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

1. 脈候

《內經》曰: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諸浮不躁者,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岐伯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王注云:病熱而脈數,按之不鼓,乃寒盛格陽而致之,非熱也。形證是寒,按之而脈氣鼓擊於指下盛者,是為熱盛拒陰而生病,非寒也。)

平人氣象篇曰:病熱而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大奇論曰: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脈經》曰: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尺寸脈俱虛,是謂重虛。《脈經》陰數多熱,數為熱極,數脈為虛為熱,數洪,熱煩。脈來如懸鉤浮為熱,滑數,心下結,熱盛。緊而數,寒熱俱作。沉細滑疾者熱。

脈數盛滑緊者,病在外熱;脈沉而緊,上焦有熱,下寒。

寸口脈浮大而病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寸口脈實,熱在脾肺。數為吐,為熱在胃口。關脈滑數,胃中有客熱,緩而滑,為熱中。《難經》曰:病熱之脈,陰陽俱浮,浮之滑,沉之散澀,發熱惡寒。脈浮數者,瘟病也。身熱,頭痛,自汗,多眠,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風溫也。

《活人書》云: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壯熱,惡風,自汗。寸口脈浮,胸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熱病不得汗,而脈躁盛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

白話文:

脈象

《內經》說:脈象粗大,表示體內陰液不足,陽氣過盛,是體內有熱的表現。各種浮脈,如果脈象不急躁,在陽氣方面來說是熱象,如果脈象有急躁,多半是手部的問題。岐伯說:脈來時有規律且柔和,按下去沒有鼓動的感覺,各種陽脈都是如此。(王冰註解說:病患發熱而脈象跳動快速,但按下去卻沒有鼓動的感覺,這是寒氣太盛將陽氣逼在體表所導致,並非是真正的熱。如果身體出現寒冷的症狀,但按脈卻感覺脈氣強勁地鼓動在指下,這反而是熱邪太盛,拒絕陰氣所導致的疾病,並非是寒。)

《平人氣象篇》說:病患發熱但脈象卻平靜,腹瀉時脈象反而變大,失血過多時脈象反而變得有力,這是疾病在體內。脈象虛弱,是疾病在體表。脈象遲滯堅硬的,都難以治療。《大奇論》說:脈來搏動有力,又出現流鼻血和身體發熱的,是危險的徵兆。如果把脈按到深層,脈氣反而往外散,表示體內有熱。

《脈經》說:大熱病,病氣為熱,脈象飽滿,稱為重實;寸關尺三部脈都虛弱,稱為重虛。《脈經》中,陰脈的數脈多為熱象,數脈是熱到極點的表現,數脈為虛或為熱,數脈且洪大,表示熱邪煩躁。脈來像懸掛的鉤子一樣浮在表面表示有熱,滑數脈,且心下感覺痞塞,表示熱邪旺盛。脈象緊而且數,表示寒熱交替發作。沉細滑疾的脈象表示有熱。

脈象數而有力且滑,表示病在體表且是熱邪;脈象沉而緊,表示上焦有熱,下焦有寒。

寸口脈浮大,且有疾病,稱為陽中之陽的疾病,會感到煩躁、脹滿、身體發熱、頭痛、腹中發熱。寸口脈實,表示熱邪在脾肺。脈象數,可能會有嘔吐,表示熱邪在胃口。關脈滑數,表示胃中有外來的熱邪;脈緩而滑,表示體內有熱。

《難經》說:發熱疾病的脈象,陰脈陽脈都浮在表面,浮脈且滑,沉脈且散澀,會有發熱和怕冷的症狀。脈浮數,是溫病的表現。身體發熱、頭痛、自汗、嗜睡,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是風溫的症狀。

《活人書》說:中脘有痰,會讓人感到怕冷發熱,怕風,自汗。寸口脈浮,胸口痞悶脹滿,症狀類似傷寒,但頭不痛,脖子不僵硬,是一種不同的情況。熱病已經出汗,但脈象仍然急躁有力,表示陰脈已經到極點,是危險的徵兆。熱病沒有出汗,但脈象急躁有力,表示陽脈已經到極點,是危險的徵兆。脈象浮且澀,澀且身體發熱的,是危險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