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五十

2. 驚悸門

3. 病機

經曰:陽氣與陰氣相搏,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搏,故恐也。又曰:痛酸驚駭,皆屬於火。又曰:二陰一陽發病,主驚駭背痛。聞鐘鼓之聲卻不畏,聞木聲而驚者,陽明也。陽明者,胃土也。胃土虛,則畏木而驚也。

白話文:

《內經》說:陽氣和陰氣互相衝突,水和火互相排斥,所以會感到驚慌害怕。陰氣不足,陽氣進入,陰陽互相搏鬥,就會產生恐懼感。還說:疼痛、痠麻、驚嚇,都屬於火的範疇。又說:兩個陰經和一個陽經同時發病,主要會引起驚恐、背痛。聽到鐘鼓的聲音卻不害怕,聽到木頭的聲音反而驚嚇,這是因為陽明經(胃經)的問題。陽明經屬土,胃土虛弱,就會害怕木頭的聲音而感到驚嚇。

4. 驚悸為心血不足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主者血。心血一虧,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也。驚者恐也,悸者怖也,血不足則神不守,神不守則驚恐悸怖之證作矣。

白話文:

人的主導器官是心,心所主導的是血液。心血一旦虧虛,精神氣就無法守護,這就是驚悸發生的開始。所謂的「驚」是恐懼,「悸」是害怕,當血液不足時,精神就無法安定,精神不安定的話,就會出現驚恐和心悸等症狀。

5. 怔仲證與驚悸不同

怔忡證,心中惕惕,搖動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驚悸者,驀然而跳躍,忽聞聲而即驚,或觸事而即悸,有時而僕者是也。其為證雖少異,其為治則大同,皆不外乎心、肝、膽過勞傷觸而致者也。

白話文:

怔忡這種病症,是心中感到恐懼不安,心臟好像在跳動搖晃而無法平靜下來,這種情況會持續不斷地發生。而驚悸則是心臟突然跳動,容易因為聽到聲音就受到驚嚇,或是接觸到某些事物就感到心悸,有時候甚至會因此跌倒。雖然這兩種病症的表現略有不同,但治療方法大致相同,都脫離不了因為心、肝、膽過度勞累、受到損傷或刺激而導致的結果。

6. 脈候

《內經·大奇論》曰:肝脈急暴,有所驚駭。脈數,致使人暴驚。二陽急為驚。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寸口脈緊,趺陽脈浮,胃氣則虛,為悸。

白話文:

《黃帝內經·大奇論》說:肝脈搏動急促且強烈,代表可能受到驚嚇。脈搏跳動頻率過快,也可能導致人突然驚恐。兩處陽脈搏動急促,也代表容易驚嚇。寸口脈搏動時顯得無力,搏動代表驚嚇,無力代表心悸。寸口脈搏動緊張,足背動脈脈搏浮於表面,表示胃氣虛弱,也會導致心悸。

7. 治法

8. 驚悸屬虛不外養血安神清痰三法

治驚悸必先以養心安神之劑,隨後豁痰,或用吐法,大便結而脈實者,以硃砂滾痰丸下之,一服不愈,再服之,無不愈者。

丹溪曰:驚悸多屬血虛,有慮便動,則虛也。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瘦人多是血少,肥人只是痰多。時覺心跳者,亦是血虛。怔忡無時,驚悸有時而作。

白話文:

治療心悸,必須先用養心安神的藥物,接著再用化痰的藥,或者使用催吐的方法。如果大便乾結、脈象強實的,就用硃砂滾痰丸來通便,吃一次沒好,就再吃一次,沒有治不好的。

朱丹溪說:心悸多半屬於血虛,因為一有憂慮就容易發作,這是虛弱的表現。如果心悸時好時壞,那是因為痰液因火氣而擾動。瘦的人多半是血少,胖的人只是痰多。如果常常覺得心跳,也是因為血虛。怔忡是無時無刻都會發作,而驚悸則是有時才會發作。

9. 治驚悸有從肝膽二經

肝出謀慮,遊魂散守,惡動而驚,重治於肝經。膽為決斷,屬志不伸,觸事而驚,重治於膽腑。有因怒氣傷肝,有因驚氣入膽。母能令子虛,因而心血不足。又或嗜欲繁冗,思想無窮,則心神耗散,而心君不寧。此其所以有從肝膽出治也。

郁痰留飲,積於心包胃口而致驚悸怔忡者有之,此又不可概以虛而治也。醫者當參究脈候立方處治,速能奏功。

經曰:驚者平之。平者,平常也。以其平常,則不驚也。《病機賦》云:一人聞聲即驚,醫者令患人坐於堂上,使兩人扶之。醫首下堂以小凳木槌手擊,而口云:吾擊凳亦常事耳,爾何必驚?且擊且言,患者視之久而驚遂定。此深得平之之法也。

白話文:

治療驚悸這種病症,有從肝經和膽經兩方面著手的說法:

肝臟主導謀略思慮,當肝氣虛弱時,魂魄就容易散亂,會因為一點小動靜就感到驚恐,這種情況要重點治療肝經。膽主決斷,如果膽氣不舒暢,意志消沉,遇到事情就容易驚慌,這種情況要重點治療膽腑。有的人是因為發怒而傷到肝臟,有的人是因為受到驚嚇而傷到膽腑。此外,母體虛弱會導致子臟也虛弱,進而造成心血不足。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慾望太多、思慮過多,就會耗損心神,導致心神不安寧。這些都是需要從肝膽來治療驚悸的原因。

另外,也有因為體內有鬱積的痰液或水飲,積存在心包和胃部,導致驚悸、心悸的,這種情況又不能一概認為是虛症來治療。醫生應該仔細診察脈象,開立適當的處方來治療,這樣才能快速見效。

醫書上說:「驚,要用平和的方法來治療。」所謂「平和」,就是指平常心。保持平常心,就不會感到驚恐了。《病機賦》裡說:有一個人聽到聲音就容易驚恐,醫生就讓病人坐在廳堂上,讓兩個人扶著他。醫生自己走到廳堂下,用小木凳和木槌敲打,並且說:「我敲凳子也是很平常的事,你為什麼要驚慌呢?」醫生一邊敲打一邊說,讓病人看著他,久而久之,病人的驚恐就平定了。這就是深得「平和」治療方法的精髓。

10. 藥方

11. 通治驚悸怔忡劑

平驚通聖散,治一切驚悸、怔忡、健忘等證。

當歸,人參,黃連,茯神,遠志,甘草(炙。各三錢),石菖蒲,硃砂(另研。各二錢)

上為細末。竹葉煎湯調二錢,食後臨臥服。

十四友丸,治驚悸怔忡。

酸棗仁(泡,去皮,隔紙炒),遠志,茯神,紫石英,生地黃,當歸,薄荷,人參,黃耆,茯苓,阿膠(炒),龍齒,硃砂(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臨臥棗湯下。

養心湯,治心虛血少,驚悸不寧。

當歸,川芎,茯神,遠志(各一錢),人參,黃耆,茯苓,半夏曲(各五分),官桂(一分),柏子仁,酸棗仁,北五味子(九粒),甘草(三分)

上水盞半、棗一枚、蓮子七個,煎七分,溫服。

寧志丸,治驚悸。

人參,茯苓,茯神,柏子仁,琥珀,當歸,酸棗仁(酒浸,去殼),石菖蒲,遠志(酒浸,去心。各五錢),乳香,硃砂(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棗湯下。

茯苓飲子,治痰迷心竅,怔忡不止。

茯苓,茯神,半夏,陳皮,麥門冬(各錢半),沉香,甘草(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五片,煎服。

硃砂消痰飲,治心氣,痰迷心竅,驚悸。

牛膽南星(半兩),硃砂(減半,另研),麝香(二分,另研)

上為末,臨臥薑汁湯調服一錢。

寧志膏,治因驚失志。

人參,酸棗仁(泡,去皮,隔紙炒),辰砂(各半兩),滴乳香(一錢,乳缽研細)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加味四七湯,治心氣鬱滯。豁痰定驚。

半夏,茯苓,茯神,遠志(去心。各一錢),紫蘇,甘草,石菖蒲(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五片、棗二枚,煎八分服。

溫膽湯,治心膽虛怯,怔忡多驚。

半夏(制),枳實,白茯苓,陳皮(各一錢),甘草(五分),竹茹(一丸),遠志(一錢)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硃砂安神丸,治心神昏亂,驚悸怔忡,夜臥不安。

硃砂(另研),黃連(各半兩),生地黃(三錢),當歸,甘草(各二錢)

上為細末,酒泡,蒸餅丸,如麻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臥時津液下。

朱雀丸,治心病,怔忡不止。

白茯神(二兩),沉香(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人參湯下。

薑朮湯,治心下停飲怔忡。

白姜,白朮,白茯苓,半夏曲(各一錢),官桂(三分),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薑、棗煎服。

平補鎮心丹(方見虛損門)治驚悸。

益榮湯,治思慮過度,心血耗傷,怔忡恍惚,此湯主之。

當歸,茯神,人參,黃耆(各一錢),芍藥,紫石英,酸棗仁,柏子仁(各五分),小草,木香,甘草(各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衛生易簡方,治思慮過度,心脾所傷,驚悸怔忡。

茯苓(二錢),人參,白朮(各一錢),木香(五分),甘草(四分)

上水盞半、姜一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遠志丸,治因事有所大驚,夜夢不祥,心神不安,驚悸怔忡。

遠志(去心),石菖蒲(一兩),茯神,茯苓,人參,龍齒(各半兩),辰砂(另研,為衣)

上為細末,煉蜜丸,辰砂為衣。每服七十丸,熟水臨臥服。

八物遠志丸,平補心氣,安神鎮驚,除膈間痰熱等證。

遠志(去皮、心),石菖蒲,麥門冬,茯神,白茯苓(各一兩),白朮,人參(各半兩),牛黃(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二十丸,白湯送下。

白石英,硃砂(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金銀湯調下。

白話文:

通治驚悸怔忡劑

平驚通聖散,治療各種因驚嚇引起的驚悸、心神不定、健忘等症狀。

  • 藥材:當歸、人參、黃連、茯神、遠志、炙甘草(各三錢)、石菖蒲、朱砂(另研磨,各二錢)。
  •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竹葉煎湯,取二錢藥末調和後,於飯後睡前服用。

十四友丸,治療因驚嚇引起的心悸和心神不定。

  • 藥材:酸棗仁(泡過、去皮、隔紙炒)、遠志、茯神、紫石英、生地黃、當歸、薄荷、人參、黃耆、茯苓、阿膠(炒)、龍齒、朱砂(各一兩)。
  •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後睡前用紅棗湯送服。

養心湯,治療因心虛血少而導致的驚悸不安。

  • 藥材:當歸、川芎、茯神、遠志(各一錢)、人參、黃耆、茯苓、半夏曲(各五分)、官桂(一分)、柏子仁、酸棗仁、北五味子(九粒)、甘草(三分)。
  • 製法:用水一碗半,加入紅棗一枚、蓮子七個,煎煮至剩七分,溫熱服用。

寧志丸,治療因驚嚇引起的心悸。

  • 藥材:人參、茯苓、茯神、柏子仁、琥珀、當歸、酸棗仁(酒浸泡後去殼)、石菖蒲、遠志(酒浸泡後去心,各五錢)、乳香、朱砂(各二錢)。
  •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紅棗湯送服。

茯苓飲子,治療因痰迷心竅而導致的心神不定。

  • 藥材:茯苓、茯神、半夏、陳皮、麥門冬(各一錢半)、沉香、甘草(各五分)。
  • 製法: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五片,煎煮後服用。

朱砂消痰飲,治療因心氣不順、痰迷心竅而引起的心悸。

  • 藥材:牛膽南星(半兩)、朱砂(減半,另研磨)、麝香(二分,另研磨)。
  •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睡前用薑汁湯調服一錢。

寧志膏,治療因驚嚇而導致心神失常。

  • 藥材:人參、酸棗仁(泡過、去皮、隔紙炒)、辰砂(各半兩)、滴乳香(一錢,用乳缽研細)。
  •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

加味四七湯,治療因心氣鬱結不暢而導致的痰多和驚悸。

  • 藥材:半夏、茯苓、茯神、遠志(去心,各一錢)、紫蘇、甘草、石菖蒲(各五分)。
  • 製法: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煮至剩八分服用。

溫膽湯,治療因心膽虛弱而導致的心神不定、容易驚嚇。

  • 藥材:半夏(製過)、枳實、白茯苓、陳皮(各一錢)、甘草(五分)、竹茹(一丸)、遠志(一錢)。
  • 製法: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七分服用。

朱砂安神丸,治療因心神昏亂、驚悸心慌、夜間睡眠不安穩。

  • 藥材:朱砂(另研磨)、黃連(各半兩)、生地黃(三錢)、當歸、甘草(各二錢)。
  •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浸泡後,再加入蒸熟的麵餅做成丸子,大小如麻子,外層裹上朱砂。每次服用三十丸,睡前用唾液送服。

朱雀丸,治療因心臟疾病導致的心悸不止。

  • 藥材:白茯神(二兩)、沉香(半兩)。
  •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三十丸,用人參湯送服。

薑朮湯,治療因心下有停滯的水飲而導致的心悸。

  • 藥材:白薑、白朮、白茯苓、半夏曲(各一錢)、官桂(三分)、甘草(五分)。
  • 製法: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和紅棗一同煎煮後服用。

平補鎮心丹(配方在虛損門中),治療因驚嚇引起的心悸。

益榮湯,治療因思慮過度、心血耗損而導致的心悸、恍惚。

  • 藥材:當歸、茯神、人參、黃耆(各一錢)、芍藥、紫石英、酸棗仁、柏子仁(各五分)、小草、木香、甘草(各三分)。
  • 製法: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八分服用。

衛生易簡方,治療因思慮過度、心脾受損而導致的驚悸、心神不定。

  • 藥材:茯苓(二錢)、人參、白朮(各一錢)、木香(五分)、甘草(四分)。
  • 製法: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一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七分服用。

遠志丸,治療因受到驚嚇、夜間做惡夢而導致的心神不安、驚悸心慌。

  • 藥材:遠志(去心)、石菖蒲(一兩)、茯神、茯苓、人參、龍齒(各半兩)、辰砂(另研磨,用作丸子外衣)。
  •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子,外層裹上辰砂。每次服用七十丸,睡前用開水送服。

八物遠志丸,能平補心氣、安神定驚,並消除胸膈間的痰熱。

  • 藥材:遠志(去皮、心)、石菖蒲、麥門冬、茯神、白茯苓(各一兩)、白朮、人參(各半兩)、牛黃(二錢)。

  •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外層裹上朱砂。每次服用二十丸,用開水送服。

  • 藥材:白石英、朱砂(各一兩)

  • 製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分,用金銀花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