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四 (12)

1. 治喘有不宜下證

《綱目》云:凡喘而臥不得,其脈浮,按之虛而澀者,為陰虛,去死不遠,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宜四物湯加童便、竹瀝青黛麥門冬五味子枳殼、蘇葉服之。

凡下痰定喘諸方,施之形實有痰者,神效。若陰虛而脈浮大,按之澀者,不可下,下之必反劇而死也。

2. 治喘條例

大概氣喘急甚者,不可驟用苦寒藥,火氣盛故也。

諸喘曾用正治攻補之法不止者,卻用劫藥一二服則止。如椒目沉水者,研極細末,用一二錢,生薑湯調下止之,或青金丹用蘿蔔子、皂角尖等分,姜蜜為丸,每服七八十丸,噙下止之,亦效。劫止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治哮喘專主於痰,宜先用吐法,不可驟用涼藥,必兼發散。

凡哮喘者必須薄滋味,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氣為主。老弱人久病氣虛而發喘者,宜阿膠人參五味子補之。

少壯新病氣實而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藶瀉之。

實人用黃耆過多而喘者,三拗湯以瀉之。

有喘急而痰色清冷者,屬風痰,用千緡湯之類。

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炎上而喘者,當補陰降火。

凡喘,氣虛短氣而促,不能相續者,宜參、耆補之。

氣虛喘嘔未可服補中者,只用調中益氣湯,絕妙。

喘嗽傷肺者須用阿膠。

元氣虛,喘而氣短者,宜生脈散

喘而不得臥,臥則喘,心下有水氣,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得通流,宜神秘湯

食積壅滯氣喘,用半夏、栝蔞、山楂、神麯、栝蔞穰為丸,竹瀝、薑湯下。

3. 發散風寒定喘諸劑

五拗湯三拗湯華蓋散杏蘇飲寧肺湯(上方並見咳嗽門,皆可選用。)

(和劑)五虎湯,治風寒所感喘急痰氣。

麻黃(七分),杏仁(去皮尖,一錢),甘草(四分),細茶(八分),石膏(錢半)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三因》)神秘湯,治上氣喘急不得臥者。

陳皮桔梗,紫蘇(各錢半),人參(一錢),五味子(十五粒)

上水盞半,煎七分,食遠服。

(《易簡》)蘇陳九寶湯,治老人小兒素有喘急,遇寒暄不常,發則連綿不已,咳嗽哮吼,夜不得臥。

桑白皮,陳皮,大腹皮,紫蘇,杏仁,薄荷,甘草,麻黃,官桂(各八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烏梅一個,煎七分服。

(《直指》)神秘湯,治水氣作喘。

陳皮,桔梗,紫蘇,人參,五味子,桑白皮半夏檳榔,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和劑》)人參定喘湯,治肺氣上喘,哮中有聲,坐臥不安,胸膈緊痛,及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

人參,麻黃,阿膠半夏曲,五味子,罌粟殼,甘草(各八分),桑白皮(錢半)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4. 治諸氣逆喘急之劑

(《和劑》)蘇子降氣湯,治虛陽上攻,喘嗽不已。(方見嗽門。)

(《三因》)葶藶大棗瀉肺湯,治上氣喘急,身與面目俱浮,鼻塞聲重,不聞香臭,胸膈脹滿,將成肺癰。

葶藶(研細,彈大一丸),大棗(十枚去核)

水二盞,先煎大棗至一盞,去棗入葶藶,煎八分,食後服。法令先服小青龍二服,方進此。

(《直指》)調降湯,治喘嗽。

枳殼(一錢),半夏桔梗青皮陳皮檳榔茯苓紫蘇子,葶藶(隔紙炒。各五分),砂仁白豆蔻,紫蘇葉甘草(炙,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選要》)沉香散,定喘止嗽。

沉香阿膠人參,紫蘇,陳皮(各二錢),桑白皮(微炒,一兩,氣虛人減半),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棗湯送下。

(《濟生》)四磨湯,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

沉香,檳榔,人參,天台烏藥

上各濃磨水,共取七分盞,煎三五沸,不拘時服。一方無人參有枳殼,亦妙。

(《集成》)參朮調中湯,瀉熱補氣,定喘止嗽。

人參,白朮(各五分),桑白皮,甘草(炙。各三分),麥門冬,陳皮,青皮,地骨皮,白茯苓(各一錢),五味子(二十粒)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服。

(《醫鈔》),人參白朮湯

人參,白朮,天門冬,麥門冬(各一錢),五味子(二十粒),半夏,阿膠(炒。各八分),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