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七 (2)

1. 藥劑分兩

古之藥劑,錙銖分兩,與今不同。云一升者,即今之一茶盞也。云兩銖者,六銖即二錢半,二十四銖為一兩也。云三兩者,即今之二兩也。云一兩者,即今之六錢半也。凡散藥有云刀圭者,有云方寸匕者,有云一字者。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方寸匕者,作匕方正一寸,抄散取不落紙為度。

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為一勺。一字者,即今之二分半也,如一錢有四字之義。二字者,即今半錢,為五分也。

凡丸藥云如細麻者,即胡麻也。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為一大豆。如大麻子者,准三細麻也。如胡豆大者,即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是也。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桐子大者,以一大豆准之可也。

白話文:

古代的藥劑,計量單位跟現在不同。古代一升相當於現在的一茶盞,兩銖等於六銖,也就是二錢半,二十四銖等於一兩。古代三兩等於現在的二兩,古代一兩等於現在的六錢半。散藥中會出現刀圭、方寸匕、一字等計量單位,刀圭是方寸匕的十分之一,方寸匕指的是長寬各一寸的正方形,藥粉取滿匕而不掉落為標準。一撮等於四刀圭,十撮等於一勺。一字等於現在的二分半,相當於一錢的四分之一。二字等於現在的半錢,也就是五分。

丸藥中會用細麻、黍粟、大麻子、胡豆、小豆、大豆、梧桐子等來形容藥丸大小。細麻就是胡麻,黍粟也是指小米,十六粒黍粟等於一粒大豆。大麻子等於三粒細麻,胡豆等於現在的青斑豆,兩粒大麻子等於一粒胡豆。小豆等於現在的赤小豆,兩粒小豆等於一粒大豆,一粒大豆等於一粒梧桐子。

2. 煎藥則例

凡煎湯劑,必先以主治之為君藥,先煮數沸,然後余藥文火緩緩熬之,得所勿揭蓋,連罐取起,坐涼水中,候溫熱服之,庶氣味不泄。若遽乘熱揭封傾出,則氣泄而性不全矣。煎時不宜烈火,其湯騰沸耗蝕而速涸,藥性未盡出而氣味不純。人家多有此病,而反責藥不效,咎將誰歸?

發汗藥,先煎麻黃二三沸,後入余藥同煎。止汗藥,先煎桂枝二三沸,後下眾藥同煎。和解藥,先煎柴胡,後下眾藥。至於溫藥,先煎乾姜,行血藥先煎桃仁,利水藥先煎豬苓,止瀉藥先煎白朮、茯苓,止渴藥先煎天花粉、乾葛,去濕藥先煎蒼朮、防己,去黃藥先煎茵陳,嘔吐藥先煎半夏、生薑,風藥先煎防風、羌活,暑藥先煎香薷,熱藥先煎黃連。凡諸治劑,必有主治為君之藥,俱宜先煎,則效自奏也。

白話文:

凡是煎煮湯藥,一定要先把主治的藥物當作君藥,先煮開幾次,然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用小火慢慢熬煮。煮好後不要打開蓋子,連藥罐一起拿起來,放在涼水裡,等藥湯溫熱了再喝,這樣才能讓藥效和味道不散失。如果急著趁熱打開蓋子倒出來,藥氣就會散失,藥效就不完整了。煎藥的時候也不要用猛火,因為藥湯沸騰翻滾會導致藥液快速蒸發,藥性還沒完全釋放出來,藥味就已經不純了。很多人家都有這個毛病,卻反而怪藥效不好,這要怪誰呢?

發汗的藥,要先把麻黃煮開兩三次,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止汗的藥,要先把桂枝煮開兩三次,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和解的藥,要先把柴胡煎煮,再加入其他藥材。至於溫補的藥,要先把乾薑煎煮,行血的藥要先把桃仁煎煮,利水的藥要先把豬苓煎煮,止瀉的藥要先把白朮和茯苓煎煮,止渴的藥要先把天花粉和乾葛煎煮,去濕的藥要先把蒼朮和防己煎煮,去黃疸的藥要先把茵陳煎煮,止吐的藥要先把半夏和生薑煎煮,祛風的藥要先把防風和羌活煎煮,解暑的藥要先把香薷煎煮,清熱的藥要先把黃連煎煮。凡是各種藥方,必定都有主治的藥物作為君藥,都應該先煎煮,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凡湯用麻黃去節,令通理。碎銼如豆大,先另煮二三沸,掠去上沫,更益水如本數,乃內余劑,不爾令人煩。

凡用大黃不須細銼,先以酒浸,令淹浹密覆一宿,明旦煮湯,臨熟,乃內揚中,煮二三沸便起,則勢力猛,易得快利。丸藥中微蒸之,恐寒傷胃也。

凡湯中用阿膠、飴糖、芒硝皆須待湯熟起去渣,只內淨汁中煮兩三沸,溶化盡仍傾盞內服。凡用干棗、蓮子、烏梅仁、決明子皆擘破研碎入藥煎。凡用砂仁、豆寇、丁香之類,皆須打碎,遲後入藥煎數沸則起。不爾,久久煎之,其香氣消散也,是以效少。凡湯中用犀角、羚羊角,一概末如粉,臨服內湯中。

白話文:

所有需要使用麻黃的湯劑,都要去掉麻黃的節,才能讓藥性通暢。將麻黃切成豆子大小,先單獨煮沸兩三回,去除上面的泡沫,再加入足夠的水,然後再放其他藥材一起煮,否則容易讓人感到煩躁。

所有使用大黃的藥方,不需要切得很細,先用酒浸泡,使大黃完全浸透,蓋好放置一夜,第二天早上再煮湯。快要煮熟時才加入大黃,煮沸兩三回即可關火,這樣大黃的藥性就會很強,效果也更快。如果在丸藥中使用大黃,可以用微火蒸一下,以免寒性傷胃。

所有湯劑中使用阿膠、飴糖、芒硝的,都要等到湯煮沸後,去除藥渣,只保留乾淨的湯汁再煮沸兩三回,讓阿膠、飴糖、芒硝完全溶解,然後倒入碗中服用。所有需要使用干棗、蓮子、烏梅仁、決明子的,都要先掰開研磨成粉末,再放入藥材中煎煮。所有需要使用砂仁、豆蔻、丁香之類的藥材,都要打碎,在藥材煎煮快要沸騰時才加入,煮沸幾回後就關火。否則,長時間煎煮,藥材的香氣就會散失,導致藥效減弱。所有湯劑中使用犀角、羚羊角的,都要磨成粉末,快要服用時才放入湯中。

然入藥法,生磨汁煮亦通。凡諸藥子仁,皆用湯泡,去皮尖及雙仁者,亦有炒令黃色者,生用者並搗碎入劑煎方得汁出。凡用沉香、木香、乳、沒,一切香末藥味,須研極細,待湯熱先傾汁盞,調香末服訖,然後盡飲湯藥。

凡煎湯藥,初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數依方多少,大略藥二十四兩,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為準。然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補湯欲熟,多水而小取汁。服湯宜小沸,熱則易下,冷則嘔湧。

白話文:

但是入藥的方法,生磨取汁再煮也是可以的。凡是所有的藥材的種子仁,都要用熱水泡過,去掉皮尖和雙仁的,也有一些需要炒到黃色,生用的都要搗碎加入藥方煎煮,直到藥汁煮出來。凡是用沉香、木香、乳香、沒藥,以及所有香末藥材,都要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待湯藥熱了,先將藥汁倒入碗中,調入香末服下,然後再喝完剩下的湯藥。

凡是煎煮湯藥,一開始要用小火,讓它慢慢地沸騰。水的用量要根據藥方的多少來決定,一般來說,藥材二十四兩,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為標準。但是利尿的湯藥要生用,因此用少水而多取汁;補益的湯藥要熟用,因此用多水而少取汁。服用湯藥時,宜用小火慢慢煮沸,熱的時候比較容易吞服,冷了就會嘔吐。

3. 服藥序次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及下部,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頭目骨髓,宜飽滿而在夜。雖食前食後,亦停少頃,然後服藥。食不宜與藥並行,則藥力稍為混滯故也。《湯液》云: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稍消則服藥,藥氣稍消則進食。

所謂食先食後,蓋有義在其中也。又有酒服者、飲服者、冷服者、暖服者。服湯有疏有數者,煮湯有生有熟者,各有次第,並宜詳審而勿略焉。

清熱湯宜涼服,如三黃湯之類;消暑藥宜冷服,如香薷飲之類;散寒藥宜熱服,如麻黃湯之類;溫中藥宜熟而熱,補中藥皆然;利下藥宜生而溫,如承氣湯之類。

白話文:

胸部以上有病的人,應該先吃飯再吃藥;心臟和腹部以下有病的人,應該先吃藥再吃飯;四肢血管和下半身有病的人,應該空腹在早上吃藥;頭部、眼睛、骨髓有病的人,應該在晚上飽餐後吃藥。無論是在飯前還是飯後吃藥,都要稍微停一下再服用。食物和藥物不宜同時食用,因為藥效會受到影響。古書《湯液》中說,藥氣和食物氣不要相遇,食物氣消散一些再吃藥,藥氣消散一些再吃飯。

所謂飯前飯後吃藥,是有道理的。此外,還有酒服、飲服、冷服、暖服等不同的服藥方式。服用湯藥有疏有數,煮湯有生有熟,都有各自的步驟,應該仔細審慎,不可馬虎。

清熱湯宜涼服,例如三黃湯;消暑藥宜冷服,例如香薷飲;散寒藥宜熱服,例如麻黃湯;溫中藥宜煮熟後熱服,補中藥也是如此;利下藥宜生而溫服,例如承氣湯。

病在上者,不厭頻而少;病在下者,不厭頓而多。少服則滋榮於上,多服則峻補於下。

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勢力相及,並視人之強弱、羸瘦,病之輕重為之進退增減,不必局於方說,則活潑潑地也。云晬時,周時也,從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

白話文:

上半身病症,宜少量多次服用藥物;下半身病症,宜一次服用較多藥物。少量服用能滋養上半身,大量服用能有效補益下半身。

至於藥方中提到多次服用的次數,要根據患者的體質、病症輕重等因素靈活調整,不必拘泥於固定的劑量。所謂「晬時」,指的是一天的時間,也就是從今天早上到明天早上,也有只服用一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