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脾胃勝衰論

小便澀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澀者,加澤瀉。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無惡寒者,不得用桂。

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見妄聞,乃瘀血證,用炒黃柏、知母,以除腎中燥熱。

竅不利而淋,加澤瀉、炒滑石。只治竅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臟熱者,用錢氏方中導赤散。

中滿或但腹脹者,加厚朴;氣不順,加橘皮;氣滯,加青皮一、橘皮三。

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中去茯苓,加黃耆以補之;如腹中氣不轉者,更加甘草一半。

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或裡急者,腹中不寬快是也;或虛坐而大便不得者,皆血虛也,血虛則裡急;或血氣虛弱而目睛痛者,皆加當歸身。

頭痛者,加川芎;苦頭痛,加細辛,此少陰頭痛也。

發脫落及臍下痛,加熟地黃。

予平昔調理脾胃虛弱,於此五藥中加減,如五臟證中互顯一二證,各對證加藥,無不驗,然終不能使人完復,後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沖三脈為邪,皆胃氣虛弱之所致也。法雖依證加減,執方料病,不依《素問》法度耳,是以檢討《素問》《難經》及《黃帝針經》中說脾胃不足之源,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從六氣不足,升降浮沉法,隨證用藥治之。蓋脾胃不足,不同餘臟,無定體故也。

其治肝、心、肺、腎,有餘不足,或補或瀉,惟益脾胃之藥為切。

經云: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謂從後來者為虛邪,心與小腸來乘脾胃也。脾胃脈中見浮大而弦,其病或煩躁悶亂,或四肢發熱,或口乾舌乾咽乾。蓋心主火,小腸主熱,火熱來乘土位,乃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發熱也。

飲食不節,勞役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乾咽乾也。病人自以為渴,醫者治以五苓散,謂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經云:虛則補其母。當於心與小腸中以補脾胃之根蒂者。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之藥為之使,以酸味為之臣佐。

以其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所勝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實,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則挾火勢,無所畏懼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體沉重,走疰疼痛,蓋濕熱相搏,而風熱鬱而不得伸,附著於有形也。或多怒者,風熱下陷於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內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脈,脈者,血之腑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竅開於目也。或妄見妄聞,起妄心,夜夢亡人,四肢滿閉,轉筋,皆肝木火盛而為邪也。

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風,或生惡瘡,或作腎痿,或為上熱下寒,為邪不一,皆風熱不得升長,而木火遏於有形中也。

白話文:

小便不順暢,可以加入炒過的滑石;小便淋漓不盡,可以加入澤瀉。五苓散是用來治療口渴但小便不利的,如果沒有怕冷的症狀,就不能使用桂枝。

如果沒有口渴卻小便頻繁,還出現幻覺、幻聽,這是瘀血的症狀,要用炒過的黃柏、知母來清除腎中的燥熱。

小便不通暢,或淋漓不盡,可以加入澤瀉、炒過的滑石。如果只是小便不通暢,用六一散加木通也可以。如果是心臟有熱,可以用錢乙方中的導赤散。

如果覺得腹部脹滿或只是肚子脹氣,可以加入厚朴;如果氣機不順,可以加入橘皮;如果氣滯,可以加入青皮一份,橘皮三份。

如果氣短又小便頻繁,可以用四君子湯去掉茯苓,加入黃耆來補氣;如果腹中氣機不通暢,再加一半的甘草。

如果腹中刺痛,或是全身刺痛,或是覺得裡急後重,腹部不舒服,或是虛坐而想大便卻排不出來,這些都是血虛的表現。血虛就會導致裡急後重;如果血氣虛弱而眼睛疼痛,都可以加入當歸身。

如果頭痛,可以加入川芎;如果頭痛劇烈,可以加入細辛,這是少陰頭痛。

如果出現掉髮、臍下疼痛,可以加入熟地黃。

我平時調理脾胃虛弱,都是在這五味藥的基礎上加減。如果出現五臟的病症,互相影響,就根據具體症狀加藥,通常都很有效。但是,最終無法讓人完全康復,之後可能因為其他原因再次發病,這是因為督脈、任脈、沖脈受到邪氣侵擾,而這都是胃氣虛弱導致的。雖然治療方法是依據症狀加減藥物,依照方劑來判斷病情,但卻沒有遵循《素問》的法則。因此,我研究了《素問》、《難經》和《黃帝針經》,發現脾胃不足的根源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應該從六氣不足、升降浮沉的角度來辨證用藥。因為脾胃虛弱不同於其他臟腑,沒有固定的形態。

治療肝、心、肺、腎,如果出現有餘或不足,可以採用補或瀉的方法,但只有補益脾胃的藥物才是最重要的。

《黃帝內經》說:應該到的卻沒有到,這就是不及,所勝的就會妄行,所生的就會受病,所不勝的就會乘虛而入。這裡說的“至而不至”,是指從後來侵犯的邪氣是虛邪,心和小腸的邪氣會來侵犯脾胃。如果脾胃脈象出現浮大而弦,病人可能會煩躁不安、四肢發熱、口乾舌燥。這是因為心屬火,小腸屬熱,火熱侵犯脾土,導致濕熱結合,所以會煩躁不安。四肢是脾胃所主,受到火邪侵犯,所以會發熱。

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損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會引起血的病症,主要是口中津液不足,導致口乾咽乾。病人會覺得口渴,醫生用五苓散治療,認為可以止渴,反而會使口渴加重,這是因為五苓散會耗竭津液,導致病情危重。《黃帝內經》說:虛則補其母。應該從心和小腸入手,來補養脾胃的根本,應該以甘溫的藥物為主,以苦寒的藥物為輔,以酸味的藥物為佐。

因為心屬苦而易緩,所以要用酸味來收斂它。如果心火旺盛,肺金就會受邪,金虛則要用酸味來補益,其次再用甘溫或甘寒的藥劑,在脾胃中瀉去心火的亢盛,這才是治療根本的方法。

“所勝妄行”的意思是,心火旺盛會導致肝木更強盛,肝木旺盛就會挾持火勢,肆無忌憚地橫行,所以脾胃會先受到傷害。可能出現身體沉重、遊走性疼痛,這是因為濕熱相互搏擊,風熱被鬱結而無法伸展,附著在有形的地方。如果容易發怒,這是因為風熱下陷到陰部。如果眼睛生病,出現內障,這是因為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脈,脈是血的府邸。有人說心主血,也有人說肝主血,肝竅開於眼。如果出現幻覺、幻聽,產生妄心,夜裡夢見死去的人,四肢脹滿閉塞、抽筋,這些都是肝木火盛而作亂的表現。

或者會產生痿症、痹症、厥症、中風、惡瘡、腎痿,或是上熱下寒,病邪的表現不一,這些都是因為風熱不能正常升發,而被木火遏制在有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