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卷上 (5)
卷上 (5)
1. 羌活勝濕湯
羌活,獨活(以上各一錢),甘草(炙),藁本,防風(以上各五分),蔓荊子(三分),川芎(二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
如身重,腰沉沉然,乃經中有濕熱也,更加黃柏一錢,附子半錢,蒼朮二錢。
如腿腳沉重無力者,加酒洗漢防己半錢,輕則附子,重則川烏頭少許,以為引用而行經也。
如臥而多驚,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陽、厥陰,亦用太陽經藥,更加柴胡半錢;如淋,加澤瀉半錢,此下焦風寒二經合病也。經云:腎肝之病同一治,為俱在下焦,非風藥行經不可也。
如大便後有白膿,或只便白膿者,因勞役氣虛,傷大腸也,以黃耆人參湯補之;如裡急頻見者,血虛也,更加當歸。
如肺脹,膨膨而喘咳,胸高氣滿,壅盛而上奔者,多加五味子,人參次之,麥門冬又次之,黃連少許。
如甚則交兩手而瞀者,真氣大虛也,若氣短,加黃耆、五味子、人參;氣盛,加五味子、人參、黃芩、荊芥穗;冬月,去荊芥穗,加草豆蔻仁。
如嗌痛頷腫,脈洪大,面赤者,加黃芩、桔梗、甘草各五分。
如耳鳴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防風、甘草、藁本,通其經血,加黃芩、黃連消其腫,以人參、黃耆益其元氣而瀉其火邪;如脈緊者,寒也,或面白善嚏,或面色惡,皆寒也,亦加羌活等四味,當瀉足太陽,不用連、芩,少加附子以通其脈;面色惡,多悲恐者,更加桂、附。
如便白膿,少有滑,頻見汙衣者,氣脫,加附子皮,甚則加米殼;如氣澀者,只以甘藥補氣,當安臥不語,以養其氣。
白話文:
羌活勝濕湯:
將羌活、獨活(各一錢),炙甘草、藁本、防風(各五分),蔓荊子(三分),川芎(二分),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混合。全部藥材當作一帖,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下一碗,濾掉藥渣,溫熱服用,飯後服用。
如果身體感到沉重,腰部有下墜感,這是經絡中有濕熱的緣故,可以額外加入黃柏一錢、附子半錢、蒼朮二錢。
如果腿腳感到沉重無力,可以加入用酒洗過的漢防己半錢。如果情況輕微,加附子,如果情況嚴重,則加入少量川烏頭,引導藥性到達經絡。
如果睡覺時容易驚醒,小便頻繁且量少,這是邪氣在少陽、厥陰經脈的表現,也可以使用太陽經的藥物,並加入柴胡半錢;如果小便淋漓,則加入澤瀉半錢,這是下焦風寒二經合併發病的情況。古籍說:「腎臟和肝臟的病症可以用同一種方法治療」,因為它們都位於下焦,必須用能疏通經絡的風藥。
如果大便後有白色膿液,或者只排出白色膿液,這是因為勞累過度、氣虛,損傷了大腸,應該用黃耆人參湯來補氣;如果腹部急迫、頻繁想排便,這是血虛,應該加入當歸。
如果肺部脹滿,感到膨脹而喘咳,胸部高聳,氣滿而向上衝逆,可以多加五味子,其次加入人參,再次加入麥門冬,少量加入黃連。
如果嚴重到兩手交握昏厥,這是真氣嚴重虛損。如果感到氣短,應該加入黃耆、五味子、人參;如果氣盛,應該加入五味子、人參、黃芩、荊芥穗;冬天,則去掉荊芥穗,加入草豆蔻仁。
如果咽喉疼痛、下巴腫脹、脈搏洪大、臉色發紅,應該加入黃芩、桔梗、甘草各五分。
如果出現耳鳴、眼睛發黃、臉頰下巴腫脹、頸部、肩膀、上臂、肘部、前臂外側後緣疼痛、臉色發紅、脈搏洪大,應該用羌活、防風、甘草、藁本來疏通經絡氣血,加入黃芩、黃連來消除腫脹,用人參、黃耆來補充元氣,清除火熱邪氣。如果脈搏緊繃,這是寒症,或者面色蒼白、經常打噴嚏,或者面色不好,都是寒症的表現,也應該加入羌活等四味藥,主要疏通足太陽經,不用黃連、黃芩,少量加入附子來疏通脈絡。如果面色不好、多愁善感、恐懼,應該加入桂枝、附子。
如果大便有白色膿液,少量滑瀉,經常沾染衣物,這是氣脫,應該加入附子皮,嚴重者加入罌粟殼;如果氣機運行不暢,只需用甘味的藥材來補氣,應安靜臥床休息,少說話,以養護氣機。
2. 用藥宜禁論
凡治病服藥,必知時禁、經禁、病禁、藥禁。夫時禁者,必本四時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萬物之發生,耕耨科斫,使陽氣之郁者易達也。夏宜汗,象萬物之浮而有餘也。秋宜下,象萬物之收成,推陳致新,而使陽氣易收也。冬周密,象萬物之閉藏,使陽氣不動也。
經云:夫四時陰陽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伐其本,壞其真矣。又云: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無翼其勝也。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龍,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黃,不失氣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有病則從權,過則更之。
經禁者,足太陽膀胱經為諸陽之首,行於背,表之表,風寒所傷則宜汗,傳入本則宜利小便;若下之太早,必變證百出,此一禁也。足陽明胃經,行身之前,主腹滿脹,大便難,宜下之,蓋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禁發汗、利小便,為重損津液,此二禁也。
足少陽膽經,行身之側,在太陽、陽明之間,病則往來寒熱,口苦胸脅痛,只宜和解;且膽者、無出無入,又主發生之氣,下則犯太陽,汗則犯陽明,利小便則使生髮之氣反陷入陰中,此三禁也。三陰非胃實不當下,為三陰無傳,本須胃實得下也。分經用藥,有所據焉。
病禁者,如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之病,則凡飲食及藥,忌助陰瀉陽。諸淡食及淡味之藥,瀉升發以助收斂也;諸苦藥皆沉,瀉陽氣之散浮;諸薑、附、官桂辛熱之藥,及濕面、酒、大料物之類,助火而瀉元氣;生冷、硬物損陽氣,皆所當禁也。如陰火欲衰而退,以三焦元氣未盛,必口淡淡,如咸物亦所當禁。
藥禁者,如胃氣不行,內亡津液而乾涸,求湯飲以自救,非渴也,乃口乾也,非溫勝也,乃血病也。當以辛酸益之,而淡滲五苓之類,則所當禁也。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發汗。咽痛禁發汗利小便,若大便快利,不得更利。大便秘澀,以當歸、桃仁、麻子仁、郁李仁、皂角仁,和血潤腸,如燥藥則所當禁者。
吐多不得復吐;如吐而大便虛輒者,此土氣壅滯,以薑、橘之屬宣之;吐而大便不通,則利大便,上藥則所當禁也。諸病惡瘡,及小兒癍後,大便實者,亦當下之,而薑、橘之類,則所當禁也。又如脈弦而服平胃散,脈緩而服黃耆建中湯,乃實實虛虛,皆所當禁也。人稟天之濕化而生胃也,胃之與濕,其名雖二,其實一也。
濕能滋養於胃,胃濕有餘,亦當瀉濕之太過也。胃之不足,惟濕物能滋養。仲景云:胃勝思湯餅,而胃虛食湯餅者,往往增劇,濕能助火,火旺鬱而不通主大熱。初病火旺不可食,以助火也。察其時,辨其經,審其病,而後用藥,四者不失其宜,則善矣。
白話文:
凡是治療疾病用藥,必須了解時令禁忌、經絡禁忌、病症禁忌和藥物禁忌。所謂時令禁忌,必須依照四季陰陽升降的道理,以及發汗、瀉下、催吐、利小便的適宜性來決定。大原則是:春天適合催吐,象徵萬物生長,如同耕作除去雜物,使鬱積的陽氣容易疏通;夏天適合發汗,象徵萬物向外發散而有餘;秋天適合瀉下,象徵萬物收成,去除舊的迎接新的,使陽氣容易收斂;冬天宜嚴密防護,象徵萬物閉藏,使陽氣不受干擾。
《黃帝內經》說:「四季的陰陽變化,與萬物的生長消長息息相關,違背這個根本,就會破壞生命的本質。」又說:「用溫性的藥物治療熱性病,要避免用過於溫熱的藥;用熱性的藥物治療熱性病,要避免用過於燥熱的藥;用涼性的藥物治療寒性病,要避免用過於寒涼的藥;用寒性的藥物治療寒性病,要避免用過於冰冷的藥,不要助長邪氣的盛勢。」所以冬天不宜使用白虎湯(清熱藥),夏天不宜使用青龍湯(散寒藥),春夏不宜服用桂枝湯(溫陽解表藥),秋冬不宜服用麻黃湯(發汗解表藥),以免失去時令的適宜性。如果在春夏時節使用瀉下藥,秋冬時節使用發汗藥,就會違背自然規律,破壞陰陽調和。遇到特殊情況可以權宜處理,但過度了就要改正。
所謂經絡禁忌,足太陽膀胱經是諸陽經的首領,循行於背部,是體表的屏障,如果被風寒侵襲應該發汗;如果病邪傳入內部則應該利小便。如果太早使用瀉下藥,必定會引發各種變化,這是一項禁忌。足陽明胃經,循行於身體前方,主管腹部脹滿,大便困難,應該用瀉下藥。因為陽明經容易化為燥火,使體內津液無法停留,所以禁止使用發汗和利小便的藥,以免嚴重損傷津液,這是第二項禁忌。
足少陽膽經,循行於身體的兩側,介於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生病時會出現忽冷忽熱、口苦、胸脅疼痛,只能使用和解的藥物。而且膽經如同沒有出入口,又主管人體生髮的氣機,如果用瀉下藥就會侵犯太陽經,用發汗藥就會侵犯陽明經,用利小便的藥就會使生髮之氣反陷入陰分之中,這是第三項禁忌。三陰經不是胃腸有實熱,就不適合使用瀉下藥,因為三陰經不傳病邪,必須是胃腸有實熱才能使用瀉下藥。根據經絡選用藥物,是有一定的依據的。
所謂病症禁忌,如果患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的病症,那麼凡是飲食和藥物,都要忌用幫助陰氣、損耗陽氣的東西。所有淡味的食物和藥物,都會抑制陽氣的升發而助長陰氣的收斂;所有苦味的藥物都向下沉降,會損耗陽氣的散發;所有薑、附子、肉桂等辛熱的藥物,以及濕麵、酒、大料等,都會助長火氣而損耗元氣;生冷、堅硬的食物會損傷陽氣,這些都是應該禁止的。如果陰火衰退,但三焦元氣尚未恢復,患者會感到口淡,此時鹹味的食物也是應該禁止的。
所謂藥物禁忌,如果患者胃氣虛弱,體內津液耗竭而乾燥,想喝湯水來緩解,這並不是口渴,而是口乾,並不是陽氣旺盛,而是血病。此時應該用辛味酸味的藥來補益,而淡味的利水滲濕藥,則是應該禁止的。汗出過多要禁止使用利小便的藥,小便過多要禁止使用發汗的藥。咽喉疼痛要禁止使用發汗和利小便的藥,如果大便通暢,就不能再使用通便藥。如果大便乾澀,要使用當歸、桃仁、麻子仁、郁李仁、皂角仁等和血潤腸的藥,乾燥的藥物則是應該禁止的。
嘔吐過多不能再次催吐,如果嘔吐之後出現大便虛弱,這是脾胃之氣壅塞,應該用薑、橘子等藥物來疏通;如果嘔吐後大便不通,則應該使用通便的藥,上述的藥物則是應該禁止的。各種癰疽惡瘡,以及小兒出疹之後,如果大便硬結,也應該使用瀉下藥,薑、橘子等藥物則是應該禁止的。此外,如果脈象弦緊卻服用平胃散(健脾祛濕藥),脈象緩慢卻服用黃耆建中湯(補氣健脾藥),這都是虛實不分,應該禁止的。人禀受自然的濕潤之氣而產生胃,胃與濕雖然是兩個名稱,實際上是一體的。
濕氣能夠滋養胃,胃濕過多,也應該適當祛除過多的濕氣。胃氣不足,只有濕潤的食物才能滋養它。《傷寒論》說:「胃氣旺盛的人喜歡吃湯餅」,但是如果胃氣虛弱的人吃湯餅,往往會使病情加重,濕氣能夠助長火氣,火氣旺盛鬱積不通就會導致大熱。剛開始發病時,火氣旺盛不能吃,以免助長火勢。仔細觀察時令,辨別經絡,審查病情,然後再用藥,這四個方面都不違背適宜性,那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