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脾胃勝衰論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肅之氣傷。或胸滿少氣短氣者,肺主諸氣,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熱者,濕熱乘其內也。

所不勝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來侮土,故腎入心為汗,入肝為泣,入脾為涎,入肺為痰。為嗽、為涕、為嚏,為水出鼻也。一說,下元土盛剋水,致督、任、沖三脈盛,火旺煎熬,令水沸騰,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於口也。下行為陰汗,為外腎冷,為足不任身,為腳下隱痛。或水附木勢而上為眼澀,為眵,為冷淚,此皆由肺金之虛而寡於畏也。

夫脾胃不足,皆為血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故九竅不通。諸陽氣根於陰血中,陰血受火邪則陰盛,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無生髮升騰之氣也。夫陽氣走空竅者也,陰氣附形質者也,如陰氣附於土,陽氣升於天,則各安其分也。

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溫藥者,非獨用也;復有甘苦大寒之劑,亦非獨用也。以火、酒二製為之使,引苦甘寒藥至頂,而復入於腎肝之下,此所謂升降浮沉之道,自耦而奇,奇而至耦者也。(陽分奇,陰分偶。)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於陰分,末用辛甘溫藥接其升藥,使大發散於陽分,而令走九竅也。

經云:食入於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入於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且飲食入胃,先行陽道,而陽氣升浮也。浮者,陽氣散滿皮毛;升者,充塞頭頂,則九竅通利也。若飲食不節,損其胃氣,不能克化,散於肝,歸於心,溢於肺,食入則昏冒欲睡,得臥則食在一邊,氣暫得舒,是知升發之氣不行者此也。經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病人飲入胃,遽覺至臍下,便欲小便,由精氣不輸於脾,不歸於肺,則心火上攻,使口燥咽乾,是陰氣大盛,其理甚易知也。況脾胃病則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虛,無是則非也,亦可作明辨矣。

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為不及也。

白朮(君),人參(臣),甘草(佐),芍藥(佐),黃連(使),黃耆(臣),桑白皮(佐)。

諸風藥皆是風能勝濕也,及諸甘溫藥亦可。

心火亢盛,乘於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為不及也。黃連(君),黃柏(臣),生地黃(臣),芍藥(佐),石膏(佐),知母(佐),黃芩(佐),甘草(佐)。

肝木妄行,胸脅痛,口苦舌乾,往來寒熱而嘔,多怒,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腹中急痛,此所不勝乘之也。

羌活(佐),防風(臣),升麻(使),柴胡(君),獨活(佐),芍藥(臣),甘草(臣),白朮(佐),茯苓(佐),豬苓、澤瀉(佐),肉桂(臣),藁本、川芎、細辛、蔓荊子、白芷、石膏、黃柏(佐),知母、滑石。

白話文:

脾胃功能衰弱的探討

疾病的產生:

當身體生病時,可能是因為肺受到了來自脾、胃的土、火、木等邪氣侵擾,導致肺部的清肅之氣受損。這會出現胸悶、呼吸短促等症狀。因為肺主管全身的氣,當五臟的氣都虛弱時,陽氣就無法順利運行。或者出現咳嗽、忽冷忽熱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濕熱積聚。

疾病的進一步發展:

若身體無法承受這些邪氣,水邪就會反過來侵犯木,導致木氣過度運行,反而來傷害土(脾胃),進而使腎的精氣外洩,表現為:進入心就變成汗,進入肝就變成眼淚,進入脾就變成口水,進入肺就變成痰。還會出現咳嗽、鼻涕、打噴嚏等症狀,這些都是水氣從鼻腔外洩的表現。

另一種說法是,下焦的土氣過盛而剋制水,導致督脈、任脈、衝脈三條經脈的氣血過盛,火氣旺盛而煎熬體內的水液,使水液沸騰,進而侵犯脾肺,所以痰涎口水從口中吐出。向下則會出現陰部出汗、外生殖器發冷、雙腿無力、腳底隱隱作痛等症狀。或者水邪附著於木氣而向上,導致眼睛乾澀、眼屎增多、流冷淚,這些都源於肺金虛弱,無法正常約束其他臟腑所致。

脾胃不足與氣血關係:

脾胃虛弱,會導致氣血不足,也就是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進而造成九竅不通暢。所有的陽氣都根源於陰血之中,當陰血受到火邪侵擾,就會導致陰氣過盛,陰氣過盛就會壓制陽氣,使得陽氣無法正常運行,進而缺乏生髮升騰的力量。陽氣是運行在空竅的,而陰氣是依附在有形物質上的。就如同陰氣附著於大地,陽氣上升於天空,各自安守自己的位置。

藥物使用的原則:

現在所開的藥方中,使用辛甘溫熱的藥物,並非單純使用,還會搭配甘苦大寒的藥物,也不是單獨使用。運用火製和酒製的藥物作為引導,將苦甘寒涼的藥物引導至頭頂,再導入腎和肝臟的下方,這就是所謂的升降浮沉的道理,從偶數變為奇數,再從奇數變為偶數(陽屬於奇數,陰屬於偶數)。使用祛風藥物來洩掉體內的陰火,使用補益肝膽的藥物來升發陽氣,使陽氣從陰分中生發出來,最後再用辛甘溫熱的藥物來接應升發之藥,使其發散到陽氣部分,使陽氣暢通到九竅。

脾胃功能與氣機:

經典中說,食物進入胃中,精華會被輸送到肝臟,然後滋養筋骨。食物進入胃後,濁氣會歸於心,精氣會注入脈絡,脈氣會流經經脈,經脈的氣會歸於肺,肺朝向所有的經脈,再將精華輸送到皮膚毛髮,毛髮與脈絡相合,然後將氣運行到腑臟。飲食進入胃中,首先是沿著陽的通道運行,陽氣會向上升發。上升的陽氣會充斥頭頂,使九竅通暢;浮散的陽氣會充滿皮膚毛髮。如果飲食不節制,損傷了胃氣,導致胃的消化功能減弱,無法將食物精微輸送到肝臟、心臟、肺臟,飯後就會出現昏沉嗜睡,躺下休息,食物才稍微穩定一點,氣機暫時得到舒緩,這就說明升發之氣不能正常運行。經典中也說,水液進入胃中,會將精華之氣輸送到脾,脾氣將精華輸散,最後歸於肺。

脾胃功能與疾病表現:

病人喝水後,立刻感覺到水液到了肚臍下方,想要小便,這是由於精氣沒有輸送到脾臟,也沒有歸於肺,導致心火上炎,出現口乾舌燥,這是陰氣過於旺盛的表現,這個道理很容易理解。如果脾胃功能有問題,肚臍周圍會有氣在跳動,按壓會感到脹痛,這說明脾胃虛弱,如果沒有這種情況,就不是脾胃虛弱,可以以此作為判斷。

脾胃虛弱的本質:

脾胃虛弱的本質是火無法產生土(脾胃),反而會反抗,這是火過於衰弱,不能正常產生土的表現。

藥方舉例:

  • 脾胃虛弱的藥方: 白朮(君),人參(臣),甘草(佐),芍藥(佐),黃連(使),黃耆(臣),桑白皮(佐)。
  • 祛風藥與甘溫藥:許多祛風藥物都可以祛除濕氣,甘溫的藥物也是如此。
  • 心火旺盛,侵犯脾胃的藥方: 黃連(君),黃柏(臣),生地黃(臣),芍藥(佐),石膏(佐),知母(佐),黃芩(佐),甘草(佐)。
  • 肝木過旺,導致胸脅疼痛的藥方: 羌活(佐),防風(臣),升麻(使),柴胡(君),獨活(佐),芍藥(臣),甘草(臣),白朮(佐),茯苓(佐),豬苓、澤瀉(佐),肉桂(臣),藁本、川芎、細辛、蔓荊子、白芷、石膏、黃柏(佐),知母、滑石。

總結:

以上詳細闡述了脾胃功能衰弱的各種表現,以及不同情況下使用的藥方。可以看出,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對於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