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脾胃勝衰論

肺金受邪,由脾胃虛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氣短、氣上,皮毛不能禦寒,精神少而渴,情慘慘而不樂,皆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是體有餘而用不足也。

人參(君),白朮(佐),白芍藥(佐),橘皮(臣),青皮(以破滯氣),黃耆(臣),桂枝(佐),桔梗(引用),桑白皮(佐),甘草(諸酸之藥皆可),木香(佐),檳榔、五味子(佐,此三味除客氣)。

腎水反來侮土,所勝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惡寒者是也。土火復之,及三脈為邪,則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踐地,骨之無力,喜睡,兩丸冷,腹陰陰而痛,妄聞妄見,腰脊背胛皆痛。

乾薑(君),白朮(臣),蒼朮(佐),附子(佐炮,少許),肉桂(佐去皮,少許),川烏頭(臣),茯苓(佐),澤瀉(使),豬苓(佐)。

夫飲食入胃,陽氣上行,津液與氣,入於心,貫於肺,充實皮毛,散於百脈。脾稟氣於胃,而灌溉四旁,營養氣血者也。今飲食損胃,勞倦傷脾,脾胃虛則火邪乘之,而生大熱,當先於心分補脾之源,蓋土生於火,兼於脾胃中瀉火之亢甚,主生化之源;足陽明為十二經之海,主經營之氣,諸經皆稟之。

言陽明,厥陰與何經相併而為病,酌中以用藥,如權之在衡,在兩則有在兩之中,在斤則有在斤之中也。所以言此者,發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釐之失,則災害立生。假如時在長夏,於長夏之令中立方,謂正當主氣衰而客氣旺之時也,後之處方者,當從此法加時令藥,名曰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白話文:

肺部的金氣受到邪氣侵襲,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生成足夠的肺氣,這是被它所生的器官反而生病的狀況。所以會咳嗽、氣短、呼吸急促、皮膚毛髮無法抵禦寒冷、精神不佳且口渴、心情低落不快樂,這些都是陽氣不足、陰氣過盛的表現,是身體本質有餘但功能不足的狀態。

藥方使用人參(君藥)、白朮(佐藥)、白芍藥(佐藥)、橘皮(臣藥)、青皮(用來破除氣滯)、黃耆(臣藥)、桂枝(佐藥)、桔梗(引導藥效)、桑白皮(佐藥)、甘草(各種酸味的藥都可以)、木香(佐藥)、檳榔、五味子(佐藥,這三味藥用來去除外來的邪氣)。

腎水反過來侵犯脾土,這是它所剋制的對象反而妄自行事。會出現流口水、清鼻涕、多唾液、多尿且怕冷的症狀。如果脾土的火氣反覆發作,以及三脈受到邪氣侵襲,就會導致雙腿無力,足底疼痛無法踩地,骨頭無力,嗜睡,兩顆睪丸發冷,腹部隱隱作痛,出現幻聽幻視,腰背肩膀都疼痛。

藥方使用乾薑(君藥)、白朮(臣藥)、蒼朮(佐藥)、炮附子(佐藥,少量)、肉桂(佐藥,去皮少量)、川烏頭(臣藥)、茯苓(佐藥)、澤瀉(使藥)、豬苓(佐藥)。

食物進入胃後,陽氣向上運行,津液和氣進入心臟,再到肺部,充滿皮膚毛髮,散佈到全身的脈絡。脾臟從胃吸收精氣,灌溉身體各處,滋養氣血。現在如果飲食損傷胃,勞累損傷脾,導致脾胃虛弱,火邪就會趁機入侵,產生高熱。這時應該先從心臟部分補養脾的根源,因為土是由火所生的,同時要在脾胃中瀉去過於旺盛的火氣,以恢復生化之源。足陽明經是十二經脈的大海,主導身體的營運之氣,其他經脈都從它這裡獲取能量。

至於陽明經、厥陰經與哪條經脈合併而生病,要根據情況選用藥物,就像天平的道理,如果重點在兩邊,就取兩邊的中間值;如果重點在斤,就取斤的中間值。我之所以這樣說,是要說明脾胃的病不能用同一種方式去推斷,也不能只從單一途徑去治療,要讓人知道百病都是因為脾胃衰弱而產生的。稍微有一點點的差錯,就會立刻產生災禍。例如,時值長夏季節,就要在長夏的時令中開藥方,因為這時是主氣衰弱而客氣旺盛的時候。後世的醫生在開藥方時,也應當依照這個方法加入時令藥,這就叫做「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