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八 (7)
卷之八十八 (7)
1. 醉臥當風乳兒失音
乳母醉臥當風乳兒,令兒失音。《抱朴子》云:乳母飲酒過度,當風取涼乳兒,風冷酒毒邪乳入喉,故令兒失音不語也。
白話文:
如果哺乳期的母親在喝醉後躺在風中餵奶嬰兒,會導致嬰兒失去聲音能力。《抱樸子》說:“母親飲酒過度,在風中涼快時給嬰兒餵奶,寒風吹來並混雜著酒精毒素進入喉嚨,因此導致嬰兒無法說話。”
2. 嗽後飲乳成驚喘痰噎
嗽後飲乳,痰聚不散,氣道不利,關膈不通,則成痰噎而驚喘。
3. 悲喜未定便乳成涎嗽
孟氏云:悲喜未定便乳兒,必涎嗽引風。《寶鑑》云:悲喜未定,飲水則逆其氣,氣逆勝血,血隨氣行,多成吐血。
白話文:
當母親在情緒波動不定的情況下餵奶,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咳嗽和受涼的情況。而根據《寶鑒》,如果母親在情緒不穩定時喝水,會使她的氣息受到幹擾,造成血液循環失調,進而引起出血現象,甚至可能導致嘔血。
4. 兒啼未定便乳生癭氣
凡兒啼未定,便以乳塞其口乳之,令氣不得消散,故結聚成癭也。孟氏云:兒啼未定,肺竅開,即便乳兒,與氣相逆,氣凝結聚,多成瘰癧癭瘤也。
白話文:
當孩子還在哭鬧時,就用奶嘴堵住他的嘴巴餵他喝奶,讓空氣無法消散,因此會形成腫塊。孟氏說:「如果孩子的肺部通道尚未打開,卻立即餵食,這和空氣相反,導致氣凝聚在一起,容易造成淋巴結核或腫瘤等問題。」
5. 小兒無患歌
孩兒常體貌,情態貌殊然。
鼻內干無涕,喉中絕響涎。
頭如青黛染,唇似點朱鮮。
臉方花映竹,頰綻水浮蓮。
喜引方才笑,非時手不宣。
縱哭無多哭,雖眠不久眠。
意同波浪靜,性若鏡中天。
此子俱安吉,何愁患再纏。
白話文:
孩子體型面貌特殊,神情舉止也與眾不同。鼻腔乾燥沒有鼻涕,喉嚨裡沒有痰液。頭上像是染了青黛,嘴唇像塗了朱砂。臉方方正正,像花朵映襯著竹子,臉頰上像綻放著水浮蓮。喜歡無緣無故地笑,不合時宜地亂動手。縱使哭泣也哭不了多久,就算睡覺也睡不了太久。心意平和像靜止的波浪,性格清澈如鏡中之天。這個孩子一切安好,何須擔心疾病纏身呢?
6. 養子日用法
吃熱吃軟吃少則不病,吃冷吃硬多則多病。忍三分寒,吃七分飽,頻操肚,少洗澡。
歌曰:
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一分飢與寒。
但願人皆依此法,自然諸病不相干。
白話文:
如果吃得溫暖、柔軟且少量,就不容易生病;相反地,若食用寒冷、堅硬或過量的食物,就容易患病。保持身體適度寒冷,進食到七分飽,經常按摩腹部,減少泡澡次數。 歌謠說:「想要小孩平安健康,常常要有些微餓和冷感。希望每個人都能遵循這個方法,那麼各種疾病都不會發生。」
7. 一要背暖
經云:背脊三椎下節之兩旁是肺之俞也。若風寒傷於肺俞,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病熱,其證或咳嗽,或喘,或嘔噦,或吐逆及胸滿,憎寒壯熱,皆肺經著寒而得之也,故要背暖。
白話文:
古文中說:“背部第三根脊椎下方一節兩側的地方就是肺的輸穴(即肺俞)。如果受了風寒侵襲到肺俞,會使人的汗毛孔都豎起來,皮膚緊縮發燒,症狀可能有咳嗽、氣喘、嘔吐、反胃以及胸部悶脹不適等,還會感到寒冷和高燒交替出現,都是因為肺部受到冷空氣影響所引起的。”所以保持背部溫暖是很重要的。
8. 二要肚暖
俗云:肚無熱肚。肚者,胃也,為水穀之海。若冷則物不腐化,腸鳴腹痛,嘔噦泄瀉等疾生焉。經云:胃熱而能消穀,必能飲食,故要肚暖。
白話文:
古人說:“肚子沒有熱病。”這裡所指的“肚”就是胃,是消化食物的地方。如果胃寒涼,那麼食物就不會被分解和消化,就會出現腸鳴、腹痛、嘔吐、拉稀等等疾病。古書上又說:“胃有熱量就能夠消化食物,才能吃得下飯,所以保持腹部溫暖很重要。”
簡而言之,“保持胃部溫暖對健康非常重要”。
9. 三要足暖
經曰:足為陽明胃經所司,寒從下起,故要足暖。
10. 四要頭涼
經曰:頭者,六陽之會,諸陽所湊也。頭為髓之海,若大熱則髓溢汗泄,或顱囟腫起,或頭縫開解,或頭瘡目疾。俗云:頭無涼頭,故頭宜涼。
白話文:
古文中說:“頭是六種陽氣聚集的地方,也是所有陽氣匯聚之地。頭部是骨髓的大海,如果太過燥熱,就會導致骨髓中的液體外溢、出汗過多,或者出現腦門脹痛、頭皮裂開或是長癤子和眼睛疾病。”常言道:“頭不能受寒”,因此頭部應該保持清涼。
11. 五要心胸涼
心屬丙火,若外受客熱,內接心火,則內外俱熱也。其證輕則口乾,舌燥,腮紅面赤;重則啼叫驚跳,故心宜涼。
白話文:
心臟屬於丙火,如果外部受到外來的熱邪,內部又引發心火,那麼就會出現內外皆熱的情況。症狀輕微時,可能會有口乾、舌頭乾燥、臉頰紅腫、臉色泛紅;症狀嚴重時,會有哭泣尖叫、驚嚇跳躍的情形。因此,對於心臟而言,應該保持涼爽。
12. 六者精神未全
小兒忽見非常之物,或見未識之人,或聞雞鳴犬吠,忽見牛馬等畜,或嬉戲驚駭,或忽聞大聲,因而作搐者,緣心氣乘虛而精神離散故也。當用補心益氣藥治之。如用鎮心牛黃、硃砂、琥珀、金銀、腦、麝、水銀等藥,則成慢驚風搐,以致腹脹足冷,不能療也。
白話文:
小孩子突然看到非常奇怪的東西,或是看見不認識的人,或是聽到雞鳴狗吠,又或者看到牛馬等牲畜,或是玩耍時受到驚嚇,或是突然聽到很大的聲音,因此抽搐,這都是因為心氣虛弱,精神散亂所致。應該使用補心益氣的藥物治療。如果使用鎮心藥物,例如牛黃、硃砂、琥珀、金銀、腦、麝香、水銀等,就會變成慢驚風抽搐,導致腹脹足冷,無法治療。
13. 七者吐瀉慢驚
經曰:脾為黃婆,胃為金公,主養五臟六腑。若脾胃全固,則津液通行,氣血流暢,表裡沖和,一身康健。蓋脾胃屬土而惡濕。小兒變蒸,上唇腫而頭熱,或上氣身熱,父母不曉,妄作傷寒傷食治之,或以解藥出汗,或以通藥宣泄,或以涼藥鎮心,或以帛湯振繳,致令冷熱不調,內傷脾胃,搏於大腸,故糞便清色。久不已者,必吐,吐不已者作搐。
搐作又言熱則生風,轉用涼藥治之,愈覺敗傷真氣,漸不救者多矣。經云:脾土虛弱,肝木乘之,故筋攣而作搐,宜用補脾溫胃暢氣之藥治之,庶可得其生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脾臟就像黃色的老婦人,胃就像金色的老頭,負責養護五臟六腑。如果脾胃都健全,那麼津液就能暢通無阻,氣血就能流暢運行,表裡能夠和諧相處,全身就能健康無恙。因為脾胃屬於土性,最怕濕氣。
小兒如果出現發燒、上唇腫脹、頭熱,或者上呼吸道感染導致發熱,家長們不懂醫術,誤以為是傷寒或傷食,就胡亂用藥。有的用解藥讓孩子出汗,有的用通便藥物宣泄,有的用涼藥鎮心,有的用溫熱藥物振奮,結果導致冷熱失衡,損傷脾胃,影響大腸功能,所以大便顏色清稀。
如果長期不治,就會吐,吐個不停就容易抽搐。
抽搐又說是因為熱氣生風,就又用涼藥治療,結果更加損害真氣,久而久之就難以救治了。經書上說:脾土虛弱,肝木就會乘虛而入,導致筋脈痙攣,出現抽搐,應該用補脾溫胃、暢通氣血的藥物治療,才能救治。
14. 八者嘔奶糞青
小兒在胎之時,其母取涼過度,冷氣入於胞胎之中,兒生之後,因悲啼未定,便與乳食,使氣與食蓄結於中,久而不散,致傷脾胃。輕則嘔奶糞青,重則腹中氣鳴,氣逆,涎潮流溢,以致難治。
白話文:
當母親懷孕期間過分受寒,冷氣進入子宮內,孩子出生後因為哭泣不穩定就餵他吃東西,使得氣和食物積聚在肚子裡,長時間無法消散,導致傷害到脾胃。輕微的情況會出現吐奶、大便呈綠色,嚴重的話會有腹部脹氣、反流口水等症狀,進而變得不易治療。
15. 九者勿得輕服輕粉硃砂
水銀輕粉俱有毒,雖云下痰,性冷損心氣。辰砂雖云鎮墜,性寒損神。小兒服之易傷,每每被其誤也多矣。
白話文:
汞和輕粉都有毒,雖然可以祛痰,但因為屬性寒冷會損害心臟的功能。辰砂雖然被認爲有鎮靜作用,但由於它的性質偏寒會損害精神狀態。小孩子服用這些藥物容易受到傷害,因此常常因爲誤用而造成不良後果的情況很多。
16. 十者因浴致生丹毒
小兒一周之內不可輕易頻洗,肌膚脆嫩,腠理不密,洗之恐濕熱之氣鬱蒸不散,變生赤遊丹毒。片片如胭脂,身發壯熱,若毒氣入腹者死。又有因浴傷寒,咳嗽上氣外感之疾,多由此也。
白話文:
小孩在出生第一週不要經常洗澡,因為他們的皮膚脆弱、毛孔緊密,如果常洗澡可能會讓溼熱的空氣堆積無法消散,進而引發紅斑性瘭疽。這種病會出現一片片像胭脂一樣的紅色痕跡,身體還會發燒,如果毒素進入腹部的話甚至可能死亡。另外也有因為洗澡受涼導致咳嗽和呼吸系統疾病的例子,大多數都是這樣引起的。
17. 聽聲驗病訣
《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蓋人病蘊於內,聲音顯於外。樂聲亂則五音不和,人聲亂則五臟不和,所以聽聲音驗人之疾病也。
《素問》云: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是故《周官》云:以五氣五色五聲視以生死。孫真人云:五臟不和,五聲不順,五色不定,必主病也。《三因方》云:觀五臟有餘不足,喉之於聲,中之守也。中盛則氣盛,中虛則氣弱,故聲如從室中言,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氣之奪也。
言語善惡,不避規疏,此神明之亂也。鄭聲音意不相續,陰陽失守也。故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白話文:
音樂的起源來自人心,而人心之所以會有所感觸,是因為外界事物所致。受到外界事物影響而有所感觸,就會表現為聲音;聲音彼此呼應,便會產生變化。因此,一個人內心的病症會透過聲音顯露在外。音樂的音調混亂,代表五音不協調;人的聲音混亂,則代表五臟不協調,所以可以透過聽聲音來判斷人的疾病。
古籍《素問》也提到,觀察呼吸、聽聲音就能了解病人的病症。因此,《周官》說,根據五氣、五色、五聲來判斷生死。孫真人則說,五臟不協調,就會導致五聲不順、五色不穩定,必然會生病。《三因方》則說,觀察五臟的虛實,喉嚨是發聲的器官,也是五臟的守護者。五臟充實,氣息就會強盛;五臟虛弱,氣息就會虛弱。所以,聲音像是在房間裡說話一樣,代表氣息濕潤;說話聲音微弱,整天都說不了幾句話,代表氣息虛弱。
言語善惡、不守規矩,代表神志混亂;說話聲音和意思不一致,則代表陰陽失衡。所以說,能守住自身的人就會存活,失去自身的人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