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一百 (4)
卷之一百 (4)
1. 導引
莊子曰: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由是論之,導引之術,傳自上世,其來久矣。故曰彭祖之所好。其來自修養家、醫家所談,無慮數百。今取其要約切當者十六條,參之諸論,大概備矣。
凡行導引法,常以夜半及平旦將起之時為之。此時氣清腹虛,行之益人。先閉目握固,冥心靜坐,叩齒三十六通。即以兩手抱項,左右宛轉二十四。(此可以去腎脅積聚風邪。)復以兩手相叉,虛空托天,抑手按項二十四。(此可以除胸膈間邪氣。)復以兩手心掩兩耳,卻以第二指壓第三指,彈擊腦後二十四。
(此可除風池邪氣。)復以兩手相促,按左膝左捩身,接右膝右捩身二十四。(此可以去肝家風邪。)復以左手一向前一向後,如挽五石弓狀二十四。(此可以去腎腋積邪。)復大坐,展兩手紐項,左右反顧肩膊二十四。(此可以去脾家積邪。)復兩手握固,並拄兩肋,擺撼兩肩二十四。
(此可以去腰肋間風邪。)復以兩手大捶臂及膊,反捶背上連腰股各二十四。(此可以去四肢胸臆之邪。)復大坐斜身偏倚,兩手齊向上如托天狀二十四。(此可以去肺間積聚之邪。)復大坐伸腳,以兩手向前,低頭攀腳二十次,卻鉤所伸腳屈在膝上,按摩之二十四。(此可以去心胞絡邪氣。
)復以兩手據地,縮身曲脊向上十三舉。(此可以去心肝積邪。)復起立據床拔身,向背後視左右二十四。(此可以去腎間風熱邪。復起立徐行,兩手握固,左足前蹈,左手擺向前,右手擺向後;右足前蹈,右手擺向前,左手擺向後二十四。(此可以去兩肩俞之邪。)復以手向背上相捉,低身徐徐宛轉二十四。
(此可以去兩脅之邪。)復以足相紐而行,前進十數步,後退十數步。復高坐伸腿,將兩足紐向內,復紐向外,各二十四。(以上二條可以去兩膝及兩足間風邪。)
行此十六節訖,復端坐閉月,握固冥心,以舌拄上齶,攪取津液滿口,漱三十六次,作谷谷聲咽之。復閉氣,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燒身體,內外蒸熱乃止。按老子導引二十四勢,婆羅門導引十二勢,赤松子導引法十八勢,鍾離導引法十八勢,胡見素五臟導引法十二勢,在諸法中頗為妙解。然撮其切要,不過於此。
學者能日行一二遍,久久體健身輕,百邪皆除,走及奔馬,不復疲之矣。
白話文:
莊子說:「吹氣呼吸,吐出廢氣,吸入新鮮空氣,像熊一樣伸展身體,像鳥一樣活動筋骨,這樣做是為了追求長壽。這是導引術的實踐者、保養身體的人以及彭祖這類長壽者所喜好的。由此看來,導引術的傳承來自上古時代,歷史非常久遠。所以說這是彭祖所喜好的。關於導引術,不論是修養家或醫家,談論的都不少,不下數百種。現在我們選取其中最重要、最恰當的十六條,並參考其他論述,大概就完備了。
凡是練習導引術,通常在半夜或清晨將要起床時進行。這時空氣清新、腹部空虛,練習起來對身體更有益處。首先閉上眼睛,握緊拳頭,靜心端坐,叩齒三十六下。接著用雙手抱住後頸,左右轉動頭部二十四次。(這可以去除腎臟及脅部的積聚風邪。)再將雙手交叉,向上舉高,好像在托著天空,然後手放下按壓後頸二十四次。(這可以去除胸腔和膈膜間的邪氣。)接著用雙手掌心捂住兩耳,然後用第二指按壓第三指,彈擊後腦二十四下。(這可以去除風池穴的邪氣。)接著將雙手合攏,按住左膝,身體向左扭轉,再按住右膝,身體向右扭轉,各做二十四次。(這可以去除肝臟的風邪。)然後將左手向前揮,再向後揮,像拉開五石的弓一樣,做二十四次。(這可以去除腎臟腋下的積聚邪氣。)接著坐直,伸展雙手並扭動頸部,左右回頭看肩膊二十四次。(這可以去除脾臟的積聚邪氣。)然後雙手握拳,並靠在兩側肋骨,擺動雙肩二十四次。(這可以去除腰肋之間的風邪。)接著用雙手大力捶打手臂和肩膀,反過來捶打背部,一直到腰部和大腿,各做二十四次。(這可以去除四肢和胸腔的邪氣。)接著坐直,身體斜向一邊傾斜,雙手向上舉起,像在托著天空一樣,做二十四次。(這可以去除肺部積聚的邪氣。)接著坐直,伸直雙腳,雙手向前彎腰去抓腳尖二十次,然後彎曲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的膝蓋上,按摩二十四次。(這可以去除心包絡的邪氣。)接著雙手按住地面,收縮身體,拱起背部向上十三次。(這可以去除心肝的積聚邪氣。)接著站起身,手扶著床,拔出身體,向後看左右兩邊各二十四次。(這可以去除腎臟的風熱邪。)接著站起身慢慢行走,雙手握拳,左腳向前踏出時,左手擺向前,右手擺向後;右腳向前踏出時,右手擺向前,左手擺向後,各做二十四次。(這可以去除兩肩俞穴的邪氣。)接著將手向背後伸展,彼此抓住,彎腰慢慢轉動身體二十四次。(這可以去除兩脅的邪氣。)接著雙腳互相纏繞著行走,向前走十幾步,再向後退十幾步。接著高坐著,伸直雙腿,將雙腳向內扭轉,再向外扭轉,各做二十四次。(以上兩條可以去除兩膝和兩腳之間的風邪。)
做完這十六節後,再次端坐,閉上眼睛,握緊拳頭,靜心冥想,用舌頭抵住上顎,攪動口中的津液,等津液充滿口中後,漱口三十六次,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然後吞嚥下去。接著閉住呼吸,想像丹田的火由下而上,遍燒全身,內外都感到溫熱才停止。根據老子導引二十四勢、婆羅門導引十二勢、赤松子導引法十八勢、鍾離導引法十八勢、胡見素五臟導引法十二勢,在各種導引方法中都算是相當精妙的。然而,如果擷取其中最重要、最切實的部分,也不過如此而已。
學習者如果能每天練習一到兩遍,久而久之,身體就會變得強健輕盈,各種邪氣都會消除,即使跑得像奔馬一樣,也不會感到疲倦了。
2. 形景
臟腑內景,各有區別。達以行術,養生之要。參稽古論,述此明徵。
凡人咽喉二竅,同出一脘,異塗施化。喉在前,主出納;咽在後,主吞嚥。喉系堅空,連接肺管,為氣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以激諸脈,行氣之巨海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為飲食之路。水食同下,並歸胃中,乃水穀之海也。二道並行,各不相犯。蓋飲食必歷氣口而下。
氣口有形,謂之會厭。當飲食方咽,會厭則垂,厥口乃閉。故水穀下咽,了不犯喉。言語呼吸,則會厭開張。當食言語,則水穀乘氣送入喉脘,遂戕刺而咳矣。
喉之下為肺,兩葉白瑩,謂為華蓋。以覆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無有窮已,乃清濁之交運,人身之橐籥也。
肺之下為心。心有系絡,上屬於肺。肺受清氣,下乃灌注。外有胞絡,裹赤黃脂。其象尖長圓扁,其色黑青赤黃。其中竅數,多寡各異,迥不相同。上通於舌,下無透竅,惟旁有系,一脈下連於腎而注氣焉。
心之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膈膜之下有肝。肝有獨葉者,有二三葉者。其系亦上絡心肺,為血之海。上通於目,下亦無竅。肝短葉下有膽。膽有汁,藏而不泄。此喉之一竅,施氣運化,蒸熏流行,以成脈絡者如此。
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謂之咽門。嚥下有膈膜,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飲食而腐熟之。其右有脾,與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馬肝赤紫,其形如刀鐮。聞聲則動,動則磨胃,食乃消化。
胃之下,左有小腸,後附脊膂,左環回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臍上,共盤十六曲。右有大腸,即迴腸,當臍左環,回周疊積而下,亦盤十六曲。
廣腸附脊,以受迴腸,左環疊積下闢,乃出滓穢之路。
廣腸左側為膀胱,乃津液之府。五味入胃,其液上升,化為血,以成骨髓。津液之餘,流入下部,得血海之氣施行,小腸滲出,膀胱滲入,而溲便注泄矣。
凡胃中腐熟水穀,其精氣自胃之上口,曰賁門,傳於肺,肺播於諸脈。其渣穢自胃之下口,曰幽門,傳於小腸。至小腸下口闌門,泌別其汁,清者滲出小腸,而滲入膀胱。滓穢之濁,則轉入大腸。膀胱赤白瑩淨,外無所入之竅,全假氣化施行。氣不能行,則膈不通而為病矣。
三焦有名無形,主持諸氣,以像三才。故呼吸升降,水穀往來,皆從此通達。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傳胃中谷味之精氣於肺,肺播於諸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泌槽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下焦如瀆,其氣起於胃下脘,別迴腸,注於膀胱,主出而不納。此脾胃大小腸三焦乃咽之一竅,資生血氣,轉化槽粕而入出如此。
腎有二,精所舍也。生於脊膂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形似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外有黃脂包裹,里白外黑,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過屏翳穴後趨脊骨,下有大骨,任脊骨之端,如半寸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夾脊至腦中,□□髓海。五臟之真,惟腎為根。
上下有竅,穀味之液,化而為精,人乃久生。腎虛精絕,其生乃滅。凡人腎虛,水不足也,補以燥藥,以火煉水,其精乃灼。攝生者觀於腎之神理,則夭壽之消息亦思過半矣。
白話文:
內臟的內部構造,各有不同。了解這些構造的運行方式,是養生的重要關鍵。我參考古代醫學理論,來闡述這些明顯的徵兆。
一般人的咽喉有兩個孔道,它們都從同一個地方延伸出來,但功能不同。喉在前面,主要負責氣體的進出;咽在後面,主要負責吞嚥食物。喉是堅硬且空心的管道,連接肺部,是氣體流通的通道。呼吸時,氣體進出,向下連接心臟和肝臟的孔道,以此刺激各條脈絡,成為氣體運行的大海。咽是柔軟且空心的管道,向下連接胃部,是食物的通道。水和食物同時進入,都歸到胃裡,成為水穀之海。這兩條通道各自運行,互不干擾。一般來說,食物一定會經過氣口才向下。
氣口有形狀,被稱為會厭。當我們吞嚥食物時,會厭會下垂,關閉氣口。因此,食物下咽時,不會進入喉嚨。當我們說話或呼吸時,會厭則會打開。當我們邊吃飯邊說話時,食物會藉著氣體進入喉嚨,造成嗆咳。
喉的下方是肺部,兩片呈現白色,像華麗的傘蓋。它覆蓋著其他內臟,內部像蜂窩一樣空虛,下方沒有孔道。所以吸氣時肺會充滿,呼氣時肺會空虛。一呼一吸之間,氣體的交換自然進行,沒有窮盡,是清氣與濁氣交替運轉的地方,也是人體的風箱。
肺的下方是心臟。心臟有脈絡連接,向上連到肺部。肺接收清氣後,會向下灌注到心臟。心臟外有胞絡包裹著紅黃色的脂肪。心臟的形狀尖長而扁圓,顏色有黑、青、紅、黃。心臟內部的孔竅數量,因人而異,各不相同。心臟向上與舌頭相通,向下沒有孔道,只有旁邊的脈絡連接,一條脈絡向下連接到腎臟,並將氣體注入其中。
心臟的下方是膈膜,它與脊椎和肋骨周圍相連,遮蔽濁氣,使之不能向上侵擾心肺,這個地方就是所謂的膻中。
膈膜的下方是肝臟。肝臟有單葉的,也有兩三葉的。肝臟的脈絡也向上連接心肺,是血液的海洋。肝臟向上與眼睛相通,向下也沒有孔道。肝臟短葉的下方是膽囊。膽囊裡有膽汁,儲藏而不外泄。這就是喉嚨這個孔道,如何施放氣體,運化蒸熏,使脈絡形成的過程。
從咽到胃的距離大約一尺六寸,統稱為咽門。咽門下方有膈膜,膈膜下方是胃,用來容納食物並腐熟消化。胃的右側有脾臟,與胃同覆蓋著一層膜,附著在胃上。脾臟的顏色像馬的肝臟,呈現赤紫色,形狀像刀鐮。聽到聲音就會活動,活動時會磨動胃部,使食物消化。
胃的下方,左側有小腸,附著在脊椎後方,左邊環繞彎曲疊積。小腸連接到迴腸的地方,附著在肚臍的上方,總共盤繞十六圈。右側是大腸,也就是迴腸,從肚臍左邊環繞彎曲疊積而下,也盤繞十六圈。
廣腸附著在脊椎上,接收迴腸的內容物,左邊環繞疊積,向下開啟,是排出糞便的通道。
廣腸的左側是膀胱,是津液的府庫。五味進入胃部後,其津液會上升,化為血液,形成骨髓。剩餘的津液流入下部,得到血海之氣的運行,從小腸滲出,滲入膀胱,然後小便就排出。
一般來說,胃中腐熟的食物,其精氣從胃的上口,稱為賁門,傳送到肺部,肺部再將其輸送到各條脈絡。其渣滓從胃的下口,稱為幽門,傳送到小腸。到達小腸下口闌門後,會分離汁液,清澈的部分從小腸滲出,並滲入膀胱。混濁的渣滓則轉入大腸。膀胱呈現紅白透明,外部沒有孔道可以進入,完全依靠氣化來運行。氣體無法運行時,就會導致阻塞而生病。
三焦有名無形,主持著體內的各種氣體,就像天地人三才一樣。因此,呼吸的升降,水穀的往來,都從三焦暢通運行。上焦從胃的上口開始,到咽部以上,貫穿膈膜,散布在胸腔,行走於腋下,沿著太陰的路線運行,將胃中食物的精華傳送到肺部,肺部再輸送到各個內臟。中焦位於胃的中部,不高不低,主要負責腐熟食物,分離糟粕,蒸發津液,將其精微之氣,向上注入肺脈,然後轉化為血液,供給身體所需,這部分最為重要。所以它能獨自運行於經脈之中,被稱為營氣。
下焦像溝渠,它的氣體從胃的下脘開始,區別迴腸,注入膀胱,主要負責排出而不吸收。脾、胃、大小腸和三焦是咽喉這個孔道中的一部分,它們產生血液和氣體,轉化食物殘渣,並將其排出的過程就是這樣。
腎臟有兩個,是精氣儲藏的地方。它們位於脊椎第十四椎骨下方兩旁各一寸五分的地方,形狀像豇豆,並排彎曲地附著在脊椎上,外面有黃色的脂肪包裹著,裡面白色,外面黑色,各有兩條帶狀物。上面的帶狀物連接到心臟,下面的帶狀物經過屏翳穴後,延伸到脊椎骨,在下面有大骨頭,就像在脊椎骨末端半寸左右的地方。中間有兩個孔穴,是腎帶經過的地方。向上沿著脊椎兩側延伸到腦中,滋養髓海。五臟的真元,只有腎臟是根本。
腎臟上下都有孔道,食物的精華經過轉化成為精氣,人才能長久生存。如果腎虛精氣耗盡,生命就會終結。一般來說,腎虛就是體內的水液不足。如果用燥熱的藥物來補,用火來煉水,就會把精氣燒灼殆盡。懂得養生的人要了解腎的神奇功能,那麼對於生老病死的道理就明白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