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八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十八 (21)

1. 藥方

瀉心湯,治心熱。

黃連(一兩,微炒),

為末,酒水調二三分,量兒大小與之。

導赤散,治小腸實熱。

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分),竹葉煎服。

瀉青丸,治肝熱。

當歸,龍膽草,川芎,梔子,大黃,羌活,防風

白話文:

瀉心湯,用來治療心熱。用黃連一兩,微炒研磨成粉末,以酒水調和,服用量根據孩童的大小而定。

導赤散,用來治療小腸實熱。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份,用竹葉煎服。

瀉青丸,用來治療肝熱。當歸、龍膽草、川芎、梔子、大黃、羌活、防風等藥材混合使用。

上為末,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或半丸。

洗肝散,治肝經積熱,眼目赤腫,羞明,兼有風痰。

防風,羌活,當歸,川芎,薄荷,甘草,大黃(各等分),

為末,水調。

瀉黃散,治脾熱口臭咽乾。

藿香(七錢),防風(四兩),山梔(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三兩),

上為末,同蜜酒炒香,每服一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蜜丸,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丸或半丸。

洗肝散用於治療肝經積熱,導致眼睛紅腫、畏光,同時伴有風痰的症狀。

將防風、羌活、當歸、川芎、薄荷、甘草和大黃等藥材,按照相同的比例研磨成粉末,用水調和服用。

瀉黃散用於治療脾胃熱盛,導致口臭、咽喉乾燥的症狀。

將藿香、防風、山梔子、石膏和甘草等藥材研磨成粉末,與蜜酒一同炒香,每次服用一錢。

瀉黃散,治脾熱口苦,身體蒸熱,皮膚如橘之黃,困倦喜睡。

黃連,黃芩,梔子,黃柏,茵陳(各五錢),茯苓,澤瀉(各三錢),

水煎服。

瀉白散,治肺熱。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兩),甘草(三錢),

為末,水調服。

清神散,治肺熱鼻塞生瘡,不聞香臭或有餘毒。

白話文:

「瀉黃散」可以治療脾胃熱盛導致的口苦、身體發熱、皮膚發黃、疲倦嗜睡等症狀。

藥方:黃連、黃芩、梔子、黃柏各五錢,茯苓、澤瀉各三錢,用水煎服。

「瀉白散」可以治療肺熱。

藥方:桑白皮、地骨皮各一兩,甘草三錢,研磨成粉末,用水調服。

「清神散」可以治療肺熱引起鼻塞、生瘡,聞不到香味或有餘毒的症狀。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防風,桔梗,細辛,天花粉

上等分咀,散入薄荷少許煎,不拘時服。

滋腎地黃丸,治腎熱。

黃柏(二錢),知母(一錢),桂(一分半),

上為末,熟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百沸湯下。

梨漿飲,治胃熱口氣,痰飲嘔逆,不思飲食,乃胃家蓄熱。

白話文: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防風、桔梗、細辛、天花粉等份研磨成粉,加入少許薄荷煎服,不限時間服用。

滋腎地黃丸,用於治療腎熱。

黃柏二錢,知母一錢,桂枝一分半,研磨成粉,用熟水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用百沸湯送服。

梨漿飲,用於治療胃熱口氣、痰飲嘔逆、不思飲食,皆因胃中積熱。

茵陳(去梗,童便浸一宿,起曬乾),柴胡,黃芩,人參,前胡,甘草,秦艽,生地黃,薄荷(各等分),

上咀,加梨漿一匙,水煎服。

三黃丸,治胃肺大腸及三焦之熱。(方見大人火門。)

芩連四物湯,治榮熱而燥。

川芎,當歸,白芍藥,生地黃(各半兩),黃芩,黃連(各二錢半),

上咀,水煎,食前服。

六合湯,治血熱即遍體生瘡,每日巳午間發熱,遇夜則涼。

白話文:

茵陳去掉莖,用童子尿浸泡一夜,取出曬乾;柴胡、黃芩、人參、前胡、甘草、秦艽、生地黃、薄荷各取等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一匙梨汁,用水煎煮服用。

三黃丸可以治療胃、肺、大腸以及三焦的熱症。

芩連四物湯可以治療因熱氣而導致的燥熱。

川芎、當歸、白芍藥、生地黃各取半兩,黃芩、黃連各取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六合湯可以治療因血熱引起的全身長瘡,每天巳時和午時發熱,到晚上就涼爽的症狀。

當歸,川芎,白芍藥(炒),生地黃,大黃(煨),柴胡(各等分),

水煎服。

四順散,治實熱氣脈壯實,臟腑熱結,大便秘澀。

當歸,川芎,大黃,甘草(各等分),

上銼,水煎,食前服。

六和湯,治虛熱,三焦五臟不和,啼哭煩躁,夜出盜汗。

川芎,當歸,白芍藥,生地黃,人參,白朮(各等分),

上咀,水煎,不拘時服。

火府丹,治心虛心熱,小便赤澀,多驚,睡臥不穩。

生地黃,木通(各五錢),當歸,梔子,黃芩,甘草(各二錢),

白話文:

四順散用於治療實熱氣脈壯實、臟腑熱結、大便秘澀,由當歸、川芎、白芍藥(炒)、生地黃、大黃(煨)、柴胡(各等分)水煎服。六和湯用於治療虛熱、三焦五臟不和、啼哭煩躁、夜出盜汗,由川芎、當歸、白芍藥、生地黃、人參、白朮(各等分)水煎服,不拘時服用。火府丹用於治療心虛心熱、小便赤澀、多驚、睡臥不穩,由生地黃、木通(各五錢)、當歸、梔子、黃芩、甘草(各二錢)水煎服。

上咀,水煎服。

惺惺散(方見痘疹門。)

(錢氏)白朮散,四君子湯(二方見泄瀉門,並治虛熱之劑。)

消風散,治小兒風熱,因解衣風邪客於皮毛,惡風發熱多睡。

荊芥穗,甘草(炙),川芎,羌活,殭蠶(去嘴),人參,茯苓,蟬蛻,藿香葉,防風(各半兩),厚朴(姜炒),芍藥,陳皮(去白。各二錢),

白話文:

將藥材煎水服用。惺惺散(方劑見痘疹門)。錢氏白朮散、四君子湯(這兩個方劑見泄瀉門,都是治療虛熱的藥方)。消風散治療小兒風熱,適用於因解衣受寒,風邪侵入皮毛,導致惡風發熱、嗜睡的症狀。藥材包括荊芥穗、甘草(炙)、川芎、羌活、殭蠶(去嘴)、人參、茯苓、蟬蛻、藿香葉、防風(各半兩)、厚朴(姜炒)、芍藥、陳皮(去白,各二錢)。

上為細末,用茶清或乳香煎湯調下,不拘時服。

生犀角丸,解散風熱,清心肺,利咽喉。

犀角,珍珠,天竺黃,防風,羌活,茯神(各三錢),大黃(煨),甘草(炙),硃砂(飛。各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子大,用薄荷煎湯研化,入麥門冬去心,不拘時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茶水或乳香煎湯送服,不限時間服用。生犀角丸可以散風熱,清心肺,利咽喉。犀角、珍珠、天竺黃、防風、羌活、茯神(各三錢),大黃(煨),甘草(炙),硃砂(飛。各一錢),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煉蜜製成丸子,大小如芡實子,用薄荷煎湯研化後,加入麥門冬去心,不限時間服用。

地骨皮散,治潮熱壯熱。

地骨皮,柴胡,知母,人參,甘草,赤茯苓,半夏(各等分),

水姜煎服。

甘露飲子,治胃中客熱,口臭,不思飲食,或煩躁,齦腫膿血,滿口腥臭,目赤口瘡,皆可服。(方見大人火門。)

寒水石散,利小腸,去心熱墜驚。

寒水石,滑石(各二兩),甘草(五錢),

白話文:

地骨皮散,用來治療潮熱壯熱。

配方:地骨皮、柴胡、知母、人參、甘草、赤茯苓、半夏(各等分)

用法:用水煎服。

甘露飲子,用來治療胃中客熱、口臭、不思飲食、煩躁、齦腫膿血、滿口腥臭、目赤口瘡等症狀。(此方見於大人火門。)

寒水石散,具有利小腸、去心熱墜驚的功效。

配方:寒水石、滑石(各二兩)、甘草(五錢)

為末,湯調服。

絳雪丹,治小兒煩渴。

芒硝,硃砂(各一兩),

上為末,飯丸,雞子大。三歲一丸,沙糖水化下。

小柴胡湯(治往來寒熱。)

白虎湯(治寒熱發渴。)

升麻葛根湯(治小兒疹,天行時熱。)

參蘇散(治小兒痘疹熱。)

已上四方並見傷寒門。

直指保和丸,治小兒癖積熱。(方見脾胃門。)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湯汁調服。

絳雪丹,用於治療小兒煩渴。

芒硝、硃砂(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飯粒大小的丸藥,三歲兒童服用一丸,用沙糖水送服。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往來寒熱。)

白虎湯(用於治療寒熱發渴。)

升麻葛根湯(用於治療小兒出疹,天行時發熱。)

參蘇散(用於治療小兒痘疹發熱。)

以上四個方劑,都可以在傷寒門中找到。

直指保和丸,用於治療小兒脾胃積熱。(方劑可在脾胃門中找到。)

感應丸,紫霜丸,治癖熱。(方見積門。)

白話文:

感應丸和紫霜丸可以治療熱病引起的痰多咳嗽、胸悶等症狀。這兩個藥方在《醫經》中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