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五十三 (7)
卷之五十三 (7)
1. 【易簡諸方】
《聖惠方》:,治頭風痛,每天陰風雨先發者,用桂心一兩為末,酒調如膏敷頂上並額角,效。
《兵部手集》,方:治頭痛不可忍,多是風痰所致,梔子末和蜜,濃噙舌上,吐即止。
《千金方》:,治頭風痛,大黑豆三升,炒令無聲,先要盛一斗二升瓶一隻,盛九升清酒,乘豆熱投於酒中,蜜泥封之七日,溫服。
一方:,凡飲酒頭痛,以竹茹三兩,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令冷,破雞子三枚攪調,更煮三沸飲之。
白話文:
《聖惠方》記載:治療頭風痛,每天陰風雨來臨前發作的,可以用桂心一兩研磨成粉末,用酒調成膏狀,敷在頭頂和額角,有效。
《兵部手集》記載:治療頭痛難忍,多半是風痰所致,用梔子末和蜂蜜,濃稠地含在舌頭上,吐出來就好了。
《千金方》記載:治療頭風痛,用大黑豆三升,炒至無聲,先準備一個容量為一斗二升的瓶子,裝入九升清酒,趁黑豆熱的時候投入酒中,用蜜泥封口,放置七天,溫熱服用。
另一個方法是:凡是飲酒後頭痛的,用竹茹三兩,水五升,煮到剩三升,去掉渣滓放涼,打碎雞蛋三個攪拌均勻,再煮沸三次,喝下即可。
一方:,治頭項強,不得仰視。蒸大豆一升,令變色,納囊中枕之。
《斗門方》,治卒頭痛。白殭蠶炒去絲,研為末,以熱水調下二錢。
又方:,治偏頭風痛。用雄黃、細辛等分為末,左邊痛嗅入右鼻,右邊痛嗅入左鼻,立效。
又方:,治痰厥頭痛。用烏梅肉十個,鹽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無時溫服,吐即佳。
又方:,治頭風痛,惡寒。用大附子一枚去皮臍,綠豆一合同煮,豆熟為度,去附子服豆即瘥。每個附子可煮五次後為末服之。
白話文:
這個方法可以治療頭頸僵硬,無法仰視的症狀。將一升大豆蒸煮至變色,放入布袋中當枕頭使用。
《斗門方》記載,這個方法可以治療突然發生的頭痛。將白僵蠶炒去絲,研磨成粉末,用熱水調服兩錢。
這個方法可以治療偏頭痛。將雄黃和細辛等量研磨成粉末,如果左側頭痛就用右側鼻孔吸入藥粉,右側頭痛就用左側鼻孔吸入藥粉,效果立竿見影。
這個方法可以治療痰厥頭痛。將十個烏梅肉和兩錢鹽,用一碗水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隨時溫服,吐出痰液即可見效。
這個方法可以治療頭風頭痛,並伴隨惡寒症狀。將一個大附子去掉皮和臍,與一合綠豆一起煮,豆子煮熟即可,去除附子,食用綠豆,病症就會痊癒。每個附子可以煮五次,之後研磨成粉末服用。
一方:,治偏頭痛。用蓽茇為末,令患人口噙水,左邊痛左鼻吸一字,右邊痛右鼻吸一字,甚效。
一方:,治頭風旋。用蟬蛻微炒,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
一方:,治頭風。端午日採蒼耳二兩,茵陳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服三錢,熱酒或茶調下。
一方:,治頭痛。蒼耳、川芎、當歸(等分為末),每服三錢,臨臥茶清調下。
白話文:
偏頭痛時,可將蓽茇研磨成粉,讓患者含在口中,左邊頭疼就用左鼻吸一口氣,右邊頭疼就用右鼻吸一口氣,效果很好。頭風旋轉時,可用微炒過的蟬蛻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溫酒送服。頭風發作時,可在端午節採集蒼耳二兩、茵陳一兩、甘草半兩,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熱酒或茶水送服。頭痛時,可用等量的蒼耳、川芎、當歸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臨睡前用茶水送服。
2. 灸法
神庭(穴在髮際前上五分,灸三壯),上星(穴在髮際上一寸半,灸三壯),後頂,百會,風池(以上諸穴,隨灸一處,可愈)
白話文:
神庭穴(位於頭部髮際前上方約半厘米處,施灸三次),上星穴(位於頭部髮際上方約四厘米處,施灸三次),後頂穴,百會穴,風池穴(以上這些穴位,任選一個施灸,都能痊愈)。
3. 眩運敘論
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又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甚則忽忽善怒,眩冒顛疾。
又云:狥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白話文:
各種風症以及眩暈,都屬於肝的問題。又說,如果木氣過盛,風氣就會盛行,這樣會讓脾受到影響,人們會有腹瀉、食慾減少的情況,嚴重時還會容易生氣、頭昏、甚至出現頭部疾病。
另外還提到,如果出現視物昏花、耳朵聽不清的症狀,這是下面實而上面虛的表現,問題出在足少陽和厥陰經,嚴重時會影響到肝。
4. 眩運證乃風火之象
《原病式》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主動故也。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火風皆屬陽,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故火本動也,焰得風則自然旋轉也。
白話文:
《原病式》說:各種風症引起的搖擺和眩暈,都與肝臟有關,因為風主動的特性。所謂風氣旺盛會導致頭目眩暈,是由於風木旺盛,一定是肺金虛弱無法克制風木,並且風木又助長了火氣。火和風都屬於陽性,陽性的特徵是運動,兩種運動的力量互相作用就形成了旋轉,所以火本身的性質就是動的,火焰遇到風自然就會旋轉。
5. 眩運之證當分內外所因
嚴用和云:眩運之證,雖六屬於肝風上攻所致,然體虛之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運,當以脈證別之。風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寒則脈緊無汗,筋攣掣痛;暑則脈虛煩悶;濕則脈細,沉重吐逆,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運,眉稜骨痛,眼不可開,寸脈多沉,此為異耳。
若疲勞過度,下虛上實,金瘡,吐衄,便利,及婦人崩傷產後去血過多,皆令人眩運,當隨其所因而治之。
白話文:
嚴用和說:眩暈症雖然多數是由肝風上攻所致,但體虛的人,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也都能引起眩暈,應當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別。
- 風邪犯體,脈象浮而有汗,頸項僵硬,感覺麻木;
- 寒邪犯體,脈象緊而無汗,筋脈攣縮疼痛;
- 暑邪犯體,脈象虛弱,感到心煩意亂;
- 濕邪犯體,脈象細而沉重,容易嘔吐;
- 七情所傷,則導致臟腑氣機不調,鬱結而生痰飲,隨氣上逆,讓人眩暈,眉稜骨疼痛,眼睛睜不開,寸脈多沉,這就與前述的肝風上攻所致眩暈有所不同。
若因過度勞累,下虛上實,金瘡(刀傷),吐血,鼻出血,腹瀉,以及婦女崩漏、產後失血過多等原因,也會導致眩暈,應當根據其病因進行治療。
6. 眩運之病三虛宜審
肥人眩運,氣虛有痰。瘦人眩運,血虛有火。傷寒吐汗下後,必是陽虛。故《針經》云:上虛則眩。此三者,責其虛也。
白話文:
體重較重的人如果出現頭暈的症狀,通常是因為氣虛並且伴有痰濕。體型消瘦的人如果出現頭暈,一般是因為血虛並且有火旺。患有傷寒病,在經過嘔吐、出汗或泄瀉治療後,通常會導致陽氣虛弱。因此,《針經》中說:上方虛時便會產生眩暈。這三種情況,都是在強調虛弱的狀態。
7. 四氣眩運
凡眩運挾風則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熱悶,濕則重滯,此四氣乘虛而眩運也。七情鬱而生痰動火,氣因上厥,此七情致虛而眩運也。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氣虛眩運也。吐血或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此血虛眩運也。要尋致病之因,隨機應變,其間以墜鎮下行為最,不可妄施汗下。
白話文:
凡眩暈夾雜風氣,則會伴隨出汗,寒氣則會抽搐疼痛,暑氣則會感到悶熱,濕氣則會沉重滯塞,這四種氣候趁虛而入,就會導致眩暈。
七情鬱結而生痰火,氣機逆上導致厥逆,這是七情致使身體虛弱而引起眩暈。
過度縱慾,腎臟無法納氣歸元,導致氣逆上衝,這是氣虛導致的眩暈。
吐血或崩漏,肝臟無法收攝血氣,使血液失常,這是血虛導致的眩暈。
要找出致病的原因,隨機應變,其中以鎮壓下行最為重要,不可隨意使用發汗或瀉下藥物。
8. 尋常眩運屬痰火者多
丹溪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也。此病屬痰者多,蓋無痰不能成眩運也,雖有因風者,亦必有痰也。又曰:火動其痰,二陳湯加芩、連、蒼朮、羌活,挾氣血虛者,亦以治痰為主,兼補虛藥。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痰在上面,火在下面,火向上燃燒,就帶動了痰。這種病症以痰為主的居多,因為沒有痰就無法形成眩暈,即使有因風引起的,也必定會有痰。
他又說:火動痰,可以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蒼朮、羌活來治療,如果是因為氣血虛弱所致,也以治痰為主,同時可以配合補虛的藥物。
9. 脈候
左手脈緩而浮大者,為風。脈虛大,必是久病。左手脈數為熱多。脈澀而芤有死血。右手脈滑大為痰厥頭眩,脈實為痰積。
白話文:
左手的脈搏如果緩慢且浮大,表示有風邪。脈搏虛而且大,一定是久病的徵兆。左⼿的脈搏如果快速,表示體內有熱。脈搏澀且芤,表示有瘀血。右手的脈搏如果滑且大,表示有痰厥和頭暈,脈搏實則表示有痰飲積聚。
10. 治法
張子和云:夫頭風眩運,手足麻痹,胃脘痛,皆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在上謂之停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後服清上辛涼之藥。凡眩運多年不已,胸膈痰涎壅塞,氣血頗實,吐之甚效。
《玉機微義》云:眩運一證,人皆稱為上盛下虛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夫所謂虛者,氣血虛也,所謂盛者,痰涎風火也。原病之由,有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陽,當升陽補氣。有血虛者,乃因亡血過多,陽無所附,當益陰補血,此皆不足之證。有因痰涎郁遏者,宜開痰導郁,重則吐下。
有因風火所動者,宜清上降火。有因外感而得者。嚴氏雖分四氣之異,皆當散邪,此皆有餘之證也。
白話文:
張子和云:
頭風眩暈、手足麻痺、胃脘疼痛,都是風、寒、濕三種氣息交雜在一起,共同造成痺病。這種病症在頭部稱為停飲,可以用獨聖散來吐出,吐完之後再服用清熱解表、辛涼的藥物。如果眩暈多年不愈,胸膈有痰涎阻塞,氣血比較充實,用獨聖散吐出的效果很好。
《玉機微義》云:
眩暈這個病症,人們都說是由於上實下虛造成的,卻不明白其中的原因。所謂虛,指的是氣血虛弱;所謂盛,指的是痰涎風火。眩暈的根本病因,有氣虛者,是因為清氣不能上升,或是汗出太多損傷陽氣,需要升陽補氣。有血虛者,是因為失血過多,陽氣沒有依附的場所,需要滋陰補血,這些都是不足的症狀。
有因痰涎鬱結者,應該要開痰導郁,嚴重的話則需要吐下。有因風火熾盛者,應該要清熱降火。還有因外感而發病者,嚴氏雖然將之分為四氣不同的病症,但都需要散邪,這些都是有餘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