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十一 (10)

1. 首尾不可汗下辨

前人論曰:痘瘡首尾不可汗下,蓋是戒慎恐懼之意。若痘本輕,不必倉慌妄藥,而致求全之毀,如《易》云:勿藥有喜。言其剛健中正本為無妄,故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故人所謂首尾不可汗下者,亦言本無汗下必用之證,惟恐執以汗下,則反有傷正氣之過矣,正如無妄之藥不可試也云。

古云首尾不可汗。甫按:古人戒汗之意,痘瘡本稀,出至足上有者為出齊,不可謂出不快而故表之。若本稀少,又無邪鬱而強表之,正云誅伐無過之地,反有斑爛倒靨,耗散元氣不能起脹者矣,謂首不可汗者此也。痘當黝靨有熱而脫遲,前路俱正,今雖遲緩,終無憂也。若強汗之,必反損其真氣而瘡爛潰不能收斂者矣,謂尾不可汗者此也。

古云首尾不可下。甫嘗考其為斑,未見於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此脈證有表無里,故禁首不可下也。斑毒已見於外,內無根蒂,大便不實,並無里證,若下,虛其里則反陷伏,故禁尾不可下也。

表實當汗,裡實當下,此不易之理也,要當隨時應變審證而施,當汗則汗,當下則下,而何有於首尾之禁?當汗不汗,則表邪不解,而瘡有難出陷伏之患。當下不下,則內毒不除,而痘有變黑歸腎之厄,故汗下二法要須詳審。如痘疹未出,發熱之初非微汗則表不解,有身熱、頭痛鼻塞、咽喉不利、咳嗽、毛焦、皮膚緊痛,此皆熱極,痘瘡雖出而毒亦不輕,宜微汗解散,痘出輕矣。若此者,安得亦禁而不汗乎?如斑未出,毒在臟腑,大便不通,固宜下之以瀉其毒。

至有痘出太盛、喘促腹滿、小便赤、手足心並脅下有汗,或妄言,大便秘,亦宜下之。如痘已出足而結膿窠、尚有熱證見者,當利二便,恐餘毒在裡未盡,因而生疾,若此者首尾皆宜下也,何可禁哉?

2. 痘瘡避忌

李東垣云:痘瘡宜避一切穢惡氣及外人入房,遠行勞汗,腋下狐臭氣、房中淫液氣、麝香臊膻氣、婦人經候諸血腥臭氣、硫黃蚊煙氣、廁缸便桶氣、誤燒頭髮氣、吹滅燈燭氣、雞毛魚骨氣、蔥蒜韭薤氣,以上皆不可犯。須要時常焚燒乳香蒼朮黃芩、甘香之氣微襲,聞臭則榮衛氣暢而無倒靨陷伏之患矣。

3. 不可治證例

一、痘發熱之甚,驚搐不止,日發三五次,若至九次者,一出如蠶種即死。

一、痘瘡初出紫色成片者,曰紫雲痘,四日死。

一、痘瘡出如麻子無縫者兼紫色者,定死。

一、痘痘初出當頂紅者,過六七日死。

一、痘瘡凡見聲啞氣急,若痘色不正,定死。

一、痘瘡初出作瀉,服藥不能止者死。

一、出瘡後猶發驚者死。

一、痘瘡面目俱腫而痘反黑陷者死。

一、痘瘡閉目昏視、舌卷囊縮、飲食嗆喉、躁哭不寧者,皆死。

一、痘瘡四圍灰白頂黑而陷者,七日死。

一、痘瘡多有紫黑疔,挑去黑血擦藥不變仍復黑色者死。

一、痘瘡初出狀如蚊蚤所齩,三日後反不見者,曰反關痘,五日死。

一、痘瘡焦黑不灌膿者,三日死。

一、痘瘡起脹清水白色頂陷者,三日後爪破而死。

一、痘瘡隨脹隨沒,內躁發喘死。

一、痘瘡癢塌寒戰不止者死。

一、痘瘡不食腹脹,喘渴不寧者死。

一、痘瘡黑色、大小便不通、目閉聲啞者死。

一、痘瘡發黃狀如橘色,下利氣促者即死。

一、頭溫足冷、悶亂飲水者死。

一、痘瘡身體通腫如冬瓜,腹脹如鼓,氣喘即死。

一、痘瘡忽然瀉血如豆汁、雞肝、爛肺者主死。

4. 痘藥正品

人參(味甘氣溫),益元氣,和中生津液,發痘起脹收結始終必用之。

黃書(味甘氣溫),補元氣固腠理,內托陷下皆用之。

當歸(味甘辛氣溫),能生血止血,活血養血,治痘賴以助血歸附氣位,以芍藥佐。

川芎(味辛氣溫),能助清氣升頭角,佐參耆以助元陽,治痘漸為引導上行之使。

芍藥(味酸平性寒),可升可降,治痘血散不歸賴以收之而附氣,瀉脾火,止腹痛。

官桂(味甘辛性熱),治痘瘡榮衛不充,用以鼓舞上行,引導氣血達表散寒。

甘草(味甘平氣溫),治痘解毒瀉火,和中益脾胃,佐理陰陽之正。

白朮(味甘辛氣溫),健脾利水,升降陰陽,能發痘灌漿止瀉。

茯苓(味甘淡氣溫),益脾止瀉利小便,除煩熱止渴生津,陽中之陰,降也,痘中不宜多服。

陳皮(味辛氣溫),和脾胃,達陰陽,暢氣散痰,可升可降。

生地黃(味苦甘氣微寒),行血涼血陰中之陽,治痘瘡血熱,鼻衄紫黑皆用。

犀角(味甘淡氣寒),解心火,治痘熱熾驚搐,煩躁不寧,用此鎮解。

麥門冬(味甘豐氣微寒),生津止渴,清肺煩,解痘熱。

黃連(味苦氣寒),解諸熱毒,瀉心火,厚腸胃,用以解痘毒。

木香(味苦辛氣溫),調諸氣,和胃,避毒,行滯止瀉。不可多用,多用耗真氣。

肉豆蔻(味辛氣溫),治痘瘡寒瀉,能救中氣,止冷瀉。

紫草(味苦氣溫),能補中氣而制諸邪,散痘毒,利九竅。

生薑(味辛氣熱),避諸惡氣,開脾胃,和榮衛,溫中散寒。

柴胡(味苦辛氣微寒),發散熱邪,瀉肝火,並升麻能升正氣,治痘毒寒熱不平。

升麻(味苦辛氣溫),升陽氣於至陰,益脾氣,發腠表。

桔梗(味苦甘氣微寒),瀉火升散,載諸藥上行,治痘瘡入喉,解毒愈喉痹。

鼠帖子(味辛氣溫),潤肺散氣,利咽退腫,治痘毒專解不可缺。

滑石(淡性寒),利清道下降,疏導六腑之熱,利小水。

蟬蛻(味辛淡氣微溫),能散風解熱,痘瘡用之疏散邪氣,退毒風。

糯米(味甘氣溫),滋養脾胃,益中氣,使痘毒不致內攻。

山楂(味甘酸氣溫平),益脾消食快氣,解利宿滯,開導參耆。

蜜糖(味甘氣溫),益脾生津潤燥,治痘不結痂。

荊芥(味辛平氣溫),除風熱,消瘡毒,利肌表,退腫,清頭目咽膈。

防風(味辛甘氣溫),散風熱利表邪,領黃耆行表,解毒托裡有功。

乾葛(味淡甘氣平),解肌清表熱,止渴,發散表邪。

薄荷(味辛甘氣溫),散風熱,利頭目咽喉,痘毒可散。

玄參(味苦平氣微寒),能散表上之風火,驅痘毒出表,散斑疹。

硃砂(味淡平性寒),能鎮心神,除熱毒驚悸,治痘毒入心為驚昏亂用之。

珍珠(味甘淡氣微寒),能除痘毒。

琥珀(味淡平氣溫),安神寧志,除驚利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