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二 (4)
卷之八十二 (4)
1. 婦人客熱候
客熱者,是體虛而將溫過度,外熱加之,非臟腑自生,故云客熱。其為狀,上焦胸膈之間虛熱,口燥心煩,手足壯熱是也。
麥門冬散,治婦人客熱,四肢煩悶疼痛,不思飲食。
麥門冬,柴胡,赤茯苓,羚羊角,赤芍藥,桑白皮,黃耆(各三分),生地黃,甘草(各五分),
上咀,水盞半,姜三片,煎六分,不拘時服。
犀角飲,治婦人客熱,心胸壅閉,肢節煩疼,不思飲食。
甘草(五分),犀角屑(半兩),生地黃,黃耆(各一兩),栝蔞仁,黃芩(各五分),人參,茯神(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水盞半,淡竹葉五片,煎七分,溫服,無時。
白話文:
所謂的「客熱」,指的是身體虛弱導致體溫稍微偏高,再加上外來的熱邪侵入,並不是臟腑自身產生的熱,所以稱為客熱。這種情況的表現,是上焦(胸腔和橫膈膜之間)出現虛熱,感到口乾舌燥、心煩意亂,手腳發熱。
麥門冬散,可以用來治療婦女因客熱引起的四肢煩悶疼痛、不想吃東西。
藥方組成:麥門冬、柴胡、赤茯苓、羚羊角、赤芍藥、桑白皮、黃耆(各三分)、生地黃、甘草(各五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一盞半水,加三片生薑一起煎煮,取六分藥汁,不拘時間服用。
犀角飲,可以用來治療婦女因客熱引起的心胸鬱悶堵塞、四肢關節疼痛、不想吃東西。
藥方組成:甘草(五分)、犀角屑(半兩)、生地黃、黃耆(各一兩)、栝蔞仁、黃芩(各五分)、人參、茯神(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時,用一盞半水,加入五片淡竹葉一起煎煮,取七分藥汁,溫熱服用,不拘時間。
2. 婦人惡寒候
夫惡寒之候,亦有陰陽二證。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宜解表,脈必浮數;發於陰者,宜溫里,脈必沉細。又有汗後、利後惡寒及背惡寒。以上疾證,尤詳著傷寒惡寒例中,可審治之。
一婦人,但惡寒別無他證,六脈平靜,遂用敗毒散而安。此藥能去表中風邪故也。經云:惡寒家慎不可倍常覆衣被及近火氣。寒熱相抗脈道沉伏,愈令病人寒不可遏。但去被撤火,兼以和表之藥,自然不惡寒矣。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寒氣入腹,血室結聚,針藥所以不能治矣。
麻黃桂枝各半湯、敗毒散,並治惡寒甚效。(方俱見傷寒門。)
白話文:
婦女感到怕冷的狀況,也有陰陽兩種證型。發燒又怕冷的,是屬於陽證;沒有發燒卻怕冷的,是屬於陰證。屬於陽證的,應該用解表的藥物治療,脈象通常會是浮而快的;屬於陰證的,應該用溫裡的藥物治療,脈象通常會是沉而細的。另外還有出汗後、腹瀉後感到怕冷,以及背部感到怕冷的狀況。以上這些疾病的詳細情況,都記載在傷寒的怕冷病症中,可以仔細參考診治。
有一個婦人,只是單純感到怕冷,沒有其他症狀,六脈平和,於是使用敗毒散就康復了。這是因為此藥能夠去除體表風邪的緣故。《黃帝內經》說:怕冷的人絕對不可以過度增加衣物或靠近火源。因為寒邪和熱氣互相對抗,會使脈道沉伏,反而讓病人更加怕冷。應該要減少衣物,撤離火源,再配合使用調和體表的藥物,自然就不會感到怕冷了。婦女感到怕冷更不可以靠近火源,因為寒氣進入腹部,會使血室凝結,那時針灸和藥物就都無法治療了。
麻黃桂枝各半湯、敗毒散,治療怕冷都非常有效。(藥方都記載在傷寒的章節中。)
3. 惡寒發熱似瘧非瘧候
4. 病機
凡婦人室女乍寒乍熱,有類瘧疾,久則成癆。診其左關,肝脈獨弦。上出寸口,某者上魚際。究其病源,是皆思欲不遂,以致於陰陽交爭,時寒時熱。惟倉公深知此證,多是僧尼寡婦、經通室女有之。許學士知之,其有夫婦人病此者,乃熱入血室也。此又自是一治法,固非寡婦室女之比也。
白話文:
婦女或未婚女子,如果突然忽冷忽熱,症狀類似瘧疾,時間久了會變成虛勞。把脈時,左手關脈(肝脈)會特別弦緊。如果弦脈向上延伸到寸口,甚至延伸到魚際部位,追究病因,大多是因為思慮慾望無法滿足,導致身體陰陽失調,才會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只有倉公(古代名醫)深知這種病症,多發生在尼姑、寡婦、或月經來潮的未婚女子身上。許學士(古代名醫)也知道這種情況,如果是已婚婦女得這種病,是因為熱邪侵入血室。這又是另一種治療方法,和寡婦或未婚女子的情況不同。
5. 藥方
啟脾湯,治寡婦室女思欲不遂,以致傷脾,飲食少思,寒熱如瘧,面上或紅或黃,用此最效
白朮,當歸(各錢半),人參,川芎,香附子,柴胡梢,玄胡索,鬱金,甘草梢,青皮(各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煎服。
(《良方》)黃芩參蘇飲,治前證,即參蘇飲加黃芩。
(學士)生地黃丸,治寡婦室女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肝脈弦長,宜服此抑陰等藥。
乾生地黃(三兩),赤芍藥(一兩),北柴胡,黃芩,秦艽(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小豆大,白湯送下三、四十丸。
白話文:
啟脾湯:
這個方子是治療寡婦或未婚女子因為慾望無法滿足,導致脾胃受損,食慾不振,出現像瘧疾一樣忽冷忽熱,臉色時紅時黃等症狀,使用這個方子最有效。
藥材包含:白朮、當歸(各五克)、人參、川芎、香附子、柴胡梢、玄胡索、鬱金、甘草梢、青皮(各二克)。
將這些藥材切碎,加水煎煮後服用。
黃芩參蘇飲:
這個方子也是治療上述同樣的症狀,就是參蘇飲的基礎上再加入黃芩。
生地黃丸:
這個方子是治療寡婦或未婚女子,因為感受到風邪侵襲而身體疲倦,時而發冷時而發熱,臉色發紅,內心煩躁,肝脈呈現弦長的情況,應該服用此類滋陰的藥物。
藥材包含:乾生地黃(約112克)、赤芍藥(約37克)、北柴胡、黃芩、秦艽(各約18克)。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調成丸狀,大小像小豆子一般,用溫開水送服三十到四十丸。
6. 婦人傷寒候
古人治病,先論其所主,男子調其氣,婦人調其血。血室不蓄,則二氣諧和;血室凝結,則水火相刑。婦人左關浮緊不可下,當發其汗以救血室。榮衛得和,津液自通,浹然汗出而解。仲景云:婦人傷寒,經水適斷,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
無犯胃氣者,言不可下也,小柴胡湯主之。若行湯遲則熱入胃,今津燥中焦,上焦不榮,成血結胸狀,須當刺期門也。世有《婦人傷寒》書,稱仲景所撰,與男子治法不同,此大謬也。予嘗改之。不過云男子先調其氣,婦人先調其血,此大略之異耳。要知脈緊無汗名傷寒,脈緩有汗為傷風。
熱病脈洪大,中暑沉細,其證一也。假如中暍用白虎湯,胃實用承氣湯,豈必調血而後行湯耶?仲景《傷寒論》所以不分婦人者,良亦無以甚異也。
若妊婦傷寒,藥性須涼,慎不可行桂枝、半夏、桃仁等藥。小柴胡去半夏名黃龍湯,特為妊婦而去也。大抵產前先安胎,產後先補益,次服傷寒藥。若病稍退即止藥,不可盡劑,此為大法。故黃帝問:婦人重身,毒之奈何?岐伯曰:有故無隕,亦無殞也。大積大聚,其可犯者,衰其大半而已。
桂枝紅花湯,治婦人傷寒,發熱惡寒,四肢拘急,口乾舌燥,經肺凝滯,不得往來,宜服。
桂枝,芍藥,甘草(各一錢),紅花(八分),
上咀,水盞半,姜二片、棗二枚,煎七分,溫服。良久,汗出解。
黃芩芍藥湯,治婦人傷寒,口燥咽乾,腹滿不思飲食。
黃芩,白芍藥,白朮,生乾地黃(各一錢),
上咀,水盞半,煎七分,溫服。寒加生薑。
嘗歸湯,治婦人傷寒,喘急煩躁,或戰而作寒,陰陽俱虛,不可下,宜服此藥。
柴胡,白朮(各一錢),人參,甘草,赤芍藥,當歸(各七分),五味子,木通(各半分),
上咀,水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稍熱服。
乾地黃湯,治婦人傷寒疾後猶有餘氣不去,謂之遺熱。
乾地黃(一錢),大黃,黃連,黃芩,柴胡,白芍藥,甘草(各七分),
上咀,水一盞,煎七分。溫服,取溏利,汗出解。
燒裩散,男子病新瘥,婦人與之交合得病名曰陽易。其證裡急,腰胯及腹內痛,身重,宜服此。
男子裩襠(燒灰為末,以水調方寸匕,服之即愈。)
青竹茹湯,治婦人病未平復,因有所動,致熱氣上衝胸膈,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狀。
栝蔞根(二兩),淡竹茹葉(半斤)
上水二升半,煮一半作三服。
白話文:
古人治療疾病,會先探討疾病的主要原因。治療男子要著重於調理氣,治療婦女則要著重於調理血。如果血室(指子宮)沒有瘀血阻塞,那麼氣血就能和諧;如果血室凝結瘀滯,就會導致陰陽不平衡、水火相剋。婦女如果左手的寸關脈浮緊,不能用瀉下的藥物,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疏通血室。當身體的營衛之氣調和,津液自然能暢通,全身汗出後病就會好轉。
張仲景說:婦女得了傷寒,剛好遇到月經停止,白天意識清楚,到了晚上就開始說胡話,好像看到鬼一樣,這是熱邪侵入血室所致。治療時不要傷害胃氣和上焦(指心肺)。
所謂不要傷害胃氣,意思就是不能用瀉下的藥物,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如果用藥太慢,熱邪就會進入胃部,導致津液乾燥,中焦(指脾胃)受損,上焦無法得到滋養,最終形成血結胸的症狀,此時應該針刺期門穴。世面上有些《婦人傷寒》的書籍,號稱是張仲景所寫,內容卻與治療男子的方法不同,這是大錯特錯的。我曾經修改過這些錯誤。不過是說男子要先調理氣,婦女要先調理血,這只是大致上的區別而已。要知道,脈象緊而無汗叫做傷寒,脈象緩而有汗叫做傷風。
熱病脈象洪大,中暑脈象沉細,但它們的證狀是一樣的。比如中暑可以用白虎湯,胃部積實可以用承氣湯,難道要先調理血才能用這些藥嗎?張仲景的《傷寒論》之所以不區分男女,也是因為婦女的傷寒與男子沒有太大的差別。
如果孕婦得了傷寒,用藥的藥性必須要涼,絕對不能使用桂枝、半夏、桃仁等藥物。小柴胡湯去除半夏的藥方叫做黃龍湯,這是特別為孕婦而設的。一般來說,產前要先安胎,產後要先補益身體,然後才能服用治療傷寒的藥物。如果病情稍微好轉就要停止用藥,不能把藥全部服用完,這是重要的原則。所以黃帝問:孕婦懷孕期間,如果中毒了該怎麼辦?岐伯回答說:如果有其他疾病導致,是不會流產的,即使有其他疾病也不會流產。如果是大的腫塊或積聚,可以攻破它的大部分就好。
桂枝紅花湯,用來治療婦女傷寒,症狀是發熱怕冷,四肢拘攣僵硬,口乾舌燥,經絡運行不順暢,應該服用此方。
藥方組成:桂枝、芍藥、甘草(各一錢),紅花(八分)。 煎法: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兩片、紅棗兩枚,煎煮至七分,溫服。過一會兒,汗出病就好了。
黃芩芍藥湯,用來治療婦女傷寒,症狀是口燥咽乾,腹部脹滿不想吃飯。
藥方組成:黃芩、白芍藥、白朮、生地黃(各一錢)。 煎法: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七分,溫服。如果怕冷可以加生薑。
嘗歸湯,用來治療婦女傷寒,症狀是喘氣急促,心煩意亂,有時發冷有時發熱,陰陽兩虛,不能用瀉下的藥物,應該服用此藥。
藥方組成:柴胡、白朮(各一錢),人參、甘草、赤芍藥、當歸(各七分),五味子、木通(各半分)。 煎法: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煮至八分,稍微加熱後服用。
乾地黃湯,用來治療婦女傷寒病好後,身體仍然有餘熱未退的情況,這叫做遺熱。
藥方組成:生地黃(一錢),大黃、黃連、黃芩、柴胡、白芍藥、甘草(各七分)。 煎法:用水一碗,煎煮至七分。溫服,服用後如果腹瀉,出汗就會好轉。
燒裩散,男子病剛好後,與婦女同房,導致婦女得病,這叫做陽易。症狀是裡急(肚子疼痛想排便),腰胯及腹部疼痛,身體沉重,應該服用此藥。
藥方組成:男子的內褲燒成灰,磨成粉末,用水調服一小湯匙,服用後就會好轉。
青竹茹湯,用來治療婦女病還沒完全痊癒,因為有活動,導致熱氣上衝胸膈,手腳拘攣抽搐,像中風一樣。
藥方組成:栝蔞根(二兩),淡竹茹葉(半斤)。 煎法:用水二升半,煮到剩一半,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