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 (94)
卷之八 (94)
1. 吐劑
(子和)瓜蒂散,治忽然心風,癲狂不止。
三聖散,治同上。(二方並見中風門。)
(《局方》)碧霞丹,治痰涎壅塞,牙關緊急,目睛上視,癲癇狂妄等證。
石綠(研九度,飛五錢),附子尖,烏頭,蠍梢(各二十個)
上為末,入石綠共和勻,麵糊丸,雞頭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汁化下。更飲溫酒半合,須臾吐出痰涎,然後隨證以他藥治之。如噤口,擀開灌之。
白話文:
瓜蒂散,用來治療突然發作的心風,導致癲癇發狂不止。
三聖散,也用來治療上述同樣的病症。(這兩方都可以在中風的篇章找到。)
(出自《局方》的)碧霞丹,用來治療痰涎堵塞,牙關緊閉,眼球向上翻,以及癲癇、發狂等症狀。
組成:石綠(研磨九次,並飛過篩,取五錢),附子尖、烏頭、蠍梢(各二十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石綠混合均勻,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雞頭子。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汁化開服用。再喝半合溫酒,不久就會吐出痰涎,然後根據情況用其他藥物治療。如果病人牙關緊閉無法張口,可將藥丸擀開,以灌食的方式餵入。
2. 下劑
大承氣湯(方見傷寒門),治癲狂熱壅,大便秘結。
控涎丹(方見痰飲門),治痰迷心竅,狂言妄語,如有所見。
甘遂散,治癲癇及婦人心風邪祟。
甘遂(麵包煨,一錢)
用豬心取管血三條,和藥末,將心切開,將血藥入內縛定,溫紙包,煨焦研末,入硃砂二錢,分作四丸。
每服一丸,豬心煮湯下。
烏巴丸,治癲狂熱結,亂叫不止。
烏梅(五個),巴豆(五粒,去油成粉)
二味同研,粥丸如黍米大,硃砂為衣。大人三、五丸,臨臥白湯送。諒下三、四行,白粥止之。
白話文:
大承氣湯(藥方在傷寒門中可見),用來治療因為熱邪壅塞導致的癲狂,以及大便嚴重不通的情況。
控涎丹(藥方在痰飲門中可見),用來治療痰迷心竅,導致胡言亂語,好像看到鬼怪的症狀。
甘遂散,用來治療癲癇以及婦女因為心神受到風邪侵擾而產生的祟病。 甘遂(用麵包包裹後煨過,一錢) 取豬心,取出三條心管中的血,與藥粉混合。將豬心切開,把血藥放入其中,用線紮緊,用溫紙包好,煨烤至焦,研磨成粉末,加入二錢硃砂,分成四丸。 每次服用一丸,用煮豬心的湯送服。
烏巴丸,用來治療因為熱邪結聚導致的癲狂,以及胡亂叫喊不止的症狀。 烏梅(五個),巴豆(五粒,去掉油脂後磨成粉) 將這兩種藥材一同研磨,用粥做成如同黍米大小的藥丸,外層包覆硃砂。成人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睡前用白開水送服。預計會腹瀉三、四次,用白粥來止瀉。
3. 易簡諸方
芝麻仁湯:,治癲風。麻仁四升,水六升,猛火煮,令芽生,去滓煎取七合。空心服,以手摩手、足心自定,凡進三劑愈。
一方:,苦參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
一方:,用鯉魚一尾,制淨,切成塊,以明礬四兩為末,醃二日,煎吃,其疾必愈。
一方:,以鐵漿服之。
一方:,治癲狂大叫奔走。用蝦蟆一隻,去腹中物,洗淨,將腸胃復入腹中,入罐固濟,煅紅,土掩定,隔日取出,入麝香一分,同研極細。每服一錢,新汲水下。
《千金方》:,治癲狂不識人,以人糞灰調酒服。
又方:,治暴狂言,以硃砂末酒調服方寸匕、日三次。
一方:,治邪入心經,如見神鬼。燒蠶紙酒調服方寸匕。
白話文:
芝麻仁湯: 用來治療癲癇。將四升芝麻仁,加六升水,用大火煮,煮到芝麻發芽,濾掉渣滓,煎煮取七合湯汁。空腹服用,然後用手摩擦手掌和腳心,讓自己平靜下來。通常服用三劑就會痊癒。
另一個方子: 將苦參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另一個方子: 用一條鯉魚,處理乾淨,切成塊,用四兩明礬粉末醃製兩天,然後煎煮食用,這個病一定會好。
另一個方子: 服用鐵鏽水(將鐵燒紅後浸泡在水中)。
另一個方子: 用來治療癲狂大叫、奔跑不止的狀況。取一隻蛤蟆,去除腹內的東西,洗乾淨,再把腸胃放回腹中,放入罐子中密封好,用火燒紅,然後用土蓋住固定,隔一天取出,加入一分麝香,一起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剛汲取的新鮮水送服。
《千金方》: 用來治療癲狂不認人的情況,用人的糞便灰調酒服用。
另一個方子: 用來治療突然狂言亂語的情況,用硃砂粉末調酒服用一小勺,每天三次。
另一個方子: 用來治療邪氣入侵心經,導致看到鬼神的情況。將蠶繭紙燒成灰,用酒調和服用一小勺。
4. 灸法
間使(二穴,在掌外橫紋後三寸,兩筋陷中,灸五壯。治癲狂。),人中(一穴,在鼻下,小炷灸之,治癲狂卒倒。),兩手足大拇指甲(甲肉之半處,灸七壯。其法,以二指並縛一處灸之,四處著火。)
白話文:
間使穴有兩個,位置在手掌外側橫紋後三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用艾柱灸五個艾壯。可以治療癲狂病。
人中穴有一個,位置在鼻子下方,用小的艾炷灸,可以治療癲狂病突然發作昏倒。
兩手和兩腳的大拇指指甲,在指甲和肉交界處的一半位置,各灸七個艾壯。方法是,將兩個手指並排綁在一起,然後在四個地方點火施灸。
5. 心風門
6. 病機論
春甫考心風病,諸書鮮有載之,而多附癲癇門候,混同論治。心風雖出於世俗之稱,深中病情,誠為切當。古人謂:風善行而數變,風痹為不仁。此曰心風者,非若外風入中,甚言其變常無定,恍惚不仁。而心之病,誠若風之魔也。此皆七情五志久逆所生,而與癲癇則又不同矣。
癲狂癇證主於火熾,風痰之盛,而寢延及於心,屬實者多;心風則由七情五志久逆不遂,戴人所謂肝屢謀,膽屢不決,屈無所申,怒無所泄。心之官則思,甚則心血日涸,脾液不行,痰迷心竅,則成心風,屬虛者多。治法須以七情相勝,五志遂心,養血豁痰,引神歸舍,標本兼治,此疾可愈矣。
致若混同癲癇攻治,是謂虛虛,而速其死也,噫。
白話文:
關於心風這種病,許多醫書上很少記載,大多把它歸在癲癇的範疇,混在一起討論治療。雖然「心風」是民間的說法,但它很能點出病情的本質,確實很貼切。古人說:「風的特性是到處遊走且變化快速,風痹會造成肢體麻木不仁。」這裡說的「心風」,並不是像外來的風邪侵入體內那樣,而是強調這種病變化無常、恍恍惚惚、麻木不仁。心的病變,確實像被風邪侵擾一樣,這都是因為長期的情緒失調所引起的,這點和癲癇又不相同。
癲狂、癲癇等病症,主要是因為火氣旺盛、痰涎過多,進而影響到心臟,大多屬於實證;而心風則是由於長期的情緒壓抑、心願無法達成,就像戴人所說的「肝臟總是計畫謀略,膽囊卻總是猶豫不決,委屈無法伸張,怒氣無法宣洩」。心臟的功能是思考,思考過度就會導致心血日漸枯竭,脾臟的津液無法正常運行,痰涎阻塞心竅,進而形成心風,大多屬於虛證。治療方法必須從情緒方面著手,用相互克制的方法來調節七情,使五種情緒都能得到疏導,同時也要滋養心血、化解痰涎,引導精神回歸本位,標本兼治,這樣病就能痊癒了。
如果把心風和癲癇混淆,用攻伐的方式來治療,這就是虛證用虛法治療,反而會加速死亡,哎。
7. 脈候
脈寸關微間而歇,至者死。微而滑者生。
浮而澀者難治。(乃血氣不足,而神蕩於外。)弦大者可攻之。
虛而無力者宜補。
滑疾者痰甚,在寸宜吐之,關滑可下。
白話文:
脈搏在寸、關部位微弱且時斷時續,這種脈象的人會死亡。脈象微弱但滑順,這種脈象的人會活下來。
脈搏浮在表面又澀滯,這種情況很難治療(這是因為身體血氣不足,導致精神渙散在外)。脈象如弓弦般粗大,可以考慮用攻下的方法治療。
脈象虛弱而無力,應該用補益的方法治療。
脈象滑動且快速,表示體內痰液很多,如果脈象主要在寸部出現這種情況,應該用吐法治療;如果主要在關部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8. 治法
9. 治心風病要分新久
心風初作,多屬虛候,何則?思慮傷脾,則穀氣浸少,血液日虧,則心神慢散,神不守舍,卒成心風。故知其始皆屬虛也,歸脾湯養心湯、定志丸之類。至於病久,則心志變而美惡不知,無思無慮,飲食如故,殺氣頗增,病根已固。郁痰不解者,可用子和法治之,隨證調理,無不愈也。
白話文:
心風剛發作的時候,大多屬於虛弱的症狀,為什麼呢?因為思慮過多會傷害脾胃,導致從食物中攝取的營養減少,血液也會日益虧損,心神就會慢慢散亂,精神無法集中,突然就形成了心風。所以知道剛開始發病的時候都屬於虛證,可以用歸脾湯、養心湯、定志丸之類的藥方來治療。至於病程久了,心智會變得異常,對美醜好壞都分辨不清,沒有什麼思考和憂慮,飲食和往常一樣,但脾氣卻變得比較暴躁,病根已經紮實穩固。如果是有痰鬱結不散的情況,可以用子和的方法來治療,再根據具體的症狀來調理,沒有治不好的。
10. 心風病有貴賤之難易
貴者為難,膏粱素積,耗散良多,一經病作,則正氣虛而邪氣盛,所以難;賤者為易,素甘淡薄,稟受頗厚,雖是病此,則正氣實而邪氣輕,所以易。
治心風以五志誘之,然後藥之,取效易。五志誘之者,如求利而遂病者,則誘之金銀,或詐以惠之,或詭以遺之,而先定其心志,然後濟之以藥,是得治之要也。
白話文:
心風病依照患者的身份貴賤,治療難易度有所不同。
富貴人家因為長期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身體的精華被大量消耗,一旦發病,就會呈現正氣虛弱而邪氣旺盛的狀態,所以難以治療;貧賤人家因為平時飲食清淡,身體底子較好,即使得了這種病,也會呈現正氣充足而邪氣輕微的狀態,所以比較容易治療。
治療心風病,要先用五種情緒來引導患者,再用藥物治療,這樣比較容易見效。所謂用五種情緒引導,就像如果患者是因為追求利益而生病,就用金銀財寶來引導他,或者假裝給他好處,或者用計謀讓他得到好處,先穩定他的心志,然後再用藥物來輔助治療,這是治療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