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卷上 (7)
卷上 (7)
1.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柴胡(一兩五錢),甘草(炙),黃耆(臣),蒼朮(泔浸,去黑皮,切作片子,日曝乾,銼碎炒),羌活(以上各一兩),升麻(八錢),人參(臣),黃芩(以上各七錢),黃連(去須,酒製,五錢炒,為臣為佐),石膏(少許,長夏微用,過時去之,從權)
上件㕮咀,每且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早飯後、午飯前,間日服。服藥之時,宜減食,宜美食。服藥訖,忌語話一二時辰許,及酒、濕面、大料物之類,恐大濕熱之物,復助火邪而愈損元氣也。亦忌冷水及寒涼淡滲之物及諸果,恐陽氣不能生旺也。宜溫食及薄滋味,以助陽氣。
大抵此法此藥,欲令陽氣升浮耳,若滲泄淡味,皆為滋陰之味,為大禁也。雖然,亦有從權而用之者。如見腎火旺及督、任、沖三脈盛,則用黃柏、知母,酒洗訖,火炒制加之,若分兩則臨病斟酌,不可久服,恐助陰氣而為害也。小便亦或澀,當利之,大便澀,當行之,此亦從權也,得利,則勿再服。
此雖立食禁法,若可食之物,一切禁之,則胃氣失所養也,亦當從權而食之,以滋胃也。
附:
……夫飲食人胃,陽氣上行,津液與氣,入於心,貫於肺,充實皮毛,散於百脈。脾稟氣於胃,而灌溉四旁,營養氣血者也。今飲食損胃,勞倦傷脾,脾胃虛則火邪乘之,而生大熱,當先於心分補脾之源,蓋土生於火,兼於脾胃中瀉火之亢甚是先治其標,後治其本也。且濕熱相合,陽氣日以虛,陽氣虛則不能上升,而脾胃之氣下流,並於腎肝,是有秋冬而無春夏。春主升,夏主浮,在人則肝心應之。
弱則陰氣盛,故陽氣不得經營。經云:陽本根於陰,惟瀉陰中之火,味薄風藥,升發以伸陽氣,則陰氣不病,陽氣生矣。傳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正謂此也。
《四氣調神大論》云: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在人則緣胃虛,以火乘之。脾為勞倦所傷,勞則氣耗,而心火熾動,血脈沸騰,則血病,而陽氣不治,陰火乃獨炎上,而走於空竅,以至燎於周身,反用熱藥以燥脾胃,則謬之謬也。
胃乃脾之剛,脾乃胃之柔,表裡之謂也。飲食不節,則胃先病,脾無所稟而後病;勞倦則脾先病,不能為胃行氣而後病。其所生病之先後雖異,所受邪則一也。胃為十二經之海,十二經皆稟血氣,滋養於身,脾受胃之稟,行其氣血也。脾胃既虛,十二經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乃本病也。
其右關脈緩而弱,本脈也。而本部本證脈中兼見弦脈,或見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一二證,此肝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風藥以瀉之。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洪大,或見肌熱,煩熱,面赤而不能食,肌內消一二證,此心之脾胃病也。當於本經藥中,加瀉心火之藥。本部本證脈中兼見浮澀,或見氣短、氣上,喘咳、痰盛,皮澀一二證,此肺之脾胃病也。
白話文: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柴胡(56.25克),甘草(炙烤過的)(37.5克),黃耆(輔助藥)(37.5克),蒼朮(用米泔水浸泡過,去除黑皮,切成片狀,曬乾,再磨碎炒過)(37.5克),羌活(37.5克),升麻(30克),人參(輔助藥)(26.25克),黃芩(26.25克),黃連(去除鬚根,用酒炮製過,炒過,作為輔助和佐助藥)(18.75克),石膏(少量,在夏季使用,過了夏季就不用,隨情況調整)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11.25克,用水兩碗煎至一碗,去除藥渣,趁溫熱服用,在早飯後、午飯前,隔日服用。服藥期間,要減少食量,吃美味的食物。服藥後,要避免說話一到兩個時辰左右,以及酒、濕麵、大料等食物,以免濕熱之物助長火邪,反而損害元氣。也要忌食冷水、寒涼淡滲的食物和各種水果,以免陽氣無法生長旺盛。應該吃溫熱和清淡的食物,來幫助陽氣。
總之,這個方法和藥方,是為了讓陽氣升發而已,如果使用淡滲的食物,都是滋陰的食物,是絕對禁止的。雖然如此,也有根據情況變通使用的時候。例如看到腎火旺盛,以及督脈、任脈、沖脈過於旺盛,就用黃柏、知母,用酒洗過後,用火炒製加入。劑量則要根據病情來斟酌,不可以長期服用,以免助長陰氣而造成傷害。小便不暢,應使其通利;大便不暢,應使其順利排出,這也是權宜之計。得到通暢後,就不要再服藥。
雖然制定了飲食禁忌,但是如果把所有可吃的東西都禁止,會使胃氣失去滋養,也應該根據情況適當進食,來滋養胃氣。
附:
……飲食進入胃中,陽氣向上運行,津液和氣進入心臟,貫通肺部,充實皮毛,散佈於全身經脈。脾從胃中接受氣,灌溉周圍,營養氣血。現在因為飲食損傷胃,勞累損傷脾,脾胃虛弱,火邪就趁虛而入,產生高熱,應當先從心臟分出力量來補充脾的來源。因為土生於火,同時瀉掉脾胃中過於旺盛的火,這是先治標,後治本。而且濕熱結合,陽氣一天天虛弱,陽氣虛弱就不能上升,脾胃之氣向下流,歸於腎和肝,於是只有秋冬而沒有春夏。春天主升發,夏天主發散,在人體則肝和心相對應。
如果肝心功能衰弱,陰氣就會盛,導致陽氣無法正常運行。經典說:陽氣的根本在於陰,只有瀉掉陰中的火,用清淡的風藥,升發陽氣,陰氣才不會生病,陽氣才能生長。古人說:做事要從開始就注意,順應規律就不會出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氣調神大論》說:天亮時,如果太陽月亮不明亮,邪氣就會侵入空竅,陽氣閉塞,地氣不明,雲霧不清晰,那麼天上的白露就不能降下。在人體,則是因為胃虛,被火邪侵襲。脾臟因為勞累而受損,勞累會消耗氣,導致心火旺盛,血脈沸騰,這樣血就會生病,陽氣無法正常運行,陰火就獨自上炎,竄入空竅,甚至灼燒全身。反而用熱藥來燥熱脾胃,是大錯特錯。
胃是脾的剛強一面,脾是胃的柔和一面,這說的是表裡關係。飲食不節制,那麼胃先病,脾因為沒有來源而後病;勞累過度則脾先病,不能為胃運送氣而後病。它們發病的時間先後雖然不同,所受的邪氣卻是一樣的。胃是十二經脈的海洋,十二經脈都接受血氣,來滋養身體。脾接受胃的供養,運行氣血。脾胃虛弱,十二經脈的邪氣就會紛紛出現。例如不能進食而肌肉消瘦,這是疾病的根本原因。
右關脈脈象緩弱,是本脈。在原有的脈象中出現弦脈,或者出現四肢脹滿、小便困難、抽筋等一兩種症狀,這是肝臟引起的脾胃病。應當在原有的藥方中,加入疏風的藥物來治療。在原有的脈象中出現洪大,或者出現肌肉發熱、煩躁發熱、面色發紅、不能進食、肌肉消瘦等一兩種症狀,這是心臟引起的脾胃病。應當在原有的藥方中,加入瀉心火的藥物。在原有的脈象中出現浮澀,或者出現氣短、氣喘、咳嗽、痰多、皮膚乾燥等一兩種症狀,這是肺臟引起的脾胃病。