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1. 卷上
2. 脾胃虛實傳變論
《五臟別論》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陰陽應象大論》云:穀氣通於脾。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九竅者,五臟主之。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通評虛實論》云: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之病。《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又云:陰之所和,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至於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製,勿使過焉,過則傷其正也。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平人氣象論》云: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
所謂無胃氣者,非肝不弦,腎不石也。歷觀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內經》之旨,皎如日星,猶恐後人有所未達,故《靈樞經》中復申其說。經云:水穀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又云: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衛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又云:中焦之所出,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為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聖人諄復其辭而不憚其煩者,仁天下後世之心亦倦倦矣。
故夫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調經篇》云:病生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又云:陰虛則內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為內熱。
脾胃一傷,五亂互作,其始病遍身壯熱,頭痛目眩,肢體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臥,為熱所傷,元氣不能運用,故四肢困怠如此。聖人著之於經,謂人以胃土為本,成文演義,互相發明,不一而止,粗工不解讀,妄意使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
今舉經中言病從脾胃所生,及養生當實元氣者條陳之。《生氣通天論》云: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
目盲耳閉,潰潰乎若壞都。故蒼天之氣貴清淨,陽氣惡煩勞,病從脾胃生者一也。《五常政大論》云: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穀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穀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從脾胃生者二也。
《六節臟象論》云: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餘臟從之;膽氣不升,則飧泄腸澼,不一而起矣。
病從脾胃生者三也。經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此謂之氣者,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氣或乖錯,人何以生,病從脾胃生者四也。
豈特四者,至於經論天地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六腑,及形氣俱虛,乃受外邪,不因虛邪,賊邪不能獨傷人,諸病從脾胃而生明矣。聖人旨意,重見疊出,詳盡如此,且垂戒云,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由是言之,飲食起居之際,可不慎哉。
3. 臟氣法時升降浮沉補瀉圖說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環無端,惟脾無正行,於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臟。四季者,辰、戌、醜、未是也。人身形以應九野,左足主立春,醜位是也;左手主立夏,辰位是也;右手主立秋,未位是也;右足主立冬,戌位是也。戌濕,其本氣平,其兼氣溫、涼、寒、熱,在人以胃應之;己土,其本味鹹,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應之。
脾胃兼化,其病治之,各從其宜,不可定體;肝肺之病,在水火之間,順逆傳變不同,溫涼不定,當求責耳。
白話文: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它們之間循環不已,沒有終點。只有脾臟沒有固定的運行方向,它在每個季節的末尾各旺盛十八天,用來滋養其他四個臟器。四季指的是辰、戌、醜、未這四個地支。人體的形態對應著九個方位,左腳對應立春,也就是醜的位置;左手對應立夏,也就是辰的位置;右手對應立秋,也就是未的位置;右腳對應立冬,也就是戌的位置。戌土是濕土,它原本的性質平和,但兼有溫、涼、寒、熱的特性,在人體中由胃來對應;己土原本的味道是鹹,但兼有辛、甘、酸、苦的味道,在人體中由脾來對應。
脾和胃共同負責消化吸收,它們的病症治療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不能有固定的方法。肝和肺的疾病,通常在水火之間相互影響,順著或逆著傳變的情況不同,病性也會忽冷忽熱不定,應當仔細探求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