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四十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四 (11)

1. 運氣為喘

經曰:歲金太過病甚則咳喘氣逆,肩背痛。又云:金太過曰堅成之紀,其病喘喝,胸憑仰息,治以溫劑是也。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少氣喘咳,上臨少陰少陽,咳喘息鳴。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寒熱喘咳,甚則腹大,肺脹滿而喘嗽。又云:少陰在泉,熱淫所勝,民病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治以鹹寒是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如果金氣過盛,病症嚴重就會出現咳嗽、喘息、氣逆、肩背疼痛。

又說:金氣過盛,稱為「堅成之紀」,其病症會出現喘息、呼吸急促,胸部感到壓迫、呼吸困難,可以用溫熱的藥劑治療。

如果火氣過盛,就會出現炎熱的天氣,肺金受到邪氣侵襲,百姓就會出現氣短、咳嗽、喘息,病情嚴重會波及少陰、少陽經脈,出現咳嗽、喘息、呼吸發出聲響。

又說:當少陰經主司天時,如果熱氣過盛,百姓就會出現寒熱交替、咳嗽、喘息,嚴重則會出現腹部膨脹、肺部脹滿而咳嗽喘息。

又說:當少陰經在泉時,如果熱氣過盛,百姓就會出現氣往上衝、胸悶,喘息不能久站,可以用鹹寒的藥劑治療。

2. 喘急與短氣不同

喘急者,為邪所幹,或因內外所傷而作。喘急之聲,有痰壅喉間,聲如拽鋸,或如水雞之響者,此邪氣實也。短氣者,似喘而非喘,為氣少氣短不能以續。俗謂喘促氣急而短,或有氣從臍下直衝清道而上,實非有氣上衝者,是正氣虛也。其二者之狀,小可相似,而所以施治,大不同也。醫者可不辨其微哉?(正氣當作宗氣看。)

《機要》一云:喘者,促促氣急,喝喝氣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難接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不痛楚,呼吸雖急而無痰聲。逆氣者,但氣上而奔急,肺壅而不下。

白話文:

呼吸急促的人,可能是外邪入侵,或因内伤外伤所致。呼吸急促的声音,有的伴随痰液阻塞喉咙,发出像锯木头或水鸡鸣叫的声音,这是邪气实证。呼吸短促的人,看似喘气却不像喘气,是因为气虚无力,无法连续呼吸。俗话说喘气急促又短,或者感觉气从腹部直冲向上,其实并非气往上冲,而是正气虚弱的表现。这两种症状表面上相似,但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医师怎能不辨其微细差别呢?

《机要》中说:喘气的人,呼吸急促,发出喘息声,反复张口抬肩,摇动身体,腹部起伏。呼吸短促的人,呼吸虽然难以接续,但没有抬肩,像呻吟却无疼痛,呼吸虽然急促但没有痰声。逆气的人,只是气往上冲,呼吸急促,肺气郁滞无法下降。

3. 喘為痰氣所郁

丹溪曰:喘急者,氣為火所鬱而為痰,在肺胃間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陰虛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有氣虛而致氣短者,有水氣乘肺者,有肺虛挾寒而喘者,有肺實挾熱而喘者,有驚憂氣鬱肺脹而喘者,有胃絡不和而喘者;有腎氣虛損而喘者。雖然,未有不由痰火而鬱,風寒外束而致之者也。

白話文:

丹溪說:喘不過氣的人,是因為氣被火郁結而化為痰,停留在肺胃之間。有痰的,有火炎的,有陰虛從小腹下部上升逆流的,有氣虛導致氣短的,有水氣上犯肺部的,有肺虛夾寒而喘的,有肺實夾熱而喘的,有驚憂氣鬱肺脹而喘的,有胃絡不和而喘的,還有腎氣虛損而喘的。總之,所有的喘息,最終都離不開痰火郁結、風寒外束的原因。

4. 喘脹之病須分肺脾標本

工節齋云:喘與脹兩證相因,必皆小便不利,喘則必生脹,脹則必生喘,但要識得標本先後。先喘而後脹者,主於肺;先脹而後喘者,主於脾。何則?肺金主降,外主皮毛。經曰:肺朝百脈,通調水遂,下輸膀胱。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是小便之行,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也。

若肺受邪而上喘,則失降下之令,故小便漸短,以致水溢皮膚而生腫滿,此則喘為本而腫為標,故當清金降氣為主,而行水次之。脾土惡濕,外主肌肉,土能剋水。若脾土受傷而不能制水,則水濕妄行,浸漬肌肉水既上溢,則邪反侵,肺氣不得降而主喘矣。此則脹為本而喘為標,治當實水為主而清金次之。

白話文:

工節齋說:喘和脹這兩種病症互相影響,一定都是因為小便不利而引起的。喘就會導致脹,脹也會導致喘,但要懂得分辨主症和次症的先後順序。先喘後脹的,主要問題在於肺;先脹後喘的,主要問題在於脾。為什麼呢?因為肺金主降,在外主皮毛。經書說:「肺朝百脈,通調水遂,下輸膀胱。」又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也就是說小便的排出,是依靠肺氣下降輸化造成的。

如果肺受邪氣而上喘,就會失去下降的機能,導致小便減少,進而水氣溢出皮膚而造成腫脹,這就是喘是本症,腫是次症,所以治療應以清金降氣為主,行水為輔。脾土喜燥惡濕,在外主肌肉,土能克水。如果脾土受傷而無法制水,水濕就會亂竄,浸漬肌肉,水氣上溢,邪氣就會反過來侵犯肺,導致肺氣無法下降而喘息。這就是脹是本症,喘是次症,治療應以實脾為主,清金為輔。

苟肺病而用燥脾之藥,則金得燥而愈喘;脾病而用清金之藥,則脾得寒而愈脹矣。近世治喘脹者,但知實脾行水,而不知分別肺脾兩證,故發明之。

白話文:

如果肺部有病卻用了燥濕的藥物來治療脾臟,那麼肺部因為得到了燥性藥物的調節而會更加舒緩喘息的症狀;如果是脾臟有病而用了清肺的藥物,那麼脾臟因為得到了寒性藥物的調節而會更為減輕脹滿的情況。近代在治療喘息和脹滿的病症時,只知道強化脾臟的功能和促進水分代謝,卻不知道區分肺和脾這兩個不同部位的症狀,所以在此提出說明。

5. 審狀別證此謂知本

戴氏曰:痰者,凡喘便有痰聲,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墜下稠痰,喘則少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上升,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也。一人患此,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後以導水丸利之而愈。

此水氣乘肺也。若氣短喘急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有胃虛喘者,抬肩擷肚喘而不休是也。肺主清陽上升之氣,居五臟之上而為華蓋,喜清虛而不欲窒礙。若調攝得宜,陰陽升降往來無滯,何病之有?若內傷七情,外感六氣,則肺氣不清而喘作矣。必須審狀別證,各求其本而治之,斯效速也。

白話文:

戴氏說:痰症,凡是喘息時伴隨痰聲,且火氣旺盛者,會忽進忽退,進食時喘息減輕,食後喘息加劇。這大多是胃中有實火,膈膜上有濃痰,進食後濃痰墜落,喘息暫時減輕。但過了一段時間,食物進入胃後,反而助長火氣,痰又再度上升,喘息反而加劇。一般人不知道這個道理,誤以為是胃虛,用燥熱的藥物治療,這無異於火上澆油。曾經有一個人患此病,很多醫生都以胃虛治療,結果都無效。後來用導水丸利水,才治癒。

這種情況是水氣上犯肺部所致。如果只是氣短喘急,呼吸急促,但沒有痰聲,則可能是胃虛引起的喘息。胃虛喘息者,會抬肩縮肚,喘個不停。肺主清陽之氣上升,位於五臟之上,是五臟的華蓋,喜清虛,不喜窒礙。如果調攝得宜,陰陽升降往來無阻,何病之有呢?若因內傷七情,外感六氣,則肺氣不清,導致喘息發作。必須仔細觀察病症,區分不同證狀,根據病因進行治療,才能藥到病除。

6. 病後喘者危

凡喘作於大病之後者,多危殆。上喘咳而下瀉泄者亦然。婦人產後因亡血過多,榮氣暴竭,衛氣無依,獨聚於肺,故發喘也,此名孤陽絕陰,為難治。

身汗如油,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死。直視譫語而喘者,死。

白話文:

凡是喘症發生在重病之後,多數情況非常危險。如果上面喘咳下面腹泻的情況也是這樣。婦女在生產後因為失血過多,營氣突然耗盡,衛氣失去依附,單獨聚集在肺部,所以會出現喘症,這叫做孤陽絕陰,是難以治療的。

身體出汗像油一樣,汗水出來後皮膚濕潤,喘息不停的人,會死亡。目光直視、說胡話並且喘息的人,會死亡。

7. 脈候

喘病脈宜浮遲,不宜急疾。右寸脈沉實而喘者為氣實,左脈大為腎虛。右寸脈沉實而緊,為肺感寒邪,亦有六部俱伏,宜發散之,則熱退而喘定。上氣躁而喘,脈浮,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上氣喘息,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而數,四肢寒者,死。喘逆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難治。上氣面浮肩息,脈浮大,危。寸口脈沉,胸中氣短。

白話文:

患有喘病,脈象應該浮而緩,不應該急促。如果右寸脈沉而實,並且伴隨喘息,表示氣虛;如果左脈大,則表示腎虛。如果右寸脈沉實而緊,表示肺部感受寒邪,也有可能是六經氣機鬱伏,需要用發散的藥物治療,這樣才能退熱止喘。如果呼吸急促,脈象浮,肺部脹滿,像是要發生風水病,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呼吸急促,脈象滑,手腳溫熱,則可以治癒。如果脈象澀而數,四肢冰冷,則會死亡。如果喘息逆上,脈象數而有熱,不能平躺,則難以治癒。如果呼吸急促,臉部浮腫,肩膀起伏,脈象浮大,則十分危險。如果寸口脈沉,胸部氣短,則需要治療。

8. 治喘須審攻補先後之宜

凡喘暴作,必須發散攻邪為先,喘定之後,方可補養。久病喘咳,未發之前,當扶正氣為主;已發之時,當以攻邪為先。若補其既發則喘愈甚,此治喘攻補先後之敘,不可瘥也。

喘證作時無痰,喘愈後卻吐痰者,乃痰於已發之時,閉塞不出而為喘。治者於發時,開其痰路則易安也,宜用簡要桔梗湯及枳殼、前胡、杏仁、紫蘇、栝蔞實等藥引出其痰,俟痰出喘退,卻調其虛實。虛者補以參、耆、歸、術,實者瀉以沉香、滾痰丸之類是也。

白話文:

喘息發作時,首先要疏散外邪,喘息平穩後才能補養。長期咳嗽喘息,未發作前應以扶正氣為主,發作時應以攻邪為先。如果在發作時補益,反而會加重喘息,這就是治療喘息攻補先後的順序,不可顛倒。

喘息發作時沒有痰,喘息平息後才吐痰,說明痰在發作時堵塞在體內而導致喘息。治療時在發作時疏通痰路,就能快速緩解,可用桔梗湯、枳殼、前胡、杏仁、紫蘇、栝蔞實等藥引出痰液,待痰液排出、喘息平息後再根據虛實調理。虛者補以人參、黃芪、當歸、蒼朮,實者瀉以沉香、滾痰丸等。

9. 治喘嗽遇冷則發

凡喘嗽遇天寒則發,內外皆寒,脈沉而遲者,治法以東垣參蘇溫肺湯,調中補氣加茱萸湯及丹溪紫金丹,以劫去其寒痰者是也。有內熱而外逢寒則發,脈沉數者,謂之寒包熱治法以仲景越婢加半夏湯發表諸方之類。及預於八九月間未寒之時,用大承氣湯先下其熱,至冬寒時無熱可作,喘自不發者是也。

白話文:

凡是咳嗽喘息,遇到天氣寒冷就發作,內外皆寒,脈象沉而遲的,治療方法應參考東垣的參蘇溫肺湯,調和脾胃、補益氣血,再加入茱萸湯和丹溪的紫金丹,以去除寒痰。

如果患者有內熱,遇到寒冷就發作,脈象沉而數的,稱為寒包熱,治療方法應參考仲景的越婢加半夏湯等發表類方劑。

同時,在八九月間天氣尚未寒冷時,可以提前使用大承氣湯瀉去體內的熱氣,等到冬天寒氣來臨,體內沒有熱氣積存,就不會出現喘息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