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柴胡(一兩五錢),甘草(炙),黃耆(臣),蒼朮(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日曝乾,銼碎炒),羌活(以上各一兩),升麻(八錢),人參(臣),黃芩(以上各七錢),黃連(去須,酒製,五錢炒,為臣為佐),石膏(少許,長夏微用,過時去之,從權)

上件㕮咀,每且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早飯後、午飯前,間日服。服藥之時,宜減食,宜美食。服藥訖,忌語話一二時辰許,及酒、濕面、大料物之類,恐大濕熱之物,復助火邪而愈損元氣也。亦忌冷水及寒涼淡滲之物及諸果,恐陽氣不能生旺也。宜溫食及薄滋味,以助陽氣。

大抵此法此藥,欲令陽氣升浮耳,若滲泄淡味,皆為滋陰之味,為大禁也。雖然,亦有從權而用之者。如見腎火旺及督、任、沖三脈盛,則用黃柏、知母,酒洗訖,火炒制加之,若分兩則臨病斟酌,不可久服,恐助陰氣而為害也。小便亦或澀,當利之,大便澀,當行之,此亦從權也,得利,則勿再服。

此雖立食禁法,若可食之物,一切禁之,則胃氣失所養也,亦當從權而食之,以滋胃也。

附:

……夫飲食人胃,陽氣上行,津液與氣,入於心,貫於肺,充實皮毛,散於百脈。脾稟氣於胃,而灌溉四旁,營養氣血者也。今飲食損胃,勞倦傷脾,脾胃虛則火邪乘之,而生大熱,當先於心分補脾之源,蓋土生於火,兼於脾胃中瀉火之亢甚是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也。且濕熱相合,陽氣日以虛,陽氣虛則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氣下流,並於腎肝,是有秋冬而無春夏。春主升,夏主浮,在人則肝心應之。

弱則陰氣盛,故陽氣不得經營。經云:陽本根於陰,惟瀉陰中之火,味薄風藥,升發以伸陽氣,則陰氣不病,陽氣生矣。傳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正謂此也。

《四氣調神大論》云: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在人則緣胃虛,以火乘之。脾為勞倦所傷,勞則氣耗,而心火熾動,血脈沸騰,則血病,而陽氣不治,陰火乃獨炎上,而走於空竅,以至燎於周身,反用熱藥以燥脾胃,則謬之謬也。

胃乃脾之剛,脾乃胃之柔,表裡之謂也。飲食不節,則胃先病,脾無所稟而後病;勞倦則脾先病,不能為胃行氣而後病。其所生病之先後雖異,所受邪則一也。胃為十二經之海,十二經皆稟血氣,滋養於身,脾受胃之稟,行其氣血也。脾胃既虛,十二經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乃本病也。

其右關脈緩而弱,本脈也。而本部本證脈中兼見弦脈,或見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一二證,此肝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風藥以瀉之。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洪大,或見肌熱,煩熱,面赤而不能食,肌內消一二證,此心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瀉心火之藥。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浮澀,或見氣短、氣上,喘咳、痰盛,皮澀一二證,此肺之脾胃病也。

當於本經藥中,兼瀉肺之體,及補氣之藥。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沉細,或見善恐欠之證,此腎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瀉腎水之浮,及瀉陰火伏熾之藥。

經云:病有逆從,治有反正,除四反治法,不須論之。其下云:惟有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其注者,以陽明在上,中見太陰,厥陰在上,中見少陽為說,予獨謂不然,此中,非中外之中也,亦非上中之中也,乃不定之辭,蓋欲人臨病消息,酌中用藥耳,以手足陽明、厥陰者,中氣也,在卯酉之分,天地之門戶也。

春分、秋分,以分陰陽也,中有水火之異者也,況手厥陰為十二經之領袖,主生化之源;足陽明為十二經之海,主經營之氣,諸經皆稟之。言陽明、厥陰與何經相併而為病,酌中以用藥,如權之在衡,在兩,則有在兩之中;在斤,則有在斤之中也。所以言此者,發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釐之失,則災害立生。

假如時在長夏,於長夏之令中立方,謂正當主氣衰而客氣旺之時也,後之處方者,當從此法,加時令藥,名曰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2. 肺之脾胃虛論

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瀝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名之曰升陽益胃湯。

白話文:

脾胃虛弱的人,會變得疲倦懶散、喜歡躺著,四肢無力無法收放自如。加上時值秋季乾燥的時令,濕熱稍微消退,身體感到沉重,關節疼痛,嘴巴發苦、舌頭乾燥,吃東西沒有味道,大便不順暢,小便次數頻繁,不想吃東西,吃了也消化不良。如果同時出現肺部疾病的症狀,會感到微微發冷、畏寒,心情沮喪不快樂,臉色看起來不好且不協調,這是因為體內陽氣無法舒展的緣故。這種情況應該要提升陽氣、補益脾胃,可以用「升陽益胃湯」來治療。

3. 升陽益胃湯

黃耆(二兩),半夏(湯洗,此一味脈澀者宜用),人參(去蘆),甘草(炙,以上各一兩),防風(以其秋旺,故以辛溫瀉之),白芍藥,羌活,獨活(以上各五錢),橘皮(連瓤,四錢),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澤瀉(不淋勿用),柴胡,白朮(以上各三錢),黃連(二錢)

何故秋旺用人參、白朮、芍藥之類反補肺,為脾胃虛則肺最受病,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

上㕮咀。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二枚,去核,水一盞,同煎至二盞,去渣,溫服,早飯、午飯之間服之。禁忌如前。其藥漸加至五錢止。服藥後,如小便罷而病加增劇,是不宜利小便,當少去茯苓、澤瀉。

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飽食,恐胃再傷,以藥力尚少,胃氣不得轉運升發也。須薄滋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藥力,益升浮之氣,而滋其胃氣也,慎不可淡食,以損藥力,而助邪氣之降沉也。可以小役形體,使胃與藥得轉運升發,慎勿大勞役,使復傷。若脾胃得安靜尤佳。若胃氣少覺強壯,少食果,以助谷藥之力。經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者也。

白話文:

升陽益胃湯

黃耆(二兩),半夏(用湯洗過,這個藥如果脈象是澀的才適合用),人參(去掉蘆頭),甘草(烤過,以上各一兩),防風(因為秋天是它旺盛的季節,所以用辛溫的藥性來瀉它),白芍藥,羌活,獨活(以上各五錢),橘皮(連同果肉的白色部分,四錢),茯苓(小便順暢、不口渴的人不要用),澤瀉(沒有小便淋漓不盡的問題不要用),柴胡,白朮(以上各三錢),黃連(二錢)。

為什麼秋天旺盛的時候反而要用人參、白朮、芍藥這類補肺的藥呢?因為脾胃虛弱就會導致肺最容易生病,所以要順應時令來補,效果會更好。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五片、紅棗兩顆(去核),用水一碗,一起煎煮到剩兩碗,去藥渣,溫服。在早飯和午飯之間服用。禁忌事項和之前說的一樣。藥量可以慢慢增加到五錢為止。服藥後,如果小便後病情反而加重,表示不適合利小便,應該減少茯苓和澤瀉的用量。

如果食慾不錯,剛開始的一兩天不要吃太飽,以免胃再次受傷,因為藥力還不夠,胃氣還沒辦法順利運行和升發。要吃清淡但是有滋味的食物,或者稍微好吃一點的,來幫助藥力,增強升浮之氣,滋養胃氣。切記不能吃太淡的食物,會損耗藥力,反而助長邪氣下降沉淪。可以做些輕微的活動,讓胃和藥力一起運行升發,但是不要過度勞累,以免再次受傷。如果能讓脾胃保持安靜休息是最好的。如果覺得胃氣稍微強壯了,可以少量吃一些水果,來幫助穀物和藥物的力量。《黃帝內經》說:五穀是養生的根本,五果是輔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