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七 (1)

1. 針灸法

《內經》云:善太息,取心膽二經灸刺之。

《甲乙經》云:色蒼蒼然太息,如將死狀,振寒溲白,大便難,中封主之。

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商丘主之。

凡好太息,不嗜多食,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取公孫及井腧。實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心狂飲,多不嗜臥;虛則䐜脹,腹中氣滿,熱痛不食霍亂,公孫主之。

(本集)補心通氣散,治憂思鬱結長太息。

人參,石菖蒲,橘紅,米曲,當歸,姜梔子,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香附(八分),

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和劑)溫膽湯,治驚想得之而太息者。(方見驚悸門。)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喜歡嘆氣,可以針灸或刺心經和膽經上的穴位。

《針灸甲乙經》說:臉色蒼白,常常嘆氣,像快要死掉的樣子,身體發抖怕冷,小便清白,大便困難,可以針刺中封穴來治療。

因為脾虛會使人感到寒冷,心情不好且喜歡嘆氣,可以針刺商丘穴來治療。

凡是喜歡嘆氣,不喜歡吃太多東西,忽冷忽熱,容易流汗,發病時就容易想吐,吐完之後身體就變得虛弱,可以針刺公孫穴以及井穴和俞穴。如果是實證,就會腸子裡面劇烈疼痛,四肢冰冷,頭和臉腫脹,心煩想喝水,大多不喜歡躺臥;如果是虛證,就會腹部脹滿,肚子裡有氣,發熱疼痛而吃不下東西,或是上吐下瀉,可以用公孫穴來治療。

(本集)補心通氣散,用來治療因為憂愁思慮、心情鬱悶而常常嘆氣的狀況。

藥方組成:人參、石菖蒲、橘紅、米曲、當歸、姜梔子、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香附(八分)。

用法:用水半盞,加生薑三片,煎到剩七分時服用。

(和劑局方)溫膽湯,用來治療因為受到驚嚇而喜歡嘆氣的狀況。(藥方在驚悸門那一章有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