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六 (1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122)

1. 治法

《明醫雜著》云:瘧是風暑之邪,有一日一發,有二日一發,有三日一發,有間一日連二日發,有日與夜各發,有汗無汗,有上半日發或下半日發,有發於夜者。治法,邪從外入宜發散之,然以扶胃氣為本,又須分別陽分、陰分而用藥。邪瘧及暫發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者,宜補氣血。

若過服截藥,致傷脾胃則必綿延不休。凡熱多寒少,無汗者,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汗多者,柴胡桂枝湯;汗多而渴者,白虎加桂枝湯;小便赤,熱多寒少者,小柴胡湯;寒多熱少者,清脾養胃湯;久未止者,鬼哭散止之。熱多汗出為瀉,腹痛者,大柴胡下之;久瘧不愈,腸下結塊者,木香丸、鱉甲飲子調之;甚則以神祐丸消之;煩渴者五苓。有小兒瘧疾用藥退熱太早,變作浮腫,外腎腫大,或食傷於脾胃。

浮腫者,脾之外應也,宜大腹皮湯、草果飲之類。

白話文:

《明醫雜著》說:瘧疾是風邪和暑邪引起的,發病時間不一定,可能一天發作一次,也可能兩天或三天發作一次,也有間隔一天連續兩天發作的,或者白天晚上都發作,發作時可能出汗也可能不出汗,可能上半天發作也可能下半天發作,也有晚上發作的。

治療方法,如果是外邪侵入,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驅除,但要以扶助脾胃的元氣為根本,還需要區分病邪是在身體的陽面還是在陰面來用藥。剛發病不久的瘧疾可以考慮發散或截斷病邪;身體虛弱或久病不癒的瘧疾,應該補養氣血。

如果過量服用截瘧的藥物,會傷害脾胃,導致病情遷延不癒。如果發熱多而怕冷少,又不出汗,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如果出汗多,可以用柴胡桂枝湯;如果出汗多又口渴,可以用白虎加桂枝湯;如果小便發紅,發熱多而怕冷少,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怕冷多而發熱少,可以用清脾養胃湯;如果瘧疾很久都沒好,可以用鬼哭散來止住。發熱多出汗是身體瀉的表現,如果腹痛,可以用大柴胡湯來疏通;如果久病不癒,腸道裡有結塊,可以用木香丸或鱉甲飲子來調理;嚴重的話可以用神祐丸來消除;如果感到煩躁口渴,可以用五苓散。有的兒童患瘧疾,用藥退熱太早,可能會變成浮腫,陰囊腫大,或者因為飲食傷到了脾胃。

浮腫是脾虛在外的表現,應該用大腹皮湯、草果飲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2. 藥方

清脾飲,治癉瘧,肺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不能食,口苦舌乾,心煩,渴飲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

青皮(炒),厚朴(炒),白朮,草果(煨),柴胡,茯苓,半夏(泡),黃芩,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姜三片煎,食前服。

四獸飲,治五臟氣虛,喜怒不節,勞逸兼併,致陰陽相勝,結聚痰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兼治癉瘧,最有神效。

半夏(泡),茯苓,人參,白朮,草果(炮),陳皮(各半兩),甘草(二錢半),

上咀,每服三錢,烏梅、薑、棗各一枚煎服。

養胃湯,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嘔逆噁心,並宜服之。

厚朴(炒),蒼朮,半夏(泡),藿香(洗),草果(炮),茯苓,人參(各半兩),甘草(二錢半),陳皮(七錢半),

上咀,每服三錢,棗一枚,烏梅一個煎,熱服。

白虎加桂枝湯,治小兒瘧病。

石膏,知母,甘草,桂枝

上水一盞,粳米一撮煎服。

草果飲,治瘧寒多熱少,或遍身浮腫。

厚朴(炒),青皮(炒),草果(炮),藿香(洗),半夏(泡),甘草,丁皮,神麯(炒),良薑(炒。各等分),

上未,每服三錢,姜,棗煎。

大腹皮湯,治小兒瘧疾用藥太早退熱,變作浮腫,外腎腫大,飲食積於脾胃宜服。

枳殼,蒼朮(各二兩),甘草(二錢),大腹皮,檳榔,三稜(炮),莪朮(各一錢),

上咀,每服三錢,姜皮、蘿蔔子、椒目同煎服。

參苓湯,治小兒瘧後面赤黃,泄瀉不止,乳食不消。此乃胃氣虛弱,故脾虛則泄,胃虛則吐,宜服之。

丁香,訶子(炮,二錢),青皮,陳皮,白朮,茯苓,人參,肉豆蔻(煨。各三錢),甘草(炙,二錢),

上未,每服二錢,陳米一勺、姜一片同煎。

麻黃根湯,治小兒瘧疾盜汗,寒熱進退。

麻黃根,知母,檳榔,三稜(炮),莪朮(炮。各一錢半),半夏(三錢),白芷,貝母(五分),常山,甘草(各一錢),

上咀,每服三錢,姜二片、小麥十五粒煎。

常山飲,治一切瘧疾。

知母,貝母,半夏(泡),甘草,茯苓,常山,人參,草果(煨),厚朴(制。各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水半盞,薑、棗煎,空心服。

鬼哭散,止瘧疾入不愈者。

常山,大腹皮,白茯苓,鱉甲,甘草

上咀,每服二錢,用桃、柳枝各七寸同煎,臨發時服,略吐出涎不妨,只用常山、甘草、茯苓煎服亦效。

白話文:

藥方

清脾飲,治療癉瘧(一種瘧疾),症狀是肺脈呈現弦數(脈象緊繃且跳動快速),只發熱不發冷,或是發熱多而發冷少,胸膈脹滿無法進食,口苦舌頭乾燥,心中煩躁,口渴想喝水,小便顏色黃赤,大便不順暢。

藥方組成:炒過的青皮,炒過的厚朴,白朮,煨過的草果,柴胡,茯苓,泡過的半夏,黃芩,甘草(各等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三片生薑煎煮,飯前服用。

四獸飲,治療五臟氣虛,情緒不穩定,勞累和安逸失衡,導致陰陽失調,痰飲凝結,與衛氣相搏,引發瘧疾,兼治癉瘧,效果顯著。

藥方組成:泡過的半夏,茯苓,人參,白朮,炮過的草果,陳皮(各半兩),甘草(二錢半)。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烏梅、生薑、紅棗各一枚煎煮服用。

養胃湯,治療外感風寒,內傷生冷食物,溫暖脾胃,消除胸膈不適,能避開山嵐瘴氣,治療寒瘧,脾胃虛寒,嘔吐噁心,都適合服用。

藥方組成:炒過的厚朴,蒼朮,泡過的半夏,洗過的藿香,炮過的草果,茯苓,人參(各半兩),甘草(二錢半),陳皮(七錢半)。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紅棗一枚,烏梅一個煎煮,趁熱服用。

白虎加桂枝湯,治療小兒瘧疾。

藥方組成:石膏,知母,甘草,桂枝。

用法:用水一小碗,加一小撮粳米煎煮服用。

草果飲,治療瘧疾發冷多發熱少,或是全身浮腫。

藥方組成:炒過的厚朴,炒過的青皮,炮過的草果,洗過的藿香,泡過的半夏,甘草,丁皮,炒過的神麯,炒過的良薑(各等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紅棗煎煮。

大腹皮湯,治療小兒瘧疾,因為過早用藥退熱,導致變成浮腫,外陰腫大,飲食積聚在脾胃,適合服用。

藥方組成:枳殼,蒼朮(各二兩),甘草(二錢),大腹皮,檳榔,炮過的三稜,莪朮(各一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皮、蘿蔔子、椒目一同煎煮服用。

參苓湯,治療小兒瘧疾後臉色發紅發黃,腹瀉不止,消化不良。這是因為胃氣虛弱,脾虛導致腹瀉,胃虛導致嘔吐,適合服用。

藥方組成:丁香,炮過的訶子(二錢),青皮,陳皮,白朮,茯苓,人參,煨過的肉豆蔻(各三錢),炙過的甘草(二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一勺陳米、一片生薑一同煎煮。

麻黃根湯,治療小兒瘧疾的盜汗,忽冷忽熱。

藥方組成:麻黃根,知母,檳榔,炮過的三稜,炮過的莪朮(各一錢半),半夏(三錢),白芷,貝母(五分),常山,甘草(各一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兩片生薑、十五粒小麥煎煮。

常山飲,治療各種瘧疾。

藥方組成:知母,貝母,泡過的半夏,甘草,茯苓,常山,人參,煨過的草果,炮製過的厚朴(各等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用水半碗,加生薑、紅棗煎煮,空腹服用。

鬼哭散,用來治療久治不癒的瘧疾。

藥方組成:常山,大腹皮,白茯苓,鱉甲,甘草。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用桃樹枝、柳樹枝各七寸一同煎煮,在發病時服用,略微吐出涎液也沒關係,只用常山、甘草、茯苓煎煮服用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