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脾胃虛實傳變論
《五臟別論》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陰陽應象大論》云:穀氣通於脾。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九竅者,五臟主之。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通評虛實論》云: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之病。《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又云:陰之所和,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至於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製,勿使過焉,過則傷其正也。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平人氣象論》云: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非肝不弦,腎不石也。歷觀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內經》之旨,皎如日星,猶恐後人有所未達,故《靈樞經》中復申其說。經云:水穀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又云: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衛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又云:中焦之所出,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聖人諄復其辭而不憚其煩者,仁天下後世之心亦倦倦矣。
故夫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調經篇》云:病生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又云:陰虛則內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為內熱。
白話文:
脾胃虛實變化論
《五臟別論》說: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臟腑,是承受天地之氣而生的。它們的氣機像天一樣,只負責向下排泄而不儲藏,它們接收五臟排出的濁氣,所以被稱為「傳化之府」,這些物質不能久留,要不斷地輸布排泄。而五臟是儲藏精氣而不排泄的,所以它們是滿實的,但不是實質的堅硬;六腑是傳導消化食物而不儲藏的,所以它們是實質的,但不是滿實的。這是因為水穀食物進入口中,胃就充實而腸道就空虛,食物下行後,腸道就充實而胃就空虛,所以說六腑是實而不滿,五臟是滿而不實。
《陰陽應象大論》說:食物的精微之氣通於脾。六經脈像河流一樣,腸胃像大海一樣,九竅是水液外泄的通道。九竅的功能由五臟所主導。五臟都能得到胃氣的滋養,才能正常運作。《通評虛實論》說:頭痛耳鳴,九竅不通暢,都是腸胃功能失調引起的。胃氣一旦虛弱,耳朵、眼睛、口、鼻子都會因此生病。《經脈別論》說:食物之氣進入胃,會將精華輸送到肝,再發散到筋脈;食物之氣進入胃,濁氣會歸於心,精華則會進入血脈。
脈氣在經脈中流動,經脈之氣會歸於肺,肺朝向全身的脈絡,將精氣輸送到皮毛。毛孔與脈絡中的精氣相合,將氣輸送到六腑,使六腑精神充沛,最終積存在五臟。氣歸於平衡,陰陽平衡,氣口脈搏正常,從而決定人的生死。飲食物進入胃,會將精氣遊溢到全身,向上輸送到脾。脾氣散發精華,向上歸於肺,通調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液精華布散到全身,五經脈絡暢通運行,與四季五臟的陰陽變化相協調,這就是人體正常的生理規律。
《內經》又說:陰氣的和順,根本在於五味的調和;陰氣所主導的五官,受損害也在於五味。對於五味,雖然人們的口味會偏好而想要吃,但一定要自我控制,不要過量,過量就會損傷身體的正氣。謹慎調和五味,骨骼就會端正,筋脈就會柔和,氣血就會暢通,皮膚紋理就會緊密,這樣骨氣就精壯。謹慎遵守養生之道,就能長壽。 《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穀為根本,所以人一旦斷絕水穀就會死亡,脈搏沒有胃氣也會死亡。
所謂沒有胃氣,不是指肝脈不弦急,腎脈不沉實。綜觀以上各篇內容並加以參考,可以得知元氣的充足,都是因為脾胃之氣沒有損傷,才能夠滋養元氣。如果胃氣本來就虛弱,又加倍地進食,那麼脾胃之氣就會受損,元氣也就不能充足,各種疾病就會因此產生。
《內經》的道理,像日月星辰一樣明亮,但仍然擔心後人有所不理解,所以《靈樞經》中再次說明。經文說:水穀進入口中,味道有五種,分別注入其所屬的臟腑,津液也各走其通道。胃是水穀之海,它向上輸布氣到氣街部位,向下輸送到足三里穴。水穀之海充足,就會腹脹;水穀之海不足,就會飢餓而不想吃東西。人所接受的氣是食物,食物所注入的是胃。
胃是水穀、氣血之海。海所散發的雲氣,是天下的現象;胃所產生的氣血,是經脈的通道。經脈是五臟六腑的大絡脈。經文又說:五穀進入胃中,糟粕、津液、宗氣會分成三條通道。所以宗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出來,貫穿心肺,進行呼吸作用。榮氣則會分泌津液,注入脈中,化為血液,滋養四肢末端,內注五臟六腑,來應對身體的各種需求。
衛氣則是散發其慓疾的陽氣,運行於四肢末端、肌肉和皮膚之間,不停歇地運行。經文又說:中焦所產生的物質,也來自於胃中,在出上焦之後,它接收食物的氣,分泌糟粕,蒸化津液,化為精微的物質,向上注入肺脈,然後化為血液,來供養全身。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聖人反覆說明這些道理,不嫌麻煩,也是為了關愛天下後世的心,也是盡心盡力的。
因此,飲食沒有節制,寒溫不適當,脾胃就會受傷。同時,因為喜、怒、憂、恐等情緒,損耗元氣,助長心火。火與元氣不能並存,火一旦強盛就會侵犯脾胃之土,這就是生病的原因。《調經篇》說:疾病的產生,如果屬於陰虛的,大多是飲食、起居失當,以及情志失調所導致的。又說:陰虛就會內熱,如果勞累過度,形體和氣血就會衰少,食物的精華就不能很好地被吸收,上焦不能暢通,下焦也不能疏通,胃氣就會化熱,熱氣上熏胸中,所以就會產生內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