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四 (12)
卷之四十四 (12)
1. 治喘有不宜下證
《綱目》云:凡喘而臥不得,其脈浮,按之虛而澀者,為陰虛,去死不遠,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宜四物湯加童便、竹瀝、青黛、麥門冬、五味子、枳殼、蘇葉服之。
凡下痰定喘諸方,施之形實有痰者,神效。若陰虛而脈浮大,按之澀者,不可下,下之必反劇而死也。
白話文:
《本草綱目》中記載:凡是喘不過氣,躺下就呼吸困難,脈象浮,按下去虛而澀的,這是陰虛,距離死亡不遠了,要謹慎,千萬不可使用下氣的藥物,用了必定會死。應該服用四物湯,並加入童便、竹瀝、青黛、麥門冬、五味子、枳殼、蘇葉。
凡是下痰定喘的藥方,用在體質強壯、有痰的人身上,效果顯著。但如果體質虛弱,脈象浮大,按下去澀的,就不可使用下氣的藥物,用了反而會加重病情,導致死亡。
2. 治喘條例
大概氣喘急甚者,不可驟用苦寒藥,火氣盛故也。
諸喘曾用正治攻補之法不止者,卻用劫藥一二服則止。如椒目沉水者,研極細末,用一二錢,生薑湯調下止之,或青金丹用蘿蔔子、皂角尖等分,姜蜜為丸,每服七八十丸,噙下止之,亦效。劫止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治哮喘專主於痰,宜先用吐法,不可驟用涼藥,必兼發散。
凡哮喘者必須薄滋味,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氣為主。老弱人久病氣虛而發喘者,宜阿膠、人參、五味子補之。
白話文:
氣喘嚴重時,不能馬上用苦寒的藥物,因為是火氣旺盛造成的。
有些氣喘患者用正統的補益方法治療效果不佳,但用劫藥一兩劑就能止住。例如用研磨成極細粉末的椒目和沉水香各一兩錢,用生薑湯調服可以止喘,或者用青金丹,將蘿蔔子、皂角尖等量混合,用薑蜜做成丸藥,每次服用七八十丸,含服下去可以止喘,效果也很好。劫止之後,根據痰證用化痰藥,根據火證用清火藥。
治療哮喘主要針對痰證,應該先用吐法,不能馬上用涼藥,必須同時配合發散藥物。
凡是哮喘患者都要飲食清淡,未發病時以扶持正氣為主,發病時以攻克邪氣為主。年老體弱或久病氣虛而發喘的人,應該用阿膠、人參、五味子來補氣。
少壯新病氣實而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藶瀉之。
實人用黃耆過多而喘者,三拗湯以瀉之。
有喘急而痰色清冷者,屬風痰,用千緡湯之類。
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炎上而喘者,當補陰降火。
凡喘,氣虛短氣而促,不能相續者,宜參、耆補之。
氣虛喘嘔未可服補中者,只用調中益氣湯,絕妙。
喘嗽傷肺者須用阿膠。
元氣虛,喘而氣短者,宜生脈散。
白話文:
年輕力壯,新患病,氣實而喘的,應該用桑白皮、苦葶藶來瀉氣。
體質偏實的人,服用黃耆過多而喘的,可以用三拗湯來瀉氣。
喘氣急促,痰色清冷的,屬於風痰,可以用千緡湯之類的方劑治療。
有陰虛體質,從小腹下火炎上而喘的,應該補陰降火。
凡是喘病,氣虛短氣,呼吸急促,不能連貫的,應該用人參、黃耆來補氣。
氣虛喘嘔,暫時不能服用補中藥物的,只需用調中益氣湯,效果奇佳。
喘咳傷肺的,必須服用阿膠。
元氣虛弱,喘氣氣短的,應該服用生脈散。
喘而不得臥,臥則喘,心下有水氣,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得通流,宜神秘湯。
食積壅滯氣喘,用半夏、栝蔞、山楂、神麯、栝蔞穰為丸,竹瀝、薑湯下。
白話文:
患者呼吸急促,無法平躺,一躺下就喘不過氣,胸口有積水,往上逆流到肺部,肺部積水導致氣血流通不暢,建議服用神秘湯。
若因食物積滯導致氣喘,可用半夏、栝蔞、山楂、神麯、栝蔞穰製成丸藥,用竹瀝、薑湯送服。
3. 發散風寒定喘諸劑
五拗湯、三拗湯、華蓋散、杏蘇飲、寧肺湯(上方並見咳嗽門,皆可選用。)
(和劑),五虎湯,治風寒所感喘急痰氣。
麻黃(七分),杏仁(去皮尖,一錢),甘草(四分),細茶(八分),石膏(錢半)
白話文:
咳嗽時可選用五拗湯、三拗湯、華蓋散、杏蘇飲、寧肺湯等方劑。另外,可用五虎湯治療風寒引起的喘急痰氣,藥方為麻黃七分,杏仁去皮尖一錢,甘草四分,細茶八分,石膏錢半。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三因》)神秘湯,治上氣喘急不得臥者。
陳皮,桔梗,紫蘇(各錢半),人參(一錢),五味子(十五粒)
上水盞半,煎七分,食遠服。
(《易簡》)蘇陳九寶湯,治老人小兒素有喘急,遇寒暄不常,發則連綿不已,咳嗽哮吼,夜不得臥。
桑白皮,陳皮,大腹皮,紫蘇,杏仁,薄荷,甘草,麻黃,官桂(各八分)
白話文:
用半碗水煎煮三片薑和一枚紅棗,喝下即可。此方可治上氣喘急,無法躺臥之人。
將陳皮、桔梗、紫蘇(各半錢)、人參(一錢)、五味子(十五粒)用半碗水煎至七分,飯後服用。此方可治老年人和小孩因體虛而導致的經常性喘急,遇冷遇熱就發作,咳嗽哮喘,夜裡無法睡覺。
將桑白皮、陳皮、大腹皮、紫蘇、杏仁、薄荷、甘草、麻黃、官桂(各八分)一起煎服。
上水盞半,姜三片、烏梅一個,煎七分服。
(《直指》)神秘湯,治水氣作喘。
陳皮,桔梗,紫蘇,人參,五味子,桑白皮,半夏,檳榔,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和劑》)人參定喘湯,治肺氣上喘,哮中有聲,坐臥不安,胸膈緊痛,及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
人參,麻黃,阿膠,半夏曲,五味子,罌粟殼,甘草(各八分),桑白皮(錢半)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白話文:
取水一杯半,加入薑三片、烏梅一個,煎煮至七分,服用。此方名為「神秘湯」,可治水氣引發的喘息。
取陳皮、桔梗、紫蘇、人參、五味子、桑白皮、半夏、檳榔、甘草(炙,五分),加入水兩杯,薑三片,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此方名為「人參定喘湯」,可治肺氣上喘、哮喘伴有聲音、坐卧不安、胸膈緊痛,以及因肺部感受寒邪而引起的咳嗽聲重。
取人參、麻黃、阿膠、半夏曲、五味子、罌粟殼、甘草(各八分)、桑白皮(錢半),加入水兩杯,薑三片,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
4. 治諸氣逆喘急之劑
(《和劑》)蘇子降氣湯,治虛陽上攻,喘嗽不已。(方見嗽門。)
(《三因》)葶藶大棗瀉肺湯,治上氣喘急,身與面目俱浮,鼻塞聲重,不聞香臭,胸膈脹滿,將成肺癰。
葶藶(研細,彈大一丸),大棗(十枚去核)
水二盞,先煎大棗至一盞,去棗入葶藶,煎八分,食後服。法令先服小青龍二服,方進此。
(《直指》)調降湯,治喘嗽。
枳殼(一錢),半夏,桔梗,青皮,陳皮,檳榔,茯苓,紫蘇子,葶藶(隔紙炒。各五分),砂仁,白豆蔻,紫蘇葉,甘草(炙,三分)
白話文:
《和劑》中記載的蘇子降氣湯,用於治療虛陽上攻導致的持續咳嗽喘息。
《三因》中記載的葶藶大棗瀉肺湯,用於治療上氣喘急、身體和面部浮腫、鼻塞聲重、嗅覺失靈、胸膈脹滿,將要發展成肺癰的症狀。
藥方如下:葶藶研成細末,製成如彈珠大小的藥丸,大棗去核十枚。用水兩杯,先煎大棗至一杯,去棗加入葶藶,煎至八分,飯後服用。建議先服用小青龍湯兩劑,然後再服用此方。
《直指》中記載的調降湯,用於治療咳嗽喘息。
藥方如下:枳殼、半夏、桔梗、青皮、陳皮、檳榔、茯苓、紫蘇子(隔紙炒)、葶藶(各五分)、砂仁、白豆蔻、紫蘇葉、甘草(炙,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選要》)沉香散,定喘止嗽。
沉香,阿膠,人參,紫蘇,陳皮(各二錢),桑白皮(微炒,一兩,氣虛人減半),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棗湯送下。
(《濟生》)四磨湯,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
沉香,檳榔,人參,天台烏藥
白話文:
取水一杯半,加入三片薑,煎煮七分,不限時間服用。這個方子叫做沉香散,可以止咳平喘。配方包括沉香、阿膠、人參、紫蘇、陳皮各二錢,桑白皮微炒一兩(氣虛者減半),甘草炙二錢半。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後用紅棗湯送服。另一個方子叫做四磨湯,用來治療七情鬱結導致的上氣喘急,配方包括沉香、檳榔、人參、烏藥。
上各濃磨水,共取七分盞,煎三五沸,不拘時服。一方無人參有枳殼,亦妙。
(《集成》)參朮調中湯,瀉熱補氣,定喘止嗽。
人參,白朮(各五分),桑白皮,甘草(炙。各三分),麥門冬,陳皮,青皮,地骨皮,白茯苓(各一錢),五味子(二十粒)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服。
(《醫鈔》),人參白朮湯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一起研磨成細粉,用適量水調和,取七分滿的杯子,煎煮至沸騰三到五次,不拘時間服用。其中有一種方子沒有人參,而是用枳殼代替,效果也很好。
參朮調中湯具有瀉熱補氣,定喘止嗽的功效。
將人參、白朮(各五分)、桑白皮、甘草(炙,各三分)、麥門冬、陳皮、青皮、地骨皮、白茯苓(各一錢)、五味子(二十粒)放入水兩杯中,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
人參白朮湯是另一種藥方。
人參,白朮,天門冬,麥門冬(各一錢),五味子(二十粒),半夏,阿膠(炒。各八分),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服。
白話文:
人參、白术、天門冬、麥門冬(各用一錢)、五味子(用二十粒)、半夏、阿胶(炒過,各用八分)、甘草(炒過,用五分)
以上藥材用兩杯水浸泡,加入三片薑,煎至剩八分水量,全劑一同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