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九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九 (12)

1. 蛔蟲門

(第十二)

白話文:

(第十二) 講述的是關於蛔蟲病的情況。

2. 病機脈候

蛔蟲者,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尺,亦長五、六寸者,蓋因臟腑虛弱而動。或因食肥甘而動。其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行束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貫腸心者即死。論其脈,腹中痛,其脈發當沉弱而弦,今反脈大即是蛔蟲也。此痛因食物太早受甜,怕痛時便高聲啼叫,只看人中上鼻頭、唇口一時黑色即是。

白話文:

蛔蟲是體內九種寄生蟲的其中一種,長的約一尺,也有五、六寸的。會產生蛔蟲,多半是因為內臟虛弱而活動起來,有時也因為吃了太多肥膩甘甜的食物而活動。蛔蟲活動時,肚子會開始疼痛,感覺像有東西聚集成團塊,在肚子裡上下竄動,疼痛有時候會停止,有時候會引起心痛,而且口中會不斷吐出唾液或清水,如果蛔蟲鑽入心臟,就會死亡。從脈象來看,肚子痛的時候,正常的脈象應該是沉弱而帶弦,如果反而是脈象變大,就代表是蛔蟲引起的。這種腹痛是因為太早吃甜食造成的,痛起來的時候會大聲哭叫,只要觀察人中上方、鼻頭和嘴唇,如果這些部位一時之間變成黑色,就表示是蛔蟲引起的疼痛。

3. 治法

此證當服使君子丸、檳榔散、化蟲丸,取下便無事。仲景云: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前後煩,此五臟寒,烏梅丸主之。其蛔蟲穿者,用薏苡根煎服即安。

白話文:

這個病症應該服用使君子丸、檳榔散、化蟲丸這類藥,把蟲排出來就沒事了。張仲景說:「蛔蟲引起的厥症,病人會吐出蛔蟲。」現在這個病人只是安靜之後才覺得煩躁,這是五臟虛寒的表現,應該用烏梅丸來治療。如果是蛔蟲鑽來鑽去引起的疼痛,用薏苡根煎湯服用就能緩解。

4. 藥方

使君子丸,治小兒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脹,時或疼痛,不進乳食,漸至羸瘦。

厚朴,陳皮(各一兩),使君子肉(一兩,湯泡去黑皮),甘草,川芎(各二錢半),加芍藥

上未,煉蜜丸,芡實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米飲下。

化蟲丸,治小兒蟲咬心痛,來去不定,不思乳食。

鶴蝨,檳榔,胡粉,苦楝根(各半兩),明礬(三錢五分,半生半枯)

上末,麵糊丸,綠豆大。三歲服三十丸,熟水入香油二滴吞下。食前如有小蟲,皆化為水,大蟲自利下,初服甚效。

烏梅丸,治蛔蟲上入其膈,故須臾復上,得食而嘔又煩者,咽聞食臭,服此當自吐蛔,又治久痢。

烏梅(二十三枚),乾薑(兩二錢,炮),黃連(二兩),川椒,當歸(各半兩),細辛,附子(炮去皮臍),人參,桂枝,黃蘗(各七錢),

上為末,用酒浸烏梅肉一宿,去核,蒸飯杵成泥,和藥勻丸如麻子大。食後服十丸,日三服,忌生冷物。

白話文:

使君子丸:這個藥方是治療小兒五種疳症,也就是脾胃不調、肚子脹氣、時常疼痛、不肯吃奶或吃飯,導致逐漸消瘦。

藥材包含:厚朴、陳皮(各37.5克)、使君子肉(37.5克,用熱水泡過去除黑色外皮)、甘草、川芎(各9.4克),再加入芍藥。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像芡實子一樣。每次吃一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化蟲丸:這個藥方是治療小兒因蟲咬而引起的心口痛,疼痛來來去去不固定,不想吃奶或吃飯。

藥材包含:鶴虱、檳榔、胡粉、苦楝根(各18.75克)、明礬(13克,一半生用一半燒過)。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像綠豆一樣。三歲的小孩服用三十丸,用開水加入兩滴香油吞下。飯前服用,如果體內有小蟲,都會化成水排出,大蟲則會自然從大便排出,剛開始服用效果很好。

烏梅丸:這個藥方是治療蛔蟲跑到膈膜,所以過一會兒又跑上來,吃到東西就想吐且感到煩躁不安,會聞到食物的臭味,服用這個藥方應當會把蛔蟲吐出來。這個藥方也可以治療長期的痢疾。

藥材包含:烏梅(23顆)、乾薑(75克,炮製過)、黃連(75克)、川椒、當歸(各18.75克)、細辛、附子(炮製過,去除皮和臍)、人參、桂枝、黃檗(各26克)。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酒浸泡烏梅肉一晚,取出後去核,蒸過飯後搗成泥狀,與藥粉混合均勻,做成像麻子一樣大小的丸子。飯後服用十丸,一天服用三次,禁食生冷食物。

5. 咳嗽門

(第十三)

白話文:

(第十三) 咳嗽的病因有很多種,有的是因為外感風寒,有的是因為內在的臟腑功能失調。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通常會伴隨著發熱、怕冷、頭痛等症狀,而內傷咳嗽則可能與飲食不當、情緒不佳、或是身體虛弱有關。治療咳嗽的方法也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因來選擇,像是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可以使用一些解表散寒的藥物,而內傷咳嗽則需要調養臟腑。

6. 病機

《內經》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聽從其令也。五臟之咳,久乃移於六腑,始傷肺氣,終動脾濕,故咳而又嗽也。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肅,及動之,則氣上衝而為咳嗽,久則動脾濕而為痰也。大法與大人同。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五臟六腑都會導致人咳嗽,不只是肺臟。皮膚毛髮是肺臟所主的外在組織,當皮膚毛髮先感受到外來的邪氣,邪氣會聽從肺的指令而侵入。五臟的咳嗽,久了會傳到六腑,一開始會傷害肺氣,最終會影響到脾的濕氣,所以才會既咳嗽又有痰。經文說:秋天感受濕邪,冬天一定會咳嗽。大致上來說,秋天的氣候本來應該是清爽肅靜的,如果有所擾動,氣就會向上衝逆而形成咳嗽,久了就會影響到脾臟的濕氣而產生痰。治療原則和治療大人的方法相同。

7. 脈候

《脈經》曰:關上脈微為嗽,脈浮緩者為傷風,脈緊者肺寒咳嗽。脈浮軟者生,弦急者死。

白話文:

《脈經》說:寸關尺中的關部脈象微弱,代表會有咳嗽;脈象浮且緩慢,代表是受了風寒;脈象繃緊,代表是肺部受寒引起的咳嗽。脈象浮且柔軟的,是好現象,脈象繃緊且急促的,是危險的現象。

8. 治法

錢氏曰:嗽者,肺盛微寒。八、九月,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非久病也。其證面赤身熱、痰盛,法當以葶藶丸下之。若久者,不可下也。十一月、十二月嗽者,傷風嗽也。風從背脊第三椎肺俞入也,以麻黃湯汗之。有熱證,面赤,便水,涎熱,咽喉秘者,甘桔湯治之。

若五、七日之間。其身熱,痰盛,涕唾稠黏者,以褊銀丸下之。有肺盛者,咳而後喘,面腫欲飲水者,有不飲水者,其身則熱,以瀉白散瀉之。若傷寒咳嗽五、七日無熱證而但嗽者,亦葶藶丸主之,後用化痰藥。而肺虛者,咳而哽氣,時時長出氣,喉中有聲,此久病也,以阿膠散主之。

痰盛者,先實脾,後以褊銀丸下之,涎退則補肺為上法,有嗽而吐水或清綠水者,以百祥丸下之;有嗽而吐痰涎、乳食者,以白餅子下之;有嗽而痰咳膿血者,乃肺熱,食後服甘桔湯,久嗽者,肺亡津液阿膠散補之,咳而痰實,不甚喘而面赤,時飲水者,褊銀丸下之。治嗽大法,盛則下之,久則補之,更量虛實,以意增減。

傷風發熱咳嗽者,宜先發散其表,人參羌活散加麻黃,或金沸草散加桑白皮、惺惺散、參蘇飲皆是發散之藥,熱不除,解肌湯主之。假如表散風邪,無別證微嗽者,服抱龍丸、瀉白散平肺之劑;痰涎壅盛,玉餅子、金星丸;下痰熱,瀉白散加人參或辰砂半夏丸、抱龍丸尤良。下後熱不退,作驚風之狀,宜以薄荷散服。

感寒發熱咳嗽者,服惺惺散加麻黃表散寒邪。微嗽,杏仁膏、人參半夏丸;痰嗽,半夏茯苓湯。

久嗽曾經解利,肺氣虛寒宜補肺,服補肺阿膠散、潤肺散。肺中風,肺受寒久不已,灸肺俞穴三壯,服百部丸,陳皮、罌粟殼、桑根白皮煎湯研化,食後服。

小兒初生百日內咳嗽,肺葉脆弱,最為難治。平常冷熱邪入肺中,無能得出,又不堪吐利,必明病源,消解風寒,化痰順氣,益肺生津,胃開氣壯,嗽即漸減,不可強攻。

冷嗽則鼻流清涕,面白痰薄,日輕夜重,或微有邪熱。熱嗽則面微紅,鼻乾熱,痰稠,脈浮數。胃熱不因風寒而得,以兒啼便乳,壅結心肺不散,即嗽而逆,以玉餅子下。

錢氏治嗽之法,先實脾,脾母得實,肺則和平。

小兒咳嗽者,腠理受風邪感激,臉紅喘促,辨虛實,若見唇縮胸前陷,鼻枯乾黑,皆為不治。

白話文:

錢氏說:咳嗽這種病,通常是因為肺氣旺盛而略帶寒意。在八、九月時,肺氣最旺盛,如果這時候咳嗽,多半是實證,不是久病。這時的症狀是臉色紅、身體發熱、痰多,應該用葶藶丸來攻下。如果是久病,就不能用攻下的方法。十一、十二月咳嗽,通常是感冒引起的咳嗽。風邪是從背脊第三椎的肺俞穴侵入的,要用麻黃湯發汗。如果有熱象,例如臉色紅、小便不暢、口水發熱、咽喉腫痛,就用甘桔湯來治療。

如果咳嗽五到七天,出現身體發熱、痰多、鼻涕濃稠的症狀,可以用褊銀丸來攻下。如果因為肺氣太盛,引起咳嗽後喘息、臉部浮腫、想喝水,或是身體發熱卻不想喝水,就用瀉白散來瀉肺。如果感冒咳嗽五到七天,沒有發熱症狀,只有咳嗽,也用葶藶丸治療,之後再用化痰的藥。如果肺氣虛弱,咳嗽時會哽咽、常常長出氣、喉嚨有聲音,這是久病,要用阿膠散來治療。

痰多的情況,要先調理脾胃,讓脾胃強健,然後再用褊銀丸攻下。等痰減少了,再補肺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咳嗽時吐水或清綠色的水,用百祥丸攻下;如果咳嗽時吐痰、口水、或奶水等,用白餅子攻下;如果咳嗽時痰中帶膿血,這是肺熱,飯後服用甘桔湯。如果久咳,是肺的津液耗盡,要用阿膠散來補養。如果咳嗽時痰很多,呼吸不怎麼喘,但臉色紅,時常想喝水,就用褊銀丸攻下。治療咳嗽的大原則是,實證要攻下,久病要補養,還要根據病人的虛實狀況來調整藥方。

感冒發熱咳嗽,應該先發散表邪,可以使用人參羌活散加麻黃,或是金沸草散加桑白皮、惺惺散、參蘇飲等發散藥。如果熱還沒退,就用解肌湯。如果表邪已經散了,沒有其他症狀,只有輕微咳嗽,可以服用抱龍丸、瀉白散等平和肺氣的藥。如果痰很多,可以用玉餅子、金星丸。要清除痰熱,可以用瀉白散加人參,或是辰砂半夏丸、抱龍丸效果更好。如果攻下後熱不退,出現驚風的症狀,可以用薄荷散服用。

感寒發熱咳嗽,可以服用惺惺散加麻黃來發散寒邪。如果只是輕微咳嗽,可以用杏仁膏、人參半夏丸。如果是痰多引起的咳嗽,可以用半夏茯苓湯。

久咳已經好轉,如果肺氣虛寒,要補肺,服用補肺阿膠散、潤肺散。如果肺中風,或肺受寒很久沒好,可以灸肺俞穴三次,服用百部丸,再用陳皮、罌粟殼、桑根白皮煎湯融化藥丸服用。

剛出生一百天內的小孩咳嗽,因為肺葉很脆弱,最難治療。平時冷熱邪氣進入肺中,無法排出,又不能用吐或利的方式治療,必須先查明病因,消除風寒,化痰順氣,益肺生津,等胃氣開了,身體強壯了,咳嗽就會慢慢減少,不可強行攻伐。

冷咳的症狀是鼻流清涕、臉色蒼白、痰液稀薄、白天輕微晚上加重,或是稍微有發熱。熱咳的症狀是臉色微紅、鼻子乾燥發熱、痰液濃稠、脈搏浮數。胃熱引起的咳嗽,不是因為風寒,而是因為小孩哭鬧、喝奶導致心肺壅塞不散,就會咳嗽,用玉餅子攻下。

錢氏治療咳嗽的方法是,先調理脾胃,脾胃強壯,肺氣自然平和。

小孩咳嗽,是因為身體受到風邪的侵襲,臉色紅、呼吸急促,要辨別虛實。如果看到嘴唇收縮、胸部凹陷、鼻孔乾枯發黑,都是不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