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1)

1. 內經敘論

生氣通天論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痎,老也,夏熱已甚,秋陽復收,兩熱相攻,故為瘧。)

又曰: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禮記·月令》曰:孟秋行夏令,則民多瘧疾。

瘧論篇,帝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飲冷。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

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

又云: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間,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搏,內外相搏,是以日作。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搏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帝曰:善。

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搏於五臟,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帝曰: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帝曰: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則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搏,故衛氣應乃作。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小寒,藏於脈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白話文: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說:夏天如果受到暑熱侵襲,到了秋天就會發生痎瘧(痎,是指病情時間久了。夏天暑熱過盛,秋天陽氣收斂,兩股熱邪互相攻擊,所以會產生瘧疾)。

又說:如果身體的汗還沒完全排乾淨,導致身體虛弱,氣也消耗殆盡,身體的孔竅閉塞,就會引發風瘧。

《禮記·月令》說:如果在孟秋時節(農曆七月)行使夏天的政令,那麼人民就會多發瘧疾。

《瘧論篇》中,黃帝問:痎瘧都是因為風邪引起的,為什麼它發作的時間會有規律呢?岐伯回答說:瘧疾開始發作時,先從皮膚的細微毛孔開始,身體會打哈欠,接著就會發冷顫抖、下巴發抖,腰背也跟著疼痛。等寒冷過去後,就會全身發熱,頭痛得像要裂開一樣,而且會口渴想喝冷水。黃帝問: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請您說明一下。岐伯說:這是因為體內的陰陽之氣上下相互爭鬥,虛實不斷交替,陰陽之氣互相轉移的緣故。當陽氣偏向於陰氣時,就會導致陰氣實而陽氣虛,陽明經虛弱時,就會發冷顫抖、下巴發抖;太陽經虛弱時,就會腰背和頭部疼痛;如果三陽經都虛弱,陰氣就會勝過陽氣,陰氣過盛就會導致骨頭寒冷疼痛。寒冷是由體內產生的,所以全身都會感到寒冷。陽氣旺盛時,身體表面就會發熱;陰氣虛弱時,體內就會發熱。

當體內外都感到熱時,就會氣喘、口渴,所以會想喝冷飲。這些都是因為夏天受到暑熱侵襲,熱氣旺盛,積存在皮膚內層和腸胃外面的部位,這是榮氣所停留的地方。

還說:當皮膚毛孔打開時,如果受到秋天的氣候侵襲,出汗時遇到風,或者洗澡時沾染水氣,這些水氣就會停留在皮膚之間,與衛氣一起存在。衛氣白天在身體表面活動,晚上在體內活動。當衛氣接觸到陽氣時就會向外走,接觸到陰氣時就會向內運行,內外相互搏擊,所以瘧疾就會每天發作。黃帝問:為什麼會有隔一天才發作的瘧疾呢?岐伯說:這是因為邪氣潛伏的地方比較深,在體內與陰氣搏擊,當陽氣獨自發作時,陰邪卻潛伏在體內,陰陽之氣相互爭鬥,導致陰邪無法排出,所以才會隔一天發作。黃帝說:好。

那麼瘧疾發作的時間有早有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岐伯說:邪氣侵入風府穴後,會沿著脊椎向下走。衛氣每天都會在風府穴聚集,隔天就會向下移動一節,所以瘧疾發作的時間就會越來越晚。這是因為邪氣先侵入背部,每次到達風府穴時,皮膚毛孔就會張開,毛孔張開時,邪氣就會侵入,邪氣侵入就會發病。因此,每天發病的時間就會稍微延後。當邪氣從風府穴出來,每天移動一節,二十五天後會到達骶骨,二十六天會進入脊柱內部,注入伏膂的經脈,然後氣會向上走。九天後會從缺盆出來,氣會越來越高,所以發病的時間會越來越早。

至於隔一天發作的瘧疾,是因為邪氣侵入五臟,橫向連結募穴和原穴。由於邪氣侵入的路徑比較遠,位置比較深,運行速度比較慢,不能和衛氣同步運行,不能完全排出,所以才會隔一天發作。

黃帝問:衛氣每次到達風府穴時,皮膚毛孔都會張開,張開時邪氣就會侵入,侵入就會發病。現在衛氣每天移動一節,發病時不應該在風府穴,那為什麼還會每天發作呢?岐伯說:這是因為邪氣侵入頭部和頸部,然後沿著脊椎向下走。所以根據虛實的不同,邪氣侵入的部位不同,就不能剛好在風府穴發作。因此,邪氣侵入頭部和頸部,就會在到達頭部和頸部時發病;侵入背部,就會在到達背部時發病;侵入腰背,就會在到達腰背時發病;侵入手腳,就會在到達手腳時發病。只要衛氣到達的地方與邪氣相結合,就會發病。

因此,風邪沒有固定的停留之處,衛氣發動時,一定會打開皮膚的毛孔,邪氣與衛氣相遇的地方就是邪氣的停留之處。

黃帝問:風邪和瘧疾,性質和症狀都很相似,但是風邪會一直存在,瘧疾卻會間歇性發作,這是為什麼呢?岐伯說:風邪會停留在身體的某個地方,所以會持續存在;瘧疾的邪氣會隨著經絡深入體內,與陰氣搏擊,只有當衛氣反應時才會發作。

黃帝問:為什麼瘧疾會先發冷然後發熱呢?岐伯說:夏天如果受到暑熱侵襲,大量出汗,導致皮膚毛孔張開,又因為遇到陰冷的小寒,寒氣就潛伏在脈絡皮膚之間,到了秋天又受到風邪的侵襲,就會發病。寒氣是陰氣,風邪是陽氣。因為先受到寒氣侵襲,然後又受到風邪侵襲,所以會先發冷然後發熱。這種會按時發作的疾病,就叫做寒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