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二 (2)
卷之十二 (2)
1. 藥方
心下痞悶加枳實、黃連(各一錢)。腹中痞加枳實、木香、砂仁(各五分)、厚朴(七分)。如天寒,少加乾薑或桂。能食而心痞者,加黃連、枳實(各三分)。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各八分)。脈弦四肢滿,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腹中痛加白芍藥(五分)、甘草(三分)。如惡寒冷痛,加中桂(五分)。
夏月腹痛,不惡寒,惡熱者,加黃芩、甘草(各五分)、芍藥(一錢),以治時熱也。如腹痛在寒涼時,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類。
腹中痛,惡寒而脈弦者,是木來剋土也,小建中湯主之。如脈沉細,腹中痛,是水來侮土也,以理中湯主之。如脈緩體重節痛,腹脹自利,米穀不化,是濕勝,以平胃散主之,蒼朮苦辛能瀉濕,乾薑辛熱,能於土中瀉水,芍藥味酸,能於土中瀉木。
脅下痛或脅下急縮,俱加柴胡(三分,甚加五分),甘草(三分)。臍下痛加熟地黃(五分)。如不已,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
硃砂安神丸,治內傷虛火上熾,心神不寧,夜不得寐。
硃砂(五錢,另研水飛為衣用),甘草(五錢五分),黃連(酒洗,六錢),當歸(二錢半),生地黃(二錢),
上除硃砂四件共為細末,湯泡蒸餅丸,如黍米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或廿丸,津嚥下。食後或溫水涼水少許送下。
《內經》曰: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為君,以甘草、生地黃之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為臣,以當歸身補其血不足,硃砂納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調中益氣湯,其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之下得一澀,其證四肢倦怠,肢節煩痛,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忽肥忽瘦,口失滋味,大小便清利而數,或飲下便瀉,或大便澀滯不行,一二日一見。夏月飧泄,米穀不化。或便後見血見白膿,胸滿短氣,膈咽不通。或痰嗽稠黏,口中沃沫,耳鳴耳聾,目中溜火,熱擁頭目,不得安臥,嗜臥無力,不思飲食。
人參(五分),黃耆(一錢),蒼朮,甘草(各五分),柴胡(此味為上氣不足,胃氣與脾氣下溜乃補,從陰養陽也),升麻,橘紅(如腹中氣不得轉運,更加一分),木香(各二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溫服。寧心絕思,藥必神效。蓋病在四肢,血脈空腹在旦也。
時顯熱躁,乃下元陰火蒸蒸發熱,加生地黃(二分)、黃柏(三分)。
大便虛坐不得,或了而不了,腹中逼迫,血虛血澀也,加當歸身(三分)。
身體沉重,雖小便數多,亦加茯苓(二分)、蒼朮(一錢)、澤瀉(五分)、黃柏(三分)。
胃氣不和加半夏(五分)、生薑(三片)。
白話文:
藥方
如果覺得心口堵悶,就加枳實和黃連(各一錢)。如果覺得肚子裡堵悶,就加枳實、木香、砂仁(各五分)和厚朴(七分)。天氣冷的話,可以稍微加點乾薑或桂。如果能吃東西但是心口還是堵悶,就加黃連和枳實(各三分)。如果脈象慢而且有痰,同時感到堵悶,就加半夏和黃連(各八分)。如果脈象像琴弦,四肢脹滿,大便困難且心口堵悶,就加黃連(五分)、柴胡(七分)和甘草(三分)。如果肚子痛,就加白芍藥(五分)和甘草(三分)。如果怕冷而且覺得冷痛,就加中桂(五分)。
夏天肚子痛,不怕冷反而怕熱,就加黃芩、甘草(各五分)和芍藥(一錢),這是用來治療季節性暑熱的。如果肚子痛是在天氣寒涼時發作,就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類的藥。
如果肚子痛,怕冷而且脈象像琴弦,這是肝木克脾土的現象,可以用小建中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沉細,肚子痛,這是腎水侵犯脾土的現象,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慢,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肚子脹,拉肚子而且食物沒有消化,這是體內濕氣太重,可以用平胃散來治療。蒼朮味苦辛,可以去除濕氣;乾薑味辛熱,可以在脾土中去除水濕;芍藥味酸,可以在脾土中平息肝木。
如果兩脅肋部疼痛或感覺緊縮,都加柴胡(三分,嚴重的話加五分),甘草(三分)。如果肚臍下方疼痛,就加熟地黃(五分)。如果情況沒有好轉,那就是體內寒氣太重,加肉桂(五分)。
硃砂安神丸,是用來治療因內傷導致虛火上升,心神不寧,晚上睡不著的。
藥材包含:硃砂(五錢,另外磨成粉當藥丸外衣用)、甘草(五錢五分)、黃連(用酒洗過,六錢)、當歸(二錢半)、生地黃(二錢)。
除了硃砂外,將其他四種藥材磨成細粉,用熱湯泡過的蒸餅揉成丸子,像黍米那麼大。然後用硃砂粉包在丸子外面。每次服用十五或二十丸,用口水慢慢吞下。飯後或用少量溫水或涼水送服。
《內經》說:「熱邪太盛,要用甘寒藥來治療,用苦味藥來洩熱。」這裡用黃連的苦寒來去除心煩,消除濕熱,作為主要藥材;用甘草和生地黃的甘寒來瀉火,補氣,滋養陰血,作為輔助藥材;用當歸來補血;用硃砂來安撫浮動的虛火,安定心神。
調中益氣湯,適用的脈象是弦洪緩,按下去會有澀的感覺,症狀是四肢疲倦,關節煩痛,難以伸屈,身體沉重,心煩不安,體重忽胖忽瘦,嘴巴沒味覺,大小便清澈而且次數多,有時喝水就拉肚子,有時大便又乾澀拉不出來,可能一兩天才大便一次。夏天會有消化不良的腹瀉,食物沒有消化就排出。或者大便有血絲或膿液,胸悶氣短,喉嚨不舒服。或者有濃痰咳嗽,口中多口水,耳鳴耳聾,眼睛容易發熱,頭部發熱,睡不好,嗜睡無力,不想吃東西。
藥材包含:人參(五分)、黃耆(一錢)、蒼朮、甘草(各五分)、柴胡(用來治療上氣不足,脾胃之氣下沉的情況,用補陰的方式來滋養陽氣)、升麻、橘紅(如果肚子裡氣不順暢,可以加一分)、木香(各二分)。
將這些藥材切碎,當作一劑,用水兩碗煎成一碗,空腹溫服。要保持心靜不要胡思亂想,藥效才會好。因為病在四肢,而血脈在早上空腹時運行。
如果出現明顯的發熱煩躁,這是下焦陰虛火旺的表現,可以加生地黃(二分)和黃柏(三分)。
如果大便時感覺虛弱,無法順利排出,或者感覺想大便卻排不出來,肚子裡有壓迫感,這是因為血虛血滯,可以加當歸身(三分)。
如果身體沉重,雖然小便次數多,也可以加茯苓(二分)、蒼朮(一錢)、澤瀉(五分)和黃柏(三分)。
如果脾胃不和,可以加半夏(五分)和生薑(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