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二 (3)
卷之十二 (3)
1. 藥方
有痰加生地黃(二分),以製半夏之毒。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陰脾經所作也。
兼躁熱,加黃柏、生地黃(各二分)。
如無以上證,只服前藥。
春夏腹痛加白芍藥(三分)。
惡熱而渴,或腹痛者,便加芍藥(五分),生黃芩(二分)。
如惡寒腹中痛,加桂心(三分),去黃芩,名桂枝芍藥湯。
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藥,蓋其性大寒也。只加乾薑(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薑制之。
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並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病名厥逆。《內經》曰:逆氣上行,滿脈去形。明七神昏絕,離去其形而死矣。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加吳茱萸(五分)。
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蓋此病隨四時為寒熱溫涼,宜以酒蘗、酒連、酒知母等分為細末,熱湯為丸,每服二百丸,空心白湯送下。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膳壓之,使不令胃中停留,直至下焦,以瀉衝脈之邪也。
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虛勞七損證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是其本法也。
升陽順氣湯,因飲食不節,勞役所傷,腹脅滿悶短氣,遇春即口淡無味,遇夏雖熱猶有惡寒,飢則常如飽,不喜食冷物。
人參(三分),黃耆(一錢),半夏(六分),甘草(炙二分),草豆蔻(四分),神麯(炒),升麻,柴胡(各三分),當歸身,陳皮,黃柏(各四分),
上水二鍾,姜三片,煎一鍾,去渣食前溫服。
夫脾胃不足之證,須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脾胃中清氣行於陽道及諸經,生髮陰陽之氣,以滋春氣之和也。又引參、耆、甘草甘溫之氣味上行,充實腠理,使陽氣得衛外而為固也。凡治脾胃之藥多以升陽補氣名之者,此也。
升陽補氣湯,治飲食不時,飢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溜,氣短無力,不能寒熱,早飯後轉增昏悶,頻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懶倦動作,五心煩熱。
厚朴(姜炒,三分),升麻,羌活,白芍藥,獨活,防風,甘草(炙),澤瀉(各五分),柴胡(一錢二分),生地黃(七分半),
上咀,作一服,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一盞,去渣食前溫服。腹脹及腹中窄狹,加厚朴一倍。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直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燥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升故也,當以升陽益胃主之。
羌活,獨活,防風(各三分。以秋旺故以辛溫之藥瀉之),柴胡,白朮,茯苓(渴者不用),澤瀉(各四分),黃耆(錢半),人參,半夏(制),甘草(炙。各六分),黃連(二分),陳皮,白芍藥(各五分),
白話文:
藥方
如果痰多,就加入生地黃(少量),用來減輕半夏的毒性。痰引起的頭痛,不是半夏就不能消除。這是因為足太陰脾經的問題。
如果同時有煩躁發熱的症狀,就加入黃柏和生地黃(都少量)。
如果沒有以上這些症狀,就只服用之前的藥方。
如果在春天或夏天腹痛,就加入白芍藥(少量)。
如果怕熱、口渴,或腹痛,就加入白芍藥(較多量)和生黃芩(少量)。
如果怕冷、肚子痛,就加入桂心(少量),去掉黃芩,這個藥方就叫做桂枝芍藥湯。
冬天肚子痛不可以用白芍藥,因為它藥性太寒涼。這時應該加入乾薑(少量),或者加入較多的半夏,並用生薑來減輕半夏的毒性。
在秋冬季節,胃部的脈象受到衝脈的影響,同時連帶脅下,少陽脈也受到影響,產生逆行。這種病就叫做厥逆。《內經》說:「逆氣上行,滿脈去形」,意思是指這種病會讓人神志昏迷,甚至失去生命。症狀是氣向上衝到喉嚨,呼吸困難,喘息有聲,不能躺臥。這時要加入吳茱萸(少量)。
夏天出現這種症狀,是屬於大熱的病症。這種病會隨著四季變化而呈現寒熱溫涼的特性,應該將黃柏、黃連、知母等藥材磨成細末,用熱水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二百丸,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服藥後要多喝熱水,稍後再吃點東西,不要讓藥停留在胃中,要讓藥力直達下焦,以排除衝脈的邪氣。
總的來說,治療飲食勞累造成的疾病,其實是屬於虛勞七損的範疇,應該用溫和、平和、甘味多、辛味少的藥物來治療,這才是根本的治療方法。
升陽順氣湯,是因為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造成的,症狀是腹部和脅部脹滿悶痛、氣短。到了春天會覺得嘴裡沒味道,到了夏天即使很熱也會覺得怕冷。肚子餓的時候常常覺得飽,不喜歡吃冷的食物。
藥方:人參(少量),黃耆(多量),半夏(少量),炙甘草(少量),草豆蔻(少量),炒神麯(少量),升麻(少量),柴胡(少量),當歸身(少量),陳皮(少量),黃柏(少量)。
用法:用水兩碗,加生薑三片,煎成一碗,去掉藥渣,在吃飯前溫服。
脾胃虛弱的人,需要用升麻和柴胡這些味苦性平的藥來引導脾胃中的清氣向上行走,到達陽經,這樣可以生髮陰陽之氣,使春天的生機得以舒暢。同時,也要引導人參、黃耆、甘草這些甘溫的藥味向上走,充實皮膚,讓陽氣能夠保護身體不受外邪侵襲。凡是治療脾胃的藥,多以升陽補氣來命名,原因就在這裡。
升陽補氣湯,是治療飲食不規律、飢飽無度、勞累過度,導致胃氣不足、脾氣下陷、氣短無力、身體忽冷忽熱、早飯後反而更加昏沉、經常想睡覺、懶惰無力、四肢不聽使喚、懶得動、手心腳心發熱等症狀。
藥方:厚朴(用薑炒過,少量),升麻(少量),羌活(少量),白芍藥(少量),獨活(少量),防風(少量),炙甘草(少量),澤瀉(少量),柴胡(多量),生地黃(較多量)。
用法:將藥材研磨粗碎,一次服用一劑。用水一碗,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成一碗,去掉藥渣,在吃飯前溫服。如果肚子脹或者覺得肚子裡面很窄,就將厚朴加倍。如果肚子裡面感覺硬硬的,就加入砂仁(少量)。
升陽益胃湯,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身體疲乏、嗜睡、四肢無力。時值秋季乾燥,濕熱之氣稍退,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口乾舌燥、食之無味、大便不規律、小便頻繁、消化不良,同時還會出現肺部疾病的症狀,如發冷怕冷、情緒低落、面色不好,這都是陽氣不能升發的緣故,應該用升陽益胃的方法來治療。
藥方:羌活(少量),獨活(少量),防風(少量。秋季旺盛,所以用辛溫的藥來疏散),柴胡(少量),白朮(少量),茯苓(口渴則不用),澤瀉(少量),黃耆(多量),人參(少量),制半夏(少量),炙甘草(少量),黃連(少量),陳皮(少量),白芍藥(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