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1. 卷之七十六
2. 瘴氣門
3. 病機
4. 瘴氣出自東南山嵐濕氣
東南山澤濕氣鬱蒸不散,中人猶夫傷寒者,則亦不可不謹也。惟濕鬱而為熱,所以東南之地,冬不甚寒,霧多風少,陽氣不固,冬不藏精,人因虛而感其邪,則病身熱頭痛,口乾腹滿,嘔逆,狀如傷寒熱證,雖雲山嵐瘴氣,其實內因而得之者也。
白話文:
東南方的山區和沼澤地帶,濕氣悶熱蒸騰難以消散,人如果因此生病,症狀會像得了傷寒一樣,所以不可不小心提防。這種情況是因為濕氣鬱積而轉化為熱,因此東南方一帶,冬天不怎麼寒冷,霧氣多而風少,陽氣不夠穩固,冬天無法好好儲藏精氣,人因為身體虛弱而感受邪氣,就會生病,出現身體發熱、頭痛、口乾、腹脹、想吐等症狀,看起來很像傷寒的熱證。雖然說是山嵐瘴氣造成的,但實際上是因為身體內在因素而導致的。
5. 瘴氣惟中氣不足者受之
閩廣嶺南之地,雖有瘴氣,其不病者居多,而所以感之者,乃因正氣內虛,外邪乘虛而入也。不然則東南之人當一一病瘴而奚有暇他病耶?故治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是之謂知本。
白話文:
在福建、廣東、嶺南一帶,雖然有瘴氣,但實際上沒有因此生病的人佔多數,而之所以會感染瘴氣的原因,是因為身體內部的正氣虛弱,外來的邪氣才會趁虛侵入。不然的話,東南地區的人豈不是都會得瘴氣病,哪裡還有時間得其他病呢?所以治療應該先調理體內,再來處理體外,這才叫做掌握根本。
6. 大梁李待詔瘴瘧論
嶺南既號炎方而又瀕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陽燠之氣常泄;瀕海地卑,故陰濕之氣常盛。二氣相搏,此寒熱之氣所由作也。陽氣泄,故冬無霜雪,四時放花。人居其地,氣多上壅,膚多汗出,腠理不密,蓋陽不反本而然。陰氣盛,故晨夕霧昏,春夏淫雨,一歲之間,蒸濕過半,三伏之內,反不甚熱,盛夏連雨,即復淒寒,飲食衣服藥物之類往往生醭。人居其間,類多中濕,肢體重倦,又多腳氣之疾。
蓋陰常偏勝而然。陰陽之氣既偏而相搏,故人亦因之而感受其寒熱不齊之病也。又陽燠既泄,則使人本氣不堅,陽不下降常浮而上,故病者多上脘鬱悶,胸中虛煩。陰濕既盛,則使人下體多寒,陰不上升,常沉而下,故病者多腰膝重疼,腿足寒厥。予觀嶺南瘴疾證候,雖或不一,大抵陰陽各不升降,上熱下寒者,十有八九。
況人一身上本屬陽,下本屬陰,茲又感此,陽燠陰濕,不和之氣自多上熱下寒之證也。得病之因,正以陽氣不固,每發寒熱,身必大汗,又復投之以麻黃、金沸、青龍等湯發表,則旋踵受斃。甚者又以胸中痞悶,用利藥下之,病人下體既冷,下之者十無一生。若此者醫害之也。
其年餘染瘴疾,全家特甚,余悉用溫中固下,升降陰陽正氣之藥,十治十愈。二僕皆病胸中痞悶,煩躁昏不知人,一云願得涼藥清膈。余審其證,上熱下寒,皆以生薑附子湯冷溫服之,即日皆醒,自言胸膈清涼,得涼藥而然也,實不知附子也。翌日各與丹朱丸一粒,令空心服之,遂能食粥,然後用正氣、平胃等藥,自爾遂得平安,更治十數人皆安。蓋附子用生薑煎,既能發散,以熱攻熱,又能導虛熱向下焦,除宿冷,又能固接元氣。
若煩悶者放冷服之,若病煩躁不好飲水,反畏冷不能飲者,皆其虛熱非真熱也,宜服姜附湯。沈存中治瘴用七棗湯,正與此同,亦一服而愈,有用朮附湯而病愈甚。蓋朮附相濟,能固熱氣不能發散,惟附子一味為最妙。或有脈證實,非上熱下寒,面目黃赤,不可用附子。脈若浮供而數,寒熱往來,無汗,乃小柴胡湯證。
若審證可疑,寒熱不辨,宜服嘉禾散。若熱多者冷服之,嘉禾散能調中氣,升降陰陽,治下虛中滿,療四時瘟疫、傷寒,使無變動。雖傷暑及陽證,傷寒服之亦解。若或寒多服之,尤宜服二三日,即寒熱之證自判,然後隨證調治之,無不愈。大抵嶺南之地卑濕,又人食檳榔,多氣疏而不實,四時汗出不宜更用汗藥,此理甚明,亦有當汗下者,終不多也,明者察之。
白話文:
嶺南這個地方,既被稱為炎熱之地,又靠近海邊,地勢低窪且土壤貧瘠。炎熱之地土壤貧瘠,所以陽氣容易散發;靠近海邊地勢低窪,所以陰濕之氣常常很旺盛。兩種氣互相交戰,這就是寒熱交替的病因。陽氣散發,所以冬天沒有霜雪,四季都有花開。人居住在這裡,氣機容易向上阻塞,皮膚容易出汗,毛孔不緊密,這是因為陽氣不能回歸本位所造成的。陰氣旺盛,所以早晚霧氣瀰漫,春夏連綿下雨,一年之中,潮濕的日子超過一半,即使是三伏天,反而不會很熱,盛夏連日下雨,就會變得寒冷,食物、衣服、藥物等都容易發霉。人居住在這裡,大多會中濕,四肢沉重倦怠,也容易患腳氣病。
這是因為陰氣常常偏盛所造成的。陰陽之氣既然偏盛又互相交戰,所以人也因此而感受到寒熱不調的病症。而且陽氣散發,就會使人本身的氣不堅固,陽氣不能下降而常常浮於上,所以生病的人大多會感到上腹部悶脹,胸中虛煩。陰濕旺盛,就會使人下身多寒,陰氣不能上升而常常沉於下,所以生病的人大多會腰膝沉重疼痛,腿腳冰涼。我看嶺南地區瘴氣病的症狀,雖然可能不盡相同,但大致都是陰陽之氣不能正常升降,上熱下寒的病人,十個裡面有八九個。
況且人一身的本性,上半身屬於陽,下半身屬於陰,現在又感受了這種陽熱陰濕,不協調的氣,自然會出現上熱下寒的症狀。得病的原因,正是因為陽氣不固,每次發病都會寒熱交替,身體大量出汗,又用麻黃、金沸、青龍等湯藥發汗,那就會很快沒命。更甚者,又因為胸中悶脹,而用瀉藥攻下,病人的下身已經很冷了,這樣攻下,十個病人沒有一個能活。像這樣的情況,是醫生害死了病人。
我那一年全家都得了瘴氣病,特別嚴重,我全部都用溫補中焦、固護下焦、升降陰陽正氣的藥,十個病人都能治好。我的兩個僕人都病得胸中悶脹,煩躁昏迷不省人事,其中一個說想要涼藥來清降胸膈。我仔細診斷他們的症狀,都是上熱下寒,都用生薑附子湯溫服或冷服,當天都清醒了,自己說胸膈清涼,是因為涼藥的緣故,其實並不知道是附子的功效。隔天給他們各吃一粒丹朱丸,讓他們空腹服用,就能喝粥了,然後用正氣、平胃等藥調理,從此就平安無事了,我又治好了十幾個病人,也都痊癒了。因為附子用生薑煎煮,既能發散,以熱攻熱,又能引導虛熱向下,去除體內的寒冷,又能固護元氣。
如果煩悶的病人,可以放涼了服藥,如果病人煩躁不安卻不想喝水,反而怕冷不能喝水,這都是虛熱而不是真熱,適合服用薑附湯。沈存中治療瘴氣用七棗湯,和這個道理相同,也是一服藥就見效,也有人用朮附湯而病情加重的。因為朮附相濟,雖然能固護熱氣卻不能發散,只有單用附子效果最好。如果脈象和症狀是實證,不是上熱下寒,面色黃赤,就不能用附子。如果脈象浮大而數,寒熱往來,沒有汗,那是小柴胡湯證。
如果診斷有疑慮,寒熱難辨,適合服用嘉禾散。如果熱證比較多就放冷了服用,嘉禾散能調理中焦,升降陰陽,治療下虛中滿,療治四時瘟疫、傷寒,使病情不會發生變化。即使是中暑和陽證,服用嘉禾散也能解除。如果寒證比較多,服用嘉禾散,尤其要服用兩三天,寒熱的症狀自然就能分辨出來,然後再根據症狀來調理,沒有不痊癒的。大致來說嶺南這個地方地勢低窪潮濕,而且人們又吃檳榔,大多氣機疏洩而不紮實,四季都出汗,不適合再用發汗的藥物,這個道理很明白,但也有應該發汗或攻下的情況,只是不多,明白的人要仔細觀察。
7. 指迷方瘴瘧論(新安王棐)
棐讀書之餘留意醫學,幸得其傳,頗識方脈,就闢入南研究此證,謂南人凡病皆謂之瘴,卒不服藥,惟事鬼神。夫瘴之為病,猶傷寒之病也,豈可坐視而不藥耶?為中醫每每荏苒而致不救者有之。人過桂林以南無醫藥,且居南方之人,往往多汗,上盈下空,不可用汗吐下三法。
其業醫者,既鮮又庸,或妄汗吐下,是謂虛虛。方書皆謂南方天氣溫暑,地氣鬱蒸,陰多閉固,陽多發泄,草木水泉皆稟惡氣。人生其間,元氣不固,感而為病,是為之瘴。輕者寒熱往來,正類痎瘧,謂之冷瘴。重者蘊熱沉沉,晝夜如臥灰火中,謂之熱瘴。最重者,一病便失音,莫知其所以然,謂之啞瘴。
冷瘴必不死,熱瘴久而死,啞瘴無不死,此方書之說也。然以愚意觀之,所謂啞瘴,非傷寒失音之證乎?又豈中風失語之證乎?治得其道,間亦可生,安得謂之無不死耶?若夫熱瘴乃是盛夏初秋,茅生狹道,人行其間,熱氣蒸郁,無林木以蔽日,無水泉以解渴,伏暑至重,因而感疾。或有飲酒而不節者,或有食煎炙而積熱者,偶成此證。
其熱晝夜不止,稍遲二三日不治,則血凝而不可救矣,南方謂之中箭,亦謂之中草子。然挑草子法乃以針刺頭額及上下唇,仍以楮葉擦舌,皆令出血,徐以草藥解其內熱,應手而愈,安得謂之久而死耶?至於冷瘴,或寒多而熱少,或寒少而熱多,亦有疊、間日之作。及其愈也,瘡發於唇,驗其證即是外方之瘧,本非重病,每因誤而致禍,亦不可以必不死而忽之。但診其脈息極微,見其元氣果虛,即與附子湯而愈。
若誤投寒藥,所謂承氣入胃,陰盛乃亡。若脈洪盛證候實熱,且服和解藥,而徐治之。若誤投熱藥,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則斃。要在切脈審證之虛實寒熱,治之無不愈也。人謂嶺南,水泉草木地氣之毒,則凡往來嶺南之人及宦而至者,無不病瘴而至危殆者也。又謂土人生長其間,與水土之氣相諳,外人入南,必一病,但有輕重之異。
若久而與之俱化則免矣。說固有理,但備之以將養之法,解之以平易之藥,決保無病,縱病亦易愈矣。且瘴之為病,土人反重,外人反輕者多,蓋土人淫而下元虛,又浴於溪而多感冒,恣食生冷酒饌,全不知節,所以重也。然則病瘴不可全咎風土之殊,皆人自失節養有以致之耳。
君子之居是邦也,當慎起居,節飲食,適寒溫,晨酒夜食切忌太過。間稍身上不快,即服正氣一二劑,則脾胃自壯,氣血通暢,微邪速散,何瘴之有?故下文有云:
白話文:
我研究醫學,除了讀書之外,還很幸運地得到一些醫術傳承,所以對診斷和開藥也算略懂。我曾到南方地區深入研究當地的疾病,發現當地人無論生什麼病都說是「瘴氣」,而且不肯吃藥,只求神拜佛。但「瘴氣」這種病,其實就跟一般的傷寒病一樣,怎麼可以放著不醫治呢?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庸醫的耽擱,導致病人沒救。在桂林以南的地方,幾乎沒有什麼藥材和醫生,而且南方人又常常流汗,身體呈現上實下虛的狀態,所以不適合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式治療。
當地的醫生,本來就很少,醫術又很普通,有些還會亂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法,這根本是讓虛弱的病人更虛弱。醫書上都說,南方天氣溫熱潮濕,地氣悶熱,陰氣容易閉塞,陽氣容易發散,連草木和水都帶有不好的氣。人生活在那種環境,身體的元氣容易虛弱,一旦感冒生病,就是所謂的「瘴氣」。輕微的會忽冷忽熱,很像瘧疾,這叫做「冷瘴」;嚴重的會身體發熱,整天都像躺在快要熄滅的火堆裡一樣,這叫做「熱瘴」;最嚴重的,一生病就失聲,原因不明,這叫做「啞瘴」。
醫書上說,「冷瘴」不會死人,「熱瘴」拖久了會死,「啞瘴」一定會死。但依我的看法,所謂的「啞瘴」,不就是傷寒引起的失聲嗎?不然就是中風導致的失語?只要用對方法治療,有時還是可以救活的,怎麼能說一定會死呢?至於「熱瘴」,大多是盛夏初秋時,人走在長滿茅草的小路,熱氣悶熱難耐,又沒有樹木可以遮陽,也沒有水可以解渴,暑熱非常嚴重,才會因此生病。有些是因為喝酒沒有節制,有些是因為吃太多煎炸烤的食物,導致體內積熱,偶然就得了這種病。
這種病會持續發燒,如果稍微拖個兩三天不醫治,就會因為血凝固而無法救治,南方人稱這種病為「中箭」,也叫做「中草子」。但他們治療「中草子」的方法,是用針刺頭、額頭和上下嘴唇,然後用楮葉擦舌頭,讓它們都出血,再慢慢地用草藥來解體內熱,通常很快就好。怎麼能說這種病拖久了會死呢?至於「冷瘴」,有的寒氣比較多,熱氣比較少,有的寒氣比較少,熱氣比較多,也有隔天發作或間歇性發作的。等到快好的時候,嘴唇會長瘡,從這些症狀來看,其實就是外面的瘧疾,本來就不是什麼重病,只是常常因為誤診而導致病情加重,也不能因為說它不會死人就輕忽它。只要仔細診斷,發現脈象微弱,確實是元氣虛弱,就用附子湯來治療,通常就能痊癒。
如果誤用寒涼的藥物,就會像承氣湯進入胃裡一樣,導致陰氣過盛而死亡。如果脈搏強盛,症狀呈現實熱,就先用溫和的藥來調理,然後慢慢治療。如果誤用熱性的藥物,就會像桂枝湯吞下肚一樣,導致陽氣過盛而死亡。總之,診斷的重點在於仔細把脈,判斷病情的虛實寒熱,對症下藥,沒有治不好的。有人說嶺南的水、草木和地氣有毒,所以凡是往來嶺南的人,或是到那裡做官的人,都會因為得瘴氣而病危。也有人說,當地人從小就生長在那裡,已經適應了當地的水土,外地人到南方一定會生病,只是有輕重的差別而已。
如果時間久了,身體能和當地的環境同化,就能免於生病。這些說法雖然有道理,但只要做好保養,用平和的藥物來調理,絕對可以保持健康,即使生病也容易痊癒。而且,瘴氣這種病,當地人反而比較嚴重,外地人反而比較輕微,大多是因為當地人生活放縱,下元虛弱,又常常在溪邊洗澡,容易感冒,還經常吃生冷食物和喝酒,完全不知道節制,所以才會比較嚴重。由此可知,生病不能完全歸咎於當地的風土,都是因為自己沒有節制、不懂得養生所造成的。
君子居住在這個地方,應當謹慎作息,節制飲食,注意保暖,早上的酒和晚上的飯都切忌過量。如果覺得身體稍微不舒服,就馬上服用一兩劑正氣散,這樣就能讓脾胃強壯,氣血暢通,輕微的邪氣很快就會散去,又哪來的瘴氣呢?所以接下來的文章才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