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2)

1. 內經敘論

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癉,熱極為之也。)

帝曰: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餘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岐伯曰:經言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瘧之始發也,陽氣並於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並於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夫瘧氣者,並於陽則陽盛,並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病之發也,如火之熱,不可當也。故曰:方其盛時必毀;因事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謂也。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並於陽,陽未並於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發,為其氣逆也。

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至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

帝曰:瘧有一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間日者邪氣,邪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瘧者,陰陽更勝也,或甚或不甚,或渴或不渴。

帝曰: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白話文:

黃帝問:為什麼會先發熱然後才感到寒冷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先受到風邪的侵襲,然後又受到寒邪的侵襲,所以才會先發熱後寒冷,而且會按時發作,這種病叫做溫瘧。如果是只有發熱而不感到寒冷,那是因為陰氣先衰竭了,陽氣獨自亢盛,就會感到氣短、煩躁,手腳發熱想吐,這種病叫做癉瘧。(癉,指熱到極點的表現)

黃帝問:瘧疾發作時的寒冷,用熱水、火都無法溫暖;而發熱時,用冰水都無法降溫,這都是身體內陰陽之氣不平衡的表現。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即使是良醫也無法阻止,必須等到病勢自然減弱才能用針刺治療,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黃帝內經》說過,不能在發熱正盛的時候針刺,不能在脈象渾濁不清的時候針刺,也不能在汗流不止的時候針刺,因為那時病邪正盛,是逆症,無法治療。

瘧疾剛開始發作時,陽氣會與陰氣相聚,這時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身體外部缺少陽氣,所以會先感到寒冷戰慄。當陰氣達到極點,陽氣又會重新出來,陽氣與陰氣又一起散佈到體表,這時陰氣虛弱而陽氣旺盛,所以會先發熱,感到口渴。瘧邪之氣,如果與陽氣相聚則陽氣旺盛,與陰氣相聚則陰氣旺盛。陰氣旺盛則會感到寒冷,陽氣旺盛則會感到發熱。瘧疾的病因是風寒之氣不按常規侵襲人體,病到極點就會有所反覆。瘧疾發作時,就像火一樣熱,無法抵擋。所以說:當事物達到鼎盛的時候必定會衰落;因為它的衰落,事物必定會興盛,這就是事物的發展規律。

在瘧疾還沒發作的時候,陰陽之氣還沒有互相聚集,這時調和陰陽,真氣就能安定,邪氣就會消散,所以醫生不能治療已經發作的瘧疾,因為這時氣機是逆亂的。

瘧疾之氣,必定會時而旺盛時而虛弱。當病邪在哪個部位的時候,病在陽,就會發熱且脈象躁動;病在陰,就會感到寒冷且脈象平靜。當病情發展到極點,陰陽之氣都會衰弱,衛氣也會與身體分離,所以病情會暫時停止;當衛氣重新聚集的時候,病情就會再次發作。

黃帝問:瘧疾有的一天發作一次,有的兩天發作一次,甚至有數天才發作一次,有時會感到口渴,有時又不會,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間隔幾天發作一次的,是因為病邪之氣,病邪與衛氣寄居在六腑,但有時彼此分離,無法相互配合,所以會休息幾天才發作。瘧疾是因為陰陽之氣相互勝負的關係,有時嚴重有時不嚴重,有時會感到口渴,有時又不會感到口渴。

黃帝問:夏天受到暑邪的侵襲,秋天一定會得瘧疾,現在瘧疾不一定應驗在秋季,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瘧疾的發作也與四時有關。如果病情出現不同的表現,那就是違背了四時的規律。如果在秋天發病,寒冷會很嚴重;如果在冬天發病,寒冷不會很嚴重;如果在春天發病,會怕風;如果在夏天發病,會出很多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