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卷上 (4)
卷上 (4)
1. 君臣佐使法
《至真要大論》云:有毒無毒,所治為主。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臣者為使。一法,力大者為君。凡藥之所用,皆以氣味為主,補瀉在味,隨時換氣。氣薄者,為陽中之陰,氣厚者,為陽中之陽;味薄者,為陰中之陽,味厚者,為陰中之陰。辛、甘、淡中熱者,為陽中之陽,辛、甘、淡中寒者,為陽中之陰;酸、苦鹹之寒者,為陰中之陰,酸、苦、咸之熱者,為陰中之陽。
白話文:
《至真要大論》說:使用藥物不論是否有毒,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治療主病的藥稱為君藥,輔助君藥的稱為臣藥,配合臣藥的稱為使藥。單一藥方的治療作用,以藥效最強的為主。所有藥物的使用,都以其氣味為主要依據,補益或瀉下的作用在於味道,適應時令變換氣味。氣味淡薄的藥物,屬於陽氣中的陰氣;氣味濃厚的藥物,屬於陽氣中的陽氣;味道淡薄的藥物,屬於陰氣中的陽氣;味道濃厚的藥物,屬於陰氣中的陰氣。辛味、甘味、淡味中屬熱的藥物,屬於陽氣中的陽氣;辛味、甘味、淡味中屬寒的藥物,屬於陽氣中的陰氣;酸味、苦味、鹹味中屬寒的藥物,屬於陰氣中的陰氣;酸味、苦味、鹹味中屬熱的藥物,屬於陰氣中的陽氣。
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陰陽,又為地之陰陽也;溫、涼、寒、熱,乃氣之陰陽,又為天之陰陽也。氣味生成,而陰陽造化之機存焉。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主對治療,由是而出。假令治表實,麻黃、葛根;表虛,桂枝、黃耆。裡實,枳實、大黃;裡虛,人參、芍藥。
白話文:
辛、甘、淡、酸、苦、鹹,是味道的陰陽,也是大地的陰陽;溫、涼、寒、熱,是氣候的陰陽,也是天空的陰陽。氣味產生,其中蘊含著陰陽造化的原理。每一種物質中都同時包含氣味,每一種藥材中都具有特定的特性,用藥治療的方法,由此而產生。例如:
- **治療表實証:**使用麻黃、葛根等發散藥材。
- **治療表虛証:**使用桂枝、黃耆等溫補藥材。
- **治療裡實証:**使用枳實、大黃等瀉下藥材。
- **治療裡虛証:**使用人參、芍藥等益氣補血藥材。
熱者,黃芩、黃連;寒者,乾薑、附子之類為君。
白話文:
發熱的病症,以黃芩、黃連等藥材為主。寒性的病症,以乾薑、附子等藥材為主。
君藥,分兩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於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如《傷寒論》云: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以芍藥之酸,於土中瀉木為君;飴糖、炙甘草甘溫補脾養胃為臣。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脈弦而腹痛,肉桂大辛熱,佐芍藥以退寒水。
白話文:
藥物分為君藥、臣藥、使藥三種,君藥用量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再次之。不能讓臣藥的用量超過君藥,君臣藥物搭配有序,相互協作,就可以抵禦邪氣,祛除疾病。
就像《傷寒論》中提到的:陽脈澀滯,陰脈弦緊,症狀應當是腹部急劇疼痛。使用芍藥的酸味,在土行中瀉出木行之氣,作為君藥;飴糖和炙甘草的甘溫之性,補益脾胃,作為臣藥。水勢夾雜木行之氣來侵犯土行,所以脈弦而腹痛,肉桂味大辛熱,輔佐芍藥以驅除寒水。
薑、棗甘辛溫,發散陽氣,行於經脈皮毛為使。建中之名,於此見焉。有緩、急、收、散、升、降、浮、沉、澀、滑之類非一,從權立法於後。
白話文:
薑和紅棗味甘辛、性溫,能發散陽氣,在經脈和皮毛之間運行,發揮著促進中氣健運的作用。由此可見其建中之名。其有緩和、急逐、收斂、發散、上升、下降、浮升、沉降、收澀、潤滑等作用,不一而足。在實際運用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而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
如皮毛肌肉之不伸,無大熱,不能食而渴者,加葛根五錢;燥熱及胃氣上衝,為衝脈所逆,或作逆氣而裡急者,加炒黃柏、知母;覺胸中熱而不渴,加炒黃芩;如胸中結滯氣澀,或有熱病者,亦各加之。如食少而小便少者,津液不足也,勿利之,益氣補胃自行矣。
白話文:
如果皮膚和肌肉不能舒展,沒有發高燒,不能吃東西但口渴,加入葛根五錢;如果燥熱,胃氣上衝,是衝脈逆行所致,或出現反胃、裡急後重,加入炒黃柏、知母;如果感覺胸中灼熱但不口渴,加入炒黃芩;如果胸中鬱結、氣機阻滯,或有發熱,也分別加入上述藥物。如果食慾不振、小便量少,是津液不足,不要使用利尿藥,補益氣血、健脾胃,自然會好轉。
如氣弱氣短者,加人參,只升陽之劑助陽,尤勝加人參;惡熱發熱而燥渴,脈洪大,白虎湯主之;或喘者,加人參;如渴不止,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與之,即錢氏方中甘露散,主身大熱而小便數,或上飲下溲,此燥熱也;氣燥,加白葵花;血燥,加赤葵花。
白話文:
- 如果氣虛氣短,可以加人參,只使用升陽補氣的藥物來提升陽氣,比加人參的效果更好。
- 如果有發熱、惡熱、口渴的症狀,脈搏洪大,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
- 如果有喘息的症狀,可以加人參。
- 如果口渴不止,可以使用寒水石和石膏各等分,少量服用。這是錢氏方劑中的「甘露散」,主治身熱但小便頻繁,或上焦飲水過多、下焦排尿過少的燥熱症狀。
- 如果是氣燥,可以加白葵花。
- 如果是血燥,可以加赤葵花。
如脈弦,只加風藥,不可用五苓散;如小便行病增者,此內燥津液不能停,當致津液,加炒黃柏、赤葵花。
白話文:
如果脈象呈現弦脈,僅僅添加風藥,不能使用五苓散;如果小便頻數、淋漓加重,這是內部乾燥,津液不能停留,應補充津液,加入炒黃柏和赤葵花。
如心下痞悶者,加黃連一、黃芩三,減諸甘藥;不能食,心下軟而痞者,甘草瀉心湯則愈(痞有九種,治有仲景湯五方瀉心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胸腹脹悶的情況,可以加用黃連一錢、黃芩三錢,減少甘味藥物的用量。如果出現不能進食,胸腹鬆軟,同時有脹悶的情況,可以使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對於胸腹脹悶有九種情況,可以參考仲景的湯方,其中五方瀉心湯可以針對這些情況)。
如喘滿者,加炙厚朴。
如胃虛弱而痞者,加甘草。
如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藶(小便不利者加之,小便利為禁藥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喘息和胸悶的症狀,可以加用炙厚朴。
如果胃虛弱並伴有痞滿感,可以加用甘草。
如果喘息並且小便不利,可以加用苦葶藶(小便不利的情況下使用,小便通暢時禁用)。
如氣短氣弱而腹微滿者,不去人參,去甘草,加厚朴,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滿而氣不轉加之。
中滿者,去甘草,倍黃連,加黃柏,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許。此病雖宜升宜汗,如汗多亡陽,加黃耆。
白話文:
如果氣虛乏力,且小腹微脹,則不要去掉人參,去掉甘草,加入厚朴,但是不如用苦味藥物(如大黃、黃連等)瀉下,而不讓大便排出。如果小腹微脹,且氣轉不利,則再加入厚朴。
四肢煩熱肌熱,與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則愈。
白話文:
四肢發熱、肌肉灼熱,如果搭配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等藥物,就能改善症狀。
如鼻流清涕惡風,或項、背、脊背強痛,羌活、防風、甘草等分,黃耆加倍,臨臥服之。
如有大熱,脈洪大,加苦寒劑而熱不退者,加石膏;如脾胃中熱,加炒黃連、甘草。
白話文:
如果流鼻涕,怕吹冷風,或者後頸、背部、脊椎疼痛,用羌活、防風、甘草等量,黃耆加倍,在睡前服用。
凡治此病脈數者,當用黃柏,或少加黃連,以柴胡、蒼朮、黃耆、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則脈必下,乃火鬱則發之也。
白話文:
對於治療此種脈象快速的疾病,應使用黃柏,或少量加入黃連,再輔以柴胡、蒼朮、黃耆、甘草,並增加升麻。讓患者出汗,脈象就會下降,這是因為火氣鬱積,需要發散之故。
如證退而脈數不退,不洪大而疾有力者,多減苦藥,加石膏。如大便軟或泄者,加桔梗,食後服之。此藥若誤用,則其害非細,用者當斟酌,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善能去脈數疾,病退脈數不退者,不可治也。如不大渴,亦不可用。如脈弦而數者,此陰氣也,風藥升陽以發火鬱,則脈數峻退矣。以上五法,加減未盡,特以明大概耳。
白話文:
如果症狀消退,但脈搏數卻未消退,脈象不洪大但有力,應減少苦藥,增加石膏。如果大便較軟或腹瀉,應加入桔梗,飯後服用。此藥若使用不當,後果嚴重,使用時應審慎,逐漸添加。如果食慾不振,不可使用石膏。石膏擅長消除脈搏數、有力,症狀消退後脈搏數仍不退者,不可使用。如果不太口渴,也不宜使用。如果脈象弦細而數,這是陰氣的原因,應使用升陽發火的風藥,脈搏數將會大幅度消退。以上五種方法,加減並非全部,僅能說明大概。
2. 分經隨病制方
《脈經》云:風寒汗出,肩背痛,中風,小便數而欠者,風熱乘其肺,使肺氣鬱甚也,當瀉風熱,以通氣防風湯主之。
白話文:
《脈經》說:如果遇到風寒後流汗,肩背痠痛,中風,小便次數多且身體缺乏,表示風熱侵襲肺部,導致肺氣鬱結嚴重。這時候應該祛除風熱,疏通氣機,可以使用防風湯來治療。
3. 通氣防風湯
柴胡,升麻,黃耆(以上各一錢),羌活,防風,橘皮,人參,甘草(以上各五分),藁本(三分)青皮,白豆蔻仁,黃柏(以上各二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氣盛者,宜服;面白脫色,氣短者,勿服。
白話文:
柴胡、升麻、黃耆(各 10 克),羌活、防風、橘皮、人參、甘草(各 5 克),藁本(3 克),青皮、白豆蔻仁、黃柏(各 2 克)
如小便遺失者,肺氣虛也,宜安臥養氣,禁勞役,以黃耆、人參之類補之;不愈,當責有熱,加黃柏、生地黃。
如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尿液不自主流失的情況,這是肺氣虛弱造成的。應當安心臥牀養氣,避免勞動,可以用黃耆、人參等藥材補氣。如果服藥後症狀未改善,則應考慮可能是熱證,需要添加黃柏、生地黃等清熱藥材。
如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上衝頭痛者,乃足太陽經之不行也,以羌活勝濕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背部疼痛、脖子僵硬,腰部像要折斷、脖子像被拔出,頭痛往上衝的情況,這是足太陽經脈不通所致,可用羌活勝濕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