀,西醫說這是腸胃發炎,久了會腐爛。按此正是水不濡火的極致,宜以黃連、生地為主,以白菊、花粉、黃芩為佐。又陰吹有燥屎,豬膏發煎,也是潤腸之義,風能勝濕,風傷血則筋燥,以玉竹、當歸為主。小便燥澀,前仁、滑石、冬葵子、蓯蓉滑利之。婦人子臟乾燥,仲景湯甘麥大棗湯,此可借用地黃湯。心中乏液則煩,輕則柏子仁、棗仁潤之,重則雞子黃、阿膠潤之。《內經》說腎惡燥,腎精不足宜枸杞、菟絲、熟地、龜膠、阿膠,又小便自利大便反硬者,仲景用附子、白朮,又是以火蒸水,通致津液之法。總之,燥是水火不交的耗氣,所以有寒燥、有熱燥,而熱燥尤多,則以其火就燥故也。

問曰:火與熱二者,幾乎難以區別,而《黃帝內經》將火歸屬於少陽,將熱歸屬於少陰,在治療火和熱時用藥應當如何區分?

有人問道:火和熱兩者幾乎無法區分,但是《黃帝內經》將火歸屬於少陽經,將熱歸屬於少陰經,那麼在治療火和熱時,應該如何根據用藥來區分它們?

問曰:,火熱二者,幾不可別,而《內經》以火屬少陽,以熱屬少陰,治火治熱用藥當如何分別?

答曰:,此不可辨,有如夏月天氣亢陽,烈日當空,揮汗淋漓,此為熱,乃天之陽也。有如燔柴炙炭,勢若燎原,此為火,乃地之陽也。少陰心腎,系人之坎離,雖心屬於火,亦如天之有日,積陽而成,非若麗本則明之火,故少陰不名為火,而名熱氣者,從其本於天之陽名之也。此氣雖屬於心,實根於腎,乃腎命門坎水中之一陽,交於心而成此熱氣,故中心煩熱。仲景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阿膠得阿井伏流之水,性能伏水中之陽;黃連大寒得水之性,故去熱;雞子黃滋補心液。三味乃填離清坎之藥,故治心內之熱。梔子苦寒,有皮膈象心包。內之子赤,正屬心之色。其花白色,當屬肺金。結子成赤,當屬心火。是為從肺入心,正治心中煩熱之藥。《內經》言心為君主,而肺為相傅之官,以制節心君之太過。梔子花白子赤,正是以肺金而歸制心火者也。故仲景治心中懊憹,必用梔子淡豆豉湯。豆為腎之谷,蒸發為豉,能升腎中水陰,以降心中之熱,觀此則知少陰心腎均屬熱氣,不作火論也。連翹有殼有子,亦似包與心中,氣味輕清,為清熱入心之品。蓮心得坎水之氣,上生於蓮子心中,有似人之心中,故入心中清熱。竹葉、寒水石、石膏均稟天水之寒氣,故治一切熱。地骨皮凌冬不凋,得水之陰,故治熱。元參色黑,入腎治熱。熱與火不同,有如大黃,是治火之藥,稟地氣,入後天之血分者也。芒硝是治熱之藥,稟天水之氣,入先天氣分者也。紫雪丹不用大黃,而用石膏、芒硝、犀角、羚羊、寒水石、金箔,皆本天水之陰以清熱也。補氣有大黃入血分,有牛黃走膈膜,是入包絡,則本地火之陰以瀉火也。蓋天之陽在空中,為熱氣附於木,則燃為火。人之陽在心中,亦為熱附於血分,則歸包絡,合肝木而為火。知此則知熱與火有別,心腎陰虛則生熱,天王補心丹用二冬、二地、丹麥、元參,皆是益水陰,其濟心中之熱。骨蒸盜汗癆蒸是水氣外泄,陽越而熱,非火也,宜清潤收降,地骨皮、丹皮、知母、黃柏、冬桑葉、歸膠、地黃、麥冬、元參皆益天水之陰,以清熱也。知母葉至難死,拔之猶生,即此知其得水氣多,故清氣分之熱。夫氣屬陽,血屬陰,瘀血阻氣則陽不入陰,亦蒸熱汗出,宜破其血,使氣得入於血中則不壅熱。桃仁、丹皮、為主。仲景⿸鹿䖵蟲丸、溫經湯,皆主破血以通氣,氣通則熱不蒸,此為治熱之變法。諸瘡尖起作膿,每每發熱,乃是氣來蒸血,氣盛則血隨氣化,而成膿。如不發熱,則氣不盛,難於蒸膿,宜黃耆桂附以補氣,助其發熱而血乃化,痘證亦然,觀此則知熱屬氣分,與火之屬血分者不同,故藕汁、梨汁、萊菔汁、西瓜、珍珠、水晶石、元精石、寒水石皆得水氣以清熱。

白話文:

問題:火和熱這兩種情況幾乎難以區分,但是《黃帝內經》將火歸類於少陽,將熱歸類於少陰。那麼,在治療火和熱時,應該怎麼選擇不同的藥物呢?

回答說:這些不能解釋,就像夏季天氣酷熱,烈日當空,汗流浹背,這是熱,是天地的陽氣。又像柴火燃燒,勢如燎原,這是火,是地氣的陽氣。少陰心腎是人體的坎離,雖然心屬火,但就像天上的太陽,是積聚的陽氣而成,不像本來就是明亮的火,所以少陰不稱之為火,而稱之為熱氣,是根據它來自於天陽的本質。這種氣雖然屬於心,但根源於腎,是腎命門坎水中的陽氣,和心交流而形成這個熱氣,所以心煩熱。仲景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阿膠得阿井伏流之水,藥性能夠抑制體內水中的陽氣;黃連大寒得水的性質,所以能清熱;雞子黃滋補心液。三味藥是填坎補離的良藥,因此能治療心中的熱。梔子苦寒,有皮膈象心包。內之子赤,是心臟的顏色。

它的花是白色,應屬於肺金。結子成赤,應屬於心火。這是從肺進入心臟,正可以治療心中煩熱的良藥。《內經》說心臟是君主,而肺是輔佐的官員,以調節心君主過度的情緒。梔子花白子赤,正是用肺金來抑制心火的良藥。所以仲景治療心臟煩躁,一定用梔子淡豆豉湯。大豆是腎臟的穀物,蒸發成豆豉,能增加腎中水陰,以降心中的熱,可見少陰心腎都屬於熱氣,並不作火的論斷。連翹有殼有子,也像包裹在心中,氣味輕清,是清熱入心的良藥。蓮花的心得坎水之氣,上生於蓮子心中,有些像人的心中,所以能入心中清熱。竹葉、寒水石、石膏都稟受天水的寒氣,所以能治療各種熱症。地骨皮凌冬不凋,得水之陰,所以能治熱。元參色黑,入腎治熱。熱和火不同,就像大黃,是治火的良藥,稟承地氣,進入後天的血分。芒硝是治熱的良藥,稟承天水之氣,進入先天的氣分。

紫雪丹不用大黃,而用石膏、芒硝、犀角、羚羊、寒水石、金箔,都是基於天水之陰來清熱。補氣有大黃入血分,有牛黃走膈膜,是入包絡,則本地火之陰以瀉火。天上的陽氣在空中,為熱氣附於木,則燃為火。人體的陽氣在心中,也為熱附於血分,則歸包絡,合肝木而為火。知道這個道理,就知道熱與火有區別,心腎陰虛則生熱,天王補心丹用二冬、二地、丹麥、元參,都是益水陰,以濟心中之熱。骨蒸盜汗癆蒸是水氣外泄,陽越而熱,不是火,宜清潤收降,地骨皮、丹皮、知母、黃柏、冬桑葉、歸膠、地黃、麥冬、元參皆益天水之陰,以清熱。知母葉至難死,拔之猶生,由此可知它得水氣多,所以清氣分之熱。氣屬陽,血屬陰,瘀血阻氣則陽不入陰,亦蒸熱汗出,宜破其血,使氣得入於血中則不壅熱。桃仁、丹皮、為主。仲景⿸鹿䖵蟲丸、溫經湯,皆主破血以通氣,氣通則熱不蒸,此為治熱之變法。諸瘡尖起作膿,每每發熱,乃是氣來蒸血,氣盛則血隨氣化,而成膿。如不發熱,則氣不盛,難於蒸膿,宜黃耆桂附以補氣,助其發熱而血乃化,痘證亦然,可見熱屬氣分,與火之屬血分者不同,故藕汁、梨汁、萊菔汁、西瓜、珍珠、水晶石、元精石、寒水石皆得水氣以清熱。

問題:有人說血屬火,氣屬水。現在有人說熱屬氣分,那為什麼心既屬熱氣,又能生血呢?

問曰:,血屬火,氣屬水。今云熱屬氣分,何以心主熱氣,而又能生血也哉?

答曰:,心在人身,如天之有日,天陽生地火,故陽隧取日而生火,則附於木。心經化液而生血,則歸於肝,所以肝與包絡膽均引相火,而少陰心與腎獨主熱氣也。有相火助熱之證,清用芩連,攻用硝黃,是治熱兼治火也,有如夏既亢熱,又添爐火之狀。又有熱助相火之證,如日曬火山,風揚炬焰之狀,論證者當類推焉,夫以五臟論,則心屬火,以六氣論,則心腎均主陽熱,而火當屬之少陽,可分可合,總宜細辨。

白話文:

問題:血是屬於火的範疇,而氣是屬於水的範疇。現在有人說熱是屬於氣的部分,那為什麼心既是熱氣的主要器官,又能生產血液呢?

答說:心在人體中,就像天上的太陽,天陽生出地火,所以陽燧採取太陽之光而生火,附屬於木。心經化生液體而生血,則歸屬於肝,因此肝與包絡膽都引相火,而少陰的心與腎獨主熱氣。如果有相火助熱的證據,清用黃芩和大連翹,攻用硝石和黃連,是治療熱兼治火的,就像夏天既炎熱,又添了爐火一樣。此外還有熱助相火的證據,如像日曬火山,風揚炬焰的狀態,論證的時候應當依照推想。如果以五臟的理論來看,心屬火,以六氣理論來看,心與腎都主陽熱,而火應當屬於少陽,可以分開也可以合在一起,總之應當仔細辨別。

問曰:,天陽生地火,故心生包絡之相火,包絡之血下藏於肝,故肝寄相火,是木火一家之義也。乃包絡與肝,名厥陰經,統稱風氣,不稱相火,而少陽膽與三焦獨言火,君火、相火後世之說,與六氣不合一氣,治之何也?

白話文:

有人問:天陽產生了地火,因此心臟產生了包圍的心包的相火,心包的血液向下貯藏在肝臟,所以肝臟寄存著相火,這就是木火一家理論的含義。難道心包和肝臟,名稱為厥陰經,統稱為風氣,不單獨稱作相火,而少陽膽和三焦卻單獨稱作火,君火、相火是後世所說的學說,與六氣不符合,要怎麼治療?

答曰:,包絡稱相火,乃後世之說,非《內經》本義。《內經》只言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謂相心布化,血脈暢則喜樂。凡人血足則不怯寒,可知血屬熱,氣不專屬火,故肝與包絡不稱相火。惟包絡與三焦通,故三焦之火能合於包絡,肝與膽相連,故曰肝能化火。究竟火氣全歸於膽,乃是從木生出之火,膽系連肝膈,通膜網,即三焦也。膽火之化全在三焦,連網中往來,故膽與三焦同司相火。火逆嘔苦,黃芩為正藥,苦而綠色,故入膽也。柴胡得木氣透達,使火不郁。荷葉亦能清散膽火,象震而味苦故也。青黛色青味苦,清三焦肝膽之火,質輕清,故治喉證。《內經》示二陰一陽結為喉痹,二陰是少陰,主熱,一陽是少陽,主火熱與火結,則為喉痹。故治喉症,總宜祛火而兼清熱也。藍葉治肝膽之火,較青黛之性略沉。海金沙子結葉間,如膽附肝之象,而味苦能清火,故為治砂淋等之要藥。三焦與膽通,惟膽中相火結,三焦之水乃結,此藥以結解結,故治之。五倍子亦子在葉間,而味帶咸故潤降,潤祛肺之痰火。實亦清膽,以其子在葉間也。又清三焦,以三焦根於腎系,五倍子咸又能入腎故也。桑寄生附木而生,象膽附肝,味酸苦得木火之味,能清膽火,治風熱筋脈結等症。膽通三焦之網膜,外連於筋,寄生如藤附木,象人之筋也。龍膽草苦而根多,故主降膽與三焦之火,胡黃連中空,與黃芩均能走膜中空竅,而味極苦,正治相火,故主癆蒸。此與黃連之苦不同,黃連得苦之正味,故入心瀉熱。膽草、胡黃連得苦兼酸之變味,故入肝膽及三焦。夏枯草正秉春少陽之氣而生,至夏則枯,味亦苦,正清肝膽及三焦之火。瘰癧者,頂上筋脈之結也,此草蔓生,象人筋脈,質輕浮走上焦,故治頸上之結,又取自枯,有消耗之義。青蒿色青味苦,正枯肝膽之相火,其節中必生紅蟲,乃感風化而生之蟲也,故青蒿為去風清熱之藥。人之癆蟲,皆肝氣相火相煽而生,假血以成質,故必骨蒸乃生癆蟲。青蒿節以蟲殺蟲,消瘀去蒸,借蟲以攻血,借風氣以散鬱火也。防己味似龍膽而中空,能通膜網故能清三焦相火,以利其水。栝蔞實子有油,而氣烈,包有瓤而味苦,搗爛合用能解膈膜之痰火。山豆根色白味苦,入肺瀉火,蓋以金平木則火不上,而剋金矣,故治喉痛。喉是少陰心與三焦之證,豆根治木火,是治三焦也。馬齒莧葉內有水銀,得金水之性也,味酸氣寒,故能清三焦之火以利水。鯉魚膽、青魚膽以類入肝膽,味苦,又生水中,正得水性,為治肝膽火之正藥。故岩喉目,熊生於山,而毛獸秉風性,膽又極苦,故入肝膽清火而治喉目。地骨皮極厚象人膜,味苦氣寒,故清三焦之火,三焦與膽同司相火,然三焦之根在腎,腎中陽氣上通,亦以三焦為路道,故腎能移熱於三焦。地骨皮入土極深,得土下泉水之氣,故能清腎水中之熱,能瀉命門中熱也。

白話文:

_回答說:_認為包絡是相火,是後世提出的說法,而不是《內經》的本義。《內經》中提到的膻中,纔是掌管喜樂的情志的器官,也稱為相心。意思是說,心臟的功能發揮,使血脈運行通暢,就會產生喜樂的情緒。一般來說,一個人氣血充足就不會怕冷,所以說血是溫熱的,氣並不專屬於火,所以肝臟和包絡不能稱作相火。只有包絡和三焦相通,所以三焦之火才能與包絡相合,而肝臟與膽囊相連,所以說肝臟能化火。最終,火氣全部歸於膽囊,這是從木中生出的火,膽囊連著肝膈,通連膜網,也就是三焦。膽火的功能完全在三焦,連通網中來回運轉,所以膽囊與三焦同司相火。火逆導致嘔吐苦水,黃芩是主要的藥物,性苦,顏色綠,所以能入膽。柴胡具有木氣,能使氣血疏通,使火不鬱結。荷葉也能清散膽火,是因為它有震動的特性,且味道苦。青黛顏色青,味道苦,能夠清三焦、肝、膽之火,質地輕清,所以能治療喉嚨疾病。《內經》指出,二陰一陽結合會引起喉痺,二陰指少陰,主熱,一陽指少陽,主火,火熱與火結合,就會形成喉痺。所以治療喉症,總的來說應該祛火,兼清熱。藍葉治療肝膽之火,比青黛的性質略沉。海金沙子結在葉子中間,像膽附著在肝臟,味道苦能清火,所以是治療砂淋等疾病的重要藥物。三焦與膽相通,只有膽中的相火結了,三焦之水才會結,這種藥以結解結,所以能治病。

五倍子也是子在葉子中間,但味道帶鹹,所以能潤降,潤除肺部的痰火。它也能清膽,因為它的子在葉子中間。此外,它還能清三焦,因為三焦根於腎系,五倍子鹹又能入腎所以也能清三焦。桑寄生附著在木頭上生長,像膽附著在肝臟,味道酸苦,具有木火之味,能清膽火,治療風熱筋脈結等疾病。膽通三焦之網膜,外連於筋,寄生如藤附木,像人的筋。龍膽草苦,根多,所以能降膽與三焦之火,胡黃連中空,與黃芩都能走膜中空竅,味道極苦,正是治療相火,所以能治癆蒸。這與黃連的苦不同,黃連得苦之正味,所以能入心瀉熱。膽草、胡黃連得苦兼酸之變味,所以能入肝膽及三焦。夏枯草秉承春少陽之氣而生,到夏天就枯萎,味道也苦,正能清肝膽及三焦之火。瘰癧是頂上筋脈的結,這種草蔓生,像人的筋脈,質地輕浮,走上焦,所以能治療頸上的結,又取自枯,有消耗之義。青蒿色青味苦,正能清肝膽之相火,它的節中一定會生紅蟲,這是受風化而生的蟲,所以青蒿是去風清熱的藥。人的癆蟲,都是肝氣相火相煽而生,假血以成質,所以必須骨蒸才會生癆蟲。青蒿節以蟲殺蟲,消瘀去蒸,借蟲以攻血,借風氣以散鬱火。防己味道像龍膽但中空,能通膜網,所以能清三焦相火,以利其水。栝蔞實子有油,而氣烈,包有瓤而味苦,搗爛合用能解膈膜之痰火。

山豆根色白味苦,入肺瀉火,蓋以金平木則火不上,而剋金矣,故治喉痛。喉是少陰心與三焦之證,豆根治木火,是治三焦也。馬齒莧葉內有水銀,得金水之性也,味酸氣寒,故能清三焦之火以利水。鯉魚膽、青魚膽以類入肝膽,味苦,又生水中,正得水性,為治肝膽火之正藥。故巖喉目,熊生於山,而毛獸秉風性,膽又極苦,故入肝膽清火而治喉目。地骨皮極厚象人膜,味苦氣寒,故清三焦之火,三焦與膽同司相火,然三焦之根在腎,腎中陽氣上通,亦以三焦為路道,故腎能移熱於三焦。地骨皮入土極深,得土下泉水之氣,故能清腎水中之熱,能瀉命門中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