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脾胃勝衰論

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即食亦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虛,此之謂也。

夫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顯火上行,獨燎其面,《黃帝針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脾為死陰,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焉。形體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脾既病,則其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

大抵脾胃虛弱,陽氣不能生長,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臟之氣不生。脾病則下流乘腎,土剋水,則骨乏無力,是為骨蝕,令人骨髓空虛,足不能履地,是陰氣重疊,此陰盛陽虛之證。大法云,汗之則愈,下之則死。若用辛甘之藥滋胃,當升當浮,使生長之氣旺。言其汗者,非正發汗也,為助陽也。

夫胃病其脈緩,脾病其脈遲,且其人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脈洪緩,更有身熱心中不便之證。此陽氣衰弱,不能生髮,不當於五臟中用藥法治之,當從《臟氣法時論》中升降浮沉補瀉法用藥耳。

如脈緩,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從平胃散。若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或大便泄瀉,或皮毛枯槁,發脫落,從黃耆建中湯。脈虛而血弱,於四物湯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顯證中加之。或真氣虛弱,及氣短脈弱,從四君子湯。或渴,或小便閉澀,赤黃多少,從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藥中。

以上五藥,當於本證中隨所兼見證加減。假令表虛自汗,春夏,加黃耆;秋冬,加桂。

如腹中急縮,或脈弦,加防風,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狹,或氣短者,亦加之。腹滿氣不轉者,勿加。雖氣不轉,而脾胃中氣不和者,勿去,但加厚朴以破滯氣,然亦不可多用,於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悶,此非腹脹,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藥收之。

如肺氣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參、白芍藥。中焦用白芍藥,則脾中升陽,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狹及縮急者,去之,及諸酸澀藥亦不可用。

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藥,稼穡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發熱,加黃芩;惡寒或腹中覺寒,加桂。

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泄瀉,加蒼朮;自汗,加白朮。

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

氣弱者,加白茯苓、人參;氣盛者,加赤茯苓、縮砂仁;氣復不能轉運,有熱者,微加黃連;心煩亂亦加之。

小便少者,加豬苓、澤瀉;汗多津液竭於上,勿加之。是津液還入胃中,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閉塞不通,加炒黃柏、知母。

白話文:

如果胃裡的元氣旺盛,就能正常吃東西而不受損傷,即使過了吃飯時間也不會感到飢餓。脾胃都很強健,就能吃得下而且身體肥胖;如果脾胃都很虛弱,就會吃不下東西而身體消瘦。有些人吃得少卻肥胖,雖然肥胖但四肢無力,那是因為脾的功能太強盛而導致邪氣旺盛的緣故。也有人很能吃卻反而消瘦,那是因為胃裡有火邪潛伏在氣分中,所以能吃,而脾虛則導致肌肉消瘦,即使吃了東西也一樣。張仲景的學生叔和說過:吃得太多也會導致肌肉虛弱,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如果飲食不節制,就會導致胃病。胃病會使人氣短、精神不佳,而且容易發熱,有時會出現火氣向上衝的現象,臉部會發燙。《黃帝針經》說:臉發熱是足陽明經的疾病。胃有了毛病,脾就無法得到滋養。脾是陰性的,不主導時間節律,所以也會跟著出問題。如果身體過度勞累,就會導致脾病。脾病會使人感到疲倦、喜歡躺臥、四肢無力、大便稀瀉。脾出了問題,胃就無法獨自運送津液,所以也會跟著出問題。

總的來說,脾胃虛弱,陽氣就無法生長,這是因為春夏的生長規律沒有正常運作,五臟的氣機無法產生。脾病會向下侵犯腎,土剋水,導致骨骼缺乏營養而變得無力,這就是所謂的「骨蝕」,會使人骨髓空虛,腳無法著地,這是陰氣過盛、陽氣虛弱的表現。古人說:這種情況發汗就會好,但如果用瀉下之法就會死。如果用辛甘的藥物來滋養胃,藥性應當向上升、向外浮,使生長的陽氣旺盛。這裡說的發汗,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汗,而是為了幫助陽氣生發。

胃病時脈象會變得和緩,脾病時脈象會變得遲緩,而且患者的肚臍附近會有跳動的氣,按壓下去會感覺僵硬疼痛。如果火邪侵犯脾土,脈象會變得洪大而和緩,還會有發熱、心中不舒服的症狀。這都是陽氣衰弱,無法生發的表現,不應該按照治療五臟疾病的方法來用藥,而應該參考《臟氣法時論》中關於升降浮沉、補瀉的方法來用藥。

如果脈象和緩,患者感到疲倦、喜歡躺臥、四肢無力,或者大便稀瀉,這是濕氣過盛,可以用平胃散來治療。如果脈象弦細、氣虛自汗、四肢發熱,或者大便稀瀉,或者皮膚乾燥、頭髮脫落,可以用黃耆建中湯來治療。如果脈虛而血弱,可以從四物湯中選用一兩味藥,加入到主要的治療藥方中。如果真氣虛弱,或者氣短脈弱,可以用四君子湯來治療。如果感到口渴,或者小便不暢、顏色赤黃、量少,可以用五苓散去掉桂枝,選用一兩味藥加入到主要的治療藥方中。

以上五種藥方,應當根據患者的主要症狀,結合兼有的症狀來增減藥物。例如,如果屬於表虛自汗,春夏季節可以加入黃耆,秋冬季節可以加入桂枝。

如果腹部感到緊縮,或者脈象弦細,可以加入防風;如果腹部緊縮嚴重,可以加入甘草。如果腹部狹窄,或者感到氣短,也可以加入防風。如果腹脹、氣機不暢,就不要加入防風。即使氣機不暢,但如果脾胃之氣不和,也不要去掉防風,可以加入厚朴來疏通滯氣,但也不能過量使用,在甘草的五分劑量中加入一分就可以了。如果腹部感到悶脹,這並不是腹脹,而是氣散而不能收斂,可以加入芍藥來收斂。

如果肺氣不足、呼吸短促,可以加入人參、白芍。在中焦使用白芍,可以幫助脾氣上升,使肝膽的邪氣不敢侵犯。如果腹部狹窄或緊縮,就要去掉白芍,並且各種酸澀的藥物也不能使用。

如果腹痛,可以加入甘草、白芍。稼穡的屬性是甘甜,甘甜代表自己;彎曲的屬性是酸味,酸味代表甲木。甲己可以化為土,這是張仲景的巧妙用藥方法。如果腹痛兼有發熱,可以加入黃芩;如果怕冷或腹中感覺寒冷,可以加入桂枝。

如果感到疲倦、喜歡躺臥,且有濕氣,胃虛不能進食,或者感到沉重睏倦,或者腹瀉,可以加入蒼朮;如果自汗,可以加入白朮。

如果小便不暢,可以加入茯苓;如果口渴,也可以加入茯苓。

如果氣虛,可以加入白茯苓、人參;如果氣盛,可以加入赤茯苓、縮砂仁;如果氣機恢復但仍然不能運轉,且有熱象,可以少量加入黃連;如果心煩意亂,也可以加入黃連。

如果小便量少,可以加入豬苓、澤瀉;如果汗多而導致津液虧耗,就不要使用這些藥物。這是因為津液會回到胃中,將要自行運行。如果不口渴但小便閉塞不通,可以加入炒黃柏、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