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 (1)
卷之八 (1)
1. 脈候
《素問》云:寸口脈浮而盛,病在外。外者表也。寸口脈沉而緊,曰病在中。中者里也。
仲景云: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又曰:表有病者脈當浮。結胸證,脈浮者不可下,則知脈屬陽證無疑矣。
《難經》曰: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
《傷寒論》曰:陰陽脈俱緊,名曰傷寒。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浮澀而緊為傷寒。
《脈經》曰:遲緊為寒。脈陽浮而陰弱謂之傷風。脈緊而無汗謂之傷寒。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而緊澀,變為溫瘧。陰陽緊盛,傷寒之脈,前病熱未已,後復感於寒也。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更遇於風,變為風溫。脈陽洪數,陰實大太過,溫熱兩合,變為溫毒。脈陽濡弱,陰弦緊,更遇溫氣,變為瘟疫。
病發熱,脈沉細,表得太陽,名曰痓病。病太陽關節疼痛而煩,脈沉細,名曰濕痹。病太陽身疼痛,脈微弱弦芤,名曰中暍。脈沉細而疾,身涼四肢冷,煩躁不欲飲水,狂悶,名曰陽厥傷寒。熱盛得脈大者生,沉細者死。已汗,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保命集》:脈浮而緊者為表實,可汗。(麻黃湯主之。)脈浮而緩者為表虛,可固表驅寒。(桂枝湯主之。)脈沉而數,或疾而滑,或沉實有力,皆為裡實,兼大便燥者可下。(大承氣湯主之。)脈沉而細,或微而遲,按而無力,尺中弱,皆為裡虛,可救里二便利,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脈沉細者不可汗,尺脈遲者不可汗。
浮而數為表實,當汗之。(麻黃湯之類,)浮而遲為表虛,宜固表。(桂枝湯之類。)不浮不沉,中診而數,為中焦之實熱。(調胃承氣湯之類)兼有頭痛惡寒者,大小柴胡湯斟酌用之。不浮不沉,中診而遲,或微或細為中虛也。(建中理中湯之類。)沉而數者為裡實,法當下。
(大承氣湯之類。沉而遲者為裡虛,法當溫。(姜附之類。)
陶節庵曰:傷寒脈專以浮中沉遲數辨其陰陽寒熱及表裡虛實而斷。諸浮在表,輕手得之曰浮。略重手於皮膚之下,肌肉之上,陰陽各半,故屬半表半裡,得之曰中。沉為在裡,重指於肌肉之下、筋骨之間,得之曰沉諸遲為寒,諸數駑熱。陰陽寒熱虛實,用在有力無力中分。有力者為陽為熱為實,無力者為陰為寒為虛。
雜病以弦為陽,傷寒以弦為陰;雜病以緩為弱,傷寒以緩為和。傷寒以大為病進,以緩為邪退。緩為胃脈,有胃氣曰生,無胃氣曰死。傷寒脈中有神曰生,神者,氣血之先也。兩手無脈曰雙伏,一手無脈曰單伏,必有正汗也。寸口陽脈中或見沉細者,但無力者,為陽中伏陰;尺部陰脈中或見沉數者,為陰中伏陽。
寸口數大有力為重陽,尺部沉細無力為重陰。寸口細微如絲為脫陽,尺部無力為脫陰。寸口脈浮而有力。主寒邪表實,宜汗;浮而無力,主風邪表虛,宜固。尺脈沉而有力,主陽邪在裡,為實,宜下;無力,主陰邪在裡,為虛,宜溫。寸脈弱而無力,切忌發吐;尺脈弱而無力,切忌治下。
白話文:
脈候
《黃帝內經》說:寸口脈浮且強盛,表示病在體表。體表就是身體的表面。寸口脈沉且緊,表示病在體內。體內就是身體的內部。
張仲景說:脈浮的,表示病在體表,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他又說:體表有病的,脈象應該是浮的。如果結胸的病證,脈象是浮的,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由此可知,脈浮是屬於陽證無疑。
《難經》說:傷寒的脈象,陰脈和陽脈都強盛而且緊澀。
《傷寒論》說:陰脈和陽脈都緊,就叫做傷寒。寸口的脈象浮且緊,浮表示有風邪,緊表示有寒邪,浮澀而且緊就表示是傷寒。
《脈經》說:脈象遲而緊是寒證。脈的陽脈浮而陰脈弱,叫做傷風。脈象緊而沒有汗,叫做傷寒。脈的陰陽都強盛,又受到寒邪侵襲而變得緊澀,會轉變成溫瘧。陰脈和陽脈都緊盛,是傷寒的脈象,先前發熱的病還沒好,後來又受到寒邪侵襲。脈的陽脈浮而且滑,陰脈濡而且弱,再遇到風邪,會轉變成風溫。脈的陽脈洪大且數,陰脈實且過盛,溫邪和熱邪同時出現,會轉變成溫毒。脈的陽脈濡弱,陰脈弦而且緊,再遇到溫熱之氣,會轉變成瘟疫。
生病發熱,脈象沉細,如果體表得到太陽經的病邪,就叫做痓病。生病時太陽經的關節疼痛且煩躁,脈象沉細,叫做濕痹。生病時太陽經的身體疼痛,脈象微弱、弦而且芤,叫做中暍。脈象沉細而且快,身體發涼、四肢冰冷,煩躁且不想喝水,胡言亂語,叫做陽厥傷寒。發熱很厲害,脈象大的就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沉細的就表示病情會惡化。已經發汗後,脈象沉而且小的就表示病情會好轉,脈象浮而且大的就表示病情會惡化。
《保命集》說:脈象浮而且緊的,表示體表有實邪,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主要用麻黃湯)。脈象浮而且緩的,表示體表虛弱,可以用固表驅寒的方法治療(主要用桂枝湯)。脈象沉而且數,或是快而且滑,或是沉實且有力,都表示體內有實邪,加上大便乾燥的,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主要用大承氣湯)。脈象沉而且細,或是微弱且遲緩,按下去沒有力氣,尺脈虛弱,都表示體內虛弱,可以採用救裡的方法,如果出現腹瀉、手腳冰冷的,可以用四逆湯治療。脈象沉細的,不能用發汗的方法,尺脈遲緩的,不能用發汗的方法。
脈象浮而且數,表示體表有實邪,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像麻黃湯之類的)。脈象浮而且遲,表示體表虛弱,適合用固表的方法(像桂枝湯之類的)。脈象不浮不沉,在中間診斷時發現是數的,表示中焦有實熱(像調胃承氣湯之類的),如果有頭痛、怕冷的,可以用大小柴胡湯酌情使用。脈象不浮不沉,在中間診斷時發現是遲的,或是微弱或是細的,表示中焦虛弱(像建中理中湯之類的)。脈象沉而且數的,表示體內有實邪,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像大承氣湯之類的)。脈象沉而且遲的,表示體內虛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像薑附之類的)。
陶節庵說:傷寒的脈象主要用浮、中、沉、遲、數來分辨陰陽、寒熱、以及表裡虛實,並以此判斷病情。各種脈象中,浮在體表,輕輕按壓就能感覺到的叫做浮。稍微用力按壓,在皮膚之下、肌肉之上,陰陽各半,所以屬於半表半裡,按壓到的叫做中。沉在體內,用力按壓在肌肉之下、筋骨之間,按壓到的叫做沉。各種脈象中,遲是表示寒,數表示熱。陰陽、寒熱、虛實,要從按壓時的有力或無力來分辨。有力的是陽、是熱、是實,無力的是陰、是寒、是虛。
雜病中,脈象弦是屬於陽,傷寒中,脈象弦是屬於陰;雜病中,脈象緩是屬於虛弱,傷寒中,脈象緩是屬於緩和。傷寒中,脈象大表示病情加重,脈象緩表示邪氣退去。緩脈是胃脈,有胃氣就表示生命力還在,沒有胃氣就表示生命力衰竭。傷寒的脈象中有神氣就表示生命力還在,神氣是氣血的先導。兩手都沒有脈象叫做雙伏,一手沒有脈象叫做單伏,這表示一定會有發汗的現象。寸口的陽脈中如果出現沉細的脈象,但沒有力氣,表示是陽氣中潛伏著陰氣;尺部的陰脈中如果出現沉數的脈象,表示是陰氣中潛伏著陽氣。
寸口的脈象數大而且有力,表示陽氣太過,尺部的脈象沉細而且無力,表示陰氣太過。寸口的脈象細微如絲,表示陽氣脫失,尺部的脈象無力,表示陰氣脫失。寸口的脈象浮而且有力,表示寒邪在體表且有實邪,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浮而且無力,表示風邪在體表且虛弱,適合用固表的方法治療。尺脈沉而且有力,表示陽邪在體內,屬於實證,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無力,表示陰邪在體內,屬於虛證,適合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寸脈虛弱而且無力,絕對不能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尺脈虛弱而且無力,絕對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開始按壓時脈來得快,放開時脈去得慢,叫做內虛外實;放開時脈去得快,按壓時脈來得慢,叫做內實外虛。寸脈和尺脈都均勻,叫做緩脈,緩表示平和而且能恢復健康。發汗或瀉下後脈象平靜的表示生命力還在;脈象躁動不安、身體發熱的表示病情惡化,是因為邪氣太盛的緣故。用溫熱藥後,脈象時快時慢不規律,表示正氣已經脫失而無法恢復。純粹是弦脈的叫做負脈,負脈表示病情惡化。按壓時脈象像解開繩索一樣散亂的叫做陰陽離,陰陽離表示病情惡化。陰病出現陽脈的表示生命力還在,陽病出現陰脈的表示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