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1)

1. 治法

楊氏曰:癇證為小兒之惡候也。小兒血脈不壯,骨氣未盛,為風邪所傷,為驚駭所觸,為乳哺失節,停滯結癖經絡而得之。大抵治法當別陰陽為要。大概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痰積遏經成癇,故宜順氣豁痰為良法也。凡小兒發癇,其候神氣拂鬱,瞪眼直視,面目牽引,口禁涎流,腹脹,手足抽掣,似死似生。

或聲或啞,或項背反張,或腰脊強直,但四肢柔弱,時發而時醒者,醒後當以平和氣血,湯藥調下蘇合丸。未作之先,宜服五癇丸。發癇時,耳後高骨間必有青紋見之,以針挑破血出啼叫,庶氣血疏通而癇不作。十歲以下,皆可灸,以除其根,十歲以上,可吐以斷其源也。

白話文:

楊氏說:癲癇是小孩子很不好的病症。小孩子血脈還不強壯,骨骼發育還沒成熟,容易因為受到風邪侵襲,或受到驚嚇,或因為餵奶方式不對、飲食不節制,導致飲食停滯結塊,阻塞經絡而發病。治療癲癇,最重要的是要分辨陰陽。大致上來說,是因為血滯在心竅,邪氣侵入心臟,痰液積聚阻礙經絡而形成癲癇,所以應該以順氣、化痰為好的治療方法。

凡是小孩子癲癇發作時,會出現精神恍惚、眼神呆滯、眼睛直直的看著前方、臉部肌肉抽動、口吐白沫、肚子脹氣、手腳抽搐,看起來像死了一樣,又像活著。

有時候會發出聲音,有時候又說不出話,有時候脖子後方往後仰,有時候腰背僵硬,但是四肢卻軟弱無力,發作有時發作、有時清醒。清醒之後,應該以平和氣血的藥物治療,用湯藥搭配蘇合丸服用。在癲癇還沒發作之前,可以先服用五癇丸。癲癇發作時,耳朵後面高骨的地方一定會出現青色的紋路,可以用針挑破讓血流出來,孩子會哭叫,這樣可以讓氣血疏通,癲癇就不會發作。十歲以下的孩子,都可以用艾灸的方式來去除病根,十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用催吐的方式來斷絕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