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九十一 (1)
卷之九十一 (1)
1. 痘疹二證表裡不同
痘之與疹,雖皆中於胎毒,其原雖同,其證則異。厚孕成之初,先有臟而後有腑。臟乃積受之地,腑乃傳送之所。臟屬陰為里,故其受毒為最深,而痘所以久熱而難出。腑屬陽為表,故其受毒淺,而疹所以暴熱而易生。
痘瘡出於臟,故在肌肉血脈之間,必先出紅斑,而後漸起如痘,故名曰痘。
疹子出於腑,故在皮膚之下而出皮膚之上,其形如麻,一出而役,俗名曰麻。
痘自里而出於臟,故重;疹自表而出於腑,故輕。
痘證,早晨身微熱,午後大熱,眼睛色黃,兩脅下吸吸然動,甚則發驚搐。此屬心臟病。稍有失治或裡虛,則青陷入而不能救。
白話文:
痘疹辨證
痘與疹,雖然都屬於胎毒所致,但病源雖同,症狀卻有所不同。胎兒在母體孕育初期,先成臟器,後成腑臟。臟器是積蓄毒素的地方,腑臟則是傳送毒素的通道。臟器屬陰,為身體內部,故其受毒最深,因此痘瘡發病時往往熱度較久,不易排出。腑臟屬陽,為身體外部,故其受毒較淺,因此疹子發病時往往熱度較快,容易出現。
痘瘡是由於臟器受毒,所以長在肌肉血脈之間,必先出現紅斑,然後逐漸長成痘疹,故名為「痘」。
疹子則是由於腑臟受毒,所以長在皮膚之下,並從皮膚表面長出,其形狀像麻點,一出現就消退,俗稱「麻疹」。
痘瘡從內部臟器發出,所以比較嚴重;疹子從外部腑臟發出,所以比較輕微。
痘瘡的症狀:早晨身體微熱,下午發高燒,眼睛發黃,兩肋下吸氣時有抽動感,嚴重者會驚厥抽搐。這屬於心臟病變。如果稍有不慎誤治,或者患者體虛,則痘瘡會變成青色凹陷,就無藥可救了。
疹證,早晨微熱,午後亦大熱,眼白珠赤色而不黃,手足冷而吐逆。此屬肺臟病。隨熱發散,則易生易沒而愈,為不難。
甫按:痘難疹易之說,此則自其世俗常情而言之。其有所感入深,胃氣原弱,又或因瀉痢而出之不快或發之未透而隨現隨隱,久之,邪氣漸入於胃,必瀉不已而復發,加之喘促為必死矣。若此者,亦不可以易易言之耳。所以疹證又何可以輕視之耶?凡覺出疹,略見虛弱,當先補養脾胃。欲出不出,急宜托裡發表以助之,首尾俱不可瀉,一如痘證同也。
支氏曰:疹證之發,多在天行癘氣傳染之時,沿門比屋相傳,輕重相等。發熱之間,或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浮腫,面腫腮赤,或覺淚汪汪,或噁心嘔噦,即是疹候,便宜用解毒發散之藥,依時令輕重催發出外,不使停留於中,自無後患。然其所發,但以六時即收為度。
白話文:
疹子出現,早上稍微發熱,下午則發熱加劇,眼白發紅但不是黃色,手腳冰冷並且嘔吐。這屬於肺臟疾病。隨著熱氣發散,疹子容易出現又容易消失,很快就能痊癒,並不算難。
然而,痘瘡難治而疹子容易治好,這只是從一般人的觀點來看。如果病邪深入,胃氣本來就虛弱,或者因為瀉痢導致身體虛弱,疹子無法順利發出,就可能會反覆出現,久而久之,邪氣就會逐漸進入胃部,導致腹瀉不止,並且再次發作,再加上呼吸急促,就必定會死亡。遇到這種情況,也不能輕易說它不嚴重。因此,疹子絕對不能輕視。凡是發現疹子出現,稍微感到虛弱,就要先補養脾胃。如果疹子遲遲無法發出,要趕緊使用托裡發表藥物幫助它發出,一開始和結束都不可使用瀉藥,這和痘瘡的治療原則是一樣的。
支氏說:疹子的出現,大多發生在流行性疾病傳染的時候,一戶接著一戶地傳染,病情的輕重程度也差不多。發熱期間,可能出現咳嗽、打噴嚏、流清鼻涕、眼皮浮腫、臉腫腮紅,或者流眼淚、噁心嘔吐,這些都是疹子的徵兆,應該及時使用解毒發散的藥物,根據季節和病情的輕重程度,促使疹子發出來,不要讓它留在體內,就不會有後患。但是,疹子出現之後,最多六個時辰就要消退。
乃陽生陰成、陰生陽成造化自然之妙。如午後出者子後收之類。若一出即收者,失之太速。或出之後,連延三四日不收者,此毒太甚,外發未盡,內有餘邪所致。須與化斑解毒等湯,如玄參石膏之屬。
又有疹既收回,餘毒未盡,三日之外又復發出,至五六次不已者。此因發熱之時,不避風寒,邪氣鬱於肌肉之間,留連不散,雖得前解發之劑,終不舒暢。若出疹之際有雜證,亦當隨證而治之。
凡疹證發熱之時,或嘔吐,或自利,或滯下者,皆火邪內迫,毒氣所行之地而隨病也。吐者,竹茹石膏湯。自利者,升麻澤瀉湯。滯下者,黃芩勺藥湯加黃連枳殼。實者,少加大黃,微下之。虛者,通加人參以佐之。
白話文:
這是自然界陽氣生長、陰氣凝聚,陰氣生長、陽氣凝聚的奧妙,就像下午陽氣外出,晚上陰氣收回一樣。如果陽氣一出就收回來,就太過於快速。或者陽氣外出後,連續三四天不收回,這說明毒氣過重,外在的疹子沒有完全消退,內在還有餘毒殘留,就需要服用化斑解毒的藥湯,比如玄參、石膏等。
有些情況下,疹子雖然收回了,但餘毒未盡,三天後又再次發出來,反复發作五六次也不停止。這是因為發熱時沒有避風寒,邪氣鬱積在肌肉之間,久久不散,即使服用了之前的解發藥物,也無法完全舒暢。如果出疹時伴有其他症狀,也應該根據具體的症狀進行治療。
總之,疹子發熱時,可能會出現嘔吐、腹瀉、或大便不通暢等情況,這些都是火邪內迫,毒氣侵襲所致。嘔吐者,可以用竹茹石膏湯治療。腹瀉者,可以用升麻澤瀉湯治療。大便不通暢者,可以用黃芩芍藥湯加黃連、枳殼治療。如果體質偏實,可以少量加些大黃,輕微瀉一下。如果體質虛弱,可以加些人參來輔助治療。
2. 痘夾疹
痘瘡之發,常觸於天行時氣。疹之發,多中於時氣風寒,本非尋常。併發者或有齊發並出,此謂之兩感歲氣。臟腑擊動,表裡交徵,皆為不順之候。如痘稀疏,可用升麻湯解之。疹散豆出,隨證調治。若痘太盛,其疹雖解,氣血重傷,至於收斂脫落,終難痊妥。惟以保養脾胃,調和氣血,庶幾能濟。
白話文:
痘瘡的出現,通常與流行時節的氣候有關。疹子的發作,多半是受到時節的風寒侵襲,並非平常病症。如果同時出現痘瘡和疹子,就稱為「兩感歲氣」。臟腑受到影響,表裡相互牽連,都是身體不適的徵兆。如果痘瘡稀疏,可以用升麻湯來治療。疹子散開,痘瘡出現,則需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如果痘瘡太盛,即使疹子消退,氣血也會受損,等到痘瘡收斂脫落,就難以痊癒。唯有好好保養脾胃,調和氣血,才有可能恢復健康。
3. 發熱透解散多痘疹必輕
凡小兒感時行發熱,當用解毒發表之劑為第一法。若能於發熱之初用力,則痘疹自稀,或稠亦勢輕也。何則?不知此義,失於解散,或一熱即出,此痘多危。蓋邪毒在中,未嘗少敗,縱是正氣充完,亦終為之累。世謂服藥預先防之,則終身不出,斯亦理之所必無也。蓋疽毒為人身所必有,謂之所感有淺深,所發有遲早,固勢然也。
於其感發之際,解散毒邪,痘疹自輕而得吉。如傷寒證治失於其時,則有胃爛發斑;春瘟證治失於其時,則有溫毒發斑。由此而知,發熱之初,若早為解散,不致鬱於內而成痘疹有矣。若謂預防用藥,終身不出,豈其理乎?
白話文:
孩子感冒發燒,應該先用解毒發表的藥物治療。如果能在發燒初期就積極用藥,麻疹就會比較稀疏,即使密集也不至於太嚴重。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不了解這個道理,錯失了散解毒邪的時機,或者一發燒就馬上出疹子,這樣的麻疹就比較危險。因為邪毒還在體內,沒有被消滅多少,即使正氣充足,也會受到影響。有些人認為服藥可以預防麻疹,一輩子都不會出疹,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麻疹病毒是人體必備的,只是感染程度和發病時間不同而已。
因此,在感染初期,散解毒邪,麻疹就會減輕,預後良好。就像傷寒如果治療不及時,就會出現胃潰瘍和斑疹;春瘟如果治療不及時,就會出現溫毒斑疹。由此可見,發燒初期,如果及早散解毒邪,就不會鬱積在體內形成麻疹。如果認為用藥可以預防麻疹,一輩子都不會出疹,這怎麼可能呢?
凡小兒發熱如瘧狀,熱作有時者,為潮熱。
發熱倍能飲食、唇紅面赤、大小便秘、脅下有汗者,為風熱。
發熱面赤、鼻流清涕、手足煩躁,左額青筋,自汗惡寒者,為傷風熱。
發熱而手足微冷,面色青慘、耳鼻冷、腮寒,無汗,左額有青紋者,是傷寒熱。
發熱眼胞微腫,右額有青筋,頭熱肚熱,胸滿惡食而腹脹者,是食積熱。
發熱眉心有青紋,手心有汗,時發驚惕者,為驚熱。
發熱多渴欲飲,腹上有青筋,或脹或瀉者,為疳熱。
發熱唇上下汗出,唇中間起白泡,耳陰皆冷者,為變蒸熱。
變蒸之中,偶有時行寒疫者,則耳與陰反熱,此為異氣熱。
白話文:
如果小孩子發燒,像瘧疾一樣,發燒的時間有規律,就叫做潮熱。
發燒,食慾正常,嘴唇紅,臉色紅潤,大小便正常,腋下有汗,這是風熱。
發燒,臉紅,流清鼻涕,手腳煩躁不安,左側額頭有青筋,出汗怕冷,這是傷風熱。
發燒,手腳微冷,面色蒼白,耳鼻冰冷,兩頰發涼,不出汗,左側額頭有青筋,這是傷寒熱。
發燒,眼皮微腫,右側額頭有青筋,頭部和肚子都發熱,胸部脹滿不想吃東西,肚子也脹,這是食積熱。
發燒,眉心有青筋,手掌出汗,時常驚嚇,這是驚熱。
發燒,口渴想喝水,腹部有青筋,肚子時而脹時而瀉,這是疳熱。
發燒,嘴唇上下出汗,嘴唇中間起白泡,耳朵和陰部都冰冷,這是變蒸熱。
變蒸熱中,如果剛好遇到流行的寒邪,耳朵和陰部反而發熱,這是異氣熱。
發熱目閉,面色赤者,為胎熱。
惟痘疹發熱,隨天氣而蒸出。如冬月應寒而反溫,謂之冬溫。有隨春氣暄暖而蒸出,有因他病發熱不已而蒸出者,此皆外熱而感動其中熱,為痘疹也。夫痘疹正作之時,其發熱也,與傷寒相似。蒸蒸壯熱,咳嗽痰涎、唾涕,鼻吸或作寒作熱,或心痛頭痛,或腹痛惡心,或兼五臟之證,明其熱自內而出也。面赤唇紅,煩悶噴嚏呵欠,惟耳與尻及手足指冷。
此欲發痘疹也。蓋耳尻為腎之外候,原腎不受火邪而無痘毒,故發熱不幹腎之經也。耳雖不熱,亦有紅脈見於耳後,方為痘疹。如不渴不瀉、不煩亂,二便如常,此為吉證,不須用藥。
白話文:
如果病人發燒、眼睛閉合,臉色發紅,就是胎熱。
麻疹發燒,會隨著天氣變化而出現。比如冬天應該冷卻,卻反倒變熱,就叫做「冬溫」。有的麻疹會隨著春天的溫暖而出現,有的會因為其他疾病持續發燒而出現。這些都是外界的熱氣刺激內部的熱氣,導致麻疹。麻疹發作時,發燒的情況和傷寒相似。病人會感覺身體發熱、呼吸急促,伴隨咳嗽、痰液、唾液增多,鼻子可能出現寒熱交替,或有心痛、頭痛,或腹部疼痛、噁心,或伴隨五臟的症狀,表明熱氣從體內發出。患者臉頰紅、嘴唇紅,感到煩悶,會打噴嚏、打哈欠,但耳朵、臀部以及手腳指頭卻很冷。
這些都是快要發疹的徵兆。因為耳朵和臀部是腎臟的外在表現,而腎臟沒有受到熱邪的侵犯,所以沒有麻疹毒素,因此發燒不會影響腎經。雖然耳朵不發熱,但如果耳後出現紅色的血管,就表明是麻疹。如果病人沒有口渴、沒有腹瀉、沒有煩躁不安,大小便正常,這是好的徵兆,不需要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